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重慶舞臺藝術精品紛呈

重慶大劇院, 高參小提琴音樂會現場。

12月17日, 對市民王曉華來說, 是一個相當糾結的日子。 因為在這一天, 他期待已久的3場演出:高參小提琴音樂會、查第格鋼琴三重奏音樂會、賀歲話劇《獨自溫暖》分別在重慶大劇院以及國泰藝術中心的兩個演出廳上演。

王曉華最終選擇了高參小提琴音樂會, 並感歎:“突然覺得重慶的演出多了, 而且都是高品質的演出。 真不知道該怎麼選。 ”

事實上, 2017年以來, 我市不斷湧現出的高水準舞臺藝術作品, 的確為市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重慶市劇協副主席黃波表示, 不管是本土劇碼還是外地來渝演出的劇碼, 今年都比以往更多, 品質更高, 文藝土壤日漸肥沃。

精彩文藝活動不斷 老百姓找到更多“看頭”

“嘿、嘿, 好大的雨哦……雄起、雄起……”10月31日晚, 作為第六屆重慶演出季開幕演出, 大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山水重慶》在國泰藝術中心上演,

充滿重慶地方特色的民族樂、交響樂, 讓現場觀眾一次次沉醉其中。

對重慶觀眾來說, 已經連續舉辦了6年的重慶演出季並不陌生, 它早已成為重慶人的一道文化大餐。 此次的演出季將一直持續到2018年1月。 期間, 將進行國內外優秀劇碼展演、“渝州大舞臺·好戲月月演”惠民演出、2017年秋季“渝州大舞臺”城鄉文化互動工程送演出進基層等子活動。 本次重慶演出季的參演劇碼類型也相當豐富, 既有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話劇《董必武》《獨自溫暖》、舞劇《阿裡郎花》等國內外優秀劇碼, 也有川劇《灰闌記》、京劇《大夢長歌》、魔術情景劇《魔術情緣》等我市優秀原創劇碼。

今年也是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 作為抗戰時期的“戲劇之都”, 重慶自然不會缺席。

11月21日, 中國話劇協會西南大區優秀原創劇碼展在渝啟動。 重慶市話劇院邀請到來自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專業話劇院團與重慶本地院團一起, 為市民帶來了6部優秀大型原創劇碼和6部小劇場劇碼。

在此次展演中, 觀眾們不僅看到了重慶市話劇院的保留劇目《河街茶館》、雲南省話劇院的《獨龍天路》、四川人民藝術劇院的《范長江》等大型話劇, 還在小劇場感受到了《燃燒的梵古》等具有實驗性的小劇場話劇。 其中, 不少企業還自發組織員工來到劇場觀劇, 正銀廣惠股份投資基金公司負責人張軍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為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他特意請公司20多名員工去看了講述王陽明的《此心光明》。

今年, 基層群眾也看到了更多的優秀劇碼。

2017年“渝州大舞臺”送演出進基層活動就面向全市遴選優秀藝術表演團體, 赴各區縣為基層群眾送演出1000場, 觀眾總人數達80余萬人次。

“2017年, 重慶的文藝活動範圍廣、品質高, 這些特點在我市的大型藝術節上體現尤為明顯。 ”市文化委相關負責人稱, 不斷推出的精彩文藝活動, 為市民提供了更多選擇, 更多“看頭”。

現實題材作品不斷湧現 傳統戲曲同樣受追捧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繪製了新藍圖,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要繁榮文藝創作, 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

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便是重慶舞臺藝術今年的突出成績之一。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梁山燈戲《好人鄧平壽》和方言話劇《薪火》兩部作品。

“天坑村啊播火種, 薪火相傳志不窮!”6月12號晚, 由重慶三峽歌舞劇團打造的原創方言話劇《薪火》首次公開演出。 演出結束後, 全場觀眾起立鼓掌, 不少人激動得眼含熱淚。

