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潘玉良:從妓☆禁☆女到大畫家,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

愛的鋼琴曲四門紀宇 - 愛的鋼琴曲

這裡是中國女畫家系列,

為大家介紹幾位中國近代

藝術史上傑出女油畫家的故事,

今天推送最有故事的潘玉良。

客觀地說, 在中國的民國時期,

出國接受美術高等教育的畫家

其實並不多, 而女畫家尤其罕見。

她們在人數上並沒有超過二十人,

傑出者, 似乎只有我們熟知

或不那麼熟知的“民國

六大新女性畫家”。

她們是潘玉良、方君璧、關紫蘭、

蔡威廉、丘堤與孫多慈。

但在這六個人中,

潘玉良無疑是一個異數。

因為其她的五位大多

出自名門望族、富貴之家的

窈窕淑女, 或書香門第、

一身書卷氣的個性女子。

潘玉良自畫像

唯潘玉良出生最貧寒,

經歷最波折屈辱, 容貌也最不好看。

但時至今日, 她卻是這些女畫家裡

有著最大名望的一位女子。

這個名望是她低到塵埃裡的

不幸身世與至死都跌宕的人生所導致,

更因是她蓋世的藝術才華

越來越得到世界的公認與臣服之故。

潘玉良是我國旅法最早

也是最著名的女畫家,

她曾兩次遠渡重洋, 在巴黎

從事藝術活動達50多個春秋。

她的油畫作品融合中西,

色彩線條互相依存,用筆俊逸灑脫,

氣韻生動,賦色濃豔,

雍容華貴,別有趣味。

她一生之中留下2000多件藝術

作品,也留下了許許多多,

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她與

潘贊化的愛情故事了。可以說,

沒有潘贊化,也就沒有畫家潘玉良。

但是,這卻絕不是一個

美好的愛情故事。

曾有人問陳寅恪的愛情觀,

先生這樣答:

第一:情之最上者,世無其人,

懸空設想而甘為之死,

如《牡丹亭》之杜麗娘是也。

次之:與其人交識有素,

而未嘗共衾枕者次之。

如寶、黛是也。

再次之者:

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紀念不忘,

如司棋與潘又安。

又次之,

則為夫婦終身而無外遇者。

最下者,隨處接合,

惟欲是圖,而無所謂情。

照此說法,潘玉良與潘贊化,

其實只能算是第四等愛情。

但就是為這份第四等愛情,

潘玉良卻用一生來書寫,

寫得力透紙背、大氣磅礴,

勝卻人間無數。

1895年,潘玉良生於江蘇揚州。

原名楊秀清,一出生父親就病故了。

8歲時母親又撒手人寰,孤苦無依,

只好投奔舅舅,改名張玉良。

《畫魂》片段截圖

13歲時,嗜賭成性的舅舅

把她騙到蕪湖,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

四年之內,因拒絕接客,

逃跑十多次,毀容上吊好幾回,

怎一個悲字了得。

如果沒有遇到潘贊化,

恐怕她永遠都只能卑微地活下去了。

慶倖的是她和小鳳仙一樣,

都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

小鳳仙有蔡鍔將軍,而她則有潘贊化。

潘贊化

潘贊化,1885年出生天津,

安徽桐城人。他早年參加過

孫中山組織的興中會和徐錫麟

組織的安慶起義。

後來流學日本,辛亥革命勝利後,

潘贊化回到國內被任命為蕪湖鹽督。

在當地富商安排的宴席上,

張玉良遇見了潘贊化。

《畫魂》片段截圖

在電影《畫魂》裡,

他們是這樣相遇的。

玉良輕撥琵琶,唱道: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去……”

《畫魂》片段截圖

潘贊化被曲中的倔強不屈

的意味打動了,

問道:“這是誰的詞?”

