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戰勤軼事——我在抗美援朝中的經歷片斷(下)

(志願軍標準像)

戰勤軼事

——我在抗美援朝中的經歷片斷(下)

作者:王者風

七、戰後開城的歡樂

朝鮮戰爭終於在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停戰,

雙方額手相慶。 前沿戰友遙遙看到對面的美軍, 在紛紛往天上扔軍帽等物品, 這說明他們厭戰心甚, 思鄉心切。

停戰後, 部隊集中進行戰後總結。 在總結中, 我榮立了一次三等功。 領導在頒發立功證書時, 還代朝方頒發給我一枚銅制軍功章, 這些我一直珍藏著作為紀念。

(開城南天門上)

隨著戰爭的結束, 軍部進行簡編, 我被調到137師後勤部, 師部離開城更近了。 開城雖然不大, 卻因停戰談判而舉世聞名。 一個星期天, 我和幾個戰友結伴去游這座古城。 經過戰爭洗禮, 幾平方公里的地域只保存不多幾棟房屋, 更談不上街道和商場了。 不過, 我在城邊找到了一個小地攤, 買下幾顆紐扣和一把小刀。 這大概就是明日商場的雛形吧!所幸, 古城的古跡猶存, 一座像城堡似的石(水泥)台據說叫“南天門”, 大家爭相登臺留影, 在臺上還可眺望南面漢城(現名首爾)的影子。 不遠處又發現一處叫“南天一柱”的古跡, 但尋來覓去, 卻找不到一根柱子, 大概是毀於戰火了吧!開城之行雖然不像和平時期逛繁華城市那麼豐富多彩,

但對長期處於烽煙中的我們來說, 算是盡興而歸。

好事接踵而來, 郭沫若、常香玉率領的祖國人民第二次赴朝慰問團來到了開城。 我們不僅聆聽了一場介紹祖國發展的生動報告, 欣賞了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 還得到了一枚帶有和平鴿圖案的和平紀念章。

八、意外的重逢和訣別

一天, 我到司令部去辦事, 途經一條狹窄的山路。 突然從半山腰傳來一陣嘹亮的歌聲, 領唱者的聲音似乎很熟悉。 我側耳細聽, 越聽越像我四哥的聲音。 我循著歌聲爬上山去, 只見一個人在指揮唱歌, 單憑背影, 我就斷定他就是我的四哥。 等他把歌唱完, 我輕輕呼喚他的名字。 他一愣, 回過頭來盯著我, 似乎不認識我這個弟弟。

半晌他才省過神來, 一把把我拉到樹林邊一塊石頭上坐下, 問長問短。 這次重逢, 正應著“踏破鐵鞋無覓處, 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句古話。 四哥長我五歲, 愛看進步書藉, 我是在他影響下讀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和《論聯合政府》等文章。 我倆是一起參軍和入朝的。 他開始留在軍部籌辦軍印刷廠;我倆曾於軍部在廣東召開的運動會上見過面, 他的步槍射擊取得亞軍;入朝後就不知他的去向。 從談話中得知, 抗美援朝一開始他就要求下連隊, 去年在山炮連當文化教員;由於射擊成績好, 在朝鮮戰爭緊張時又調到新組建的榴炮團。 他指著排列在操場另一側, 穿著炮衣、昂著頭的大炮, 驕傲地對我說:“你看這傢伙多威武,
它們在下勿閑南山等戰鬥中屢立戰功。 ”停頓一會他又說:“不過, 用大炮向敵人轟一陣就要轉移陣地, 否則敵人的炮彈、炸彈就會還擊過來。 ……有兩次, 因為轉移慢了, 差一點連人帶炮報銷在陣地上, 那樣我們兄弟就見不著了。 ”這時我感到, 站在我面前的不僅是我哥哥, 還是一位屢立戰功、歷經艱險的老炮手。 由於雙方都任務在身, 談的時間不長。 好在雙方駐地相距不遠, 以後又見過兩次面。 最後那次, 我跟他翻過一個山梁, 來到他們團部, 見到了他們那位精瘦而和藹的李團長。 當他得知我們是戰地重逢的親兄弟, 表示熱烈祝賀。

