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茶陵縣的“蘇區”革命鬥爭史,株洲人你都知道嗎?

茶陵不僅歷史悠久, 還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之一。 茶陵這塊浸染了革命烈士鮮血的紅色土地, 被追認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5000多位, 解放後被授予將軍銜的有25為, 其中中將5位, 少將20位, 被稱為將軍縣。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 王琦泉/攝

1927年11月, 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第二次攻克茶陵縣城, 建立了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 隨即馬江建立區工農兵政府, 初步形成包括茶陵縣城、縣城附近部分地區及馬江等地的紅色區域, 在蘇維埃政府出現後, 人們將紅色區域簡稱為“蘇區”。 年底, 隨著縣工農兵政府隨工農革命軍撤離, 蘇區隨之失陷。

1928年2月, 中共茶陵縣委、縣工農兵政府和茶陵遊擊隊進駐茶陵、安仁、酃縣(今炎陵)交界的山區, 先後在浣溪、棗市一帶開闢革命根據地, 建立了區工農兵政府。 期間, 縣城及城郊、馬江、界首、高隴、小田、秩堂等地先後成為革命武裝的遊擊區。

6月, 茶陵縣革命鬥爭指揮中心轉移到江西永新後, 浣溪、棗市一帶革命根據地淪為“白區”。

1929年, 茶陵遊擊隊以永新縣九隴山為據點, 頻繁活動於茶陵大湖、官子山、寨下坪、小田一帶。 1930年3月起, 革命力量迅速向縣內發展。 秋季, 進入全盛時期。 全縣蘇區劃分為多個區, 並先後建立了9個區蘇維埃政府和137個鄉蘇維埃政府。 至此, 全縣四分之三的地區成為蘇區或革命武裝遊擊區。

茶陵縣秩堂

各區名稱和轄地分別為:一區(嚴堯區), 包括今嚴塘、堯水等鄉鎮;二區(高隴區), 包括今高隴、秩堂、湘東、小田、火田等鄉鎮;三區(腰陂區), 包括今腰陂、七地及思聰一小部。 四區(清潞區), 包括今潞水和雲陽林場一部分;五區, 包括今虎踞、平水、潞水交界處;六區, 包括今馬江和界首部分地區;七區(湖口區), 包括今湖口、浣溪等鄉鎮;八區(舲舫區), 今舲舫鄉境;坑口區, 今坑口鎮境;八團區, 今八團鄉境。

1933年, 國民黨軍大肆攻佔蘇區, 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遷到壟上、磨形裡和江西永新縣的高坑等地, 縣內蘇區逐步淪為白區。

1934年4月, 在永新縣高坑成立茶寧縣(茶陵、寧岡合併)蘇維埃政府。

解放後, 茶陵縣的秩堂、小田、湘東、高隴、火田、八團、七地、八團、腰陂、潞水、浣溪、嚴塘、堯水、舲舫、湖口、桃坑、江口、馬江及紅色農場等18個鄉鎮(場)被確定為革命老根據地, 簡稱(老區)。

譚余保出生於茶陵縣舲舫鄉洮水村

1951年8月, 團長朱學范、副團長譚余保率領的中央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據地訪問團湘贛分團來到茶陵, 向茶陵人民贈送毛澤東“發揚革命傳統, 爭取更大光榮”的題詞。

茶陵蘇區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流血犧牲的巨大貢獻, 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英雄的茶陵老區人民。

株洲發佈 特約撰稿/牛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