玉良答:“一個和我同樣命運的人。”

一問一答間,

兩個身份天差地別的男女

有了愛意。

作為一位新派人物,潘贊化

懂得尊重女性,為玉良贖身,

一年後正式娶她為妾,

還請了大名鼎鼎的陳獨秀做證婚人。

《畫魂》片段截圖

是的,天意弄人,

兩人的相遇終究晚了一些,

潘贊化已經娶妻生子,

玉良只得為妾。

逃離苦海的張玉良為了

感激潘贊化的知遇之恩,

將自己改姓“潘”。

自此,

世上少了一個煙花女子,

多了一個女畫家。

潘家的族譜

婚後,潘贊化發現玉良

與一般的姬妾不一樣。

她喜歡讀書寫字,

求知欲強。

尤其對色彩敏感,就特意請了

自己的好友洪野教玉良讀書畫畫。

還鼓勵她報考劉海粟辦的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畫魂》片段截圖

1918年,潘玉良以素描第一名、

色彩高分的成績考入上海美專,

然而,榜單上卻沒有她的名字。

原來,有人以她的出身

不好為由,拒絕她入校。

一名女同學甚至要求退學,

“誓不與妓女同校”。

校長劉海粟聽說後,

頂住社會壓力,

提筆在榜上添上了她的名字。

《畫魂》片段截圖

就這樣,潘玉良成為上海美專

的第一個女學生,

潘玉良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

進入學校後,勤奮刻苦,成績優異,

經常受到教師和校長劉海粟的激勵。

民國初年,擅長畫畫的女性很多,

林徽因、陸小曼甚至宋美齡

等都有畫作傳世。

但是她們往往都是

畫一些清雅的花鳥、山水等,

畫畫只是她們怡情養性的手段。

但是潘玉良不一樣,

畫畫是她內心宣洩的手段,

是她存在的證明。

《畫魂》片段截圖

她曾說過:“我必須畫畫,

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沒有模特,她就跑去浴室畫,

自己脫光了對著鏡子畫。

潘玉良對色彩非常敏感,

油畫是她的首選。

不論人像畫還是裸體畫,

她對人物的描寫,都直指人性。

然而,在那個年代,

政府及世人是無法容許人們

畫人體的。

《畫魂》片段截圖

一時間,流言蜚語,漫天飛舞。

只有潘贊化不為世俗偏見所動,

全力支持潘玉良。

最終,潘玉良以優異的成績

完成學業,1921年留法

勤工儉學興起,校長劉海粟就建議

潘玉良去歐洲留學。

《畫魂》片段截圖

潘玉良從此遠渡重洋,留法深造。

以優異的成績考進里昂國立美術

專科學校,與徐悲鴻師出同門。

後來又考取巴黎國立美術學院,

師從達仰·西蒙。

1925年參加義大利美術展覽,

獲得獎章和5000里拉的獎金,

打破了歷史上沒有中國人

獲得該獎的紀錄。

1929年,潘玉良學成歸國,

與潘贊化再次相守。

並受劉海粟之邀,出任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主任。

《畫魂》片段截圖

之後亦被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

聘為教授,後來還舉辦了

“中國第一個女西畫家畫展”,

展品兩百多件,震動了中國畫壇。

中華書局還出版了一本《潘玉良畫冊》。

其中,《壯士頭像》被當時的

外交部部長以1000銀元收購,

轟動一時。

但就在展覽其間的一天,

她突然接到潘贊化的電話,

大夫人來了。

她回家裡,聽到大夫人說: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大主小卑,

千古常理,不要以為當了教授

就可以同我平起平坐……”

玉良思前想後,又不由同情起

贊化來,“倒是難了他呢!”

於是她心軟了,屈服了。

她急步走進屋裡,

對著大夫人雙膝跪了下來……

1931年以後,

日本無恥侵略中國,抗戰在即,

潘玉良以極大的愛國熱情,

投身於當時美術界的義展義賣活動。

結果,來自社會的

無數謾駡與誹謗不絕於耳。

一些無恥之徒攻擊她,

“妓女不能玷污象牙之塔”。

《白菊花》

潘玉良卻不為所動,她以加倍的努力

投身於藝術創作和社會活動。

她創作的油畫《白菊花》,

寄託了自己對藝術,對

愛情的無限忠誠。

但是也正是在此期間,

潘玉良也遇到了足已改變她

藝術生涯的重大轉折。

那是在1932年,

玉良舉辦第二次個人畫展時,

游歐回國的劉海粟親臨畫展。

校長在那張《浮山古刹》

前停住了。

他指著畫對身旁圍觀的人說:

“你們看,好一座別致有趣的古刹,

可謂是淋漓逼真,惟妙惟肖。

它說明了作者西畫功底堅實,

也表現了技巧的純熟,意境不錯。”

