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原創:回憶中的老屋

作者 | 王高傳

夜,已深。

喧囂了一天的都市終於歇了下來。 窗外的路燈眨著朦朧的睡眼,偶爾看見一兩個醉漢歪歪斜斜地走過馬路。 深秋的夜,涼意襲人,一陣寒風吹來,翻動著桌上的書本。 好久沒有寫過文字了, 是因為日復一日的工作、瑣碎的生活、無趣的應酬、抑或是惰性使然。 從紛擾的都市生活中靜下來提筆想寫點東西時卻似乎無從寫起。 恍惚和疑惑間竟不知何時進入夢鄉。

第二天醒來,我卻還依稀記得昨夜的夢,似乎夢見了故鄉的老屋。

記得幾年前帶妻子和小孩回過一次老家,我特意帶她們隨幾個本家的堂叔去看老屋。

我們走過一段泥濘的鄉村小道終於看見了老屋。 它已經倒塌了一半,只剩下斷瓦殘垣,屋前長滿將近一人高的雜草,一片狼籍的情形。 突然一隻野貓從草叢中躥出,將我們嚇了一跳,它又倉惶地爬上旁邊破敗的屋頂。 女兒被嚇了一跳,哇得一聲哭起來,妻子安撫了她好久才不哭。 本家堂叔說“算了吧, 這老屋都倒了, 很危險, 還是不進去的好。 ”我應道“我進去看看罷, 你們就別進去了, 我會注意安全的。 ”

我在外面打量了一番老屋。 老屋一半以上的牆已倒塌,外牆的牆皮一片片脫落,露出老舊的幾近風化的石頭和泥沙, 它猶如風燭殘年的老人那溝壑縱橫的臉上露出的幾顆殘牙。 牆根長滿了綠色的青苔,有些地方還長出雪白的如白鹽般色澤的硭硝。

老屋只剩下一扇又高又瘦的腐朽了的木門斜靠在門框上, 像個跛腳的老人, 另一塊已不見, 可能早被人偷走了吧。 據說近些年廣東和浙江的一些客商到江西贛中一帶收購老屋的木材, 這一帶地區的老屋很多倒塌了, 沒倒的也被一些雞鳴狗盜之徒偷拆了木材去換錢財。 我跨過青石板門檻進入屋裡, 看見烏黑的瓦片掉落一地, 雨水從千瘡百孔的屋頂滲下, 滴滴噠噠作響。 地上還撒了一地腐爛了的稻草和柴火, 發出一股腐朽了的味道。 中堂天井旁的兩根粗大的廳柱已傾斜, 柱子根部已腐爛。 天井的水池邊緣很多磚塊也已脫落, 水池中已長滿雜草。

這就是我出生和兒時生活過的所在麼?這就是我午夜夢回的故鄉的老屋麼?時過境遷,

人是物非。 我一時難以接受老屋的殘存的現實, 眼角不由得有些濕潤。 回不去的童年, 漸行漸遠的故鄉。

兒時記憶中的老屋卻是鮮活而靈動的。

老屋也是族人的祠堂, 是典型的明清時期贛中地區天井式的古建築。 它的外型與安徽的徽式建築很相似, 但建築的內部結構更具特色, 屋頂中間設計了一個口子, 俗稱天井。 老屋占地約600平方米, 高8米左右, 由地面一層和樓上一層構成, 地面一層用來住人, 樓上一層是松木板樓面, 主要用來放置農具、糧食和雜物, 也可住人。 屋頂呈人字形,當地燒制的青瓦將整個房屋覆蓋, 屋頂左右兩邊有高低錯落有致的馬頭牆,

馬頭牆頂部前端如馬頭般高高翹起。 房屋四周和屋中的承重牆體用青磚, 沙石和石灰築成。 牆體表面用石灰和紙漿混合物刷成白色。

房屋主體分前堂、中堂和後堂。

跨過青石板的門檻進入的是前堂, 前堂由中間的前廳和左右兩旁用青磚、沙石和石灰砌成的廂房組成。 中堂由中間的天井和左右兩旁木制的廂房組成。

中堂的後面是後堂, 後堂的面積和前堂大體相當, 由後廳和左右兩旁的廂房組成。 廂房用青磚, 沙石和石灰築成。 後堂的地基比前堂和中堂高出大約30釐米, 由中堂左右兩側的一個臺階上去。 後堂前端左右兩邊豎立著兩根粗壯的原木頂樑柱, 柱子上雕刻著龍首和各種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圖案。

