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越貴的紅酒越好喝嗎?

漂亮的暗寶石紅色帶一些紫色調, 散發出成熟的黑醋栗香, 並夾雜著淡淡的木香。 濃稠結實的口感, 帶有成熟的果香味及香草氣息。 單寧精緻柔滑。

對紅酒有研究的吃貨們, 聽了以上的形容, 能夠猜出是哪款酒嗎?

這是一種勃艮第紅葡萄酒, 2003 年份目前的價格在 70 美元左右。

多汁的西瓜和覆盆子的香味, 夾雜著濃郁的口感

這又是形容什麼酒的呢?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黑皮諾紅葡萄酒, 目前的價格在 10 美元以內。

-----------------------------------------

你可能會覺得「一份價錢一份貨」嘛, 比較貴的葡萄酒和比較便宜的葡萄酒, 喝起來味道肯定有差別。

比較貴的應該會更好喝一點。 這也是最符合常理的預期。 但是, 在近些年, 科學家們做了很多雙盲實驗, 實驗的結果並不支持這樣的結論——基於大樣本的分析, 大部分人僅僅通過品嘗, 完全無法分辨一種酒價格的高低。

我們這一期就來聊聊雙盲實驗吧。

雙盲實驗是什麼?為什麼這種實驗就能對人們品嘗葡萄酒的既定事實「啪啪打臉」呢?

研究人員漸漸發現, 光是排除了「試吃者」的心理干擾還不夠, 因為, 研究人員本身也會有心理因素的干擾。 如果研究人員本身特別想要某個結果(比如「百事可樂更好喝」), 而他們又知道真實的分組情況, 那他在與試吃者的互動中, 就會不刻意流露出一些微表情, 動作等。 這種暗示如果被試吃者感受到,

自然也會影響實驗結果呀。

所以, 「盲測」這件事情, 不僅要對試吃者「盲」, 對研究人員也得「盲」。 真正知道分組情況的是協力廠商的統計人員, 讓他們來控制分組, 研究人員只負責實驗的進行, 這樣才能徹底排除「心理因素」的干擾。 雖然有點麻煩, 但換來的是結果的精確, 這樣也很值得呀。

對, 這就是傳說中的「雙盲實驗」(Double-blind study)。

千萬別小瞧「雙盲實驗」。 這東西具有恐怖的威力, 而且遠不止在吃貨圈。 舉個例子, 早在歐洲古代, 民間就盛行一種「放血療法」, 號稱包治百病。 當時無論大病還是小病, 不由分說, 先放點血去。 後來這個療法蔓延到整個歐美, 甚至美國總統華盛頓都深信不疑。

(當然最後, 他被放血放死了。 )

正是雙盲實驗,

才破除了延續 2000 多年的迷信, 把整個歐美拉入了現代科學的軌道。 雙盲實驗奠定了現代循證醫學的基礎。 目前 FDA 批准一個新藥進入市場, 不做雙盲實驗是不可能的。

雙盲實驗就像是一把刀, 任何「心理作用」帶來的迷信, 都可以被它一一斬斷。

下面, 我們來繼續說品酒。

在 2008 年, 美國葡萄酒經濟學家協會(AAWE)開展了一個大型的雙盲品酒研究。 總共測試了超過 6175 次, 有 506 名參與者, 一共品嘗了 523 種不同的葡萄酒, 品酒者每次品嘗過後都會填一張滿意度表。 研究者最後對這些資料進行了分析, 結果簡直是「毀人三觀」——品酒者的滿意度, 與酒的價格之間, 根本沒有任何關聯性!甚至在某些酒的品評中, 竟然出現了比較弱的負關聯——也就是說, 越便宜的酒大家認為越好喝!

既然大規模的統計實驗結果如此, 那給大家兩瓶酒, 大家能選對更貴的酒嗎?

這個角度的實驗當然也有人做過。 在 2011 年, 心理學家理查•懷斯曼(Richard Wiseman)在愛丁堡國際科學節上進行了一個雙盲實驗, 這個實驗的內容很簡單——他在超市買了一些紅葡萄酒, 白葡萄酒和香檳, 每種類型的酒他都挑選了一瓶貴的, 和一瓶便宜的。 然後讓 578 位品酒者在雙盲的實驗條件下分辨哪瓶酒更貴。

實驗結果也是令人吃驚:這三種類型的酒總體來看, 只有 53% 的品酒者能成功選對更貴的酒, 和瞎蒙的概率差不多。 在白葡萄酒(Pinot Grigio)部分, 品酒者的成功率為 59%, 這也是實驗中最好的記錄。 而在紅葡萄酒 (Claret) 部分, 成功選擇更貴紅酒的人只占到 39% ——比瞎蒙成功率還低!