在場觀者無不贊同,

可老校長話鋒一轉:“可是,

我不喜歡也不主張這種素描,

我主張借鑒西方的藝術,

用以豐富和發展我國的繪畫藝術……”

玉良受到了震動,她認真思量,

自己作品缺乏個性,之後,

為了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藝術營養,

她走遍黃山、廬山、浮山、

揚子江等地……

在峰巔、峽谷、畫室、課堂、

河畔、林蔭奮戰。

兩年後她展出了別開生而的新作,

受到了人們的讚譽。

但是與此同時,

她也暗下了決心,她要再回到歐洲,

真正地完成老校長

對她的期望。

1937年,潘玉良終於等到了機會,

為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以及舉辦自己的畫展,她再次赴歐。

可沒想到的是,這一分別,

竟是生離死別。

《畫魂》片段截圖

潘贊化和潘玉良從此情分兩地,

再也沒有了相見的機會。

《畫魂》片段截圖

起初,兩人還書信往來。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

戰火燒遍了大半個中國,

在顛沛流離中,潘贊化和

潘玉良就失去了聯繫。

直到1950年,

他們才再次恢了通迅。

那一年,潘玉良去瑞士、

義大利、希臘、比利時4國巡迴畫展,

歷時9個多月,獲得了一枚

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的藝術聖誕獎章。

當她勝利回到巴黎時,

才在《晚郵報》上看到了一則消息:

“中共重用藝術家,

徐悲鴻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劉海粟任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他們的個人畫展,

由官方分別在北京,上海舉辦,

盛況空前。”

玉良的眼睛濕潤了,

是激動?還是鄉情?晚上回到住處,

潘玉良才又見到了贊化從中國寄來的信,

他介紹了祖國解放後建設事業

蓬勃發展的情況,希望她早日回國!

此時此刻,

她說不出有多激動,

有多高興,她顧不上疲勞,

立即給贊化寫了回信。

玉良嚮往著飛回祖國,

但她為她畫展準備的作品,

不得不花費她更大的精力,

她全力投入創作。

生活在演變中,

贊化的書信慢慢少了,

有時只有三言兩語的客套話,

後來竟長時間沒了音信。

發生了不幸?他有難言之隱?

不測風雲?她聯想到近來

法國報紙上常常刊載中國

清洗知識份子的消息,

心裡一陣悸動!

有一天,她看到報紙有則

醒目的消息:“中共清洗知識份子,

藝術家劉海粟以右派罪名清洗。”

玉良仿佛一下子墜入了五里霧中,

何謂“右派?”她不明白,

清洗又是怎麼回事,

為何要清洗知識份子?她也搞不清。

她理不開這團亂麻,

她只相信劉校長是大好人。

她即給贊化寫了一封很長的信,

提了不少問題,信寄出去後,

她翹首望著親人的回信。

1958年8月,“中國畫家潘玉良

夫人美術作品展覽會”在巴黎多爾賽

畫廊開幕。

展出了她多年來珍藏的作品,

展覽未閉幕,展品除自藏未標價外,

均訂購一空。

巴黎市政府購藏十六件,

國家教育部,市立東方美術館都有收藏。

她的汗水沒有白流,她的辛苦沒有白費,

她的心血沒有白費,她成功了!

美展宴會歸來,

畫桌上擺著贊化的一封來信,

她的手顫抖著拆讀起來。

當她讀到“劉海粟是右派,

右派即是敵人,

你我均應與其劃清敵我界限”時,

玉良的心碎了。

頓時兩手透底冰涼,

她的頭顯得膨脹,她萬萬沒想到,

贊化會講她最尊重的校長是敵人!

她又繼續讀下去:

“來信預告美展有成功之望,

將實現你之積45年之理想,

當祝當賀!

