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陀方便示現的種種故事(二)忘恩負義喪失神通

佛陀方便示現的種種故事(二)忘恩負義喪失神通

提婆達多忘恩負義喪失神通

清心譯釋

(本期故事借由提婆達多的幾則故事,

告誡眾人, 要懂得感恩圖報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14

[1]

爾時具壽十力迦攝波, 教提婆達多神通道法, 當時諸苾芻告十力迦攝波曰:「何故上座教惡人提婆達多神通道法?」十力迦攝答曰:「具壽!我當不知此惡行人, 我若知此人惡行, 不教神字, 何論教通道法!」爾時眾多苾芻告提婆達多曰:「汝得利益供養, 悉是上座十力迦攝之德。 汝得如是, 應往供養十力迦攝。 」其大眾作此語, 方便以提婆達多往十力迦攝, 令教提婆達多舍此噁心, 得令行善, 為說此事故。 時提婆達多告諸苾芻:「彼十力迦攝與我何力?我自日夜常求精進苦行, 得第一禪定力, 是我自求, 不關十力迦攝事。 」時提婆達多作此無恩之語, 所有神通皆悉退散。 時諸苾芻知提婆達多無恩故神通退散,

爾時諸苾芻有疑詣世尊所, 頂禮佛足白世尊曰:「提婆達多於十力迦攝無恩故, 所有神通皆悉退散。 」佛告諸苾芻:「其提婆達多非是今時無恩為此失卻神通, 亦是往昔無恩之語失卻神通, 所學之法皆悉退散, 汝等諦聽!」

那時十力迦攝波尊者教導提婆達多神通道法, 當時比丘們疑惑的問十力迦攝波說:「為何上座您要教授惡人提婆達多神通道法?」十力迦攝波回答說:「尊者!我當時不知他是惡行之人, 我若知道他是惡行之人, 即使一個神字也不教, 何況是教他通曉道法!」這時眾多比丘勸告提婆達多說:「你現在得到利益供養, 全都是上座十力迦攝波的恩德。 你獲得這般的大利益, 應該前往供養十力迦攝波尊者。

」大眾這樣勸他, 是想要提婆達多前去拜見十力迦攝波尊者, 借由他教導提婆達多捨棄害人的心, 從此幡然悔過成為行善的人。 然而提婆達多告訴比丘們說:「那一位十力迦攝波給我什麼助力?這是我自己日夜精進苦行而獲得初禪定力, 是我自己努力得來, 這不關十力迦攝波的事。 」提婆達多說出這種無恩無義的話, 當下所有神通全部喪失。 此時比丘們心知提婆達多無恩無義的緣故而喪失神通。 然而比丘們仍然有疑惑, 所以前去謁見世尊, 頂禮佛足後稟白世尊說:「提婆達多對於十力迦攝波無恩無義的緣故, 所有的神通全都喪失。 」佛告訴比丘們:「提婆達多不只是現在無恩無義而失去神通, 過去世也是無恩無義之語而喪失神通,
所學之法全都退失, 你們仔細聽好!」

佛告諸苾芻:「此波羅痆斯城昔有國王名曰『梵授』, 時彼城中有一旃茶羅

[2]善明健陀羅咒禁之法, 承彼咒力飛騰虛空, 詣香山中采得非時奇妙花果持還城內奉獻國王, 王見恭敬心生歡喜, 即以聚落賞旃茶羅。 爾時南天竺有一摩納婆, 為學咒故, 往波羅痆斯城, 問諸人眾:『誰善咒法?』諸人見問, 報摩納婆:『今此國內有旃茶羅, 善能治咒。 』摩納聞已便詣旃茶羅處合掌白言:『我今來此奉侍親教!』旃茶羅問曰:『為求何事而雲供養?』答曰:『為學咒故。 』旃茶羅即說頌曰:

 明咒不惠人, 以咒換方與。

 或時得承事, 或複獲珍財。

 若不如是者, 縱死不傳授。

「時摩納婆報親教曰:『我無珍物, 唯空承事供養, 幾時可得此咒?』旃茶羅曰:『十二年中承事供養我者由知得不。

』摩納婆為學咒故, 一心承事供養。 漸至一年, 爾時旃茶羅為親會故, 身飲酒醉夜至家中, 弟子摩納婆見即作是念:『今親教身醉, 我於今夜可重加親近侍衛。 』即與敷設床席臥著親教得令安隱。 爾時親教床上轉動當即床桄忽折, 聞床桄折聲, 摩納婆自起作如是念:『親教床桄摧折臥不安隱, 我於床下脊替床桄不令墮地。 』作此念已即於床下替桄而著不令墮地。 醉人常法:可有身力盛者二更醒悟。 其親教飲酒多至於初夜不醒, 嘔變變於摩納身上, 摩納婆自見身上變吐狼藉即作是念:『我若為變出言, 親教聞已不能得睡。 』作此念已桄下不言默然而住。 即至半夜親教醒覺, 見摩納婆於床下身上嘔變極以狼藉, 親教即問:『床下是誰?』弟子答曰:『我摩納婆。』親教問曰:『雲何在於床下?』弟子即如上總說,親教聞此語已生大歡喜,喚:『摩納婆子!我於汝處甚大歡喜!起!離于床下洗浴清淨來,賜汝法。』時摩納婆即洗衣裳平旦來至,親教見已即賜咒法。

佛告訴比丘弟子們:「波羅痆斯城這裡古時候有位國王名叫『梵授』,那時城中有一位旃茶羅

[3]極為通曉健陀羅咒禁法術,憑藉著該咒力能飛騰虛空,有一回飛到香山采得奇妙花果回城內奉獻國王,國王見到他的本事極為恭敬且心生歡喜,即以村落賞賜旃茶羅。那時南天竺有一摩納婆,為學習咒術的緣故,前來波羅痆斯城詢問當地人:『有誰善於咒法?』眾人見問就報給摩納婆說:『國內有一位旃茶羅通曉咒法。』摩納婆聽聞後便來到旃茶羅處合掌稟白說:『我今來到這裡奉侍親教師您!』旃茶羅疑惑的問:『我們素昧平生,你到底想要求什麼而說要服侍供養我?』回答說:『為學得咒術的緣故。』旃茶羅即時說出頌言:

 明咒不惠人, 以咒換方與。

 或時得承事, 或複獲珍財。

 若不如是者, 縱死不傳授。

(意思是說:我的明咒不隨便惠贈與人,須有東西對換才會給與,或是時常得到服侍承歡膝下,又或者獲得珍寶財物供養,若不是這樣,縱然到死也不傳授與人。)

