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里運河千年夢——京杭大運河之宿遷段

昨天小編發了一篇關於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的一篇文章, 有些讀者留言說地圖上沒有看見宿遷。

其實網上有好幾個版本的地圖, 雖然昨天那個版本的地圖沒有標注出宿遷, 但是宿遷段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本身對中國水資源和經濟格局以及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生活方式有著的重要影響。

所以小編為彌補昨天的失誤, 今天特意為大家再詳細介紹一下咱們京杭大運河的宿遷段。

京杭大運河宿遷段包括三部分

一是隋唐大運河之通濟渠(老汴河)入淮河的尾閭。

公遠七世紀初, 隋朝統一了中國。 隋王朝的統治雖然僅僅兩帝37年, 但是隋文帝楊堅與隋煬帝楊廣父子倆卻徵用民力先後開鑿了永濟渠、山陽瀆(沿邗溝舊道)、江南運河與通濟渠。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 西段起自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西引谷洛水東循陽渠故道由洛水入黃河;東段起自板渚(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東行汴水故道, 至今河南開封市折而向東南流, 經今杞縣、睢縣、寧陵至商丘東南行蘄水故道, 又經夏邑、永城、安徽宿縣、靈璧、泗縣、江蘇泗洪至盱眙縣城北注入淮河。

其中通濟渠即包括今天江蘇省泗洪縣境內的老汴河河道。

換句話說, 今天殘存的老汴河即為當年通濟渠的一段, 也曾有過驕傲的歷史, 它曾經作為京杭大運河最重要的一段幹流——通濟渠, 而為祖國的南北漕運事業建功立業數百年。

隋煬帝乘龍舟

二是元明間作為京杭大運河主航道的黃河故道(原泗水)下游。

元代治理運河, 除了科學家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外, 主要工程在山東與蘇北。 至元二十年(1283年)開鑿濟州運河, 自濟州(今山東濟寧)至西北安山(今東平縣), 長150華里, 南流入泗水, 北流入大清河。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朝廷採納山東壽張縣尹韓仲暉的建議, 發動民工30萬人開鑿會通河, 自安山到臨清, 長250多華里。

隨著通濟渠的消失, 今江蘇泗洪、盱眙境內的汴水雖然依舊入淮, 但大運河航道從此北移, 由來自河南變成來自山東。 河道經徐州、穿宿遷, 達淮安, 取代了舊運河河道, 擔當起南北漕運的歷史重任。

明代, 蘇北的運河段沿古黃河故道(即古泗水)南行, 每每遭遇黃水災害, 徐州至淮安的運道也常常受阻。 因此, 明代的治水者又在徐州、宿遷與山東交界處開鑿了南陽新河與泇河運河。 南陽新河自魯南昭陽湖經夏鎮(今山東微山縣東)到留城;泇河運河自夏鎮經邳州入宿遷直河口, 全長260多華里。

三是清康熙年間開挖的中運河。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河、淮河齊發大水,淮河下游9處決口,洪水匯入運河,氾濫成災。翌年,康熙帝任命安徽巡撫靳輔為河道總督,專門治理河務。康熙十七年農曆四月,靳輔到任後即與治黃專家陳潢前往災區勘察,他採納陳潢的建議,寫下《經理河工八疏》,上奏皇帝,提出了一系列治水措施。靳輔與陳潢治理黃河、運河功垂青史,民間有碑,國史有載。他們在治水上主要有三大功績,其中一項重要的功績就是開挖中運河。

康熙下江南

中運河的開鑿是奠定今日京杭大運河走勢的最後一項大型工程,對清代漕運的暢通起了決定性作用,徹底改寫了大運河的歷史,使頻臨湮廢的世界第一人工河重新通航,為祖國的南北漕運事業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寫下了輝煌的歷史。

宿遷人中廣泛流傳著一個說法,“乾隆六次下江南,其中五次都到了我們宿遷”,留下了龍王廟行宮等歷史遺跡和大量故事傳說。目前的京杭大運河宿遷段基本保持原有線路,在約120公里的運河上,以四級船閘實現水位差的逐級控制,使蘇北的黃金水道和南水北調的東線通道保持暢通。

2009年由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和宿遷市人民政府共同編制的《大運河宿遷段遺產保護規劃》通過了專家的論證,成為大運河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好起跳板。

《大運河宿遷段遺產保護規劃》中對宿遷段大運河的評價相當高,因為大運河宿遷段兩岸遺產總數為47項,包括水利工程及相關文化遺產18項,聚落遺產2項,其他運河物質文化遺產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20項,生態和景觀保護區4項。所以專家一致認為“宿遷是全國唯一的擁有大運河三個歷史階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河、淮河齊發大水,淮河下游9處決口,洪水匯入運河,氾濫成災。翌年,康熙帝任命安徽巡撫靳輔為河道總督,專門治理河務。康熙十七年農曆四月,靳輔到任後即與治黃專家陳潢前往災區勘察,他採納陳潢的建議,寫下《經理河工八疏》,上奏皇帝,提出了一系列治水措施。靳輔與陳潢治理黃河、運河功垂青史,民間有碑,國史有載。他們在治水上主要有三大功績,其中一項重要的功績就是開挖中運河。

康熙下江南

中運河的開鑿是奠定今日京杭大運河走勢的最後一項大型工程,對清代漕運的暢通起了決定性作用,徹底改寫了大運河的歷史,使頻臨湮廢的世界第一人工河重新通航,為祖國的南北漕運事業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寫下了輝煌的歷史。

宿遷人中廣泛流傳著一個說法,“乾隆六次下江南,其中五次都到了我們宿遷”,留下了龍王廟行宮等歷史遺跡和大量故事傳說。目前的京杭大運河宿遷段基本保持原有線路,在約120公里的運河上,以四級船閘實現水位差的逐級控制,使蘇北的黃金水道和南水北調的東線通道保持暢通。

2009年由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和宿遷市人民政府共同編制的《大運河宿遷段遺產保護規劃》通過了專家的論證,成為大運河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好起跳板。

《大運河宿遷段遺產保護規劃》中對宿遷段大運河的評價相當高,因為大運河宿遷段兩岸遺產總數為47項,包括水利工程及相關文化遺產18項,聚落遺產2項,其他運河物質文化遺產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20項,生態和景觀保護區4項。所以專家一致認為“宿遷是全國唯一的擁有大運河三個歷史階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