你要回國,能在有生之年再見,

當然是人生快事。

不過慮及目前氣溫轉冷,

節令入冬不宜作長途旅行。

況你乃年近六旬的老媼,

怎經得長途顛簸和受寒冷,

還是待來春成行為好……”

讀到這裡。她什麼都明白了,

她領悟了贊化措詞的用心,

當下不宜回國,這是贊化信中的核心,

也是他急切要表達而又不便表達的內涵,

一柄利劍,砍在她的心口上,

她全身感到一陣痛苦的顫憟,

她無力地倒在沙發上。

1959年,巴黎大學

把它設置的多爾利獎給了張玉良,

這在巴黎大學的獎勵史上是

破天荒第一次。

巴黎市市長親自主持授獎儀式,

把銀盾、獎章、獎狀和

一小星型佩章授給了她。

1964年,法國與我國互相承認,

建立了外交關係。一天,

一位叫王萍的女士專程來到玉良的住處,

她代表大使館來看望張玉良。

直到這時,潘金玉良才知道

贊化於1959年7月離開人世。

一場平地而起的風暴,

把玉良的歸鄉夢再次打碎了!

中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一次王萍又來玉良住所,

她捎來了周總理傳來的資訊:

“祖國理解你的心情,

也誠摯地歡迎你回去,

什麼時候回國?總理有考慮,

由我們安排。”

一晃又是10年,中國結束了動亂,

王萍又專程到醫院看望病床上的張玉良,

並向她報告了喜訊。錯劃的右派

得以平反改正,她的老校長劉海粟

回到南京藝術學院任院長。

玉良顫抖抖地從胸前口袋裡掏出懷錶,

又從脖子上取下嵌有她同贊化合影的項鍊,

放到守護在她身旁的王守義的身上,

用盡最大的氣力說:

“兄弟,多少年來,

有勞你照應,現在我不行了,我……

還有一件事相托,這兩祥東西,

請你帶回祖國,轉交給贊化的兒孫們……

還有那張自畫像,也帶回去,

就算我回到了祖國……

拜託了!……”

她的聲音越來越小了,

她的眼睛在嘴唇無聲地蠕動中閉上了。

就像束燦爛的流星速然消失在

巴黎的夜空。

1977年,她長眠於法國,

墓碑上刻著“世界藝術家潘玉良”。

至死她都未再踏回祖國的土地,

未再回到潘贊化身邊。

身為女人她是悲慘的,

生逢亂世,飽嘗生離死別之痛,

成就斐然卻依舊不被世人接受。

但作為女畫家她是幸運的,

她的顛沛流離,她的漂泊不定,

她的眼所觀心所感,都成了她畫筆,

無可替代的藝術言語。

在她不平凡的一生之中,

她留給世人2000多件藝術作品。

在美國、英國、義大利、比利時

盧森堡等國舉辦過個人畫展。

還曾榮獲法國金像獎、

比利時金質獎章和銀盾獎,

義大利羅馬國際藝術金盾獎

等20多個獎項。

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

收藏了她的油畫作品,

從此她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

盧浮宮的畫家。

▲《我的家庭》(潘玉良背後戴眼鏡站立者為其夫潘贊化)

這樣一位弱女子,

卻創造了藝術的傳奇。

因此被後人給予了

“一代畫魂”的美譽。

她的油畫作品融合中西,

色彩線條互相依存,用筆俊逸灑脫,

氣韻生動,賦色濃豔,

雍容華貴,別有趣味。

她一生之中留下2000多件藝術

作品,也留下了許許多多,

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她與

潘贊化的愛情故事了。可以說,

沒有潘贊化,也就沒有畫家潘玉良。

但是,這卻絕不是一個

美好的愛情故事。

曾有人問陳寅恪的愛情觀,

先生這樣答:

第一:情之最上者,世無其人,

懸空設想而甘為之死,

如《牡丹亭》之杜麗娘是也。

次之:與其人交識有素,

而未嘗共衾枕者次之。

如寶、黛是也。

再次之者:

