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毛主席說他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正因此人的嫉賢妒能,毀了蜀國

劉備開創蜀漢, 籠絡各路人才, 其中諸葛亮應該說是他籠絡來的最大的人才, 不管是民間傳說, 還是史料記載, 此君確實有兩下子。

他為劉備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奪取天下的方案書, 並且輔佐他實現了這套方案書的前半部分計畫:劉備借荊州之便, 進西川, 奪漢中, 稱王稱帝。 這其中諸葛亮的功勞確實值得大書特書一番。

不過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諸葛亮亦非完人。 我們先看看當時的人和後世的人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就知道其人長短了。

劉曄說:“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

賈詡說:“諸葛亮善治國。 ”

王通說:“諸葛亮不死, 則禮樂大興。 ”

毛澤東說:“其始誤於隆中對, 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 安得不敗。 ”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 撫百姓, 示儀軌, 約官職, 從權制, 開誠心, 布公道······可謂識治之良才, 管蕭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眾,

未能成功, 蓋應變將略, 非其所長也。 ”

這些評價應當算是非常理性公道的, 對諸葛亮的長處給予了非常高的肯定和讚美, 但他的短板, 史書也說得很清楚。 其長於治國, 短於用兵打仗。 故此, 魏延瞧不上諸葛亮, 就可以理解了。 魏延作為一個智勇雙全的大將,

公正客觀來看, 其人智勇才幹, 實在是高於五虎上將。 劉備在世時, 對魏延非常信任, 稱漢中王后封魏延做漢中太守。 劉備去世後, 諸葛亮緊握軍政大權, 七出祁山都無功而返, 這是多麼失敗的結果。 魏延提出在歷史上都非常著名的子午穀奇襲戰略, 諸葛亮連試一試的勇氣都沒有, 直接就否決了。

而根據當時蜀國的地理情況, 子午穀奇襲大概是蜀國唯一一次獲得勝利的機會, 但被不懂軍事的諸葛亮斷送了。 魏延, 作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帥才, 在一個不懂將略的諸葛亮壓制之下, 其有所不滿牢騷再正常不過了, 然卻引發諸葛亮的懷疑甚至防備、斬殺之心, 不惜在死後派人殺掉魏延。 這對蜀國也算是致命打擊。

若諸葛亮果真是一代賢良, 應該有海納百川的大胸懷, 應該能夠包容一個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智勇雙全的帥才, 甚至放軍權于魏延。 若把諸葛亮七出祁山浪費的人員、糧食、錢財交于魏延, 用於子午穀奇襲計畫, 恐怕結局早已不同。 即便子午穀奇襲計畫不成功,

也會對魏國造成長久不安的緊張情緒。 以魏延的軍事才能, 他也能取得比諸葛亮七出祁山更多更好更利於蜀國發展的成績。

由此, 看蜀國歷史, 真可謂成功也諸葛亮, 敗亡也諸葛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