「這時摩納婆回答說:『我無珍貴寶物,唯有承事供養一途,幾時可得此咒法?』旃茶羅說:『十二年內承事供養我,才能知得不得到。』摩納婆為學得咒術的緣故,一心一意承事供養。快到一年的時候,那時旃茶羅參加家族聚會,喝醉酒夜歸返家,弟子摩納婆見狀即生一念:『今天親教師酒醉難過,我今夜可就近殷勤侍衛守護。』隨即為親教師鋪設床席臥具令他安穩舒適。當時親教師在床上翻來覆去,床梁忽然折斷,聽到床梁折斷聲,摩納婆爬起來心裡想:『親教師床梁折斷,睡起來絕對不安穩,我應於床下用我的背脊代替床梁撐著他,不讓他摔落地面。』想好後即刻爬到床下代替床梁撐著。酒醉的人共有的現象:身強力壯的人二更就會醒過來。他的親教師飲酒過多以至於初夜還不醒,卻嘔吐於摩納婆身上,摩納婆自見身上穢物狼藉於是心裡想:『我若穢物嘔心而出言,親教師聽到後就會睡不著。』於是在床梁下就靜靜的撐住。到了半夜親教師醒過來,發現有人在床下,身上被嘔吐物弄得全身髒兮兮的,親教師就問:『床下是誰?』弟子回答:『我是摩納婆。』親教師問:『為何你在床下?』弟子摩納婆即說明原由,親教師聽後心生大歡喜,於是叫喚:『我子摩納婆啊!我對於你的孝心極為歡喜!起來!離開床下去洗浴清淨來,我賜你咒法。』這時摩納婆即起前往清洗衣裳,天亮時才又回來,親教師見他來到即賜與咒法。

時弟子依法學得咒已,其弟子為急心故即作是念:『我得此咒,宜於城中作其咒法自試神通。』念已即騰虛空,往香山取非時花果,來至波羅痆斯獻奉國內大臣,大臣得已卻獻國王,國王問大臣曰:『卿何處得此非時好花?』大臣報曰:『南天竺國摩納婆將來與臣,臣即奉獻大王。彼摩納婆極明咒法族姓亦大,唯願大王留此咒師摩納婆,用此旃茶羅作勿,此旃茶羅是不淨行,願即趁卻,所有聚落回與摩納婆。』既作語已,爾時國王依臣所請趁卻旃茶羅,安置摩納婆亦回聚落訖,其旃茶羅報國王曰:『此摩納婆是我弟子,咒法可過勝我?』時國王問摩納婆:『汝今咒法可是旃茶羅教不?』時摩納婆答大王曰:『我自苦行一年日夜不絕求得此法,旃茶羅可虛與我!』時摩納婆無恩於親教故,當即失其咒驗,後所作法皆悉不成。」

「這時弟子摩納婆依法學得咒術後,急於驗證於是生念:『我得此咒法,宜於城中施作咒法自行測試神通真假。』起念後即刻騰飛虛空,前往香山采得奇妙花果,來到波羅痆斯城獻奉給國內的一位大臣,大臣得到後轉獻給國王,國王問大臣說:『愛卿何處獲得不是這個季節能生長的好花?』大臣回報:『南天竺國摩納婆拿來給臣下,臣即奉獻給大王。這位摩納婆極為明曉咒法,族姓也大,唯願大王留用這位咒師摩納婆,不要再任用那個旃茶羅,那個旃茶羅是不淨行的咒師,願大王即刻辭退他,以前所賜予的村落可轉賜給摩納婆。』當時國王依大臣的建議辭退旃茶羅,禮請摩納婆並轉賜村落完畢後,這時旃茶羅才來稟報國王說:『這位摩納婆是我弟子,他的咒法怎可能勝過我?』這時國王問摩納婆:『你的咒法可是旃茶羅教授的嗎?』摩納婆回答大王說:『我自己苦行一年,日夜不絕才求得此法,這旃茶羅可是虛應我啊!』當時摩納婆無恩無義于親教師的緣故,當下即喪失咒的靈驗,日後所作的咒法全都不能成就。」

佛告諸苾芻:「彼摩納婆學得神咒,為無恩故咒力退散,今提婆達多身是,也為無恩故神通退散。諸苾芻當知:所學法親教不合無恩,自今已後無恩者獲越法罪。」

佛告訴比丘弟子們:「摩納婆學得神咒,因為無恩無義的緣故咒力退失,他就是今天的提婆達多,現在也是因為無恩無義的緣故而神通退失。比丘弟子們當知:所學道法于親教師不得無恩無義,自今以後無恩無義的人犯越法罪。」

爾時世尊從王舍城詣伽耶山,時提婆達多共五百苾芻於人間行。阿闍世王愛樂提婆達多,即與五百車粟奉上提婆達多,令作路糧。至於中路逢諸苾芻,苾芻問將車人曰:「此是誰車?」車人報曰:「此是阿闍世王奉與提婆達多。」苾芻聞此語已即至佛所而說其言:「時阿闍世王無智!將五百車粟與提婆達多以為供養,不與世尊。」世尊告諸苾芻:「其阿闍世王非是今世無智亦供養無智人,往昔先世亦乃如是,汝等諦聽:乃往古昔東天竺有一村,去村不遠有一林,其林種種花菓茂盛流泉浴池,有五百仙住彼林中,常食自落之菓,及取樹根以為飲食,亦取樹皮以為衣服。爾時有一阿摩菓樹,枝菓垂地極將豐熟,彼五百仙人至於樹邊隨樹乞菓,其樹神心貪悋菓故不令落地。是時仙眾見菓不落,複留一仙令看所住之處,余者往于餘樹更重求菓。仙眾去後,有五百賊來至林中,到彼樹邊見菓豐盛,遞相議曰:『我等作何方便食此樹菓?』尊者告曰:『汝等取斧截割此樹令菓落地,汝等可以食足。』樹神聞尊者此語,心生悲怖悋惜其樹,時樹神搖動其身,菓悉落地。其時賊眾俱共食菓,食菓既已,時仙即至,見樹摧菓悉落盡,仙眾即問彼守林仙人:『今此樹菓是誰食盡?』彼守仙人即以上事具答諸仙。爾時諸仙人即責樹神:『是汝無智憎善愛惡,不與善人果,與惡人果!』」

當時世尊從王舍城前往伽耶山,這時候提婆達多與五百比丘也在人世間行化招攬信徒。由於阿闍世王喜愛提婆達多,所以送上五百車的粟米給提婆達多當作行化的路糧。來到半路遇到比丘眾,比丘問車夫說:「這是誰的車?」車夫回答:「這是阿闍世王奉送給提婆達多的糧車。」比丘聽到後就前去佛前稟告說:「這時候阿闍世王真是無智!把五百車粟米送給提婆達多,而不知送予世尊作為供養。」世尊告訴比丘們:「這位阿闍世王不只是今世無智做同樣的事去供養無智的人,過去世也是如此,你們仔細聽好:很久以前東天竺有一村落,離村子不遠處有一座森林,林中種種花果茂盛,流泉浴池美不勝收,有五百仙人安居在這座森林中,常撿食自落的果實充饑,也取樹根作為飲食,並取樹皮作為衣服。當時有一棵阿摩果樹,果實將熟極為豐美枝椏垂地,五百仙人來到樹邊向樹神乞食水果,樹神吝嗇慳貪不願讓水果落地。仙眾見水果久久不落地,於是留一仙人看守,其他人則前往它樹繼續乞求果實。仙眾離開後,有五百賊人來到林中,到樹邊見水果豐盛,於是互相討論說:『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吃到這棵樹的水果?』賊王告訴大家:『你們取斧頭來把樹砍了讓水果落地,我們就可以大吃特吃了。』樹神聽到後心生悲傷恐懼,吝惜自身所依附的樹,於是主動搖動樹身,樹上水果全部落地。賊眾見狀撿食美果,享用完畢後,仙眾才回來,見樹上水果都掉光光,仙眾就問留守的仙人:『這樹上水果是誰吃掉的?』留守仙人就把發生的事說給大家聽。這時仙人們就呵責樹神:『是你無智憎恨善人喜愛惡人,不贈予善人美果,卻送予惡人全部水果!』」

