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代老師:沒升學率 難拿高薪

舊日的縣學建築, 殿宇堂皇方正。

前廟後學, 是縣學的基本格局。

大洋網訊 學宮街是一條特別不起眼的街道, 它位於解放中路與米市路之間, 寬不過四五米, 兩邊都是平平常常的住宅樓, 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風景, 一不小心走過了也不知道。 不過, 難道你不覺得有點奇怪嗎?這麼一條平常的街道, 怎麼會有這麼一個堂皇的名字?

殺豬宰羊祭孔子 主政官員也來拜

位於解放中路與米市路之間的學宮街現在特別不起眼,

但從元代一直到清代, 這一帶一直是南海縣學的所在地, 這個地名正是由此而來。 我們以前說過, 古代廣州城一直是番禺、南海兩縣分治, 兩縣大約以今天的解放路為界, 東邊是番禺縣, 西邊是南海縣。 而今。 所謂縣學, 是古代縣一級的官辦學校, 其主要職責是培訓秀才, 為他們考舉人做準備, 同時教化鄉里, 所謂南海縣學, 也就是南海縣的官辦學校。 看到這兒, 你或許會從鼻子裡哼一聲, 不就是個縣一級學校嗎, 還好意思稱“學宮”?

這麼說就有點想當然了, 不信, 咱倆穿越到明朝看看, 這裡壓根就沒什麼路, 而是一座富麗堂皇的殿堂。 趁著大門口沒人, 咱們偷偷進去逛逛, 真是好大一個地方,

從南往北足有兩百米, 先路過半月牙形的泮池, 再走過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明倫堂, 肅穆之感油然而生;站在大成殿前, 環顧四周, 一座座殿宇雕樑畫棟、十分壯觀。 身臨其境, 你或許也會心服口服, 雖然不過是縣一級的官學, 冠以“南海學宮”之名, 卻也名副其實, 不是隨便說說的。

不過, 問題又來了, 這裡明明是一所學校, 怎麼不少建築蓋得跟廟一樣?其實, 大成殿、崇聖祠這樣的殿宇, 本來就是廟, 不過拜的不是佛, 而是孔子。 其實, 你若走遍當時全國各地的官辦學校, 不論是最高級別的國子監, 還是府學、州學與縣學, 格局有大有小, 建築也有差異, 但祭祀孔子的殿宇是絕不可少的, 而且絕對是各個學校的核心建築。 孔子在古代儒學教育中的地位就不用多說了,

歷朝歷代的封建帝王給他的封號也是要多尊貴有多尊貴。 在明代, 他被稱作“大成先師文宣王”, 這也是南海學宮“大成殿”這一名字的來歷。 至於崇聖祠, 據說是祭祀孔子先祖五代的場所, 孔子是最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你祭祀孔子, 總不能不拜孔子他爹吧?根據朝廷典章, 每年春天和秋天, 學宮都要舉行祭祀活動, 殺豬宰羊, 還要進獻兔子、小鹿、鯉魚及五穀蔬菜等, 同時要奠酒、燒香, 現場還有幾十號樂工奏樂, 舞生跳舞, 縣太爺也要到場燒香行禮, 場面之宏大, 不到現場感受一番是無法體會的。

縣太爺其實是“南海學宮”的常客, 除了一年兩度的盛大祭祀(古時成為釋奠), 每個月的初二、十六,

他還必須到大成殿來燒香。 拜完孔子後, 他還要再到縣學的課室——明倫堂考察諸位秀才的學問。 每個月都要接受地方官的考試, 學生也真是夠頭疼的。

升學率不佳 老師要降職

如果咱倆運氣好, “穿”成了南海學宮的老師, 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呢?讓人高興的是, 社會地位是不用愁的。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注重教化, 所以官學教師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事實上, 那時, 官學的老師都是官, 所以叫做“學官”。 朝廷擔心“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慣例讓老師見了地方官提不起頭來, 索性不給老師設品級, 而且還明令官員不得輕慢老師。 連王公貴族進了最高學府國子監, 都要“執弟子禮”, 吃飯都不能和國子監祭酒(可以理解為校長)平起平坐, 更別提縣太爺進了南海學宮,對老師更得以禮相待。