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紀念不忘,

如司棋與潘又安。

又次之,

則為夫婦終身而無外遇者。

最下者,隨處接合,

惟欲是圖,而無所謂情。

照此說法,潘玉良與潘贊化,

其實只能算是第四等愛情。

但就是為這份第四等愛情,

潘玉良卻用一生來書寫,

寫得力透紙背、大氣磅礴,

勝卻人間無數。

1895年,潘玉良生於江蘇揚州。

原名楊秀清,一出生父親就病故了。

8歲時母親又撒手人寰,孤苦無依,

只好投奔舅舅,改名張玉良。

《畫魂》片段截圖

13歲時,嗜賭成性的舅舅

把她騙到蕪湖,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

四年之內,因拒絕接客,

逃跑十多次,毀容上吊好幾回,

怎一個悲字了得。

如果沒有遇到潘贊化,

恐怕她永遠都只能卑微地活下去了。

慶倖的是她和小鳳仙一樣,

都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

小鳳仙有蔡鍔將軍,而她則有潘贊化。

潘贊化

潘贊化,1885年出生天津,

安徽桐城人。他早年參加過

孫中山組織的興中會和徐錫麟

組織的安慶起義。

後來流學日本,辛亥革命勝利後,

潘贊化回到國內被任命為蕪湖鹽督。

在當地富商安排的宴席上,

張玉良遇見了潘贊化。

《畫魂》片段截圖

在電影《畫魂》裡,

他們是這樣相遇的。

玉良輕撥琵琶,唱道: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去……”

《畫魂》片段截圖

潘贊化被曲中的倔強不屈

的意味打動了,

問道:“這是誰的詞?”

玉良答:“一個和我同樣命運的人。”

一問一答間,

兩個身份天差地別的男女

有了愛意。

作為一位新派人物,潘贊化

懂得尊重女性,為玉良贖身,

一年後正式娶她為妾,

還請了大名鼎鼎的陳獨秀做證婚人。

《畫魂》片段截圖

是的,天意弄人,

兩人的相遇終究晚了一些,

潘贊化已經娶妻生子,

玉良只得為妾。

逃離苦海的張玉良為了

感激潘贊化的知遇之恩,

將自己改姓“潘”。

自此,

世上少了一個煙花女子,

多了一個女畫家。

潘家的族譜

婚後,潘贊化發現玉良

與一般的姬妾不一樣。

她喜歡讀書寫字,

求知欲強。

尤其對色彩敏感,就特意請了

自己的好友洪野教玉良讀書畫畫。

還鼓勵她報考劉海粟辦的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畫魂》片段截圖

1918年,潘玉良以素描第一名、

色彩高分的成績考入上海美專,

然而,榜單上卻沒有她的名字。

原來,有人以她的出身

不好為由,拒絕她入校。

一名女同學甚至要求退學,

“誓不與妓女同校”。

校長劉海粟聽說後,

頂住社會壓力,

提筆在榜上添上了她的名字。

《畫魂》片段截圖

就這樣,潘玉良成為上海美專

的第一個女學生,

潘玉良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

進入學校後,勤奮刻苦,成績優異,

經常受到教師和校長劉海粟的激勵。

民國初年,擅長畫畫的女性很多,

林徽因、陸小曼甚至宋美齡

等都有畫作傳世。

但是她們往往都是

畫一些清雅的花鳥、山水等,

畫畫只是她們怡情養性的手段。

但是潘玉良不一樣,

畫畫是她內心宣洩的手段,

是她存在的證明。

《畫魂》片段截圖

她曾說過:“我必須畫畫,

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沒有模特,她就跑去浴室畫,

自己脫光了對著鏡子畫。

潘玉良對色彩非常敏感,

油畫是她的首選。

不論人像畫還是裸體畫,

她對人物的描寫,都直指人性。

然而,在那個年代,

政府及世人是無法容許人們

畫人體的。

《畫魂》片段截圖

一時間,流言蜚語,漫天飛舞。

只有潘贊化不為世俗偏見所動,

全力支持潘玉良。

最終,潘玉良以優異的成績

完成學業,1921年留法

勤工儉學興起,校長劉海粟就建議

潘玉良去歐洲留學。

《畫魂》片段截圖

潘玉良從此遠渡重洋,留法深造。

以優異的成績考進里昂國立美術

專科學校,與徐悲鴻師出同門。

後來又考取巴黎國立美術學院,

師從達仰·西蒙。

1925年參加義大利美術展覽,

獲得獎章和5000里拉的獎金,

打破了歷史上沒有中國人

獲得該獎的紀錄。

1929年,潘玉良學成歸國,

與潘贊化再次相守。

並受劉海粟之邀,出任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主任。

《畫魂》片段截圖

之後亦被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

聘為教授,後來還舉辦了

“中國第一個女西畫家畫展”,

展品兩百多件,震動了中國畫壇。

中華書局還出版了一本《潘玉良畫冊》。

其中,《壯士頭像》被當時的

外交部部長以1000銀元收購,

轟動一時。

但就在展覽其間的一天,

她突然接到潘贊化的電話,

大夫人來了。

她回家裡,聽到大夫人說: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大主小卑,

千古常理,不要以為當了教授

就可以同我平起平坐……”

玉良思前想後,又不由同情起

贊化來,“倒是難了他呢!”