《薪火》以三代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為題材, 講述了在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天坑村”裡, 三代黨支部書記為修路付出各自心血的故事。 目前, 《薪火》已連演26場, 受到廣泛好評。

由梁平區文化館打造的《好人鄧平壽》則演繹了該區“田坎書記”鄧平壽一生紮根基層、為人民服務的感人故事。 該劇還加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 充分融入梁山燈戲“嬉笑鬧”、“扭拽跳”的藝術形式。

“今年, 我市現實題材的劇碼創作出現了很好的勢頭, 越來越多的編劇開始嘗試著用舞臺藝術的獨特視覺,將生動的現實生活轉換為文藝作品。”市藝術創作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該中心就多次組織劇作者深入基層,進行扶貧創作主題實踐活動,説明創作者尋找有價值的題材。

在現實題材紛紛湧現的同時,傳統戲劇也在重慶的舞臺上大放光彩。11月27日,龍門浩小學塗山校區的操場熱鬧無比,臨時搭建的舞臺上,“吐火”“變臉”等川劇絕活引起台下學生的陣陣歡呼,這是重慶市川劇院“川劇文化進校園”的第十一站活動。今年10月,我市啟動了2017年戲曲進校園試點活動,組織優秀戲曲院團為10所試點高校、100所試點中學、100所試點小學送戲曲演出500餘場。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傳統戲曲大有所為。”黃波說,不管是進校園還是在演出市場,戲曲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文化傳播帶動文化消費,可以預見,重慶的文藝‘米倉’將為百姓帶來更豐盛的精神食糧。”

參加全國藝術節與展演 打開了局面收穫了掌聲

2017年,重慶的舞臺藝術不僅讓本土市民大飽眼福,同時也走出重慶,將“香味”傳到全國,在各大藝術節與展演中,打開了局面收穫了掌聲。

10月20日至28日,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板塊,“扶青計畫”暨青年藝術創想周在上海舉行。其中惟一的一部川劇作品正是重慶民間劇社303的《聶小倩與寧采臣》。

《聶小倩與寧采臣》是傳統川劇與話劇、肢體表演的有機融合,樂隊除了傳統民族樂器琵琶和二胡,還加入了吉他。同時,該劇又保留了傳統的曲牌和川劇華麗的高腔。而青年戲劇人對原著的大膽改編也讓觀眾耳目一新——在劇中,甯采臣成了一名快遞員,他死後,小倩摘下頭上的曼陀羅花讓時間倒流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最終寧采臣卻背叛了誓言。

“《聶小倩與寧采臣》的加入,為此次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畫’的舞臺帶來了濃厚的傳統氣息。”303負責人袁野介紹,該劇在上海戲劇學院首演時,劇場內座無虛席。著名編劇曹路生稱該劇“從傳統戲曲中發掘出現代意識,又通過傳統川劇技藝與劇情發展加以組合,創造出了一個大受青年觀眾喜歡的新編川劇。”

除了參加全國的重要藝術節,國內的重要展演也留下了重慶舞臺劇的身影。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文化委瞭解到,2017年,我市有10部舞臺藝術作品入選全國重要展演。其中,京劇《大夢長歌》入選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參演劇碼,川劇《李亞仙》入選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參演劇碼,川劇《鳴鳳》入選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參演劇碼,歌劇《辛夷公主》入選第三屆中國歌劇節參演劇碼。

在未來的日子裡,重慶如何再接再厲,在新時代創作出更好更多的文藝精品?

