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照片:遼寧丹東三育中學首任校長于承恩

蛤蟆塘, 丹東一個土得掉渣的地名已經廢棄, 取而代之叫金山, 響亮的地名。 蛤蟆塘有個地方叫劈柴溝, 同樣老土, 已經很少有人提起、知道了。 1912年, 身為園藝師的于承恩傳教士懷著“期望培養中國青年以普通智識及實業之技能”的夢想在蛤蟆塘劈柴溝這個地方創辦了安東(今丹東)地區第一所中學, 三育中學。

據《安東縣誌》卷3教育記載, 三育中學“首重園藝, 定名曰園藝學校”。 當時租用民房三間, 購校地二百零六畝, 建草房七間, 學生十一人。 於承恩苦心籌措經費, “適牧師歸國道出美洲, 到處演述該校之宗旨,

際有熱心美人樂善好施, 慷慨捐助”, 並且靠著苗圃收入, “遂增修校舍, 擴充學級”。

於承恩, 生於1870年8月10日, 1896年受丹信義會差派來到中國, 1901年9月來到安東。 1932年9月9日去世, 葬于丹東。 簡歷:1906年創辦三育小學, 1912年創辦三育中學(1942年, 三育中學終結關閉)。

立于三育中學的於承恩紀念碑, “榮神愛人——于承恩牧師歸主紀念, 三育中學畢業生敬立”。

於承恩一家, 影像拍攝時間不詳。

于承恩傳教士(右1), 影像拍攝時間不詳。

丹信義會安東基督教會執事會, 于承恩(前排左1)、郭慕深(前排左2)、安世恩(後排左4), 影像攝於1931年5月。 安東基督教會由當地牧師和信徒中選出9-11人組成執事會, 協助管理教會事務。

三育中學教學樓前, 於承恩(右1)與教職員工, 影像拍攝時間不詳。

在岫岩召開的傳教士大會合影,于承恩夫婦(前排),外德勞、李格非、聶樂信、栢衛等人。影像攝於1900年前。

1931年丹信義會年度大會上,部分最早來到安東的傳教士,于承恩(右2),栢衛(右1)。

在岫岩召開的傳教士大會合影,于承恩夫婦(前排),外德勞、李格非、聶樂信、栢衛等人。影像攝於1900年前。

1931年丹信義會年度大會上,部分最早來到安東的傳教士,于承恩(右2),栢衛(右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