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美國認定中國是“戰略對手”?一文看透特朗普的“真心話大冒險”

2017年12月18日, 美國政府發佈了2017年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鑒於這是“大嘴”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有可能代表華盛頓官方未來幾年的政策立場和決策意向, 報告一出就迅速引發了美國朝野乃至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和多種解讀。 ▼

然而, 今天的世界早已今非昔比, 既沒有冷戰時期的勢均力敵, 也不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唯美獨大”, 特朗普精明也罷、裝傻也罷, 免不了要面對國內外錯綜複雜的現實環境與戰略困局, 其報告也免不了既有虛言也有乾貨, 只有反復比對, 摸准其變與不變, 才能看破這次美國戰略高層的“真心話大冒險”。

戰略取向“換湯不換藥”

自雷根1987年提出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以來, 歷屆美國總統都要根據國內外形勢作出最新評估, 向國會提交報告以闡明美國國家安全戰略。 在特朗普之前, 共有5位總統、8屆政府向國會提交了16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上一次是前總統奧巴馬2015年提交的報告。

儘管近30年來內容變化很大, 但所有總統《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根本目標始終是維持美國在全球的核心安全利益。

這一次, 特朗普公然提出中國是“戰略對手”,

把“對美國產生威脅的國家”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中國、俄羅斯等“修正主義國家”, 從戰略上威脅美國;第二類是伊朗、朝鮮等“流氓國家”, 在局部利益上威脅到美國;第三類是國際恐怖組織, 從安全上威脅到美國。 還列出四大目標——保衛美國國土安全、促進美國繁榮、以強力捍衛和平與提升美國影響力, 看上去似乎提出了很多新判斷新概念。

實際上呢, 2015年2月奧巴馬提出的上一版美國戰略假想敵, 已經在強調“4+1”威脅, 同樣也是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以及恐怖主義。 表示“在維持美國軍事優勢地位的同時, 強調外交、情報、執法等非軍事力量在應對國家安全挑戰中的作用”, 並把“本土恐怖主義、網路安全隱患、財政赤字、氣候問題等納入國家安全威脅目錄” 。

仔細比對之後就會發現, 特朗普的新報告除了賣相更好看、口號更好聽, 其核心觀點同奧巴馬版報告並沒有太多區別, 不僅戰略假想敵基本相同, 連戰略安全目標都是大同小異, 只是在氣候問題上略有差異, 認識水準、思維視角、解決對策幾乎如出一轍。

特朗普關於“提升美國影響力”的提法, 也並不比1988年雷根報告的“發揮全球領導作用”、1998年克林頓報告的“實現美國所必需的全球承諾”高明多少, 充其量只是對美國強盛時期的致敬。

說得再刻薄一點, 特朗普版報告“除了精美包裝, 剩下的就是滿滿的套路”, 其戰略構想只有量的微調, 並無質的飛躍。 這樣做的結果, 儘管有利於保持美國安全戰略的穩定性, 但也意味著美國戰略困局短期內難以突圍解套。

“美國優先”到底是準則, 還是生意?

很多分析家注意到, 新報告把特朗普掛在嘴邊的“美國優先”作為戰略中心思想, 強調“保護美國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等內容, 以確保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領先地位”, 重申“經濟安全即是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將與各國打造公平、互惠的經濟關係”,被認為帶有濃厚的“特式”風格,正在把“美國優先”的選舉承諾轉化為具體的戰略聲明和施政綱要。

然而,“美國優先”作為戰略目標來講,內容實在空泛,理念本身狹隘,平衡不好把握,立起來容易、落下去很難。

按照中國人民大學對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金燦榮教授曾經的觀點,今天的美國社會面臨著愈演愈烈的上下矛盾、左右矛盾、種族矛盾、結構矛盾(虛擬經濟集團和實體經濟)、理念矛盾(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早已不再是冷戰剛結束時“鐵板一塊”的形勢,依靠大財團、大企業和軍工集團上臺的特朗普推行“美國優先”,需要解決好的是“如何優先”、優先“哪些美國人”的問題,否則不僅適得其反,還反而會加劇社會撕裂。

從特朗普執政近一年的表現來看,除了高呼“擴大美國人國內就業”“修牆”“嚴格移民審查”等選戰策略之外,其他動作都是“雷聲大、雨大小”,葫蘆裡也拿不出來什麼靈丹妙藥。即便是“擴大國內就業”,受惠的也是與其關係密切的軍工利益集團,真可謂“嘴上說的全是主義、心中念的全是生意”。