(戰友開城合影)

與四哥相見,勾起了我的親情鄉情。我向領導打了申請探親報告。沒多久領導便同意我回國探親,並囑咐我好好安慰父母,有空看看過去讀過的書,以後有機會爭取入學深造。我滿心歡喜,當晚就收拾好衣物,次日即搭汽車連便車到安東,然後改乘火車一路南下。

第五天傍晚,我跨進了家門,全家好陣驚喜。家裡除父母外,大哥、三哥和大嫂、三嫂在家種地養豬,維持全家生活;二哥和姐姐早在抗戰時就輾轉去了貴州,已在那裡成家立業。弟弟、妹妹還處在讀書年齡。離家三四年工夫,媽媽衰老了許多,不及花甲便已鬢髮皆白,脊背彎曲。也難怪,她的八個兒女,五個在外,最小的三個兒子都參軍上了前線,相隔萬里,音訊難通,她牽腸掛肚,日夜念叨不停。我幫她請了中醫,幫她抓藥煎藥。

過天,弟弟、妹妹從學校回來看我。一陣寒喧之後,弟弟給我講了他的一段新奇經歷。原來我與四哥參軍時,他很羡慕,但不夠年齡,沒能去成,留在農村搞土改。抗美援朝打得正緊張時,省裡組建一個新兵補充團,他聞訊軟磨硬泡地當上了新兵團文書。到了朝鮮,他又堅決要求當一名志願軍,不再隨團回省,上級看他心誠,勉強答應了。結果,他跟部隊在臨津江一帶轉了一圈,也上過前線。後來停戰在即,前方無仗可打,領導看他年輕,又是“賴”在朝鮮的,便讓他回國讀書。弟弟驕傲地告訴我,他一回國就順利考上了湖南師範學院,他的語文老師就是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摯友李淑一。他還告訴我:當地政府和父老鄉親對我們一家三兄弟同上戰場深表敬佩,經常上門慰問。

二十天的假期轉瞬即逝。臨走那天,全家把我送到村頭,唯有媽媽眼噙淚花,牽著我的手不放,送到村頭還要送,臨別時再三囑咐我好好工作,多多寫信。

當我回到朝鮮,還沒來得及給家裡寫封信報平安,就收到弟弟寄來的快信,信中悲痛地告訴我,當我走後個把星期,媽媽就溘然去逝了。她老人家臨走時臉上的表情並不那麼痛苦,而是略帶笑容,大概是他最喜愛的幾個小兒女都平安無事且幹得不錯,才滿意地走了吧!僅管弟弟的信顯然帶有寬慰我的意思,我還是背著大家哭了幾場。悲痛之餘,我回顧了媽媽的艱苦一生,寫了一首七律悼詩:

華年亂世入寒門,歷盡艱辛守盡貧。

十口一家嗟負重,六男二女喜成人。

仰承昊昊三春日,未盡區區寸草心。

送別村頭成永訣,邊關夜夜淚沾襟。

九、再見吧,朝鮮

1954年夏末,我軍奉彭帥命令,為減輕朝鮮人民負擔,決定撤回國去。秋高氣爽時節,我們的隊伍仍然像來時那麼威武雄壯。我暗暗呼喚著,期待著:再見吧,開城!再見吧,平壤!再見吧,朝鮮!但願在開城熄滅的戰火不再重燃;但願平壤真正成為一片平靜、平安的沃土;但願南北方兄弟不再鬩牆,從此和睦起來。

部隊回國後,駐紮在長春以東一帶,仍與朝鮮緊緊相鄰,真是中朝情緣未盡。

回國不久,我就肩負著部隊首長和一家人的期望,打起背包和書包,跨進了大學的門檻,開始了另一種嶄新的生活……

——記述于2015年夏秋,王任整理供稿[全文完]

