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科技年輪|紅色永不服輸 ATI/AMD旗艦進化之路(中)

上次我們講到了ATI Radeon 9800 Pro/XT(戳我傳送), 作為那個時代最強大的顯卡, R300家族的江湖地位毋庸置疑, 畢竟對手的GeForce FX系列顯卡無論是性能還是功耗都稱不上令人滿意。

然而我之前也說過, GeForce FX的接班人GeForce 6系列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還帶來了SLI技術, 穩坐了兩年卡皇位置的ATI又要怎麼應對呢?我們今天就從這裡開始講起。

▌Radeon X800/X850

既生瑜, 何生亮?

也許是GeForce 6系列的光芒過於耀眼 , 也許是R300的巨大成功使得ATI背負的枷鎖過於沉重, 代號為R420的第二代DX9顯卡旗艦X800在6800Ultra發佈一個月之後才姍姍來遲, 而且相較於完整支持DirectX 9.0c的對手, R430只支援DirectX 9.0b的特性讓它的光芒一下暗淡了不少。

雖然在很多測試當中, X800的性能完全可以與6800Ultra分庭抗禮, 相較於上代的9800 Pro也有著巨大的提升幅度, 然而誰能料到DirectX 9.0c的地位竟會如此重要, 這也再次提醒了顯示晶片廠商, 緊跟微軟DirectX的步伐有多重要。

而此時正值AGP與PCIE交接之時, 對於如何最快推出PCIE顯卡這件事,

NV和ATI的實現方式卻有所不同。 NVIDIA開發了一款HSI橋接晶片BR02, 這是一款支援雙向橋接的晶片, 也就是說既可以AGP轉PCIE也可以反過來, 這就導致其發熱量十分巨大, 甚至需要單獨的散熱器來進行散熱, 因此當年的6600GT AGP很多都是因為這個晶片的原因出了故障。

話又說回ATI這邊, 當年ATI用的最多的宣傳語就是“有路何必搭橋”, 比如說X800就分成了R420和R423兩款核心, 它們除了介面以外完全相同, 這就使得他們必須生產兩種核心, 又一次增加了成本。

雪上加霜的是, PCIE的普及速度並沒有ATI想像的那麼快, 後來ATI為了提升競爭力, 推出了高頻版的X850系列顯卡, 也不得不採用兩種核心來面對兩種介面, 面對巨大的成本壓力, ATI終於在2004年底選擇了妥協。

ATI也終於拿出了自己的橋接晶片——Rialto, 是一款只能將PCIE轉換為AGP的晶片, 發熱量小得多, 不需要另外的散熱, 甚至一直沿用到了HD4670的時代,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不管怎麼說, ATI在這個時代犯下的錯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導致了其最後被收購的命運, 不過日子還是要繼續過, 對吧。

另外一點, 既然GeForce 6系列都帶來了SLI技術, ATI自然也不甘人後, 他們在X850XT上也帶來了Crossfire技術, 然而當年的Crossfire技術並不成熟, 需要一張主卡一張副卡才可以組建, 而Crossfire主卡成本居高不下, 加之驅動的不完善, 使得Crossfire當年並沒有成為大火的技術。

▌Radeon X1800/X1900/X1950

HDR+AA、3:1經典架構

由於R400系列的失敗, ATI在2005年的財務狀況十分糟糕, 加上R500作為一款大核心, 其進展也稱不上順利, 並且ATI也遇到了之前從來沒有遇到的制程問題, TSMC的90nm制程良率表現使得R500的推出時間一再延遲, 直到2005年10月, 在對手的7800GTX推出三個多月後, 核心代號R520的X1800系列顯卡才姍姍來遲, 不過X1800終於帶來了完整的DirectX9.0c的支持, 並且還帶來了對手無法完成的HDR+AA同時開啟的獨門絕技。

雖說X1800的推出使得ATI重新恢復了元氣,不過其性能優勢仍然稱不上明顯,不過後來推出的R580——X1900系列則證明了ATI的實力。

R580首先是做了針對R520所帶來的問題的改進,另一方面,由於ATI發現當時遊戲中的圖元計算和紋理計算的比例並不再是1:1,而是更加接近3:1的平均數字,因此,他們在R580當中引入了所謂的“3:1”架構,並且引入了對後來A卡架構影響深遠的超執行緒分發器。

