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傅斯年:文明的估價|大家

我們知道, 每一個時代, 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 所以對於以前傳統文明的估價, 得到的結果往往也不相同。 在中國, 漢朝人對於周秦諸子學說的估價就不同,

儒家正統對戰國時代九流百家的估價也不同, 宋朝人對於唐朝文明的估價不同, 明朝人對宋朝文明的估價亦不同;時至今日, 由於和西方文明接觸的結果, 一般人對於以前中國傳統文明的估價, 更加大大不同了。 歐洲的情形也是一樣, 在羅馬晚年天主教最盛行的時候, 對於傳統文明是一種的估價, 古典文學興起以後是一種估價, 人道主義發達以後是一種估價, 十九世紀浪漫派思想抬頭以後又是一種估價。 尼采寫過一本書, 將一切價值從新估價, 就是這種道理。 所以說, 每一個時代, 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 對他以前傳統文明的估價, 往往是不同的。 我想, 如果我們現在要對中國文化前途的趨向取得一個目標,
那就應該對以往的傳統文明從新來估價一番, 截斷取長, 然後才有準繩。

近幾年來, 一般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的評論, 這些評論, 或好或壞。 我們知道, 在現在各個民族的文化交流得極厲害的時候, 要對某一個民族的文明加以估價, 就要將他和別個民族的文明來相比較一下, 然後才易得到結果。 因此, 要去估價中國的傳統文明, 也就要將中西文明來比較一番。 說到比較, 如果要說這一件東西比較另一件東西好, 或者說這樣東西比較那樣東西壞, 實在是很難說的。 本來批評一件事物的好壞, 必定要很客觀地去看, 不能只根據本身主觀的看法, 而不用理智, 不經分析, 就純用私人的感覺, 隨自己的愛好去下斷語。

所以我們隨便說中國的文化好, 西洋的文化不好, 這是很難說的。 譬如我們對一首短詩特別愛好, 覺得他很好, 又對於某一齣喜劇特別感覺興趣, 也覺得他很好;如果我們要去將這一首短詩和那一齣喜劇比較一下, 究竟那個比那個好, 那是兩者不同, 沒有方法比的。 又譬如我們對某一種民間情歌感覺得很好, 但是要將他和一種較為偉大較有組織的一本小說去比較誰好誰壞, 那也是很難說的。 我們對於一種文明的看法, 如果不用理智, 不經分析, 而只是出於一種詩意的欣賞, 神秘的感覺, 或者是直接的愛好, 那是談不上什麼估價的。 要去論斷某種文明價值的高低, 必定要用一種客觀的標準去看, 我們不要說誰好誰壞,
只要看誰適宜與否。 今晚我要說的幾點, 是我們對中西文明作比較時應有的幾個標準:並不能算是文明的估價, 而只能作為估價的幫助而已。

我們現在來看中國文明和西洋文明性質上不同的地方。 中國民族雖然變化得很厲害, 但總還是一個民族的文明,

而歐洲文明, 則是多民族的文明。 中國文明, 始終有一個中心, 而西洋文明則一代一代不同, 改革甚多。 中國數千年來, 人種始終無甚分別, 其間雖經過種種變遷, 但都只是時代的變遷而不能說是民族的變遷。 就歷史上看來, 華北人民, 因為屢受北方外族的入侵, 大都受外族混雜, 但是這些外族, 結果都被中國文明所同化。 至於南方人民, 則多是中原士大夫階級撤遷過去的;關於這一點, 我們試看現在的廣東話和唐朝長安方言很接近, 而北京話和他的相差反倒很遠, 就可以知道。 大致說來, 中國北方人民, 常受外族的摻雜, 但是我們的文明總將外族同化過來, 中原則常為文化向心力的所在, 而南方則以中原文化為其平地文化。 所以中國民族始終是一個,文化也沒有重大的變遷,最多也只有佛教的興起,但是佛教的興起,實際上的影響遠不如他在表面上的影響那麼厲害。由此可知中國民族文明,是一個民族的文明,而且永遠維持著一個文化的中心,變動極小。西洋文明則是多民族的文明,一個時代和一個時代文明的重心都不相同;我們知道,歐洲古代文物的重心在地中海,在最初的時候,地中海南北兩等文化,情形大致相若,但是自從回教興起以後,他們掃蕩南部,建立回教民族國家,並且全用阿剌伯文,和北方耶穌教國家分庭抗禮。可是在我們中國有史以來就絕對找不出南北語言文字有截然不同的現象來。中國數千年來,文明雖然經過許多的進化,但是大體上還始終保持著一個文化的重心。歐洲則每一個時代變動,每一個民族做了政治的重心,文明的重心也就隨之而變,像希臘時代文化的重心在哲學,羅馬時代重心在法律,中古時代是天主教會,以後是人道主義,再以後又是科學。所以就此看來,中國文化比較單元,歐洲文化很清楚的多元;中國的文化是一個單層,歐洲文化是一個多層。至於說中西文化誰好誰壞,那麼一個像樂隊的大合奏,一個像笛子的清吹,兩者性質不同,是很難比的,不過客觀的說來,中國文明是單調的,而歐洲文明是多元的;中國文明的重心不變,歐洲文明的重心時常變動,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做了政治的重心,都有他特有的貢獻,希臘人是一種貢獻,羅馬人是一種貢獻,條頓人,日爾曼人,斯拉夫人……等,都各有他的貢獻。所以中西文明,在性質上有簡單和複雜的不同,中國文化簡單,向心力集中,歐洲文化複雜,重心常變。當前有些人做中西文化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工作,可是他們多忽略了中西文化本質上有簡單與複雜之不同,這實在是錯誤的。