佛告諸苾芻:「昔無智樹神者,今阿闍世王是。賊中尊者,今提婆達多是。此阿闍世王先時無智施惡人菓,不供養好人,今無智與提婆達多物,不供養清淨苾芻。」

佛告訴比丘弟子們:「無智樹神,就是今天的阿闍世王。賊王就是今天的提婆達多。阿闍世王以前無智奉施惡人水果,不供養好人,現在同樣無智給予提婆達多種種物品的供養,卻不供養清淨比丘。」

爾時世尊從摩揭陀往至王舍城羯蘭鐸迦竹林園中,與大苾芻同住前後圍遶。爾時提婆達多在王舍城于人間常行非法不善,是時城內眾人皆往白佛「是時提婆達多作諸惡不善」。世尊既聞此語告阿難陀曰:「汝將一苾芻隨行入王舍城街街曲曲,人間若見婆羅門及長者居士,說如是語:『提婆達多及同伴若作非法罪惡人,不須謗佛法僧,何以故?此人非行佛法行人。』若有人說:『提婆達多有神通威德!』汝報彼:『提婆達多先有神通今悉退失,無一神驗。』」爾時阿難陀受佛教已,即入王舍城說如上語:「若後提婆達多更作不善惡業,勿更來佛邊恥說其過。」

當時世尊從摩揭陀來到王舍城羯蘭鐸迦竹林園中,大比丘們與佛同住前後圍繞。那時提婆達多在王舍城眾人間經常違背世間善法,城內眾人見狀皆前往稟白佛陀,說提婆達多做的各種壞事。世尊聽到這些話語後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帶一位比丘隨行,入王舍城大街小巷,若遇見婆羅門及長者居士,對他們說這樣的話語:『提婆達多及其同伴若作不法等罪惡之事,你們不須因而誹謗佛法僧三寶,因為這個人已不是行持佛法的修行人。』若有人說:『提婆達多有神通威德!』你回報他們說:『提婆達多先前的神通都已退失,沒有一樣能靈驗的。』」那時阿難尊者受佛陀教授後,即入王舍城內宣說如上的話語,並說:「若以後提婆達多更作種種不善惡業,不用再來佛前訴說他的罪過。」

爾時世尊為慈悲故現其身患,時醫王活命為佛合煎酥藥,藥名「那羅若藥」。佛問醫王:「此藥不可思議!」醫王答世尊曰:「實不可思議!」佛複告醫王:「極不可思議!」答曰:「實極不可思議!」世尊複問醫王:「汝可知不?」答曰:「我知,世尊!」佛複告醫王:「汝實不知。」答曰:「我實不知。」佛複告醫王:「何者是不可思議?」答曰:「牛食水草能出甘露,此酥合煎成此妙那羅若藥!」佛複問醫王:「何者極不可思議?」答曰:「佛出於世能說妙法,能令僧眾依教而行,此是極不可思議!」佛複問醫王:「何者是汝可知耶?」答曰:「一切皆歸死,除佛之外無有得脫者。」佛複問醫王:「何者汝實不知?」答曰:「我知人滅不知去處。」爾時諸苾芻聞此語已,心生疑惑遞相問曰:「此侍縛迦善解佛意!」

這時世尊因為慈悲眾生的緣故示現身體病痛,醫王為救人命因此親自為佛合煎酥藥,藥名叫「那羅若藥」。佛問醫王:「此藥不可思議!」醫王回答世尊說:「真實不可思議!」佛又告訴醫王:「極不可思議!」醫王回答:「實在極不可思議!」世尊又問醫王:「你真知道嗎?」回答說:「我知道,世尊!」佛又告訴醫王:「你實在不知道。」答說:「我實在不知道。」佛又告訴醫王:「哪一點是不可思議?」回答說:「牛食水草能出牛乳甘露,發酵成酥合煎成勝妙的『那羅若藥』!」佛又問醫王:「哪一點是極不可思議?」答說:「佛出於世能說妙法,能令僧眾弟子依教而行開悟證果,這是極不可思議的事情!」佛又問醫王:「哪一點是你真知道的?」答說:「一切皆會歸向死亡,除了佛以外沒有能逃得過的。」佛又問醫王:「哪一點是你真正不知道的?」答說:「我知道人會死亡卻不知道去處。」當時比丘們聽到這一段對話,心生疑惑的互相交談:「這醫王侍縛迦善解佛意!」

爾時諸苾芻即問世尊:「看此侍縛迦善知佛意!」佛即告諸苾芻:「此侍縛迦非是今世善知佛意,亦前世之中善知佛意,汝等諦聽。」佛告諸苾芻:「往昔一村落中有一長者,名曰『善有』。其家極富,後娶一妻妊至十月乃生一女,至二十一日集諸眷屬乞立名字,其眷屬等即與此孩女名曰『善行』。乃至複生一子,集諸眷屬乞立名字,其眷屬等與名曰『善德』。其長者作如是念:『我今有子將諸財寶可往興生。』更作思念:『我若興生於後多留財物,恐畏我妻用我財卻。』作此念已便少留財,自余貴寶于金瓶中而滿盛之,複以真珠珓珞瓶項蓋其瓶口,將至寒林馬耳樹下掘坑埋之,別取資財即往興易。至他同所倍加得利,便更娶妻,乃至又誕多子。其前妻子漸為長大而問母言:『我父何在?』母曰:『承聞汝父今在某城多饒財貨甚得安寧,汝可往彼,父若見汝應相濟及。』子聞此語便詣父處,入于市內父子相見,父見子面即便識之,喚言:『汝從何來,欲何所至?』其子具陳上事。父知己子將歸住處,告言:『汝實莫向他言為是我子。』至於住處心生憐愛,洗浣衣服重加情念,自余妻息而問之言:『此是何人?』父言:『此是我友之子。』其餘子等見父加憐而作是念:『此必是子,侵我等財。』父便作念:『我今宜可與彼財本令還所住,若不如此,自餘子等定有妬心而傷害之。』父複作念:『若與彼財,為其物故,在此親戚恐殺害之。』即作書頌而與其子。作書頌已與子遣還,諸親在道即捉問言:『汝父與何等物?』答曰:『唯與一書。』諸人等曰:『必以方便令彼歸還。』隨意放之便達本國。見母啟拜,母問:『汝于父邊得何等物?』答曰:『更不得物,唯與此書。』母曰:『汝父欺篾徒獲辛苦!』子言:『我父甚為智慧,實不輕篾!』即讀其頌思惟句義而解釋之,既了知已,即詣瓶處,方掘取之,將至家中,成大富貴。佛言:「苾芻!過去父者,即我身是。彼其子者,今侍縛迦是。我以方便而教訓之,便知我意,今亦如是。」