柱子上搭建有層層出挑的垂柱和精巧的樑枋。 樑枋上雕刻著戲文中人物、花草和祥雲等圖案。 圖中人物惟妙惟肖, 獨具匠心。 後廳左右兩旁和正後方各擺有一張方正的八仙桌, 八仙桌四周的裙板上有鏤空的祥雲圖案。 八仙桌的四周各配有一張結實的木長凳。 長凳可坐兩人, 當一人起身時須提醒另一人坐好, 否則有可能因失去平衡而摔跤。 八仙桌的坐次很有講究, 在坐北朝南的房間,主賓是坐在北面東側的位置, 北面西側的位置次之, 南面的位置再次之, 東西兩面的位置最次之。 後廳正後方是後牆, 後牆是由左右兩根粗圓柱和它中間的木牆構成, 左右兩根粗圓柱上貼有對聯, 中間的木牆上掛有吉祥的圖畫。 後牆右上方有一個木雕的神龕, 神龕上擺放著祭祀的物品。後廳是房屋主體最為莊重的一部分,它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每逢春節、清明等重要的傳統節日, 族人們會聚集在一起祭拜祖先,祈求他們保佑子孫後代安康幸福、興旺發達,它曾庇護著族人攜手走過許多黑暗而艱苦的歲月。後廳也是族人喜慶歡娛和議事的所在,每逢喜慶的節日、婚慶嫁娶、老人生日和小孩滿月等特殊的日子族人們會聚在一起吃酒慶賀,話家長里短,談當年的收成和來年的希冀。

房屋主體左右兩側搭建有比房屋主體稍矮的側屋,側屋又由幾個廚房和書廳構成。古代吉安地區這種天井式的大家庭大多都設有書廳,供本族本房的小孩讀書寫字,學習詩書禮儀和慈孝仁德。記得和我家同住老屋的一個本家老爺爺就曾在老屋的書廳讀過私塾,民國時期還到縣城讀過幾年國立中學,新中國成立後在鎮裡學校任教。他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也偶爾會念些之乎者也的古文。他時常給我講起他小時候穿著草鞋在下雪天趕往百裡外的縣城求學的事。他是個很愛乾淨的老人,每天要把偌大的老屋徹底地清掃一遍。他常說做學問、做人和做事就像掃地,要時時清掃它,不然心裡塵埃會越積越多,想要掃就來不及了。老屋將居住、祭祀和教育的功能融為一體,將建築學和人文科學有機結合。在古代的江西吉安地區(古稱廬陵)文風頗為盛行,歷來重視教育。自南宋至明清年間,廬陵的白鷺書院成為江南四大書院之首。廬陵民間興辦私塾、義學與書院。自宋至清,廬陵大興理學,布衣村夫也來聽儒生們講學。自古以來吉安文人政客輩出,是古代中國出進士和狀元最多的地區,湧現出了歐陽修、文天祥、解縉、揚萬里等名人志士。 “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 、“文章節義之邦”、“狀元之鄉”描述的就是當年廬陵地區文風之興盛。這也許和房屋的設計也有一定的淵源吧。

老屋有三個門,一個是三米左右高且左右對開的正前門,還有兩個是左右兩側的圓形拱門。這樣設計可讓屋內的空氣形成對流。

老屋最具特色的是中堂中間的天井。天井由上天井和下天井組成。上天井是屋頂中央的一個大約4x2平方米的長方形口子,口子四周是一排排瓦溝搭建的屋簷,雨水順著四周的屋簷流入下天井。下天井是一個和上天井形狀相似但面積稍大凹陷進地裡的水池。它的四周和底部用青磚砌成,底部四周都設計了用於排水的涵溝,水池的水可通過暗藏在地底下的涵溝排到房屋外面的排水溝裡,再經排水溝匯入村裡的河道。在我兒時的記憶裡,無論下多大的雨,老屋不曾水浸和內澇以致長大後在都市中生活經常遇到下雨水澇時不禁想起故鄉的天井而噓噓不已。天井充分發揮著通風、透光、排水的功能。天井在設計上還有一層寓意,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瓦溝匯入房屋中間,俗稱“四水歸堂”,表達聚財和順風順水的意思。有些雅致的人家還會在天井池中種上些荷花。住在老屋中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陽光的沐浴,觀賞荷花仙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卓雅風姿和呼吸迎風撲面的荷花清香。

