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跪九叩是什麼?

【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 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 稱為三揖:一為土揖, 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 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 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 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 專用於同姓賓客, 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一指禪讓, 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

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 拱手高舉, 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種相見禮, 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

【頓首】

古時一種拜禮, 為“九拜”之一, 俗稱叩頭。 行禮時, 頭碰地即起。 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 故稱頓首。 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 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 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 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 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 陳將軍足下無恙, 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

【稽首】

古代的拜禮, 為“九拜”之一。 行禮時, 施禮者屈膝跪地,

左手按右手, 拱手於地, 頭也緩緩至於地。 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 手在膝前, 頭在手後。 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 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後來, 子拜父, 拜天拜神, 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 拜祖拜廟, 拜師, 拜墓等, 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

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 《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 二曰頓首, 三日空首, 四曰振動, 五日吉拜, 六日凶拜, 七日奇拜, 八日褒拜, 九曰肅拜。 ”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 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

兩膝著地, 挺直身子, 臀不沾腳跟, 以示莊重。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缶, 因跪請秦王。 ”

【坐】

古代席地而坐, 坐時兩膝著地, 臀部貼於腳跟。 為了表示對人尊重, 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

食坐盡前。 ”“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 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 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 冠禮在宗廟中進行, 由父親主持, 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

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 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 加冠後, 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 並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 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 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 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 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 戒其嗜欲, 以示心地誠敬, 這些活動叫“齋戒”。 “齋”又稱“致齋”, 致齋三日, 宿於內室, 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 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 “戒”又稱“散齋”, 散齋七日, 宿於外室, 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 也不參加哀悼喪禮, 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齋戒時忌葷, 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 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 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

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再拜】

先後拜兩次, 表示禮節之隆重。 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 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禮。 行禮時, 兩手放在額上, 長時間下跪叩頭。 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 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 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

即拜揖。 鞠躬下拜, 表示屈辱之意。 《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 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 縣吏勸陶束帶迎見, 他感歎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 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

【六禮】

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 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雙膝跪地下三次,磕九個頭。這是最敬重的行禮方式。據《周禮》記載,古代跪拜禮有九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雙膝跪地下三次,磕九個頭。這是最敬重的行禮方式。據《周禮》記載,古代跪拜禮有九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