此時比丘們即請問世尊說:「看來這醫王侍縛迦善知佛意!」佛即告訴比丘們:「這位侍縛迦不只是今世善知佛意,前世也是善知佛意,你們仔細聽好。」佛告訴比丘們:「以往有一村落裡有位長者,名叫『善有』。他家極為豪富,後來娶了一房驕妻懷胎十月生下一女,到了二十一日邀集親戚眷屬們來為女兒命名,親戚眷屬們即為女孩取名叫『善行』。後來又生一子,同樣的邀集眷屬們一同來為兒子命名,眷屬們為男孩取名叫『善德』。豪富長者心想:『我今有兒有女了,應當拿出貴重財寶留給兒女們,然後再出外做生意。』又想:『我若出去興辦生意,家裡又留過多財物的話,恐怕會被我妻亂花而敗光。』經此思考後於是只留些許的財物,而把貴重的珍寶就置入金瓶中塞得滿滿的,再以真珠珓珞瓶頸封住瓶口,拿到寒林馬耳樹下掘坑埋藏,另取其餘資金出外做生意。來至他鄉,非常賺錢,比同行的利潤多了一倍,於是在外地又另外娶妻,又生了許多孩子。前妻的兒子漸漸長大,有一天問母親說:『我父親在哪裡?』母親說:『聽說你父親在某座城市賺大錢過得很好,你可以去找他,你父親若見到你應該會濟助你。』兒子聽母親的話於是便前往父親的處所,在市場內父子相見,父親一見到兒子就認識,親切的叫喚他說:『你從哪裡來,想要到哪裡去?』兒子於是說明尋父的原委。父親知道是親兒子,於是把他帶回家裡,而先告訴他說:『你千萬不要向任何人說你是我兒子。』回到家裡心生憐愛,當大兒子在浣洗衣服的時候,悲從中來,父子間的互動更加的真情流露,看在二房妻子們的眼裡心中起疑,因而探問他說:『這位是你的什麼人?』父親說:『他是我好友的兒子。』後來其餘的兒女們見父親對他更加憐愛,因此心裡有數:『這必定是兒子,他是來侵奪我們財產的。』父親這時也想到:『為今之計我應給他養家的本錢趕快叫他回去,不然其他的子女們一定會生嫉妬心而傷害他。』父親又想:『若給他財物,因為是有形的物品,在這裡的親戚恐怕會殺害他。』因此改用書信作頌的方式給兒子。作書頌後便交給兒子讓他回家,然而親戚們早就堵在半路上盤問他:『你父親給你什麼東西?』答說:『只給我這一書頌。』眾人等抓無實據於是放話說:『將來必定要設法叫他歸還。』但還是放了他,讓他安然的回到本國。拜見母親後,母親問他:『從你父親那裡獲得什麼財物?』答說:『沒拿得什麼財物,只給我這封書頌。』母親氣憤的說:『你父親欺負蔑視我們母子,你這是白走一趟徒獲辛苦罷了!』兒子安慰母親說:『父親很有智慧,實際上並不輕蔑我們!』即刻讀起父親頌言思維句義並解釋給母親聽,解讀出來後,即刻來到埋瓶的地方,掘開土方取出珍寶,帶回家中,成為大富大貴人家。佛陀繼續說:「比丘們!過去那位父親,就是我。他的大兒子,就是今天的醫王侍縛迦。我以善巧方便而教化他,他便知我意,現在也是這樣善知我意。」

爾時侍縛迦而作是念:「如來大金剛體,微少酥膏何以為足?應用二斤。」作是念已,即量取二斤熟酥膏,置佛缽中。世尊食已而殘少許與諸苾芻,苾芻禮謝世尊。于時提婆達多見此事已而作是念:「我應食酥。」而問侍縛迦言:「沙門喬答摩蘇食幾多?」侍縛迦答曰:「正有二斤。」告言:「我亦欲食二斤。」侍縛迦曰:「如來世尊大金剛體,所食酥量能使消化,非汝所及。」提婆達多曰:「我今亦是大金剛體,何不能消?」即取二斤而便食之。至明清旦,佛所食酥皆悉消化。侍縛迦持粥來奉世尊,如來即食。提婆達多酥猶在腹,亦食其粥,腹即大痛,旋轉叫喚,晝夜不安。阿難陀於自親族心有顧戀,聞其受痛情生悲湣,詣世尊所而白佛言:「提婆達多為多食酥未消吃粥,腹痛不安。」

此時醫王侍縛迦心想:「如來大金剛體,用一點點的酥膏療病哪能足夠?應該使用二斤的份量才夠。」於是量取二斤熟酥膏放入佛缽裡。世尊食用後剩下一些即贈與比丘弟子,比丘禮謝世尊。這時提婆達多看在眼裡心念一動:「我也要吃酥膏。」因而請問醫王侍縛迦說:「沙門喬答摩吃多少酥膏?」侍縛迦答說:「二斤整。」提婆達多要求說:「我也要吃二斤酥膏。」侍縛迦說:「如來世尊大金剛體,所食用的熟酥份量能夠完成消化,這不是你的能力所能及。」提婆達多不以為然的說:「我現在也是大金剛體,哪裡不能消化?」於是自取二斤全部吃掉。到了隔天清晨,佛陀所食酥膏皆悉消化。於是侍縛迦帶粥來供養世尊,如來欣然的吃下粥。而提婆達多所吃下的酥膏還在肚子裡沒有完全消化,他也來吃粥,不久之後肚子就鬧疼,疼到坐也不是躺也不是,抱著肚子直喊痛,白天這樣晚上也這樣,日夜都不得安寧。阿難尊者看到哥哥痛苦難當心生不舍,於是前來世尊面前向佛稟報:「提婆達多吃太多的熟酥,還沒有消化就去吃粥,結果腹痛難當。」

爾時如來即舒百福莊嚴功德千輻輪臂無畏相手,通徹山壁按提婆達多頂,告諸苾芻曰:「我于提婆達多及羅怙羅,心生平等更無有異,提婆達多諸痛苦劇皆悉除滅。」作是語已時提婆達多眾苦頓除,從死得蘇,即觀其手方知佛臂,而作是念:「此是沙門喬答摩臂為!」提婆達多由無量劫來懷惡毒故,雖知承以佛威得脫劇苦,便作是語:「其悉達多善能學得如是醫療,以因此法能自濟人。」於是四面而出大聲:「如來世尊以誠實語,救提婆達多劇苦痛惱。」提婆達多眾及諸人,聞此聲時無不慶喜,皆共稱讚世尊神力:「不可思議,甚為奇特!」時諸苾芻詣提婆達多處告曰:「佛若不救當死無疑。」提婆達多曰:「佛知善術,方欲眾人皆隨己故而作斯法。」諸苾芻曰:「提婆達多勿出此語,宜速默然,當自心觀,豈非佛救耶?」提婆達多曰:「何關彼能救我?腹內酥消,痛苦自除。」時諸苾芻既聞此語知無恩報,詣世尊所而白佛言:「唯願如來視聽提婆達多,世尊於彼有大慈悲,彼今無恩無報。」