歐洲文化複雜,向心力小,中國文化單純,向心力大;我們推考他們所以有這種差別的進展的原因,一在精神—語言方面,一在地理方面,而主要的還在地形的不同。中國土地,看起來是一塊相當整齊的大地,我們知道中國文化起源在黃河,那裡是黃土層的地帶,東面是衝擊平原,西面是黃土高原,後來漸漸向南北擴張,但因北方高地難於耕種,於是一直向南拓展,直到越南;發展的結果是一塊相當整齊的大地。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在地中海,海的周圍有島嶼,有半島,四周都是參差不齊的海岸,岸上居住著許許多多的民族。遠且不論,自從希臘以來,然後向海外發展,或則來往通商,或則爭取殖民地。由於中西地形這樣的不同,影響到兩方的文明:中國自始就在一整塊的大地上發展,人民務農為業,在這種農業社會之下,早就有了官僚政治,形成父死子繼的嗣官制,將全國劃為一塊一塊的大地,設官分治,所以自來只形成有官僚和農民兩個大的階級。歐洲的情形不如此,他因為地形關係,人民多出外經商或以工業營生,於是除了嗣主和平民之外,還產生了一種工商業的中產階級,他們因為要去海外經商,就要應付商業競爭,應付海上競爭,於是在技術上就非精益求精力求進步不可,各種科學的研究,也在日益發展,進步亦至神速。實際上中國古代在科學上也曾有過很大的發展,但是因為在中國這個環境之中,一方面用不著和別人從事種種競爭,科學技術沒有積極提倡之必要;另一方面在官僚政治設官分管的局面之下,老百姓要去發展科學,那對他們是有危險性非加阻止不可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所以歷來國家對於科學不但不提倡,而且阻礙他的發展。中西良方對科學宣導情形這樣的分歧,大部分是地形環境的影響。我們再看海軍,目前中國海軍固然根本談不到力量,但是明朝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時候,可曾一度強大過,當時中國海軍力量極為雄厚,曾到達今日非洲索馬利蘭,那個時候還在歐洲人經過好望角前數十年,但是以後就一蹶不振。我們知道近代海軍的興起,大多是對付海盜而來的,明朝倭寇以後,中國沿海就沒有什麼海盜侵擾,於是海軍在政治上社會上都沒有什麼需要,也就漸漸衰微了。由上所述,地理環境之影響於政治上及傳統文化進展的情形,於此可見,中西文化性質的不同,原因也大部在此。

我們對於中國傳統的文明,應該重新加以估價,我們要很客觀地去將傳統的文明深切的分析瞭解,檢討那些是好而有留存的必要的,那些是壞而應該加以改進的,那些是本來不應該如此而為當時環境所迫成,現在應加以糾正的。必定要這樣,然後我們的文化才能立足下去,我們的民族才能永久存續。須知現在的世界,是不容許兩種大不相同的文化同時存在的,這點大家應該特別注意。中國的文明有重新估價的必要,我剛才所講的都可以作為諸位在對文明估價時的參考。