於是她心軟了,屈服了。

她急步走進屋裡,

對著大夫人雙膝跪了下來……

1931年以後,

日本無恥侵略中國,抗戰在即,

潘玉良以極大的愛國熱情,

投身於當時美術界的義展義賣活動。

結果,來自社會的

無數謾駡與誹謗不絕於耳。

一些無恥之徒攻擊她,

“妓女不能玷污象牙之塔”。

《白菊花》

潘玉良卻不為所動,她以加倍的努力

投身於藝術創作和社會活動。

她創作的油畫《白菊花》,

寄託了自己對藝術,對

愛情的無限忠誠。

但是也正是在此期間,

潘玉良也遇到了足已改變她

藝術生涯的重大轉折。

那是在1932年,

玉良舉辦第二次個人畫展時,

游歐回國的劉海粟親臨畫展。

校長在那張《浮山古刹》

前停住了。

他指著畫對身旁圍觀的人說:

“你們看,好一座別致有趣的古刹,

可謂是淋漓逼真,惟妙惟肖。

它說明了作者西畫功底堅實,

也表現了技巧的純熟,意境不錯。”

在場觀者無不贊同,

可老校長話鋒一轉:“可是,

我不喜歡也不主張這種素描,

我主張借鑒西方的藝術,

用以豐富和發展我國的繪畫藝術……”

玉良受到了震動,她認真思量,

自己作品缺乏個性,之後,

為了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藝術營養,

她走遍黃山、廬山、浮山、

揚子江等地……

在峰巔、峽谷、畫室、課堂、

河畔、林蔭奮戰。

兩年後她展出了別開生而的新作,

受到了人們的讚譽。

但是與此同時,

她也暗下了決心,她要再回到歐洲,

真正地完成老校長

對她的期望。

1937年,潘玉良終於等到了機會,

為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以及舉辦自己的畫展,她再次赴歐。

可沒想到的是,這一分別,

竟是生離死別。

《畫魂》片段截圖

潘贊化和潘玉良從此情分兩地,

再也沒有了相見的機會。

《畫魂》片段截圖

起初,兩人還書信往來。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

戰火燒遍了大半個中國,

在顛沛流離中,潘贊化和

潘玉良就失去了聯繫。

直到1950年,

他們才再次恢了通迅。

那一年,潘玉良去瑞士、

義大利、希臘、比利時4國巡迴畫展,

歷時9個多月,獲得了一枚

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的藝術聖誕獎章。

當她勝利回到巴黎時,

才在《晚郵報》上看到了一則消息:

“中共重用藝術家,

徐悲鴻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劉海粟任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他們的個人畫展,

由官方分別在北京,上海舉辦,

盛況空前。”

玉良的眼睛濕潤了,

是激動?還是鄉情?晚上回到住處,

潘玉良才又見到了贊化從中國寄來的信,

他介紹了祖國解放後建設事業

蓬勃發展的情況,希望她早日回國!

此時此刻,

她說不出有多激動,

有多高興,她顧不上疲勞,

立即給贊化寫了回信。

玉良嚮往著飛回祖國,

但她為她畫展準備的作品,

不得不花費她更大的精力,

她全力投入創作。

生活在演變中,

贊化的書信慢慢少了,

有時只有三言兩語的客套話,

後來竟長時間沒了音信。

發生了不幸?他有難言之隱?

不測風雲?她聯想到近來

法國報紙上常常刊載中國

清洗知識份子的消息,

心裡一陣悸動!

