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司馬懿為何裹足不前?只因……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

“空城計”作為經典劇碼橋段, 可謂街頭巷尾婦孺皆知, 由此而引發的“三國風潮”曠古絕今, 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永恆話題。

此計衍生自章回體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作為《三十六計》敗戰計中的第三十二計,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出祁山之際, 由於用人不當馬謖敗丟街亭, 進退無路的諸葛亮, 不得已而涉險智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

然而空城計真有如此大的威力嗎?精明老練的司馬懿難道察覺不出諸葛亮使詐?

諸葛亮事後面對眾人的質詢, 他撫扇而答淡然回應“此人料吾生平謹慎, 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 疑有伏兵, 所以退去。 吾非行險, 蓋因不得已而用之。 ”

從他的話語中, 不難看出他使用“空城計”的理由, 一是因為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二是由於司馬懿深知其謹小慎微所以反其道而行之。

當面對五千精兵外出搬運糧草, 城內殘存羸弱之兵的危急局面,

諸葛亮正是摸清了司馬懿對其“深知”的根底, 遂洞開城門、撫琴而侃, 憑藉著冒險一搏的勇氣, 最終讓司馬懿撤兵而還, 這也成為他最終涉險選擇“空城計”的依據。

那麼他的老對手司馬懿是怎麼思忖的呢?

果然如孔明所料, 司馬懿面對素來老成持重的諸葛亮突然大開城門, 思維的通路瞬間堵塞了, 頃刻間反而還疑竇叢生認為諸葛亮此舉有詐, 遂火速退兵。

(圖)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

這是《三國演義》大致對這場驚心動魄攻心之計的精彩描述。

然而讀完這則橋段, 不免讓人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邏輯產生質疑。

作為心思縝密謀略過人的魏軍統帥司馬懿, 以他獨有的敏銳觀察能力和電光火石般的思維分析能力, 他不可能看不穿擺在眼前的是一座空城。

當看到諸葛亮悠然於城樓撫琴, 司馬懿竟未作任何思考, 悍然下達撤軍令。

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看出了內情便道:“莫非諸葛亮無軍, 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

司馬懿答曰:“亮平生謹慎, 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 必有埋伏。 我軍若進, 中其計也。 汝輩豈知?宜速退。 ”

連司馬懿的兒子都看出了眼前的西城就是一座空城, 難道司馬懿看不出?

即便看不出諸葛亮是否使詐, 司馬懿派遣一隊偵察兵先行入城一探究竟, 哪怕是城內真的有埋伏, 于魏軍來說損益不大。

倘若還不放心可登高俯視或築台為基則城內軍情一覽無餘!

但司馬懿並沒有這麼做, 而是僅憑著諸葛亮老成持重, 一生從未涉險的簡單理由糊弄了眾人。

他為何要這麼做?

難道真是其中有著不可示人的奧秘?

要弄懂這個問題, 不得不從司馬懿在魏國所處的境遇來分析。

司馬懿被曹操強制征為文學櫞後, 在他的前期仕途上, 他所充當的都是一些文職官吏, 譬如文學櫞、黃門侍郎、主簿等官職, 在曹操、曹丕父子兩代人在世的時候, 司馬懿始終沒有掌握實質兵權, 更多的時候是替曹魏出謀劃策、分憂解難。

而對比曹氏宗親中的曹休、曹真、夏侯惇等人, 從曹操起兵之日伊始, 這些宗親們始終跟隨左右不離不棄, 這些人都是曹操的原班家底,可以說曹操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些曹氏宗親的鼎力相助,因此終曹魏一系,曹氏宗親的地位始終處於不可撼動的強勢狀態。

由此可見,曹魏自始至終都沒有將司馬懿視作自己的“嫡系”,而對於素懷天下之志的司馬懿來說,這無形當中成為擋在面前的一座大山。

因此司馬懿在曹魏朝堂上只能忍氣吞聲夾起尾巴做人。

然而這種情況伴隨著曹氏宗親重臣的先後離世,曹氏宗親內部出現青黃不接,宗親勢力逐漸減弱,曹魏皇帝曹叡不得已只能啟用多謀善斷的司馬懿為大魏國西線支柱來抵禦諸葛亮的頻繁北伐。