R580相較於R520在面積上的增長並不大,但圖元計算能力甚至翻了三倍,這使得對手的產品在X1900和後來的X1950(官方超頻版)面前性能大幅落後,才祭出了7950GX2這樣的雙芯卡來應對。而另外一點值得一提的是,X1950XTX的散熱器則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款成熟的OTES散熱解決方案,成為了未來顯卡設計的範本。

▌Radeon HD 2900XT

超大、超失敗

之前飄哥在十年特輯當中聊過,AMD收購ATI的故事,如果你還沒看的話,你也可以戳我去看看。而HD2000系列,就是A卡改名換姓之後的第一代產品。

2006年底,NVIDIA推出的8800GTX徹底震撼了整個圖形業界,然而AMD這邊的產品卻始終不見蹤影。經歷了千奇百怪的流言蜚語之後,半年後的2007年5月,AMD終於帶來了首款DX10顯卡——HD2900XT。

單看規格的話,HD2900XT的確十分恐怖,然而恐怖的規格並沒有帶來相應的性能。HD2900XT是第一款採用512bit顯存位元寬的產品,這就使得其PCB設計極其豪華,14層的PCB版加上全數位供電的設計甚至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其搭配的“蒸氣室”全銅散熱器更是佐證了其不惜工本的設計。

然而再強悍的用料也沒法掩蓋其弱雞的性能,人們發現作為旗艦的2900XT甚至打不過對手半年前發佈的次旗艦8800GTS,而功耗甚至比8800GTS SLI還高。而更致命的是,2900XT在打開抗鋸齒之後的性能下降幅度讓人驚掉了下巴,當時人們還以為這是驅動的原因,畢竟512bit的顯存位寬和後期甚至高達1GB的的顯存容量擺在那裡,然而最終人們發現這是這塊顯卡的硬傷。就這樣AMD並購ATI之後的第一代產品以一個極其失敗的結局退場了,接下來登場的產品則帶來了出奇的性價比,以及殺敵一萬自損一千的血拼。

▌Radeon HD 3850/3870/3870 X2

小核心戰略教做人!

2900XT的512bit顯存控制器佔用了大量的電晶體,然而對性能卻沒有什麼説明,於是AMD痛定思痛,在保留了2900XT大部分核心架構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256bit顯存控制器,加上採用最新的55nm工藝進行製造,帶來了一顆不到200mm²的小核心,而性能甚至達到了480mm²的2900XT的90%以上,就這樣3850/3870誕生了。

HD3850與HD3870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得上旗艦產品,這一點從它們的定價就可以看的出來,3870的上市價格為1999元,而3850則為1399元,兩者的差異僅在於顯存的配備上,3870搭載了512MB/1GB的GDDR4顯存,而3850則為256MB/512MB的GDDR3顯存。然而GDDR3和GDDR4的性能並沒有什麼差別,這就意味著3850和3870的性能差距非常的小,而這卻不是最重要的。

為了應付3850/3870的競爭,8600GTS那孱弱的性能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因此NVIDIA首先推出了G92的閹割產品8800GS(即後來的9600GSO)來救場,不過G92畢竟沒有那麼多殘次品,還是需要一款“真正的”甜品顯卡來救場,於是搭載G94核心的9600GT上市了。

然而你見過399元的甜品顯卡嗎?兄弟別笑,這種滑稽的事情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成為了現實。

在1499元的9600GT上市之後,AMD可謂是十分難受,1999元的3870顯然不能用來打價格戰,於是1399元的3850就扛起了價格戰的重任——結果這個價格戰就再也沒能停下來。從2008年2月HD3850 1399的價格到2008年9月399的價格,短短半年左右的時間,3850的價格甚至變成了其正常價格的1/3,想想看,這個事兒就像是你今天可以買到399元的RX570一樣神奇,而對手也不得不跟著一起降價,也就是說9600GSO/9600GT也殺到了399/499的價位,這就像是1060 3G也跌到了399元一樣神奇。

就這樣,玩家們度過了最開心的時光,而廠商們則度過了最黑暗的一年,於是很多通路廠商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倒下了,最終留下的就組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顯卡市場。

而與此同時,旗艦顯卡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我上次也說過,由於RV670出色的功耗和發熱,AMD帶來了新時代的Fury Maxx——HD3870 X2。

由於AMD出色的交火效率,3870 X2的性能終於在一部分環境中超過了不可一世的8800Ultra,並且逼著對手交出了9800GX2,終於緩解了AMD帳中無帥的尷尬局面,這也為AMD之後的路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為後來HD4000系列的逆襲創造了足夠的技術與市場積累。風水輪流轉,AMD也該爆發了!