本文選自中華書局出版《傅斯年文集》

所以中國民族始終是一個,文化也沒有重大的變遷,最多也只有佛教的興起,但是佛教的興起,實際上的影響遠不如他在表面上的影響那麼厲害。由此可知中國民族文明,是一個民族的文明,而且永遠維持著一個文化的中心,變動極小。西洋文明則是多民族的文明,一個時代和一個時代文明的重心都不相同;我們知道,歐洲古代文物的重心在地中海,在最初的時候,地中海南北兩等文化,情形大致相若,但是自從回教興起以後,他們掃蕩南部,建立回教民族國家,並且全用阿剌伯文,和北方耶穌教國家分庭抗禮。可是在我們中國有史以來就絕對找不出南北語言文字有截然不同的現象來。中國數千年來,文明雖然經過許多的進化,但是大體上還始終保持著一個文化的重心。歐洲則每一個時代變動,每一個民族做了政治的重心,文明的重心也就隨之而變,像希臘時代文化的重心在哲學,羅馬時代重心在法律,中古時代是天主教會,以後是人道主義,再以後又是科學。所以就此看來,中國文化比較單元,歐洲文化很清楚的多元;中國的文化是一個單層,歐洲文化是一個多層。至於說中西文化誰好誰壞,那麼一個像樂隊的大合奏,一個像笛子的清吹,兩者性質不同,是很難比的,不過客觀的說來,中國文明是單調的,而歐洲文明是多元的;中國文明的重心不變,歐洲文明的重心時常變動,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做了政治的重心,都有他特有的貢獻,希臘人是一種貢獻,羅馬人是一種貢獻,條頓人,日爾曼人,斯拉夫人……等,都各有他的貢獻。所以中西文明,在性質上有簡單和複雜的不同,中國文化簡單,向心力集中,歐洲文化複雜,重心常變。當前有些人做中西文化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工作,可是他們多忽略了中西文化本質上有簡單與複雜之不同,這實在是錯誤的。

歐洲文化複雜,向心力小,中國文化單純,向心力大;我們推考他們所以有這種差別的進展的原因,一在精神—語言方面,一在地理方面,而主要的還在地形的不同。中國土地,看起來是一塊相當整齊的大地,我們知道中國文化起源在黃河,那裡是黃土層的地帶,東面是衝擊平原,西面是黃土高原,後來漸漸向南北擴張,但因北方高地難於耕種,於是一直向南拓展,直到越南;發展的結果是一塊相當整齊的大地。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在地中海,海的周圍有島嶼,有半島,四周都是參差不齊的海岸,岸上居住著許許多多的民族。遠且不論,自從希臘以來,然後向海外發展,或則來往通商,或則爭取殖民地。由於中西地形這樣的不同,影響到兩方的文明:中國自始就在一整塊的大地上發展,人民務農為業,在這種農業社會之下,早就有了官僚政治,形成父死子繼的嗣官制,將全國劃為一塊一塊的大地,設官分治,所以自來只形成有官僚和農民兩個大的階級。歐洲的情形不如此,他因為地形關係,人民多出外經商或以工業營生,於是除了嗣主和平民之外,還產生了一種工商業的中產階級,他們因為要去海外經商,就要應付商業競爭,應付海上競爭,於是在技術上就非精益求精力求進步不可,各種科學的研究,也在日益發展,進步亦至神速。實際上中國古代在科學上也曾有過很大的發展,但是因為在中國這個環境之中,一方面用不著和別人從事種種競爭,科學技術沒有積極提倡之必要;另一方面在官僚政治設官分管的局面之下,老百姓要去發展科學,那對他們是有危險性非加阻止不可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所以歷來國家對於科學不但不提倡,而且阻礙他的發展。中西良方對科學宣導情形這樣的分歧,大部分是地形環境的影響。我們再看海軍,目前中國海軍固然根本談不到力量,但是明朝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時候,可曾一度強大過,當時中國海軍力量極為雄厚,曾到達今日非洲索馬利蘭,那個時候還在歐洲人經過好望角前數十年,但是以後就一蹶不振。我們知道近代海軍的興起,大多是對付海盜而來的,明朝倭寇以後,中國沿海就沒有什麼海盜侵擾,於是海軍在政治上社會上都沒有什麼需要,也就漸漸衰微了。由上所述,地理環境之影響於政治上及傳統文化進展的情形,於此可見,中西文化性質的不同,原因也大部在此。

我們對於中國傳統的文明,應該重新加以估價,我們要很客觀地去將傳統的文明深切的分析瞭解,檢討那些是好而有留存的必要的,那些是壞而應該加以改進的,那些是本來不應該如此而為當時環境所迫成,現在應加以糾正的。必定要這樣,然後我們的文化才能立足下去,我們的民族才能永久存續。須知現在的世界,是不容許兩種大不相同的文化同時存在的,這點大家應該特別注意。中國的文明有重新估價的必要,我剛才所講的都可以作為諸位在對文明估價時的參考。

本文選自中華書局出版《傅斯年文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