這時如來即舒展百福莊嚴功德千輻輪臂無畏相手,穿過山壁摸提婆達多頂,告訴比丘們說:「我把提婆達多當成(我的獨生子)羅怙羅來看待,提婆達多所有劇痛苦楚全都滅除。」說完話後提婆達多眾多苦楚頓時消除,由瀕死轉而康復,他看到頭上的手臂,便知是佛的手臂,心裡想:「這是沙門喬答摩的手臂所為!」由於提婆達多無量劫來總是心懷惡毒的緣故,雖知承受佛的威德而得以脫離劇苦,卻說:「悉達多善於學習醫療方術,借此法術說能救人。」那時四面有大音聲宣說:「如來世尊以誠實語的威德,解救提婆達多劇痛苦惱。」提婆達多的徒眾及在場的人,聽到這聲音時,沒有一個不慶倖歡喜的,一同稱讚世尊神力:「不可思議,真是奇特!」這時比丘們前往提婆達多的住處告訴他:「佛若不出手相救,你必死無疑。」提婆達多竟然說:「佛是個知道善巧方便的術士,他是想要眾人都能跟隨他所以才作這種法術收買人心。」比丘們勸他說:「提婆達多你不能說這種話,宜速速靜下來自我反省,你豈不是佛所救的嗎?」提婆達多回嘴說:「這與他救不救有什麼關係?這是我肚裡熟酥消化了,痛苦也就自然消除了。」此時比丘們聽到此番話知道他不知感恩圖報,於是前去拜謁世尊稟告說:「希望如來聽聽看提婆達多這一席話,世尊對他大慈大悲,他卻不知感恩圖報。」

編輯組按 :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皆有訣竅,若沒有老師教導,很難自行摸索出來。我們因為老師的教導而很快得到成就,一定要懂得感恩圖報。大乘見道更是如此,《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初悟的人必須有「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才能「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若是對教導自己開悟的菩薩法師喪失信心,也會連帶退失般若正觀,甚至可能「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我們豈能夠不謹慎小心?

第八識能夠積集種子生起現行,若是經常做壞事,便會養成習慣,很難改過來,將來必因惡貫滿盈而墮入地獄。反過來說,若是經常行善,也會養成習慣,即使偶而碰到忘恩負義的人,也不會因此放棄行善的習慣。已經發起普賢行願的菩薩,只要經常依願而行,也會養成習慣,很快就能圓滿福德與智慧而究竟成佛。

[1](CBETA,T24, no. 1450,p.172,b19-174,c22)

[2]「旃陀羅、旃茶羅,雲嚴熾惡業,自持標幟,其人若行搖鈴自標,或杖破頭之竹,若不然者王與之罪;或雲殺人,謂屠煞者種類之總名也。」《一切經音義》卷27 (CBETA, T54, no. 2128, p. 490, c13-14)

[3]旃茶羅又譯為旃陀羅,為賤民種姓。

本文摘自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19期《佛典故事》。

親教即問:『床下是誰?』弟子答曰:『我摩納婆。』親教問曰:『雲何在於床下?』弟子即如上總說,親教聞此語已生大歡喜,喚:『摩納婆子!我於汝處甚大歡喜!起!離于床下洗浴清淨來,賜汝法。』時摩納婆即洗衣裳平旦來至,親教見已即賜咒法。

佛告訴比丘弟子們:「波羅痆斯城這裡古時候有位國王名叫『梵授』,那時城中有一位旃茶羅

[3]極為通曉健陀羅咒禁法術,憑藉著該咒力能飛騰虛空,有一回飛到香山采得奇妙花果回城內奉獻國王,國王見到他的本事極為恭敬且心生歡喜,即以村落賞賜旃茶羅。那時南天竺有一摩納婆,為學習咒術的緣故,前來波羅痆斯城詢問當地人:『有誰善於咒法?』眾人見問就報給摩納婆說:『國內有一位旃茶羅通曉咒法。』摩納婆聽聞後便來到旃茶羅處合掌稟白說:『我今來到這裡奉侍親教師您!』旃茶羅疑惑的問:『我們素昧平生,你到底想要求什麼而說要服侍供養我?』回答說:『為學得咒術的緣故。』旃茶羅即時說出頌言:

 明咒不惠人, 以咒換方與。

 或時得承事, 或複獲珍財。

 若不如是者, 縱死不傳授。

(意思是說:我的明咒不隨便惠贈與人,須有東西對換才會給與,或是時常得到服侍承歡膝下,又或者獲得珍寶財物供養,若不是這樣,縱然到死也不傳授與人。)

「這時摩納婆回答說:『我無珍貴寶物,唯有承事供養一途,幾時可得此咒法?』旃茶羅說:『十二年內承事供養我,才能知得不得到。』摩納婆為學得咒術的緣故,一心一意承事供養。快到一年的時候,那時旃茶羅參加家族聚會,喝醉酒夜歸返家,弟子摩納婆見狀即生一念:『今天親教師酒醉難過,我今夜可就近殷勤侍衛守護。』隨即為親教師鋪設床席臥具令他安穩舒適。當時親教師在床上翻來覆去,床梁忽然折斷,聽到床梁折斷聲,摩納婆爬起來心裡想:『親教師床梁折斷,睡起來絕對不安穩,我應於床下用我的背脊代替床梁撐著他,不讓他摔落地面。』想好後即刻爬到床下代替床梁撐著。酒醉的人共有的現象:身強力壯的人二更就會醒過來。他的親教師飲酒過多以至於初夜還不醒,卻嘔吐於摩納婆身上,摩納婆自見身上穢物狼藉於是心裡想:『我若穢物嘔心而出言,親教師聽到後就會睡不著。』於是在床梁下就靜靜的撐住。到了半夜親教師醒過來,發現有人在床下,身上被嘔吐物弄得全身髒兮兮的,親教師就問:『床下是誰?』弟子回答:『我是摩納婆。』親教師問:『為何你在床下?』弟子摩納婆即說明原由,親教師聽後心生大歡喜,於是叫喚:『我子摩納婆啊!我對於你的孝心極為歡喜!起來!離開床下去洗浴清淨來,我賜你咒法。』這時摩納婆即起前往清洗衣裳,天亮時才又回來,親教師見他來到即賜與咒法。

時弟子依法學得咒已,其弟子為急心故即作是念:『我得此咒,宜於城中作其咒法自試神通。』念已即騰虛空,往香山取非時花果,來至波羅痆斯獻奉國內大臣,大臣得已卻獻國王,國王問大臣曰:『卿何處得此非時好花?』大臣報曰:『南天竺國摩納婆將來與臣,臣即奉獻大王。彼摩納婆極明咒法族姓亦大,唯願大王留此咒師摩納婆,用此旃茶羅作勿,此旃茶羅是不淨行,願即趁卻,所有聚落回與摩納婆。』既作語已,爾時國王依臣所請趁卻旃茶羅,安置摩納婆亦回聚落訖,其旃茶羅報國王曰:『此摩納婆是我弟子,咒法可過勝我?』時國王問摩納婆:『汝今咒法可是旃茶羅教不?』時摩納婆答大王曰:『我自苦行一年日夜不絕求得此法,旃茶羅可虛與我!』時摩納婆無恩於親教故,當即失其咒驗,後所作法皆悉不成。」