▌Radeon HD 4850/4870/4870 X2/4890

爆發!小核心之王!

聊RV770之前,先來看張照片。

HD4800系列帶來了代號為RV770的新一代小核心,單核心型號分為HD4850和HD4870,兩者的差別主要在頻率和所搭載的顯存類型上。

首發的HD4850上市售價僅僅1399元,要知道圖上的另一張顯卡9800GTX在當時甚至還在2399的高位。而HD4850公版僅僅採用了簡單的單槽散熱器,用著不算豪華的PCB,性能卻打敗了曾不可一世的9800GTX,再加上1999元的HD4870兩路夾擊,讓NVIDIA被實實在在打了個措手不及,於是作為當年單芯旗艦的9800GTX,一夜之間暴降千元,前一天還是2399元的單芯旗艦,僅僅一夜之間就變成了1399元的甜品顯卡,HD4850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

再來看看RV770這款核心,其實RV770可以說占全了天時、地利、人和。RV770核心面積甚至不到300mm²,相較于對手576mm²的GT200核心來說簡直可以說是小的可怕,更可怕的是它甚至比G92核心還要小。在RV770正式推出之前,人們都猜測它只有480個流處理器(RV670只有320個),結果800個流處理器的RV770一推出驚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另一方面,RV770的研發工作可以說是和GDDR5顯存同步進行的,而HD4870本身也成為了第一款採用GDDR5顯存的顯卡。GDDR5與GDDR4不同,是一代真正革新的顯存,RV770可是2008年的產品,從其首次採用GDDR5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快十年,足以證明當年RV770押寶GDDR5這一舉動的正確。

GDDR5顯存的頻率相較於先前的GDDR3顯存即使是在初期也有著近乎翻倍的提升,而這就帶來了同顯存位寬下顯存頻寬近乎翻倍的提升,而這點就使得HD4870在面對採用512bit顯存位寬的GT200巨無霸核心時仍然不用擔心顯存頻寬成為瓶頸,而顯存位元寬的縮小又可以帶來更小的核心面積和更簡單的PCB佈局,這又在另一方面降低了HD4870的成本。就這樣HD4870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小博大,甚至在性能上超過了對手的巨無霸GTX260,這場景就像是你在大街上看到巨石強森被飄哥打到了一樣神奇。而HD4870搶先採用GDDR5更是讓AMD收穫了GDDR5發展初期的優化方式,這就直接導致了後來Cypress核心顯存控制器大幅拋離對手Fermi架構核心的局面。

後來推出的HD4870X2作為旗艦產品,則帶來了超過GTX280的性能和並不太高的功耗,再一次證明了小核心戰略的優勢,而隨著55nm工藝的成熟,AMD後來又推出了重新流片的高頻版RV770——RV790,並冠以HD4890的名稱,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款出廠1GHz的顯卡。

總體來說RV770是一款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優秀GPU,關於這款核心總有說不完的話,不過受限於篇幅,飄哥只能說這麼多,它所在的時代,真正向人們宣告了:AMD,YES!這也許才是RV770最重要的意義吧。

就這樣,AMD和ATI終於在深層融合在了一起,而RV770的成功也終於向世人宣告了AMD的實力,從R600的失敗到RV770的巨大成功,AMD用了兩年時間臥薪嚐膽,而接下來的DirectX 11時代,AMD又會祭出什麼樣的大殺器呢?我們下周再賤~

(今天冬至,大家記得吃餃子和湯圓哦~)

戳圖片傳送至往期精彩

喜歡我們的推送別忘了點一個頂

向親朋好友推薦一下我們的文章

或者讚賞一下

我們下期再見啦!