PLA136137138133

投稿郵箱:784580047@qq.com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PLA136

PLAPLA2016

(戰友開城合影)

與四哥相見,勾起了我的親情鄉情。我向領導打了申請探親報告。沒多久領導便同意我回國探親,並囑咐我好好安慰父母,有空看看過去讀過的書,以後有機會爭取入學深造。我滿心歡喜,當晚就收拾好衣物,次日即搭汽車連便車到安東,然後改乘火車一路南下。

第五天傍晚,我跨進了家門,全家好陣驚喜。家裡除父母外,大哥、三哥和大嫂、三嫂在家種地養豬,維持全家生活;二哥和姐姐早在抗戰時就輾轉去了貴州,已在那裡成家立業。弟弟、妹妹還處在讀書年齡。離家三四年工夫,媽媽衰老了許多,不及花甲便已鬢髮皆白,脊背彎曲。也難怪,她的八個兒女,五個在外,最小的三個兒子都參軍上了前線,相隔萬里,音訊難通,她牽腸掛肚,日夜念叨不停。我幫她請了中醫,幫她抓藥煎藥。

過天,弟弟、妹妹從學校回來看我。一陣寒喧之後,弟弟給我講了他的一段新奇經歷。原來我與四哥參軍時,他很羡慕,但不夠年齡,沒能去成,留在農村搞土改。抗美援朝打得正緊張時,省裡組建一個新兵補充團,他聞訊軟磨硬泡地當上了新兵團文書。到了朝鮮,他又堅決要求當一名志願軍,不再隨團回省,上級看他心誠,勉強答應了。結果,他跟部隊在臨津江一帶轉了一圈,也上過前線。後來停戰在即,前方無仗可打,領導看他年輕,又是“賴”在朝鮮的,便讓他回國讀書。弟弟驕傲地告訴我,他一回國就順利考上了湖南師範學院,他的語文老師就是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摯友李淑一。他還告訴我:當地政府和父老鄉親對我們一家三兄弟同上戰場深表敬佩,經常上門慰問。

二十天的假期轉瞬即逝。臨走那天,全家把我送到村頭,唯有媽媽眼噙淚花,牽著我的手不放,送到村頭還要送,臨別時再三囑咐我好好工作,多多寫信。

當我回到朝鮮,還沒來得及給家裡寫封信報平安,就收到弟弟寄來的快信,信中悲痛地告訴我,當我走後個把星期,媽媽就溘然去逝了。她老人家臨走時臉上的表情並不那麼痛苦,而是略帶笑容,大概是他最喜愛的幾個小兒女都平安無事且幹得不錯,才滿意地走了吧!僅管弟弟的信顯然帶有寬慰我的意思,我還是背著大家哭了幾場。悲痛之餘,我回顧了媽媽的艱苦一生,寫了一首七律悼詩:

華年亂世入寒門,歷盡艱辛守盡貧。

十口一家嗟負重,六男二女喜成人。

仰承昊昊三春日,未盡區區寸草心。

送別村頭成永訣,邊關夜夜淚沾襟。

九、再見吧,朝鮮

1954年夏末,我軍奉彭帥命令,為減輕朝鮮人民負擔,決定撤回國去。秋高氣爽時節,我們的隊伍仍然像來時那麼威武雄壯。我暗暗呼喚著,期待著:再見吧,開城!再見吧,平壤!再見吧,朝鮮!但願在開城熄滅的戰火不再重燃;但願平壤真正成為一片平靜、平安的沃土;但願南北方兄弟不再鬩牆,從此和睦起來。

部隊回國後,駐紮在長春以東一帶,仍與朝鮮緊緊相鄰,真是中朝情緣未盡。

回國不久,我就肩負著部隊首長和一家人的期望,打起背包和書包,跨進了大學的門檻,開始了另一種嶄新的生活……

——記述于2015年夏秋,王任整理供稿[全文完]

PLA136137138133

投稿郵箱:784580047@qq.com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PLA136

PLAPLA20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