▲ 就在特朗普新報告發佈當天,美國國家鐵路公司的一列客運火車在華盛頓州皮爾斯縣脫軌,造成至少6人死亡、77人受傷。特朗普隨即祭出“推特治國”大法,“我們把7萬億美元花在了中東地區,而國內的道路、橋樑、鐵路、隧道卻在崩塌。不能再這樣了”。

這一刻,他渾然忘了不久前自己開出的7000億美元軍費預算大單,而準備花在國內基礎建設上的錢,只有2000億美元,新減稅政策更是被指責為“劫貧濟富”……這種畸輕畸重的施政方式,能不能實現“美國優先”?恐怕只有天知道。

33次提到中國:“既要交鋒,也想交好”

讓很多中國人“不爽”的是,特朗普在報告中前後33次措辭嚴厲地提及中國,直接突出了中美之間的競爭面。

與奧巴馬關於中國是“戰略夥伴”的定位截然不同,特朗普公然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和修正主義國家”,而且非常明確地使用了對手(rival)這樣的字眼,而不是溫和詞語“競爭者”(competitor),這是一個比較嚴厲的定位。

在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江憶恩看來,美國以前認為中國至少暫時還是維持現狀的大國,但現在認為中國是挑戰美國秩序的大國,這個定位是比較負面的。

另一方面,特朗普也並沒有把對華合作的門完全關死,而是玩起了“接觸+遏制”的兩手政策。

當白宮記者採訪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問及“是否要考慮如何避免美中經濟衝突”時,美國政府官員解釋:新戰略將中國認定為“戰略競爭對手”,主要是因為中國在全世界的經濟、軍事以及資訊方面,都跟美國競爭,而中國的實力是其他競爭者所不及的;美國需要中國,也需要持續與中國合作;美中的關係並非“零和遊戲”,仍有許多方面要跟中國合作,包括朝鮮核問題。同時還表示將著重在經貿、投資等問題上加強對美國經濟利益的保護力度。

關於中國“戰略對手”的定性,並未在美國掀起多大波瀾。《福布斯》雜誌網站19日撰文指出:“中國的確在全球投資數十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但是這些對美國安全並不構成嚴重威脅。中國一再強調在國際事務中與美國合作的願望,希望在美國主導下的世界體系中贏得成功。” ▼

今天的中國不是冷戰時期的蘇聯——偌大的塊頭、犀利的拳頭,經濟產能還不如當時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個州。中國人自信的背後,憑的是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靠的是對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力。

美國同時也是中國發展的受益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的。2016年,中美雙邊貿易額超過5500億美元,雙向投資超過2000億美元,中美經貿關係直接或間接支持了260萬個美國就業崗位,在華投資的美國企業2015年利潤達到362億美元”。

因此,恰如福布斯網站專欄所言,“當美國人給中國人扣帽子時,對方可能只是聳聳肩,壓根就不在乎”。▼

美國對外策略不再“打腫臉充胖子”

新報告的最大變化,是美國對外策略的撥亂反正和重新定義。“民主化”理想不再吃香,報告明確提出,“美國優先的國家安全戰略”是以結果為導向,而不是以意識形態劃線的。

美國官員還強調,美國“不會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在任何人身上,而只要自由市場經濟、蓬勃的私人企業、穩定的政治、法治、人權與和平”,未來美國“不會強迫其他人接受民主,而會在其他國家內部建立正面的力量”。

這意味著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對外“民主化”戰略的核心假設已經破滅,美國不再堅持“接觸和將對手納入國際體系可以讓其轉化為對美友善、值得信賴的國家”的觀點,不再“推廣普世價值”,不再“向世界強推民主”。

報告的立場和觀點,基本貫徹了特朗普的崇利思維和犀利風格。要求聯合國和北約“必須進行改革”,明示美國“只會基於公平與互惠的原則,同包含北約等盟友在內其他國家交往”,“結盟應是雙向互惠,盟友不應全盤仰仗美國出錢出力,歐洲盟友分擔更多責任”。