重慶日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市藝術創作中心已做出相關規劃:一是著手制定出全市舞臺藝術創作中期規劃;二是更加積極地支持主城和區縣、國有和民營院團的舞臺藝術創作;三是進一步做好成果轉化工作,加強與國有、民營院團合作,助力一度成果的轉化;四是加強人才培養,對內鼓勵業務部門同志加強業務學習,對外進一步加強全市舞臺藝術創作人才的培養力度。

“2017年,我們的文藝沃土不斷豐厚、原創劇本源源不斷,文化自信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的舞臺上。”市文化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時代,重慶市舞臺藝術創作將迎來新機遇、翻開新篇章。

數說重慶舞臺藝術

川劇《李亞仙》排演現場。

3個“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項目入選文化部“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畫”2017年度戲曲專項扶持專案。(在這三個專案中,來自市川劇院和市京劇團的童志良、羅吉龍、胡瑜斌3位藝術家將用“一帶二”的形式,各向2名學生傳授2至4出經典折子戲。)

5台重點作品完成創排並成功演出。(川劇《婚變案》、跨界融合舞臺劇《小面》、大型民族管弦樂《山水重慶》、芭蕾舞劇《死水微瀾》、曲藝劇《啼笑因緣》)

8個舞臺藝術專案入選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專案。(川劇《江姐》、話劇《其香居茶館》、雜技劇《禹愛》、民族管弦樂《山水重慶》、跨界融合舞臺劇《啼笑因緣》、群舞《麗人行》、歌曲《不盡長江滾滾來》、舞劇《杜甫》巡演)

10 部舞臺藝術作品入選全國重要展演。(京劇《大夢長歌》入選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參演劇碼、川劇《李亞仙》入選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參演劇碼、川劇《鳴鳳》入選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參演劇碼、歌劇《辛夷公主》入選第三屆中國歌劇節參演劇碼、重慶交響樂團《對話》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西部交響樂周展演、四川評書《鍘包勉》和四川竹琴《華子良智勇出虎口》入選全國曲藝優秀劇(節)目展演、群舞《山間紅苗》入選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舞蹈作品展演、綦江永城吹打和酉陽大理村耍鑼鼓入選第二屆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

2017年“渝州大舞臺”送演出進基層活動,為基層群眾送演出1000場,觀眾總人數達80余萬人次。

第六屆重慶演出季期間,30余台國內外優秀劇碼和我市優秀原創劇碼在我市上演,推出了惠民低價票5500余張。

第六屆重慶市舞臺藝術之星選拔比賽評選出舞臺藝術新星10名、新秀10名,發現了一批優秀青年人才。

越來越多的編劇開始嘗試著用舞臺藝術的獨特視覺,將生動的現實生活轉換為文藝作品。”市藝術創作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該中心就多次組織劇作者深入基層,進行扶貧創作主題實踐活動,説明創作者尋找有價值的題材。

在現實題材紛紛湧現的同時,傳統戲劇也在重慶的舞臺上大放光彩。11月27日,龍門浩小學塗山校區的操場熱鬧無比,臨時搭建的舞臺上,“吐火”“變臉”等川劇絕活引起台下學生的陣陣歡呼,這是重慶市川劇院“川劇文化進校園”的第十一站活動。今年10月,我市啟動了2017年戲曲進校園試點活動,組織優秀戲曲院團為10所試點高校、100所試點中學、100所試點小學送戲曲演出500餘場。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傳統戲曲大有所為。”黃波說,不管是進校園還是在演出市場,戲曲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文化傳播帶動文化消費,可以預見,重慶的文藝‘米倉’將為百姓帶來更豐盛的精神食糧。”

參加全國藝術節與展演 打開了局面收穫了掌聲

2017年,重慶的舞臺藝術不僅讓本土市民大飽眼福,同時也走出重慶,將“香味”傳到全國,在各大藝術節與展演中,打開了局面收穫了掌聲。

10月20日至28日,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板塊,“扶青計畫”暨青年藝術創想周在上海舉行。其中惟一的一部川劇作品正是重慶民間劇社303的《聶小倩與寧采臣》。