在南海學宮裡做老師,不僅社會地位高,薪酬也不低。縣學的學官一般有三位,掌門人叫做“教諭”,主要負責儒家經典的教學,這也是官學裡最重要的功課,兩位副手則稱為訓導,一位負責教授“禮、律、書”,即禮儀、典章和書法;另一位負責教授“射、樂、數”,即騎射、音樂和算術。所以,沒兩把刷子,還真不能在學宮裡混。事實上,那時縣學的教官,不是舉人出身,就是在最高學府國子監裡深造過,如果要拿現在的情況打比方,就是沒有清華、北大文憑,不能到縣一級學校當老師,這個要求挺嚇人。

學宮的老師既是官員,當然拿朝廷的俸祿。按規定,教諭和訓導每月能拿大米三石,此外還有補貼的魚、肉、鹽、醋,供養自己和家人綽綽有餘。此外,學官還能堂而皇之收學生的禮物。一個縣學有幾十號學生,逢年過節都要向老師送禮,積少成多,收入也不菲。所以,明代有位學官就曾寫下“勿謂學官貧,吾所積俸資,並諸生饋贈,亦六百金而歸”的話,六百金,也即600兩銀子,在當時可以買上一二十棟獨門獨院的小樓。在明代當官學老師,收入高不高,你一看就知道了。

不過,這份高薪並不好拿,因為當時也講究升學率。根據朝廷的規定,縣學教諭9年任內,如果有3個學生中舉,可以升職;兩個學生中舉,不升不降;只有一個學生中舉或者一個都沒中,那就要降職。要知道,考舉人的鄉試三年才舉行一次,全省每次不過二三十人中舉,一個省有多少個縣?這指標簡直就是緊箍咒,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所謂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高薪的工作,從來就不是容易幹的,以前如此,現在也如此。

學生膽敢頂嘴 就得掃地出門

如果咱倆運氣沒那麼好,“穿”成了南海學宮的生員(俗稱秀才),又會過上什麼樣的日子呢?其實,說運氣不好,也有點誇張了。你知道那時的秀才考試有多難嗎?像南海縣這樣的大縣,一年也只有二三十個錄取指標,能熬過這個考試,在縣學裡點個卯,領到生活補貼的,都是幸運兒。明代的廣州城裡富商巨賈很多,誰家孩子做生意發了大財,不是什麼新聞,誰家孩子考上了秀才,那絕對要敲鑼打鼓,走遍大街小巷,好好炫耀一番。縣學的課堂上,總有幾個白髮蒼蒼的老頭,皓首窮經,沒准要與孫子一起備戰科舉,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啊。

跟現在不一樣的是,南海學宮沒有固定的畢業年限,如果考不上舉人,就可以一年年讀下去,成績好的學生還有生活補貼,雖然不多,糊口還是沒問題的。不過,假如入學十年,還是一點長進沒有,那就得捲舖蓋走人了。

除了課業,學校最講究的是尊敬師長,倘若你敢頂撞老師,或者故意與老師辯論不休;老師有問題問你,你故意避而不答,都要受處罰,搞不好還得被趕出學堂,退還伙食費。至於濫賭濫飲,乃至在為父母守孝期間娶妻娶妾,一旦被抓到,那就不是捲舖蓋走人的事了,而是要被罰去服苦役,燒炭、運磚,或到學宮的廚房裡幹各種苦活、累活,苦役期滿後就回家,終身不得再踏入考場。這個規定,倘若放到今天,可能就會讓很多人叫苦不迭了。

到了晚清年間,隨著科舉的廢除,南海學宮終於衰微。20世紀20年代,官方在此開闢馬路,順勢將這裡命名為“學宮街”。下一次,當你和夥伴們再走過這條不起眼的街道時,跟他們講一講它的往事,對方一定會覺得你很有文化呢。

(注:本文參考了《明代學校與科舉制度研究》《明朝前期學官制度述論》《試論明代地方儒學的祭祀》《廣州地名古今談》等資料。)