這預示著美國未來對外政策將以利益主導為先,更加突出戰略互惠和利益變現,“放長線釣大魚”“打腫臉充胖子”的做法恐怕將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明確表示,新報告意味著“地緣政治回來了,而且來勢洶洶”。不過,為了避免“友邦驚詫”,報告在現實主義內核的外殼上,又特意塗抹了一層糖衣,辯稱“美國優先”並不代表“美國孤立”,美國最大的力量就在於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盟友,能夠將世界塑造成符合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相同的世界。問題在於,這種解釋不僅蒼白,更黏不上盟友“破碎的心”。

這種鮮明變化的背後,隱含著美國傳統勢力的趨利避害和現實主義思潮,畢竟“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很多專家認為,新報告是“雷根主義的死灰復燃”,對此褒貶不一。

美國之音報導稱,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是基於“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力圖把現今世界對美國利益不利的發展趨勢,轉變成對美國有利的新格局。而美國國內崇尚“全球民主化”學者則大聲抱怨,指責該報告“讓美國長了牙齒,卻丟失了靈魂”。

維琪戰略地緣戰略諮詢公司高級研究員萊昂•哈德爾在《亞洲時報》網站撰文指出,特朗普新的國際視野缺乏統一的全球戰略,沒有提出一個連貫的戰略,沒有找到新時代超越單邊主義的正確方法。言下之意很明顯:丟掉了民主化理想,美國憑什麼領導全球?▼

但是,支持這種“重利輕義”的思潮也大有人在。英國作為剛剛脫歐的美國“小弟”,第一時間就跳出來為特朗普月臺。英國國家安全顧問塞德威爾宣稱,美國仍是“不可或缺的全球領袖,我們有一個美國簽字擔保的全球秩序,21世紀仍然會是這樣”。

撰文 / 石留風

編輯 / 寧靜

圖片 / 網路

製作 / 徐曦嘉

重申“經濟安全即是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將與各國打造公平、互惠的經濟關係”,被認為帶有濃厚的“特式”風格,正在把“美國優先”的選舉承諾轉化為具體的戰略聲明和施政綱要。

然而,“美國優先”作為戰略目標來講,內容實在空泛,理念本身狹隘,平衡不好把握,立起來容易、落下去很難。

按照中國人民大學對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金燦榮教授曾經的觀點,今天的美國社會面臨著愈演愈烈的上下矛盾、左右矛盾、種族矛盾、結構矛盾(虛擬經濟集團和實體經濟)、理念矛盾(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早已不再是冷戰剛結束時“鐵板一塊”的形勢,依靠大財團、大企業和軍工集團上臺的特朗普推行“美國優先”,需要解決好的是“如何優先”、優先“哪些美國人”的問題,否則不僅適得其反,還反而會加劇社會撕裂。

從特朗普執政近一年的表現來看,除了高呼“擴大美國人國內就業”“修牆”“嚴格移民審查”等選戰策略之外,其他動作都是“雷聲大、雨大小”,葫蘆裡也拿不出來什麼靈丹妙藥。即便是“擴大國內就業”,受惠的也是與其關係密切的軍工利益集團,真可謂“嘴上說的全是主義、心中念的全是生意”。

▲ 就在特朗普新報告發佈當天,美國國家鐵路公司的一列客運火車在華盛頓州皮爾斯縣脫軌,造成至少6人死亡、77人受傷。特朗普隨即祭出“推特治國”大法,“我們把7萬億美元花在了中東地區,而國內的道路、橋樑、鐵路、隧道卻在崩塌。不能再這樣了”。

這一刻,他渾然忘了不久前自己開出的7000億美元軍費預算大單,而準備花在國內基礎建設上的錢,只有2000億美元,新減稅政策更是被指責為“劫貧濟富”……這種畸輕畸重的施政方式,能不能實現“美國優先”?恐怕只有天知道。

33次提到中國:“既要交鋒,也想交好”

讓很多中國人“不爽”的是,特朗普在報告中前後33次措辭嚴厲地提及中國,直接突出了中美之間的競爭面。

與奧巴馬關於中國是“戰略夥伴”的定位截然不同,特朗普公然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和修正主義國家”,而且非常明確地使用了對手(rival)這樣的字眼,而不是溫和詞語“競爭者”(competitor),這是一個比較嚴厲的定位。

在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江憶恩看來,美國以前認為中國至少暫時還是維持現狀的大國,但現在認為中國是挑戰美國秩序的大國,這個定位是比較負面的。