然而,曹叡也不是草包,諡號明帝的他深深懂得“狼顧之相”的司馬懿心懷叵測,對於他的啟用只是暫時的,一旦司馬懿擋住諸葛亮北伐,甚至成功突破西南戰線直下西蜀,那麼此時的司馬懿就可以如同棄子般扔掉。

這就是歷朝歷代反復上演的“鳥盡弓藏”。

而司馬懿雖身處迷局,但他比任何人看的都清楚,他明白倘若蜀國被其所滅或元氣大傷,他不會成為曹魏的第一功臣,反倒會在大魏朝廷之上成為曹氏宗親的眾矢之的,屆時定會陷入“猛虎難鬥群狼”的被動局面,而淪落為功成身死的悲慘結局。

他不願意看到這種慘烈的局面,但他也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他的心思,因為這種帝王心術稍有洩露必遭殺身之禍。

在西城之外,面對眼前唾手可得的空城,司馬懿果斷下達了退兵的命令,而當冰雪聰明的次子司馬昭點破了西城無人的窗戶紙,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呵斥了司馬昭並故意咬定城內設伏的謊言。

而諸葛亮呢?他僅僅是因為摸透了司馬懿懼怕其疑兵之計嗎?

非也!

對於身處局外人的諸葛亮來講,他更透徹地看清了曹魏政局的波詭雲譎,正是他洞察到了司馬懿在曹魏集團朝廷上勢單力孤而手握重兵;皇帝猜忌而宗親嫉妒的現狀,因此他更能深刻理解司馬懿當下所處的“冰火兩重天”的窘境。

洞開城門、悠然撫琴的諸葛亮碰到了畢生死敵互察心扉的司馬懿,兩人相較之下便難分伯仲了,也無怪乎六出祁山而未複中原,據守雄兵而不得滅蜀!

*作者:明月秋風照當年,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這些人都是曹操的原班家底,可以說曹操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些曹氏宗親的鼎力相助,因此終曹魏一系,曹氏宗親的地位始終處於不可撼動的強勢狀態。

由此可見,曹魏自始至終都沒有將司馬懿視作自己的“嫡系”,而對於素懷天下之志的司馬懿來說,這無形當中成為擋在面前的一座大山。

因此司馬懿在曹魏朝堂上只能忍氣吞聲夾起尾巴做人。

然而這種情況伴隨著曹氏宗親重臣的先後離世,曹氏宗親內部出現青黃不接,宗親勢力逐漸減弱,曹魏皇帝曹叡不得已只能啟用多謀善斷的司馬懿為大魏國西線支柱來抵禦諸葛亮的頻繁北伐。

然而,曹叡也不是草包,諡號明帝的他深深懂得“狼顧之相”的司馬懿心懷叵測,對於他的啟用只是暫時的,一旦司馬懿擋住諸葛亮北伐,甚至成功突破西南戰線直下西蜀,那麼此時的司馬懿就可以如同棄子般扔掉。

這就是歷朝歷代反復上演的“鳥盡弓藏”。

而司馬懿雖身處迷局,但他比任何人看的都清楚,他明白倘若蜀國被其所滅或元氣大傷,他不會成為曹魏的第一功臣,反倒會在大魏朝廷之上成為曹氏宗親的眾矢之的,屆時定會陷入“猛虎難鬥群狼”的被動局面,而淪落為功成身死的悲慘結局。

他不願意看到這種慘烈的局面,但他也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他的心思,因為這種帝王心術稍有洩露必遭殺身之禍。

在西城之外,面對眼前唾手可得的空城,司馬懿果斷下達了退兵的命令,而當冰雪聰明的次子司馬昭點破了西城無人的窗戶紙,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呵斥了司馬昭並故意咬定城內設伏的謊言。

而諸葛亮呢?他僅僅是因為摸透了司馬懿懼怕其疑兵之計嗎?

非也!

對於身處局外人的諸葛亮來講,他更透徹地看清了曹魏政局的波詭雲譎,正是他洞察到了司馬懿在曹魏集團朝廷上勢單力孤而手握重兵;皇帝猜忌而宗親嫉妒的現狀,因此他更能深刻理解司馬懿當下所處的“冰火兩重天”的窘境。

洞開城門、悠然撫琴的諸葛亮碰到了畢生死敵互察心扉的司馬懿,兩人相較之下便難分伯仲了,也無怪乎六出祁山而未複中原,據守雄兵而不得滅蜀!

*作者:明月秋風照當年,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