「這時弟子摩納婆依法學得咒術後,急於驗證於是生念:『我得此咒法,宜於城中施作咒法自行測試神通真假。』起念後即刻騰飛虛空,前往香山采得奇妙花果,來到波羅痆斯城獻奉給國內的一位大臣,大臣得到後轉獻給國王,國王問大臣說:『愛卿何處獲得不是這個季節能生長的好花?』大臣回報:『南天竺國摩納婆拿來給臣下,臣即奉獻給大王。這位摩納婆極為明曉咒法,族姓也大,唯願大王留用這位咒師摩納婆,不要再任用那個旃茶羅,那個旃茶羅是不淨行的咒師,願大王即刻辭退他,以前所賜予的村落可轉賜給摩納婆。』當時國王依大臣的建議辭退旃茶羅,禮請摩納婆並轉賜村落完畢後,這時旃茶羅才來稟報國王說:『這位摩納婆是我弟子,他的咒法怎可能勝過我?』這時國王問摩納婆:『你的咒法可是旃茶羅教授的嗎?』摩納婆回答大王說:『我自己苦行一年,日夜不絕才求得此法,這旃茶羅可是虛應我啊!』當時摩納婆無恩無義于親教師的緣故,當下即喪失咒的靈驗,日後所作的咒法全都不能成就。」

佛告諸苾芻:「彼摩納婆學得神咒,為無恩故咒力退散,今提婆達多身是,也為無恩故神通退散。諸苾芻當知:所學法親教不合無恩,自今已後無恩者獲越法罪。」

佛告訴比丘弟子們:「摩納婆學得神咒,因為無恩無義的緣故咒力退失,他就是今天的提婆達多,現在也是因為無恩無義的緣故而神通退失。比丘弟子們當知:所學道法于親教師不得無恩無義,自今以後無恩無義的人犯越法罪。」

爾時世尊從王舍城詣伽耶山,時提婆達多共五百苾芻於人間行。阿闍世王愛樂提婆達多,即與五百車粟奉上提婆達多,令作路糧。至於中路逢諸苾芻,苾芻問將車人曰:「此是誰車?」車人報曰:「此是阿闍世王奉與提婆達多。」苾芻聞此語已即至佛所而說其言:「時阿闍世王無智!將五百車粟與提婆達多以為供養,不與世尊。」世尊告諸苾芻:「其阿闍世王非是今世無智亦供養無智人,往昔先世亦乃如是,汝等諦聽:乃往古昔東天竺有一村,去村不遠有一林,其林種種花菓茂盛流泉浴池,有五百仙住彼林中,常食自落之菓,及取樹根以為飲食,亦取樹皮以為衣服。爾時有一阿摩菓樹,枝菓垂地極將豐熟,彼五百仙人至於樹邊隨樹乞菓,其樹神心貪悋菓故不令落地。是時仙眾見菓不落,複留一仙令看所住之處,余者往于餘樹更重求菓。仙眾去後,有五百賊來至林中,到彼樹邊見菓豐盛,遞相議曰:『我等作何方便食此樹菓?』尊者告曰:『汝等取斧截割此樹令菓落地,汝等可以食足。』樹神聞尊者此語,心生悲怖悋惜其樹,時樹神搖動其身,菓悉落地。其時賊眾俱共食菓,食菓既已,時仙即至,見樹摧菓悉落盡,仙眾即問彼守林仙人:『今此樹菓是誰食盡?』彼守仙人即以上事具答諸仙。爾時諸仙人即責樹神:『是汝無智憎善愛惡,不與善人果,與惡人果!』」

當時世尊從王舍城前往伽耶山,這時候提婆達多與五百比丘也在人世間行化招攬信徒。由於阿闍世王喜愛提婆達多,所以送上五百車的粟米給提婆達多當作行化的路糧。來到半路遇到比丘眾,比丘問車夫說:「這是誰的車?」車夫回答:「這是阿闍世王奉送給提婆達多的糧車。」比丘聽到後就前去佛前稟告說:「這時候阿闍世王真是無智!把五百車粟米送給提婆達多,而不知送予世尊作為供養。」世尊告訴比丘們:「這位阿闍世王不只是今世無智做同樣的事去供養無智的人,過去世也是如此,你們仔細聽好:很久以前東天竺有一村落,離村子不遠處有一座森林,林中種種花果茂盛,流泉浴池美不勝收,有五百仙人安居在這座森林中,常撿食自落的果實充饑,也取樹根作為飲食,並取樹皮作為衣服。當時有一棵阿摩果樹,果實將熟極為豐美枝椏垂地,五百仙人來到樹邊向樹神乞食水果,樹神吝嗇慳貪不願讓水果落地。仙眾見水果久久不落地,於是留一仙人看守,其他人則前往它樹繼續乞求果實。仙眾離開後,有五百賊人來到林中,到樹邊見水果豐盛,於是互相討論說:『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吃到這棵樹的水果?』賊王告訴大家:『你們取斧頭來把樹砍了讓水果落地,我們就可以大吃特吃了。』樹神聽到後心生悲傷恐懼,吝惜自身所依附的樹,於是主動搖動樹身,樹上水果全部落地。賊眾見狀撿食美果,享用完畢後,仙眾才回來,見樹上水果都掉光光,仙眾就問留守的仙人:『這樹上水果是誰吃掉的?』留守仙人就把發生的事說給大家聽。這時仙人們就呵責樹神:『是你無智憎恨善人喜愛惡人,不贈予善人美果,卻送予惡人全部水果!』」

佛告諸苾芻:「昔無智樹神者,今阿闍世王是。賊中尊者,今提婆達多是。此阿闍世王先時無智施惡人菓,不供養好人,今無智與提婆達多物,不供養清淨苾芻。」

佛告訴比丘弟子們:「無智樹神,就是今天的阿闍世王。賊王就是今天的提婆達多。阿闍世王以前無智奉施惡人水果,不供養好人,現在同樣無智給予提婆達多種種物品的供養,卻不供養清淨比丘。」

爾時世尊從摩揭陀往至王舍城羯蘭鐸迦竹林園中,與大苾芻同住前後圍遶。爾時提婆達多在王舍城于人間常行非法不善,是時城內眾人皆往白佛「是時提婆達多作諸惡不善」。世尊既聞此語告阿難陀曰:「汝將一苾芻隨行入王舍城街街曲曲,人間若見婆羅門及長者居士,說如是語:『提婆達多及同伴若作非法罪惡人,不須謗佛法僧,何以故?此人非行佛法行人。』若有人說:『提婆達多有神通威德!』汝報彼:『提婆達多先有神通今悉退失,無一神驗。』」爾時阿難陀受佛教已,即入王舍城說如上語:「若後提婆達多更作不善惡業,勿更來佛邊恥說其過。」

當時世尊從摩揭陀來到王舍城羯蘭鐸迦竹林園中,大比丘們與佛同住前後圍繞。那時提婆達多在王舍城眾人間經常違背世間善法,城內眾人見狀皆前往稟白佛陀,說提婆達多做的各種壞事。世尊聽到這些話語後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帶一位比丘隨行,入王舍城大街小巷,若遇見婆羅門及長者居士,對他們說這樣的話語:『提婆達多及其同伴若作不法等罪惡之事,你們不須因而誹謗佛法僧三寶,因為這個人已不是行持佛法的修行人。』若有人說:『提婆達多有神通威德!』你回報他們說:『提婆達多先前的神通都已退失,沒有一樣能靈驗的。』」那時阿難尊者受佛陀教授後,即入王舍城內宣說如上的話語,並說:「若以後提婆達多更作種種不善惡業,不用再來佛前訴說他的罪過。」