並且還帶來了對手無法完成的HDR+AA同時開啟的獨門絕技。

雖說X1800的推出使得ATI重新恢復了元氣,不過其性能優勢仍然稱不上明顯,不過後來推出的R580——X1900系列則證明了ATI的實力。

R580首先是做了針對R520所帶來的問題的改進,另一方面,由於ATI發現當時遊戲中的圖元計算和紋理計算的比例並不再是1:1,而是更加接近3:1的平均數字,因此,他們在R580當中引入了所謂的“3:1”架構,並且引入了對後來A卡架構影響深遠的超執行緒分發器。

R580相較於R520在面積上的增長並不大,但圖元計算能力甚至翻了三倍,這使得對手的產品在X1900和後來的X1950(官方超頻版)面前性能大幅落後,才祭出了7950GX2這樣的雙芯卡來應對。而另外一點值得一提的是,X1950XTX的散熱器則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款成熟的OTES散熱解決方案,成為了未來顯卡設計的範本。

▌Radeon HD 2900XT

超大、超失敗

之前飄哥在十年特輯當中聊過,AMD收購ATI的故事,如果你還沒看的話,你也可以戳我去看看。而HD2000系列,就是A卡改名換姓之後的第一代產品。

2006年底,NVIDIA推出的8800GTX徹底震撼了整個圖形業界,然而AMD這邊的產品卻始終不見蹤影。經歷了千奇百怪的流言蜚語之後,半年後的2007年5月,AMD終於帶來了首款DX10顯卡——HD2900XT。

單看規格的話,HD2900XT的確十分恐怖,然而恐怖的規格並沒有帶來相應的性能。HD2900XT是第一款採用512bit顯存位元寬的產品,這就使得其PCB設計極其豪華,14層的PCB版加上全數位供電的設計甚至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其搭配的“蒸氣室”全銅散熱器更是佐證了其不惜工本的設計。

然而再強悍的用料也沒法掩蓋其弱雞的性能,人們發現作為旗艦的2900XT甚至打不過對手半年前發佈的次旗艦8800GTS,而功耗甚至比8800GTS SLI還高。而更致命的是,2900XT在打開抗鋸齒之後的性能下降幅度讓人驚掉了下巴,當時人們還以為這是驅動的原因,畢竟512bit的顯存位寬和後期甚至高達1GB的的顯存容量擺在那裡,然而最終人們發現這是這塊顯卡的硬傷。就這樣AMD並購ATI之後的第一代產品以一個極其失敗的結局退場了,接下來登場的產品則帶來了出奇的性價比,以及殺敵一萬自損一千的血拼。

▌Radeon HD 3850/3870/3870 X2

小核心戰略教做人!

2900XT的512bit顯存控制器佔用了大量的電晶體,然而對性能卻沒有什麼説明,於是AMD痛定思痛,在保留了2900XT大部分核心架構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256bit顯存控制器,加上採用最新的55nm工藝進行製造,帶來了一顆不到200mm²的小核心,而性能甚至達到了480mm²的2900XT的90%以上,就這樣3850/3870誕生了。

HD3850與HD3870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得上旗艦產品,這一點從它們的定價就可以看的出來,3870的上市價格為1999元,而3850則為1399元,兩者的差異僅在於顯存的配備上,3870搭載了512MB/1GB的GDDR4顯存,而3850則為256MB/512MB的GDDR3顯存。然而GDDR3和GDDR4的性能並沒有什麼差別,這就意味著3850和3870的性能差距非常的小,而這卻不是最重要的。

為了應付3850/3870的競爭,8600GTS那孱弱的性能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因此NVIDIA首先推出了G92的閹割產品8800GS(即後來的9600GSO)來救場,不過G92畢竟沒有那麼多殘次品,還是需要一款“真正的”甜品顯卡來救場,於是搭載G94核心的9600GT上市了。

然而你見過399元的甜品顯卡嗎?兄弟別笑,這種滑稽的事情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成為了現實。

在1499元的9600GT上市之後,AMD可謂是十分難受,1999元的3870顯然不能用來打價格戰,於是1399元的3850就扛起了價格戰的重任——結果這個價格戰就再也沒能停下來。從2008年2月HD3850 1399的價格到2008年9月399的價格,短短半年左右的時間,3850的價格甚至變成了其正常價格的1/3,想想看,這個事兒就像是你今天可以買到399元的RX570一樣神奇,而對手也不得不跟著一起降價,也就是說9600GSO/9600GT也殺到了399/499的價位,這就像是1060 3G也跌到了399元一樣神奇。