故鄉的春天總是春雨綿綿,時急時緩。初春的雨水如一串串銀色的珠子從天井灑落人間,在天井的水池裡濺起一片片如梨花般美麗的水花,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有幾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陽春三月,南歸的燕子有的在天井的屋簷下追逐戲嬉,有的啄著春泥樹枝築巢,巢穴中的雛燕們張開小嘴吧爭搶著燕媽媽口中的蟲子。

故鄉的夏天很炎熱,唯獨老屋是涼爽的。仲夏的午後,我總喜歡仰躺在老屋涼爽的竹床上透過天井看一朵朵如棉花般潔白且形態各異的雲朵從天井飄過。我也曾想天究竟有多大,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呢?總以為世界的邊緣就是天際和四周的山巒相連的地方。等我長大後一定要走到天邊去看看天邊是什麼樣子。故鄉夏天的雨時常猝不及防,來勢洶洶,剛開始還是驕陽萬里,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如急劇的鼓點敲打在天井四周的屋簷上,再過一會兒,雨水乾脆就如傾盆般往下倒。頃刻間,天井的水池灌滿了水,雨水順著天井四周的涵溝咕咚咕咚往外排。不到一個小時,村裡河溝的水滿了,河道裡的魚兒反游到房屋四周的水溝裡。這時,小夥伴們坐不住了,一個個冒著大雨往外跑,在屋外的水溝裡抓魚.

故鄉的秋天已經有些涼意。稻子熟了,稻穗一串串下垂,如鄉親們一年四季在地裡弓著的腰。故鄉的秋夜又高又藍,老屋天井上空的星星眨吧著詭異的媚眼,猶如鑲嵌著的一顆顆錚錚發亮的鑽戒。一會兒月亮升起來了,老屋立刻變得亮堂起來。秋蟲也不甘寂寞,此起彼伏地叫著。秋天的老屋變得熱鬧起來。忙了整個白天的鄉親們在晚上有難得一刻的歇息。男人們光著膀子,蹲在老屋天井旁的地上一邊抽著廉價的香煙一邊談論著農事;婦女們坐在竹椅上就著月光一邊織著入冬要穿的毛衣,一邊嘮叨著生活的瑣碎,談論著誰家的母豬又下了一窩幼崽,誰家新過門的媳婦和婆婆又吵架了。而小孩們則趁著月色一會兒追逐戲嬉,一會兒玩著捉迷藏的遊戲。

凜冽的北風將枝椏上一片片枯葉掃落,每年的冬天幾乎如期而至。孩子們開始圈縮在被窩中不肯早起,直到有一天聽到大人們喊“下大雪了”,一個個忘了穿棉衣便從被窩中一溜煙地爬起來看雪。老屋天井四周的屋簷上已覆蓋了厚厚的白雪,屋簷四周掛滿尖尖長長的冰棒,長的足足有1米多長。我們便找來曬衣服的長竹竿將冰棒打下來玩耍或用來吃,卻全然忘卻了寒冷。

太陽升了又落,落了又升;稻子青了又黃,黃了又青。鄉親們周而復始地在土地裡辛苦勞作,過著單薄的日子,單薄得猶如從口袋裡好不容易掏出的皺巴巴的小額的鈔票。儘管日子過得單薄,但大多數鄉親們甯原節衣縮食都要供自己的小孩們上學。一轉眼我們這一代的小孩已經到了上初中的年齡,我們便背著父母給的一袋糧食和一罐鹹菜從各自的老屋出發,成群接隊地踏著秋天的晨露往鎮裡的初中趕,走上了求學和工作的道路。從此,在老屋生活的日子漸漸離我們遠去。