既然酒的口味與價格沒有關係, 那我們平時為什麼會認為貴的酒更好喝? 2007 年, 加州理工大學的一項實驗揭示了可能的原因。 在這項實驗中, 他們讓品酒者品嘗 5 瓶外觀完全相同的解百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酒。 這些酒上面有不同的價格標籤, 從 5 美元一瓶到 90 美元一瓶不等, 這些品酒者最終要對每款酒的整體滿意度打分。

下面就是重點了:研究人員的小心機是, 這 5 瓶酒其實並不是 5 種不同的酒, 而是只有 3 種!價格標籤並不是酒的真實價格, 也就是說, 在品嘗過程中, 品酒者會喝到實際上完全相同的酒, 但被貼著不同的價格標籤!

品酒者能品嘗出來兩瓶完全相同的酒, 並給它們打上相似的滿意度嗎?

結果是令人失望的——品酒者一致表示, 越貴的酒越好喝。比起 10 美元的酒,明顯 90 美元好喝得多。比起 45 美元的,那個 5 美元的簡直爛爆了!

可是,品酒者不知道,它們是同一款酒啊,只是被貼上了不同的價格標籤而已。

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中對品酒者的大腦進行了 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結果發現,大腦中「眶額皮質」這一腦區在判斷酒的價格過程中比較活躍,這個腦區在很多研究中都與「獎賞或愉悅」有關。很可能這個腦區的活動影響了對酒整體印象的判斷,改變了品酒者的偏好。

--------------------------------------------

我說這些,當然不是想貶低品酒行業。畢竟這些實驗的樣本選取和實驗過程也並非完美,還有可以商榷的地方。而且,還有一個重點是,品酒作為一種「藝術審美」行為,它必然是高於大眾認知的。「大眾無法區別葡萄酒品質高下」完全不影響葡萄酒本身的藝術特性,就像沒有經過美術訓練的人很難分辨小孩的塗鴉和大師的後現代作品一樣。

這篇文章只是希望大家明白一個道理。不管是品可樂,還是品酒,還是吃任何東西,我們得出「好吃」這個結論,真的不只是感官的作用。

食物的價格,品牌,產地,你的心情,這些都可以成為左右一樣東西「好吃」與「不好吃」的因素。「好吃」永遠是跟一系列的環境、心理、甚至生理因素綁定在一起的。

面對這麼複雜的世界,我們只能通過「控制變數」和「雙盲實驗」這兩把快刀,斬斷惱人的荊棘,得到相對「靠譜」的答案。

對,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越貴的酒越好喝。比起 10 美元的酒,明顯 90 美元好喝得多。比起 45 美元的,那個 5 美元的簡直爛爆了!

可是,品酒者不知道,它們是同一款酒啊,只是被貼上了不同的價格標籤而已。

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中對品酒者的大腦進行了 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結果發現,大腦中「眶額皮質」這一腦區在判斷酒的價格過程中比較活躍,這個腦區在很多研究中都與「獎賞或愉悅」有關。很可能這個腦區的活動影響了對酒整體印象的判斷,改變了品酒者的偏好。

--------------------------------------------

我說這些,當然不是想貶低品酒行業。畢竟這些實驗的樣本選取和實驗過程也並非完美,還有可以商榷的地方。而且,還有一個重點是,品酒作為一種「藝術審美」行為,它必然是高於大眾認知的。「大眾無法區別葡萄酒品質高下」完全不影響葡萄酒本身的藝術特性,就像沒有經過美術訓練的人很難分辨小孩的塗鴉和大師的後現代作品一樣。

這篇文章只是希望大家明白一個道理。不管是品可樂,還是品酒,還是吃任何東西,我們得出「好吃」這個結論,真的不只是感官的作用。

食物的價格,品牌,產地,你的心情,這些都可以成為左右一樣東西「好吃」與「不好吃」的因素。「好吃」永遠是跟一系列的環境、心理、甚至生理因素綁定在一起的。

面對這麼複雜的世界,我們只能通過「控制變數」和「雙盲實驗」這兩把快刀,斬斷惱人的荊棘,得到相對「靠譜」的答案。

對,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