爾時世尊為慈悲故現其身患,時醫王活命為佛合煎酥藥,藥名「那羅若藥」。佛問醫王:「此藥不可思議!」醫王答世尊曰:「實不可思議!」佛複告醫王:「極不可思議!」答曰:「實極不可思議!」世尊複問醫王:「汝可知不?」答曰:「我知,世尊!」佛複告醫王:「汝實不知。」答曰:「我實不知。」佛複告醫王:「何者是不可思議?」答曰:「牛食水草能出甘露,此酥合煎成此妙那羅若藥!」佛複問醫王:「何者極不可思議?」答曰:「佛出於世能說妙法,能令僧眾依教而行,此是極不可思議!」佛複問醫王:「何者是汝可知耶?」答曰:「一切皆歸死,除佛之外無有得脫者。」佛複問醫王:「何者汝實不知?」答曰:「我知人滅不知去處。」爾時諸苾芻聞此語已,心生疑惑遞相問曰:「此侍縛迦善解佛意!」

這時世尊因為慈悲眾生的緣故示現身體病痛,醫王為救人命因此親自為佛合煎酥藥,藥名叫「那羅若藥」。佛問醫王:「此藥不可思議!」醫王回答世尊說:「真實不可思議!」佛又告訴醫王:「極不可思議!」醫王回答:「實在極不可思議!」世尊又問醫王:「你真知道嗎?」回答說:「我知道,世尊!」佛又告訴醫王:「你實在不知道。」答說:「我實在不知道。」佛又告訴醫王:「哪一點是不可思議?」回答說:「牛食水草能出牛乳甘露,發酵成酥合煎成勝妙的『那羅若藥』!」佛又問醫王:「哪一點是極不可思議?」答說:「佛出於世能說妙法,能令僧眾弟子依教而行開悟證果,這是極不可思議的事情!」佛又問醫王:「哪一點是你真知道的?」答說:「一切皆會歸向死亡,除了佛以外沒有能逃得過的。」佛又問醫王:「哪一點是你真正不知道的?」答說:「我知道人會死亡卻不知道去處。」當時比丘們聽到這一段對話,心生疑惑的互相交談:「這醫王侍縛迦善解佛意!」

爾時諸苾芻即問世尊:「看此侍縛迦善知佛意!」佛即告諸苾芻:「此侍縛迦非是今世善知佛意,亦前世之中善知佛意,汝等諦聽。」佛告諸苾芻:「往昔一村落中有一長者,名曰『善有』。其家極富,後娶一妻妊至十月乃生一女,至二十一日集諸眷屬乞立名字,其眷屬等即與此孩女名曰『善行』。乃至複生一子,集諸眷屬乞立名字,其眷屬等與名曰『善德』。其長者作如是念:『我今有子將諸財寶可往興生。』更作思念:『我若興生於後多留財物,恐畏我妻用我財卻。』作此念已便少留財,自余貴寶于金瓶中而滿盛之,複以真珠珓珞瓶項蓋其瓶口,將至寒林馬耳樹下掘坑埋之,別取資財即往興易。至他同所倍加得利,便更娶妻,乃至又誕多子。其前妻子漸為長大而問母言:『我父何在?』母曰:『承聞汝父今在某城多饒財貨甚得安寧,汝可往彼,父若見汝應相濟及。』子聞此語便詣父處,入于市內父子相見,父見子面即便識之,喚言:『汝從何來,欲何所至?』其子具陳上事。父知己子將歸住處,告言:『汝實莫向他言為是我子。』至於住處心生憐愛,洗浣衣服重加情念,自余妻息而問之言:『此是何人?』父言:『此是我友之子。』其餘子等見父加憐而作是念:『此必是子,侵我等財。』父便作念:『我今宜可與彼財本令還所住,若不如此,自餘子等定有妬心而傷害之。』父複作念:『若與彼財,為其物故,在此親戚恐殺害之。』即作書頌而與其子。作書頌已與子遣還,諸親在道即捉問言:『汝父與何等物?』答曰:『唯與一書。』諸人等曰:『必以方便令彼歸還。』隨意放之便達本國。見母啟拜,母問:『汝于父邊得何等物?』答曰:『更不得物,唯與此書。』母曰:『汝父欺篾徒獲辛苦!』子言:『我父甚為智慧,實不輕篾!』即讀其頌思惟句義而解釋之,既了知已,即詣瓶處,方掘取之,將至家中,成大富貴。佛言:「苾芻!過去父者,即我身是。彼其子者,今侍縛迦是。我以方便而教訓之,便知我意,今亦如是。」

此時比丘們即請問世尊說:「看來這醫王侍縛迦善知佛意!」佛即告訴比丘們:「這位侍縛迦不只是今世善知佛意,前世也是善知佛意,你們仔細聽好。」佛告訴比丘們:「以往有一村落裡有位長者,名叫『善有』。他家極為豪富,後來娶了一房驕妻懷胎十月生下一女,到了二十一日邀集親戚眷屬們來為女兒命名,親戚眷屬們即為女孩取名叫『善行』。後來又生一子,同樣的邀集眷屬們一同來為兒子命名,眷屬們為男孩取名叫『善德』。豪富長者心想:『我今有兒有女了,應當拿出貴重財寶留給兒女們,然後再出外做生意。』又想:『我若出去興辦生意,家裡又留過多財物的話,恐怕會被我妻亂花而敗光。』經此思考後於是只留些許的財物,而把貴重的珍寶就置入金瓶中塞得滿滿的,再以真珠珓珞瓶頸封住瓶口,拿到寒林馬耳樹下掘坑埋藏,另取其餘資金出外做生意。來至他鄉,非常賺錢,比同行的利潤多了一倍,於是在外地又另外娶妻,又生了許多孩子。前妻的兒子漸漸長大,有一天問母親說:『我父親在哪裡?』母親說:『聽說你父親在某座城市賺大錢過得很好,你可以去找他,你父親若見到你應該會濟助你。』兒子聽母親的話於是便前往父親的處所,在市場內父子相見,父親一見到兒子就認識,親切的叫喚他說:『你從哪裡來,想要到哪裡去?』兒子於是說明尋父的原委。父親知道是親兒子,於是把他帶回家裡,而先告訴他說:『你千萬不要向任何人說你是我兒子。』回到家裡心生憐愛,當大兒子在浣洗衣服的時候,悲從中來,父子間的互動更加的真情流露,看在二房妻子們的眼裡心中起疑,因而探問他說:『這位是你的什麼人?』父親說:『他是我好友的兒子。』後來其餘的兒女們見父親對他更加憐愛,因此心裡有數:『這必定是兒子,他是來侵奪我們財產的。』父親這時也想到:『為今之計我應給他養家的本錢趕快叫他回去,不然其他的子女們一定會生嫉妬心而傷害他。』父親又想:『若給他財物,因為是有形的物品,在這裡的親戚恐怕會殺害他。』因此改用書信作頌的方式給兒子。作書頌後便交給兒子讓他回家,然而親戚們早就堵在半路上盤問他:『你父親給你什麼東西?』答說:『只給我這一書頌。』眾人等抓無實據於是放話說:『將來必定要設法叫他歸還。』但還是放了他,讓他安然的回到本國。拜見母親後,母親問他:『從你父親那裡獲得什麼財物?』答說:『沒拿得什麼財物,只給我這封書頌。』母親氣憤的說:『你父親欺負蔑視我們母子,你這是白走一趟徒獲辛苦罷了!』兒子安慰母親說:『父親很有智慧,實際上並不輕蔑我們!』即刻讀起父親頌言思維句義並解釋給母親聽,解讀出來後,即刻來到埋瓶的地方,掘開土方取出珍寶,帶回家中,成為大富大貴人家。佛陀繼續說:「比丘們!過去那位父親,就是我。他的大兒子,就是今天的醫王侍縛迦。我以善巧方便而教化他,他便知我意,現在也是這樣善知我意。」