村中的老屋大多已經倒塌,已沒有了當年的模樣。這樣的古宅在如今大多已經損毀,有的因古宅的後人大多在外地工作,無人看管,經歲月侵蝕最終破敗;有的被後代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新房。

故鄉的老屋或許早已不是我們生活的居所,但它是我們永遠共同的精神家園。

希望故鄉的老屋仍然是遠離故土的遊子們記憶中兒時鮮活而靈動的老屋,而不再是異鄉的一個個遙不可及的夢。

希望故鄉的老屋是遊子們心中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可以時時警醒和照亮自己,找到來時回家的路。

神龕上擺放著祭祀的物品。後廳是房屋主體最為莊重的一部分,它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每逢春節、清明等重要的傳統節日, 族人們會聚集在一起祭拜祖先,祈求他們保佑子孫後代安康幸福、興旺發達,它曾庇護著族人攜手走過許多黑暗而艱苦的歲月。後廳也是族人喜慶歡娛和議事的所在,每逢喜慶的節日、婚慶嫁娶、老人生日和小孩滿月等特殊的日子族人們會聚在一起吃酒慶賀,話家長里短,談當年的收成和來年的希冀。

房屋主體左右兩側搭建有比房屋主體稍矮的側屋,側屋又由幾個廚房和書廳構成。古代吉安地區這種天井式的大家庭大多都設有書廳,供本族本房的小孩讀書寫字,學習詩書禮儀和慈孝仁德。記得和我家同住老屋的一個本家老爺爺就曾在老屋的書廳讀過私塾,民國時期還到縣城讀過幾年國立中學,新中國成立後在鎮裡學校任教。他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也偶爾會念些之乎者也的古文。他時常給我講起他小時候穿著草鞋在下雪天趕往百裡外的縣城求學的事。他是個很愛乾淨的老人,每天要把偌大的老屋徹底地清掃一遍。他常說做學問、做人和做事就像掃地,要時時清掃它,不然心裡塵埃會越積越多,想要掃就來不及了。老屋將居住、祭祀和教育的功能融為一體,將建築學和人文科學有機結合。在古代的江西吉安地區(古稱廬陵)文風頗為盛行,歷來重視教育。自南宋至明清年間,廬陵的白鷺書院成為江南四大書院之首。廬陵民間興辦私塾、義學與書院。自宋至清,廬陵大興理學,布衣村夫也來聽儒生們講學。自古以來吉安文人政客輩出,是古代中國出進士和狀元最多的地區,湧現出了歐陽修、文天祥、解縉、揚萬里等名人志士。 “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 、“文章節義之邦”、“狀元之鄉”描述的就是當年廬陵地區文風之興盛。這也許和房屋的設計也有一定的淵源吧。

老屋有三個門,一個是三米左右高且左右對開的正前門,還有兩個是左右兩側的圓形拱門。這樣設計可讓屋內的空氣形成對流。

老屋最具特色的是中堂中間的天井。天井由上天井和下天井組成。上天井是屋頂中央的一個大約4x2平方米的長方形口子,口子四周是一排排瓦溝搭建的屋簷,雨水順著四周的屋簷流入下天井。下天井是一個和上天井形狀相似但面積稍大凹陷進地裡的水池。它的四周和底部用青磚砌成,底部四周都設計了用於排水的涵溝,水池的水可通過暗藏在地底下的涵溝排到房屋外面的排水溝裡,再經排水溝匯入村裡的河道。在我兒時的記憶裡,無論下多大的雨,老屋不曾水浸和內澇以致長大後在都市中生活經常遇到下雨水澇時不禁想起故鄉的天井而噓噓不已。天井充分發揮著通風、透光、排水的功能。天井在設計上還有一層寓意,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瓦溝匯入房屋中間,俗稱“四水歸堂”,表達聚財和順風順水的意思。有些雅致的人家還會在天井池中種上些荷花。住在老屋中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陽光的沐浴,觀賞荷花仙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卓雅風姿和呼吸迎風撲面的荷花清香。

