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五子良將之張遼

張遼

張遼, 字文遠, 雁門馬邑人。 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 陳壽撰寫三國志時, 稱他為“五子良將”。

張遼

張遼先後從屬丁原、董卓、呂布, 及至呂布敗後才歸於曹操。 從曹操以後, 遼隨軍征討, 多有戰功, 與關羽解白馬之圍, 圍降昌豨於東海, 攻袁尚於鄴城, 斬烏丸單于蹋頓于白狼山, 又討平梅成、陳蘭賊寇。

在建安二十年, 張遼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 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 差點活捉孫權。

經此一役, 張遼威震江東, 聲名大噪, “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 張遼為歷代推崇, 並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建安十九年至建安二十年, 曹操南征孫權不成, 班師前留張遼、李典、樂進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 曹操出征張魯時, 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 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中以平分荊州作條件, 兩軍撤退。 不過, 孫權見曹操在漢中, 未能及時回到東邊, 在八月率十萬人北至陸口, 出征合肥。

張遼等便打開曹操之函, 寫到"若孫權至者, 張、李將軍出戰, 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因敵我兵力懸殊, 各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 張遼說:"公遠征在外, 比救至, 彼破我必矣。 是足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 折其盛勢, 以安眾心,

然後可守也。 成敗之機, 在此一戰, 諸君何疑?(曹公正率軍在外作戰, 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 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 所以教函要我們在敵軍集結完畢前反過來攻擊他們, 先挫折敵人的氣勢, 以安定軍心, 然後可以順利守城。 成敗之機, 就在此一戰, 各位有何疑惑?)"

李典亦認同張遼, 於是在前夜募集勇士, 得到八百人, 殺牛犒賞軍士, 準備明日大戰。 天亮的時候, 張遼披甲持戟, 先登陷陣, 殺死數十人, 斬二員大將, 張遼大呼自己的名字, 沖入軍壘, 到達孫權旗下陣營。 宋謙、徐盛軍都不敵, 士兵開始潰散, 潘璋在後, 馳馬追上, 在馬上斬殺宋謙、徐盛軍中的二個逃兵, 士兵見此, 都回頭再戰。

孫權見如此情況大驚, 無所適從之下只好登上山頂,

以長戟自守。 張遼叱孫權下戰, 孫權不敢動, 看見張遼率軍甚少, 便令軍士將張遼軍團團圍住。 張遼突擊沖出, 包圍被打開缺口, 張遼麾下的數十人得以逃出, 其餘軍士呼喚道:"將軍棄我乎!(將軍拋棄我們了嗎?)"張遼因此再度沖進包圍網, 再次突圍救出其他人。 孫權軍望風披靡, 無人能擋住張遼。 戰鬥從日出到中午, 吳軍士氣全失, 回軍修整守備, 曹軍眾人之心安定。

孫權圍合肥十多日, 都不能攻下, 又遇上疫疾, 便命大軍班師, 自己則和千多虎士與淩統、甘甯、呂蒙、蔣欽等為後。 至逍遙津北, 張遼觀察到孫軍撤退, 乘機率軍追擊, 孫軍頓時混亂, 孫權被圍。 甘寧嚴厲的要捶響戰鼓, 增強士氣, 淩統親率三百近兵沖入重圍, 甘寧則引弓掩護,

呂蒙、蔣欽死戰拒敵。

淩統救出孫權, 便回頭再戰。 但撤退路上的橋已被敵軍所毀, 丈餘無板, 當時孫權近監谷利在馬後, 叫孫權抓著馬鞍、鬆開韁繩, 穀利在後面加鞭, 以助馬勢, 孫權順利躍馬過河, 與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備的賀齊會合, 孫權才成功逃脫。 而淩統則與甘寧等繼續阻擋敵軍, 左右人馬已死, 自己也身受創傷, 殺死數十人, 知道孫權已安全, 才披甲潛行逃走。

曹操聞此, 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贊許, 並拜張遼為征東將軍。 此役之後, 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 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 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

張遼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改遷張遼為前將軍。

黃初三年,孫權向曹魏稱臣。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張遼之疾久未痊癒,曹丕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營。同年,張遼的病情日漸嚴重,最後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張遼

黃初六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正始四年,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張遼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改遷張遼為前將軍。

黃初三年,孫權向曹魏稱臣。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張遼之疾久未痊癒,曹丕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營。同年,張遼的病情日漸嚴重,最後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張遼

黃初六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正始四年,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