就這樣,玩家們度過了最開心的時光,而廠商們則度過了最黑暗的一年,於是很多通路廠商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倒下了,最終留下的就組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顯卡市場。

而與此同時,旗艦顯卡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我上次也說過,由於RV670出色的功耗和發熱,AMD帶來了新時代的Fury Maxx——HD3870 X2。

由於AMD出色的交火效率,3870 X2的性能終於在一部分環境中超過了不可一世的8800Ultra,並且逼著對手交出了9800GX2,終於緩解了AMD帳中無帥的尷尬局面,這也為AMD之後的路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為後來HD4000系列的逆襲創造了足夠的技術與市場積累。風水輪流轉,AMD也該爆發了!

▌Radeon HD 4850/4870/4870 X2/4890

爆發!小核心之王!

聊RV770之前,先來看張照片。

HD4800系列帶來了代號為RV770的新一代小核心,單核心型號分為HD4850和HD4870,兩者的差別主要在頻率和所搭載的顯存類型上。

首發的HD4850上市售價僅僅1399元,要知道圖上的另一張顯卡9800GTX在當時甚至還在2399的高位。而HD4850公版僅僅採用了簡單的單槽散熱器,用著不算豪華的PCB,性能卻打敗了曾不可一世的9800GTX,再加上1999元的HD4870兩路夾擊,讓NVIDIA被實實在在打了個措手不及,於是作為當年單芯旗艦的9800GTX,一夜之間暴降千元,前一天還是2399元的單芯旗艦,僅僅一夜之間就變成了1399元的甜品顯卡,HD4850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

再來看看RV770這款核心,其實RV770可以說占全了天時、地利、人和。RV770核心面積甚至不到300mm²,相較于對手576mm²的GT200核心來說簡直可以說是小的可怕,更可怕的是它甚至比G92核心還要小。在RV770正式推出之前,人們都猜測它只有480個流處理器(RV670只有320個),結果800個流處理器的RV770一推出驚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另一方面,RV770的研發工作可以說是和GDDR5顯存同步進行的,而HD4870本身也成為了第一款採用GDDR5顯存的顯卡。GDDR5與GDDR4不同,是一代真正革新的顯存,RV770可是2008年的產品,從其首次採用GDDR5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快十年,足以證明當年RV770押寶GDDR5這一舉動的正確。

GDDR5顯存的頻率相較於先前的GDDR3顯存即使是在初期也有著近乎翻倍的提升,而這就帶來了同顯存位寬下顯存頻寬近乎翻倍的提升,而這點就使得HD4870在面對採用512bit顯存位寬的GT200巨無霸核心時仍然不用擔心顯存頻寬成為瓶頸,而顯存位元寬的縮小又可以帶來更小的核心面積和更簡單的PCB佈局,這又在另一方面降低了HD4870的成本。就這樣HD4870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小博大,甚至在性能上超過了對手的巨無霸GTX260,這場景就像是你在大街上看到巨石強森被飄哥打到了一樣神奇。而HD4870搶先採用GDDR5更是讓AMD收穫了GDDR5發展初期的優化方式,這就直接導致了後來Cypress核心顯存控制器大幅拋離對手Fermi架構核心的局面。

後來推出的HD4870X2作為旗艦產品,則帶來了超過GTX280的性能和並不太高的功耗,再一次證明了小核心戰略的優勢,而隨著55nm工藝的成熟,AMD後來又推出了重新流片的高頻版RV770——RV790,並冠以HD4890的名稱,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款出廠1GHz的顯卡。

總體來說RV770是一款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優秀GPU,關於這款核心總有說不完的話,不過受限於篇幅,飄哥只能說這麼多,它所在的時代,真正向人們宣告了:AMD,YES!這也許才是RV770最重要的意義吧。

就這樣,AMD和ATI終於在深層融合在了一起,而RV770的成功也終於向世人宣告了AMD的實力,從R600的失敗到RV770的巨大成功,AMD用了兩年時間臥薪嚐膽,而接下來的DirectX 11時代,AMD又會祭出什麼樣的大殺器呢?我們下周再賤~

(今天冬至,大家記得吃餃子和湯圓哦~)

戳圖片傳送至往期精彩

喜歡我們的推送別忘了點一個頂

向親朋好友推薦一下我們的文章

或者讚賞一下

我們下期再見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