采寫/廣報記者王月華

圖/fotoe

更別提縣太爺進了南海學宮,對老師更得以禮相待。

在南海學宮裡做老師,不僅社會地位高,薪酬也不低。縣學的學官一般有三位,掌門人叫做“教諭”,主要負責儒家經典的教學,這也是官學裡最重要的功課,兩位副手則稱為訓導,一位負責教授“禮、律、書”,即禮儀、典章和書法;另一位負責教授“射、樂、數”,即騎射、音樂和算術。所以,沒兩把刷子,還真不能在學宮裡混。事實上,那時縣學的教官,不是舉人出身,就是在最高學府國子監裡深造過,如果要拿現在的情況打比方,就是沒有清華、北大文憑,不能到縣一級學校當老師,這個要求挺嚇人。

學宮的老師既是官員,當然拿朝廷的俸祿。按規定,教諭和訓導每月能拿大米三石,此外還有補貼的魚、肉、鹽、醋,供養自己和家人綽綽有餘。此外,學官還能堂而皇之收學生的禮物。一個縣學有幾十號學生,逢年過節都要向老師送禮,積少成多,收入也不菲。所以,明代有位學官就曾寫下“勿謂學官貧,吾所積俸資,並諸生饋贈,亦六百金而歸”的話,六百金,也即600兩銀子,在當時可以買上一二十棟獨門獨院的小樓。在明代當官學老師,收入高不高,你一看就知道了。

不過,這份高薪並不好拿,因為當時也講究升學率。根據朝廷的規定,縣學教諭9年任內,如果有3個學生中舉,可以升職;兩個學生中舉,不升不降;只有一個學生中舉或者一個都沒中,那就要降職。要知道,考舉人的鄉試三年才舉行一次,全省每次不過二三十人中舉,一個省有多少個縣?這指標簡直就是緊箍咒,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所謂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高薪的工作,從來就不是容易幹的,以前如此,現在也如此。

學生膽敢頂嘴 就得掃地出門

如果咱倆運氣沒那麼好,“穿”成了南海學宮的生員(俗稱秀才),又會過上什麼樣的日子呢?其實,說運氣不好,也有點誇張了。你知道那時的秀才考試有多難嗎?像南海縣這樣的大縣,一年也只有二三十個錄取指標,能熬過這個考試,在縣學裡點個卯,領到生活補貼的,都是幸運兒。明代的廣州城裡富商巨賈很多,誰家孩子做生意發了大財,不是什麼新聞,誰家孩子考上了秀才,那絕對要敲鑼打鼓,走遍大街小巷,好好炫耀一番。縣學的課堂上,總有幾個白髮蒼蒼的老頭,皓首窮經,沒准要與孫子一起備戰科舉,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啊。

跟現在不一樣的是,南海學宮沒有固定的畢業年限,如果考不上舉人,就可以一年年讀下去,成績好的學生還有生活補貼,雖然不多,糊口還是沒問題的。不過,假如入學十年,還是一點長進沒有,那就得捲舖蓋走人了。

除了課業,學校最講究的是尊敬師長,倘若你敢頂撞老師,或者故意與老師辯論不休;老師有問題問你,你故意避而不答,都要受處罰,搞不好還得被趕出學堂,退還伙食費。至於濫賭濫飲,乃至在為父母守孝期間娶妻娶妾,一旦被抓到,那就不是捲舖蓋走人的事了,而是要被罰去服苦役,燒炭、運磚,或到學宮的廚房裡幹各種苦活、累活,苦役期滿後就回家,終身不得再踏入考場。這個規定,倘若放到今天,可能就會讓很多人叫苦不迭了。

到了晚清年間,隨著科舉的廢除,南海學宮終於衰微。20世紀20年代,官方在此開闢馬路,順勢將這裡命名為“學宮街”。下一次,當你和夥伴們再走過這條不起眼的街道時,跟他們講一講它的往事,對方一定會覺得你很有文化呢。

(注:本文參考了《明代學校與科舉制度研究》《明朝前期學官制度述論》《試論明代地方儒學的祭祀》《廣州地名古今談》等資料。)

采寫/廣報記者王月華

圖/foto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