爾時侍縛迦而作是念:「如來大金剛體,微少酥膏何以為足?應用二斤。」作是念已,即量取二斤熟酥膏,置佛缽中。世尊食已而殘少許與諸苾芻,苾芻禮謝世尊。于時提婆達多見此事已而作是念:「我應食酥。」而問侍縛迦言:「沙門喬答摩蘇食幾多?」侍縛迦答曰:「正有二斤。」告言:「我亦欲食二斤。」侍縛迦曰:「如來世尊大金剛體,所食酥量能使消化,非汝所及。」提婆達多曰:「我今亦是大金剛體,何不能消?」即取二斤而便食之。至明清旦,佛所食酥皆悉消化。侍縛迦持粥來奉世尊,如來即食。提婆達多酥猶在腹,亦食其粥,腹即大痛,旋轉叫喚,晝夜不安。阿難陀於自親族心有顧戀,聞其受痛情生悲湣,詣世尊所而白佛言:「提婆達多為多食酥未消吃粥,腹痛不安。」

此時醫王侍縛迦心想:「如來大金剛體,用一點點的酥膏療病哪能足夠?應該使用二斤的份量才夠。」於是量取二斤熟酥膏放入佛缽裡。世尊食用後剩下一些即贈與比丘弟子,比丘禮謝世尊。這時提婆達多看在眼裡心念一動:「我也要吃酥膏。」因而請問醫王侍縛迦說:「沙門喬答摩吃多少酥膏?」侍縛迦答說:「二斤整。」提婆達多要求說:「我也要吃二斤酥膏。」侍縛迦說:「如來世尊大金剛體,所食用的熟酥份量能夠完成消化,這不是你的能力所能及。」提婆達多不以為然的說:「我現在也是大金剛體,哪裡不能消化?」於是自取二斤全部吃掉。到了隔天清晨,佛陀所食酥膏皆悉消化。於是侍縛迦帶粥來供養世尊,如來欣然的吃下粥。而提婆達多所吃下的酥膏還在肚子裡沒有完全消化,他也來吃粥,不久之後肚子就鬧疼,疼到坐也不是躺也不是,抱著肚子直喊痛,白天這樣晚上也這樣,日夜都不得安寧。阿難尊者看到哥哥痛苦難當心生不舍,於是前來世尊面前向佛稟報:「提婆達多吃太多的熟酥,還沒有消化就去吃粥,結果腹痛難當。」

爾時如來即舒百福莊嚴功德千輻輪臂無畏相手,通徹山壁按提婆達多頂,告諸苾芻曰:「我于提婆達多及羅怙羅,心生平等更無有異,提婆達多諸痛苦劇皆悉除滅。」作是語已時提婆達多眾苦頓除,從死得蘇,即觀其手方知佛臂,而作是念:「此是沙門喬答摩臂為!」提婆達多由無量劫來懷惡毒故,雖知承以佛威得脫劇苦,便作是語:「其悉達多善能學得如是醫療,以因此法能自濟人。」於是四面而出大聲:「如來世尊以誠實語,救提婆達多劇苦痛惱。」提婆達多眾及諸人,聞此聲時無不慶喜,皆共稱讚世尊神力:「不可思議,甚為奇特!」時諸苾芻詣提婆達多處告曰:「佛若不救當死無疑。」提婆達多曰:「佛知善術,方欲眾人皆隨己故而作斯法。」諸苾芻曰:「提婆達多勿出此語,宜速默然,當自心觀,豈非佛救耶?」提婆達多曰:「何關彼能救我?腹內酥消,痛苦自除。」時諸苾芻既聞此語知無恩報,詣世尊所而白佛言:「唯願如來視聽提婆達多,世尊於彼有大慈悲,彼今無恩無報。」

這時如來即舒展百福莊嚴功德千輻輪臂無畏相手,穿過山壁摸提婆達多頂,告訴比丘們說:「我把提婆達多當成(我的獨生子)羅怙羅來看待,提婆達多所有劇痛苦楚全都滅除。」說完話後提婆達多眾多苦楚頓時消除,由瀕死轉而康復,他看到頭上的手臂,便知是佛的手臂,心裡想:「這是沙門喬答摩的手臂所為!」由於提婆達多無量劫來總是心懷惡毒的緣故,雖知承受佛的威德而得以脫離劇苦,卻說:「悉達多善於學習醫療方術,借此法術說能救人。」那時四面有大音聲宣說:「如來世尊以誠實語的威德,解救提婆達多劇痛苦惱。」提婆達多的徒眾及在場的人,聽到這聲音時,沒有一個不慶倖歡喜的,一同稱讚世尊神力:「不可思議,真是奇特!」這時比丘們前往提婆達多的住處告訴他:「佛若不出手相救,你必死無疑。」提婆達多竟然說:「佛是個知道善巧方便的術士,他是想要眾人都能跟隨他所以才作這種法術收買人心。」比丘們勸他說:「提婆達多你不能說這種話,宜速速靜下來自我反省,你豈不是佛所救的嗎?」提婆達多回嘴說:「這與他救不救有什麼關係?這是我肚裡熟酥消化了,痛苦也就自然消除了。」此時比丘們聽到此番話知道他不知感恩圖報,於是前去拜謁世尊稟告說:「希望如來聽聽看提婆達多這一席話,世尊對他大慈大悲,他卻不知感恩圖報。」

編輯組按 :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皆有訣竅,若沒有老師教導,很難自行摸索出來。我們因為老師的教導而很快得到成就,一定要懂得感恩圖報。大乘見道更是如此,《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初悟的人必須有「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才能「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若是對教導自己開悟的菩薩法師喪失信心,也會連帶退失般若正觀,甚至可能「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我們豈能夠不謹慎小心?

第八識能夠積集種子生起現行,若是經常做壞事,便會養成習慣,很難改過來,將來必因惡貫滿盈而墮入地獄。反過來說,若是經常行善,也會養成習慣,即使偶而碰到忘恩負義的人,也不會因此放棄行善的習慣。已經發起普賢行願的菩薩,只要經常依願而行,也會養成習慣,很快就能圓滿福德與智慧而究竟成佛。

[1](CBETA,T24, no. 1450,p.172,b19-174,c22)

[2]「旃陀羅、旃茶羅,雲嚴熾惡業,自持標幟,其人若行搖鈴自標,或杖破頭之竹,若不然者王與之罪;或雲殺人,謂屠煞者種類之總名也。」《一切經音義》卷27 (CBETA, T54, no. 2128, p. 490, c13-14)

[3]旃茶羅又譯為旃陀羅,為賤民種姓。

本文摘自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19期《佛典故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