另一方面,特朗普也並沒有把對華合作的門完全關死,而是玩起了“接觸+遏制”的兩手政策。

當白宮記者採訪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問及“是否要考慮如何避免美中經濟衝突”時,美國政府官員解釋:新戰略將中國認定為“戰略競爭對手”,主要是因為中國在全世界的經濟、軍事以及資訊方面,都跟美國競爭,而中國的實力是其他競爭者所不及的;美國需要中國,也需要持續與中國合作;美中的關係並非“零和遊戲”,仍有許多方面要跟中國合作,包括朝鮮核問題。同時還表示將著重在經貿、投資等問題上加強對美國經濟利益的保護力度。

關於中國“戰略對手”的定性,並未在美國掀起多大波瀾。《福布斯》雜誌網站19日撰文指出:“中國的確在全球投資數十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但是這些對美國安全並不構成嚴重威脅。中國一再強調在國際事務中與美國合作的願望,希望在美國主導下的世界體系中贏得成功。” ▼

今天的中國不是冷戰時期的蘇聯——偌大的塊頭、犀利的拳頭,經濟產能還不如當時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個州。中國人自信的背後,憑的是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靠的是對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力。

美國同時也是中國發展的受益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的。2016年,中美雙邊貿易額超過5500億美元,雙向投資超過2000億美元,中美經貿關係直接或間接支持了260萬個美國就業崗位,在華投資的美國企業2015年利潤達到362億美元”。

因此,恰如福布斯網站專欄所言,“當美國人給中國人扣帽子時,對方可能只是聳聳肩,壓根就不在乎”。▼

美國對外策略不再“打腫臉充胖子”

新報告的最大變化,是美國對外策略的撥亂反正和重新定義。“民主化”理想不再吃香,報告明確提出,“美國優先的國家安全戰略”是以結果為導向,而不是以意識形態劃線的。

美國官員還強調,美國“不會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在任何人身上,而只要自由市場經濟、蓬勃的私人企業、穩定的政治、法治、人權與和平”,未來美國“不會強迫其他人接受民主,而會在其他國家內部建立正面的力量”。

這意味著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對外“民主化”戰略的核心假設已經破滅,美國不再堅持“接觸和將對手納入國際體系可以讓其轉化為對美友善、值得信賴的國家”的觀點,不再“推廣普世價值”,不再“向世界強推民主”。

報告的立場和觀點,基本貫徹了特朗普的崇利思維和犀利風格。要求聯合國和北約“必須進行改革”,明示美國“只會基於公平與互惠的原則,同包含北約等盟友在內其他國家交往”,“結盟應是雙向互惠,盟友不應全盤仰仗美國出錢出力,歐洲盟友分擔更多責任”。

這預示著美國未來對外政策將以利益主導為先,更加突出戰略互惠和利益變現,“放長線釣大魚”“打腫臉充胖子”的做法恐怕將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明確表示,新報告意味著“地緣政治回來了,而且來勢洶洶”。不過,為了避免“友邦驚詫”,報告在現實主義內核的外殼上,又特意塗抹了一層糖衣,辯稱“美國優先”並不代表“美國孤立”,美國最大的力量就在於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盟友,能夠將世界塑造成符合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相同的世界。問題在於,這種解釋不僅蒼白,更黏不上盟友“破碎的心”。

這種鮮明變化的背後,隱含著美國傳統勢力的趨利避害和現實主義思潮,畢竟“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很多專家認為,新報告是“雷根主義的死灰復燃”,對此褒貶不一。

美國之音報導稱,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是基於“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力圖把現今世界對美國利益不利的發展趨勢,轉變成對美國有利的新格局。而美國國內崇尚“全球民主化”學者則大聲抱怨,指責該報告“讓美國長了牙齒,卻丟失了靈魂”。

維琪戰略地緣戰略諮詢公司高級研究員萊昂•哈德爾在《亞洲時報》網站撰文指出,特朗普新的國際視野缺乏統一的全球戰略,沒有提出一個連貫的戰略,沒有找到新時代超越單邊主義的正確方法。言下之意很明顯:丟掉了民主化理想,美國憑什麼領導全球?▼

但是,支持這種“重利輕義”的思潮也大有人在。英國作為剛剛脫歐的美國“小弟”,第一時間就跳出來為特朗普月臺。英國國家安全顧問塞德威爾宣稱,美國仍是“不可或缺的全球領袖,我們有一個美國簽字擔保的全球秩序,21世紀仍然會是這樣”。

撰文 / 石留風

編輯 / 寧靜

圖片 / 網路

製作 / 徐曦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