有一天,她看到報紙有則

醒目的消息:“中共清洗知識份子,

藝術家劉海粟以右派罪名清洗。”

玉良仿佛一下子墜入了五里霧中,

何謂“右派?”她不明白,

清洗又是怎麼回事,

為何要清洗知識份子?她也搞不清。

她理不開這團亂麻,

她只相信劉校長是大好人。

她即給贊化寫了一封很長的信,

提了不少問題,信寄出去後,

她翹首望著親人的回信。

1958年8月,“中國畫家潘玉良

夫人美術作品展覽會”在巴黎多爾賽

畫廊開幕。

展出了她多年來珍藏的作品,

展覽未閉幕,展品除自藏未標價外,

均訂購一空。

巴黎市政府購藏十六件,

國家教育部,市立東方美術館都有收藏。

她的汗水沒有白流,她的辛苦沒有白費,

她的心血沒有白費,她成功了!

美展宴會歸來,

畫桌上擺著贊化的一封來信,

她的手顫抖著拆讀起來。

當她讀到“劉海粟是右派,

右派即是敵人,

你我均應與其劃清敵我界限”時,

玉良的心碎了。

頓時兩手透底冰涼,

她的頭顯得膨脹,她萬萬沒想到,

贊化會講她最尊重的校長是敵人!

她又繼續讀下去:

“來信預告美展有成功之望,

將實現你之積45年之理想,

當祝當賀!

你要回國,能在有生之年再見,

當然是人生快事。

不過慮及目前氣溫轉冷,

節令入冬不宜作長途旅行。

況你乃年近六旬的老媼,

怎經得長途顛簸和受寒冷,

還是待來春成行為好……”

讀到這裡。她什麼都明白了,

她領悟了贊化措詞的用心,

當下不宜回國,這是贊化信中的核心,

也是他急切要表達而又不便表達的內涵,

一柄利劍,砍在她的心口上,

她全身感到一陣痛苦的顫憟,

她無力地倒在沙發上。

1959年,巴黎大學

把它設置的多爾利獎給了張玉良,

這在巴黎大學的獎勵史上是

破天荒第一次。

巴黎市市長親自主持授獎儀式,

把銀盾、獎章、獎狀和

一小星型佩章授給了她。

1964年,法國與我國互相承認,

建立了外交關係。一天,

一位叫王萍的女士專程來到玉良的住處,

她代表大使館來看望張玉良。

直到這時,潘金玉良才知道

贊化於1959年7月離開人世。

一場平地而起的風暴,

把玉良的歸鄉夢再次打碎了!

中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一次王萍又來玉良住所,

她捎來了周總理傳來的資訊:

“祖國理解你的心情,

也誠摯地歡迎你回去,

什麼時候回國?總理有考慮,

由我們安排。”

一晃又是10年,中國結束了動亂,

王萍又專程到醫院看望病床上的張玉良,

並向她報告了喜訊。錯劃的右派

得以平反改正,她的老校長劉海粟

回到南京藝術學院任院長。

玉良顫抖抖地從胸前口袋裡掏出懷錶,

又從脖子上取下嵌有她同贊化合影的項鍊,

放到守護在她身旁的王守義的身上,

用盡最大的氣力說:

“兄弟,多少年來,

有勞你照應,現在我不行了,我……

還有一件事相托,這兩祥東西,

請你帶回祖國,轉交給贊化的兒孫們……

還有那張自畫像,也帶回去,

就算我回到了祖國……

拜託了!……”

她的聲音越來越小了,

她的眼睛在嘴唇無聲地蠕動中閉上了。

就像束燦爛的流星速然消失在

巴黎的夜空。

1977年,她長眠於法國,

墓碑上刻著“世界藝術家潘玉良”。

至死她都未再踏回祖國的土地,

未再回到潘贊化身邊。

身為女人她是悲慘的,

生逢亂世,飽嘗生離死別之痛,

成就斐然卻依舊不被世人接受。

但作為女畫家她是幸運的,

她的顛沛流離,她的漂泊不定,

她的眼所觀心所感,都成了她畫筆,

無可替代的藝術言語。

在她不平凡的一生之中,

她留給世人2000多件藝術作品。

在美國、英國、義大利、比利時

盧森堡等國舉辦過個人畫展。

還曾榮獲法國金像獎、

比利時金質獎章和銀盾獎,

義大利羅馬國際藝術金盾獎

等20多個獎項。

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

收藏了她的油畫作品,

從此她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

盧浮宮的畫家。

▲《我的家庭》(潘玉良背後戴眼鏡站立者為其夫潘贊化)

這樣一位弱女子,

卻創造了藝術的傳奇。

因此被後人給予了

“一代畫魂”的美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