《聶小倩與寧采臣》是傳統川劇與話劇、肢體表演的有機融合,樂隊除了傳統民族樂器琵琶和二胡,還加入了吉他。同時,該劇又保留了傳統的曲牌和川劇華麗的高腔。而青年戲劇人對原著的大膽改編也讓觀眾耳目一新——在劇中,甯采臣成了一名快遞員,他死後,小倩摘下頭上的曼陀羅花讓時間倒流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最終寧采臣卻背叛了誓言。

“《聶小倩與寧采臣》的加入,為此次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畫’的舞臺帶來了濃厚的傳統氣息。”303負責人袁野介紹,該劇在上海戲劇學院首演時,劇場內座無虛席。著名編劇曹路生稱該劇“從傳統戲曲中發掘出現代意識,又通過傳統川劇技藝與劇情發展加以組合,創造出了一個大受青年觀眾喜歡的新編川劇。”

除了參加全國的重要藝術節,國內的重要展演也留下了重慶舞臺劇的身影。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文化委瞭解到,2017年,我市有10部舞臺藝術作品入選全國重要展演。其中,京劇《大夢長歌》入選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參演劇碼,川劇《李亞仙》入選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參演劇碼,川劇《鳴鳳》入選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參演劇碼,歌劇《辛夷公主》入選第三屆中國歌劇節參演劇碼。

在未來的日子裡,重慶如何再接再厲,在新時代創作出更好更多的文藝精品?

重慶日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市藝術創作中心已做出相關規劃:一是著手制定出全市舞臺藝術創作中期規劃;二是更加積極地支持主城和區縣、國有和民營院團的舞臺藝術創作;三是進一步做好成果轉化工作,加強與國有、民營院團合作,助力一度成果的轉化;四是加強人才培養,對內鼓勵業務部門同志加強業務學習,對外進一步加強全市舞臺藝術創作人才的培養力度。

“2017年,我們的文藝沃土不斷豐厚、原創劇本源源不斷,文化自信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的舞臺上。”市文化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時代,重慶市舞臺藝術創作將迎來新機遇、翻開新篇章。

數說重慶舞臺藝術

川劇《李亞仙》排演現場。

3個“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項目入選文化部“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畫”2017年度戲曲專項扶持專案。(在這三個專案中,來自市川劇院和市京劇團的童志良、羅吉龍、胡瑜斌3位藝術家將用“一帶二”的形式,各向2名學生傳授2至4出經典折子戲。)

5台重點作品完成創排並成功演出。(川劇《婚變案》、跨界融合舞臺劇《小面》、大型民族管弦樂《山水重慶》、芭蕾舞劇《死水微瀾》、曲藝劇《啼笑因緣》)

8個舞臺藝術專案入選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專案。(川劇《江姐》、話劇《其香居茶館》、雜技劇《禹愛》、民族管弦樂《山水重慶》、跨界融合舞臺劇《啼笑因緣》、群舞《麗人行》、歌曲《不盡長江滾滾來》、舞劇《杜甫》巡演)

10 部舞臺藝術作品入選全國重要展演。(京劇《大夢長歌》入選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參演劇碼、川劇《李亞仙》入選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參演劇碼、川劇《鳴鳳》入選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參演劇碼、歌劇《辛夷公主》入選第三屆中國歌劇節參演劇碼、重慶交響樂團《對話》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西部交響樂周展演、四川評書《鍘包勉》和四川竹琴《華子良智勇出虎口》入選全國曲藝優秀劇(節)目展演、群舞《山間紅苗》入選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舞蹈作品展演、綦江永城吹打和酉陽大理村耍鑼鼓入選第二屆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

2017年“渝州大舞臺”送演出進基層活動,為基層群眾送演出1000場,觀眾總人數達80余萬人次。

第六屆重慶演出季期間,30余台國內外優秀劇碼和我市優秀原創劇碼在我市上演,推出了惠民低價票5500余張。

第六屆重慶市舞臺藝術之星選拔比賽評選出舞臺藝術新星10名、新秀10名,發現了一批優秀青年人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