故鄉的春天總是春雨綿綿,時急時緩。初春的雨水如一串串銀色的珠子從天井灑落人間,在天井的水池裡濺起一片片如梨花般美麗的水花,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有幾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陽春三月,南歸的燕子有的在天井的屋簷下追逐戲嬉,有的啄著春泥樹枝築巢,巢穴中的雛燕們張開小嘴吧爭搶著燕媽媽口中的蟲子。

故鄉的夏天很炎熱,唯獨老屋是涼爽的。仲夏的午後,我總喜歡仰躺在老屋涼爽的竹床上透過天井看一朵朵如棉花般潔白且形態各異的雲朵從天井飄過。我也曾想天究竟有多大,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呢?總以為世界的邊緣就是天際和四周的山巒相連的地方。等我長大後一定要走到天邊去看看天邊是什麼樣子。故鄉夏天的雨時常猝不及防,來勢洶洶,剛開始還是驕陽萬里,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如急劇的鼓點敲打在天井四周的屋簷上,再過一會兒,雨水乾脆就如傾盆般往下倒。頃刻間,天井的水池灌滿了水,雨水順著天井四周的涵溝咕咚咕咚往外排。不到一個小時,村裡河溝的水滿了,河道裡的魚兒反游到房屋四周的水溝裡。這時,小夥伴們坐不住了,一個個冒著大雨往外跑,在屋外的水溝裡抓魚.

故鄉的秋天已經有些涼意。稻子熟了,稻穗一串串下垂,如鄉親們一年四季在地裡弓著的腰。故鄉的秋夜又高又藍,老屋天井上空的星星眨吧著詭異的媚眼,猶如鑲嵌著的一顆顆錚錚發亮的鑽戒。一會兒月亮升起來了,老屋立刻變得亮堂起來。秋蟲也不甘寂寞,此起彼伏地叫著。秋天的老屋變得熱鬧起來。忙了整個白天的鄉親們在晚上有難得一刻的歇息。男人們光著膀子,蹲在老屋天井旁的地上一邊抽著廉價的香煙一邊談論著農事;婦女們坐在竹椅上就著月光一邊織著入冬要穿的毛衣,一邊嘮叨著生活的瑣碎,談論著誰家的母豬又下了一窩幼崽,誰家新過門的媳婦和婆婆又吵架了。而小孩們則趁著月色一會兒追逐戲嬉,一會兒玩著捉迷藏的遊戲。

凜冽的北風將枝椏上一片片枯葉掃落,每年的冬天幾乎如期而至。孩子們開始圈縮在被窩中不肯早起,直到有一天聽到大人們喊“下大雪了”,一個個忘了穿棉衣便從被窩中一溜煙地爬起來看雪。老屋天井四周的屋簷上已覆蓋了厚厚的白雪,屋簷四周掛滿尖尖長長的冰棒,長的足足有1米多長。我們便找來曬衣服的長竹竿將冰棒打下來玩耍或用來吃,卻全然忘卻了寒冷。

太陽升了又落,落了又升;稻子青了又黃,黃了又青。鄉親們周而復始地在土地裡辛苦勞作,過著單薄的日子,單薄得猶如從口袋裡好不容易掏出的皺巴巴的小額的鈔票。儘管日子過得單薄,但大多數鄉親們甯原節衣縮食都要供自己的小孩們上學。一轉眼我們這一代的小孩已經到了上初中的年齡,我們便背著父母給的一袋糧食和一罐鹹菜從各自的老屋出發,成群接隊地踏著秋天的晨露往鎮裡的初中趕,走上了求學和工作的道路。從此,在老屋生活的日子漸漸離我們遠去。

村中的老屋大多已經倒塌,已沒有了當年的模樣。這樣的古宅在如今大多已經損毀,有的因古宅的後人大多在外地工作,無人看管,經歲月侵蝕最終破敗;有的被後代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新房。

故鄉的老屋或許早已不是我們生活的居所,但它是我們永遠共同的精神家園。

希望故鄉的老屋仍然是遠離故土的遊子們記憶中兒時鮮活而靈動的老屋,而不再是異鄉的一個個遙不可及的夢。

希望故鄉的老屋是遊子們心中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可以時時警醒和照亮自己,找到來時回家的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