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冬至,誰說老底子的人吃餃子和湯圓?

一九、二九滴水勿流,

三九、四九冰開搗臼,

五九四十五, 樹頭叫鵓鴣,

六九五十四, 笆頭出嫩刺,

七九六十三, 破衣兩頭摜,

八九七十二, 黃狗攤陰地,

九九八十一, 飛爬一齊出。

冬至日是中國民間節氣數九的第一天。 冬至大如年, 一到這一天, 南北方的吃貨們, 又開始就冬至該吃餃子還是湯圓展開唇槍舌戰。

》》吃餃子派說“冬至不吃餃子, 凍掉耳朵” 。

》》吃湯圓派說“吃了湯圓, 大一歲”。

為什麼冬至就一定要吃這兩種, 三姑六婆會說那是老底子留下來的傳統。

》》》真的是這樣的嗎?

讓我們一起翻開古籍, 看看老底子的人在冬至這天這條到底吃什麼?

東漢後期描述古代漢族社會地主階層的農業運作的專書《四民月令》中記載

“十一月, 冬至之日, 薦黍羔, 先薦玄冥于井, 以及祖禰”。 意思是說當時的人們要在冬至這天準備黍米和羊羔祭拜祖先。 (祭拜完後再享用供品)

黍米

性味:甘、平。

歸經:入手足陽明、太陰經。

功能主治:益氣補中。 治瀉痢, 煩渴, 吐逆, 咳嗽, 胃痛, 小兒鵝口瘡, 燙傷。

羔(羊)

性味:甘、溫。

歸經:入脾、腎經。

功能主治:益氣補虛, 溫中暖下。 治虛勞羸瘦, 腰膝酸軟, 產後虛冷, 腹疼, 寒疝, 中虛反胃。

黍米是我國古代主要糧食及釀造作物, 為五穀之一, 它和羊肉在中醫看來都是冬日裡益氣補身的藥食同源佳品。

但是黍米多產於北方, 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 南方人要想獲得也實屬不易,

那南方的祖先們會在這一天吃什麼呢?

記錄中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荊楚歲時記》中關於冬至的介紹是這樣的“冬至日, 量日影, 作赤豆粥以禳疫”。

意思是說, 冬至這天, 測量日光照射物體所成的陰影變短了, 說明晝短夜長, 要食用赤豆粥祈禱消除災殃和疾病。

赤豆

性味:甘、酸, 平。

歸經:歸心、小腸經。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 解毒排膿。 用於水腫脹滿, 腳氣肢腫, 黃疸尿赤, 風濕熱痹, 癰腫瘡毒, 腸癰腹痛。

古代人信奉鬼神之說, 認為赤豆可以打鬼, 但從中醫角度來看, 赤豆“性下行, 通乎小腸, 能入陰分, 治有形之病”, 南方濕氣重, 赤豆在利水消腫上的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也象徵了能消除病魔之意。

隨著時代的變遷, 傳統的冬至習俗, 單單從飲食上也發生著變化, 到了明清時期北方開始吃餛飩了。

在清朝朱奎揚、張志奇編寫的《天津縣誌》中就記錄了當時當地人們的冬至風俗“繪消寒圖, 食餛飩”。

餛飩的主要原料多為小麥面和豬肉, 小麥性味“甘、溫”, 能養心益腎, 豬肉性味“甘咸, 平”能滋陰, 潤燥, 在乾燥的北方冬季, 餛飩無疑是當時養生的時令美食。

小麥面

性味:甘, 溫

歸經:入心、脾、腎經。

功能主治:養心, 益腎, 除熱, 止渴。 治髒躁, 煩熱, 消揭, 泄利, 癰腫, 外傷出血, 燙傷。

豬肉

性味:甘咸, 平。

歸經:入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滋陰, 潤燥。 治熱病傷津, 消渴羸瘦, 燥咳, 便秘。

而明清時期的南方, 遠的不說, 就說在小編的家鄉蕭山, 冬至必吃的是“麻團”。

這是一種用糯米粉為團, 外裹黃豆粉, 可以蘸白糖吃的點心, 它也是冬至這天墳前香台供奉祖先大人們的供品, 這個傳統直至現在還保留著。

糯米

性味:溫、甘

歸經:脾,肺,胃

功效:暖脾胃, 補中益氣。

原來雖說是傳統的風俗,

也無法逃脫時間的遺忘。

但有些歷經風雨洗禮,

卻依然廣為沿用的,

成了世人最珍貴的寶藏,

冬至時節中藥養生,

就是老底子傳承下來最好的寶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