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仁心仁術 方便為懷——西鹹新區涇河新城高莊鎮新莊村村醫張愛

自西鹹新區扶貧工作開展以來, 各級各部門扶貧幹部深入一線, 與貧困群眾“結窮親”, 察民情, 聽民意, 出主意, 解困難。 扶貧幹部工作熱情高漲, 貧困群眾脫貧鬥志昂揚。 短短大半年間, 新區千餘戶貧困家庭的生活狀況及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然而, 對新區唯一貧困村——高莊鎮新莊村的村醫張愛來說, 她走上扶貧之路的時間要早的很多。

願為黃鵠歸故鄉

“醫者仁心, 我對他們放心不下。 ”張愛是西鹹新區唯一貧困村新莊村的本村人, 她自小學習成績優異, 希望有一天能走出貧苦的新莊村, 靠自己的雙手去外面的世界闖出一片天地。

從學校畢業後, 她被應聘到鎮衛生院工作, 收入穩定, 生活安逸, 張愛對自己的人生很滿足。 但每當回到新莊村, 每當看到簡陋的衛生室, 每當看到村民們因無法就醫治病而延誤治療, 張愛的心中猶如有千鈞重負, 惶惶不安, 終日難以平復。

“我從醫多年, 但是看到我們村的衛生室這麼多年了, 沒有一點兒變化, 藥品沒有分類別擺放, 衛生條件也差。 再加上我們村交通也不方便, 老人腿腳不便, 家裡又實在窮的慌, 生了生病, 都是能拖就拖, 太遭罪了。 我實在難以心安。 ”

2010年, 張愛毅然決然, 主動放棄了鎮衛生院的工作, 回到養育她的家鄉, 成為了一名村醫。

立德常學白求恩

多年來, 張愛不辭辛勞, 村民們每日都能見著她,

背著一個藥箱, 行色匆匆, 串東戶, 走西戶, 看看這家大爺的頭痛有沒有犯, 測測那家大娘的血壓是否正常。

72歲的武蘭雄老人同時患有聾啞症、智力障礙、肢體殘疾等多種疾病障礙, 生活無法自理又無人照顧, 常年膝關節

腫脹疼痛難忍, 張愛每日上門為其換藥, 風雨無阻;84歲的馬德福老人孤苦無依, 同時患有癱瘓、腦梗、營養不良等疾病, 張愛每日上門為其輸液, 為避免老人生褥瘡, 她時常幫助老人做翻身運動, 順便整理床鋪。 96歲的樊芳蘭老人年事已高, 小病小痛經常造訪, 張愛對她尤其放心不下, 時常上門為老人量量血壓、測測心率、問問情況。 在診療的同時, 張愛還要求自己做患者的“知心人”, 耐心與患者, 尤其是孤寡老人聊天談心,

排解疾病及精神上帶來的多重痛苦。

張愛風雨無阻, 每日為馬德福老人上門檢查醫治

張愛曾經算過一筆賬, 自己一年平均要走訪800餘戶人家。 家裡人常常為張愛感到不值, 但張愛卻以一笑置之, “人生在世, 有得必有失, 我失去的是物質上的東西, 換回的, 是精神上的安慰。 ”2015年, 深受村民愛戴的張愛被推選為新莊村兩委班子成員, 這是村民對她最大的肯定和信任。

濟困幫扶有良方

最讓張愛牽掛的還是新莊村13戶貧困戶, 他們貧病交加, 飽受折磨。 張愛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想盡辦法幫助他們減輕痛苦。 但這13戶貧困戶中, 有人久病纏身, 有人病入膏肓, 有人老無所依, 這些患者亟需送進醫院進行全面醫治,

高昂的醫藥費, 讓張愛只能望洋興嘆, 望著常伴自己隨訪的小藥箱, 張愛深感一人之力微不足道。

在張愛的悉心照顧下, 樊芳蘭老人身體日漸硬朗

在這時, 西鹹新區開展扶貧工作的消息傳來, 張愛迫不及待的學習了健康幫扶政策, 頓時喜笑顏開, 馬不停蹄的為13戶貧困戶中的危重病患者聯繫醫院救治, 並幫助辦理報銷手續, 甚至幫助貧困群眾墊付住院費;帶精神病患者、殘疾人做鑒定, 幫助辦理殘疾證、申請補貼;一月四次走訪慢性病患者;挨家挨戶宣傳健康衛生知識;聯繫上級部門改善村衛生室條件……“我不覺得累, 最重要的是, 大家都能看得起病了, 我就心滿意足了!”張愛這樣說道。

武蘭雄老人的膝關節腫痛再沒犯過,

但張愛還是堅持每週走訪看看老人

上門檢查診治, 是張愛每日必做的“功課”

將病危的馬德福老人送醫, 張愛顧不得許多只能與“死神”賽跑

9月, 馬德福老人突然病危, 張愛立即將老人送至涇陽縣永安醫院救治, 她向醫院囑咐, 藥要用好藥, 錢不夠找她要, 一定要救下老人。 奈何經過幾日治療病無起色, 醫生委婉的表示須為老人準備後事, 張愛無奈將老人接回家中。 在老人的彌留之際, 她一直守在身旁照顧。 她說, 她要讓老人走的有尊嚴。

斯人已逝, 生者如斯。 張愛步履不停, 她依舊背著自己的小藥箱奔波在新莊村的村頭巷尾, 她依舊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希波克拉底誓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