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國曾距離超級大國僅一步之遙,如今卻已淪為世界三流

遊戲界有句戲言曰“一代版本一代神”, 這句話用在歷史上似乎也非常合適。 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強大國家如今大多已消失, 遠的不說, 在一個世紀前還左右著世界格局的歐洲霸主們, 如今有些已經淪為二流國家。 被稱為“彩虹之國”的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南非, 幾乎成了“衰頹”的代名詞, 歷史的多變實在是耐人尋味。 不過, 談起這個問題, 有個非常典型的國家卻容易被忽視, 這個國家就是阿根廷。

對我們來說, 阿根廷這個國家並不陌生。 阿根廷的足球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巨大, 僅憑這一點, 這個國家就足以家喻戶曉。 鮮為人知的是, 歷史上的阿根廷卻非常強大。

16世紀前, 阿根廷的土地上居住著印第安人。 1536年, 當時的海洋霸主西班牙將這片土地開闢為殖民地, 瘋狂地從富饒的南美土地上攫取利益。 阿根廷的自然條件可謂是得天獨厚, 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

很快就吸引了大批殖民者前來經營。 19世紀初, 為了搶奪這片土地的歸屬權, 西班牙和英國兩代霸主間爆發了兩次戰爭, 最終西班牙人擊退了英軍。

然而, 前任“日不落帝國”西班牙遭受拿破崙法軍的入侵, 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黃昏;與此同時,

歐洲啟蒙思想的傳入和資產階級革命先例已經醞釀出對君主專制統治的批判, 西班牙難以維持在阿根廷的殖民統治, 這使南美的獨立派看到了曙光。 1810年, 阿根廷爆發“五月革命”, 國民大會取代了希斯內羅絲總督的管轄。 新的布宜諾賽勒斯政府由當地人組成, 很快, 新政權與忠君者之間爆發了戰爭, 前者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1816年, 圖庫曼議會通過阿根廷版《獨立宣言》, 馬丁·米格爾·古埃梅斯消滅了北方的忠君者。 何塞·德·聖馬丁將軍跨越安第斯山脈, 保衛了智利的獨立。 之後他的軍隊打下了西班牙在利馬的據點, 宣告了秘魯的獨立。 1819年, 阿根廷又廢除了中央集權制憲法, 改為聯邦制。 建國初期, 阿根廷的局勢非常不穩定,

集權派和聯邦派爭鬥不休, 頗有美國南北戰爭的感覺。

1831年, 聯邦派建立阿根廷聯邦, 由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領導。 羅薩斯出於國家發展的考慮採取了激進的貿易保護政策, 這引起了英、法等國和內陸省份的強烈反對。 不過, 阿根廷聯邦先後戰勝了這些反對勢力,

不但拱衛了主權, 國土甚至還有所擴張。 1880年, 阿根廷聯邦開始持續10屆政府的經濟自由政策, 此舉極大刺激了阿根廷社會經濟面貌的發展, 歐洲大量資本和人口湧入, 從1870年到1910年, 阿根廷的人口翻了五番。

那麼, 阿根廷強盛時期, 在世界上是什麼地位呢?19世紀80年代, 阿根廷已經做到人人喝牛奶, 美國人還在為溫飽問題掙扎;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 阿根廷的進入口貿易總額位居世界五強, 連歐洲強國義大利、德國都大批人試圖遺民阿根廷, 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 截至1910年, 阿根廷公路達到31104公里, 總里程數大領先美國、德國;另外, 在免費義務教育系統的保障下, 阿根廷的識字率高達66%, 領先美國超過50年。

可以說,當時的阿根廷就是世界的超級強國,阿根廷的強盛影響著歐洲大資本家對於南北美洲發展形勢的判斷。如果當時的阿根廷有個足夠遠見的領導者,憑藉其國家資本和世界影響力,阿根廷極有可能發展成為美國那樣的超級大國,至少也能成為影響舉足輕重的一極。然而,過度自由的經濟政策成就了阿根廷,也為其日後的衰落埋下伏筆。首先,大地主和經濟寡頭逐步壟斷了土地和自然資源,使得財富過於集中;其次,自然經濟的富足影響了阿根廷人的進取心,從而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另外,阿根廷當局有意避開戰爭,這使得這個曾經的強國國際地位不斷下降,影響力大不如前。

1930年,經濟蕭條的阿根廷發動軍事政變,進入了其歷史上著名的“惡名十年”。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阿根廷人過分依賴出口,更加忽視國家的現代化和工業化,導致國家經濟日漸萎靡。二戰結束後,阿根廷經濟持續下滑,腐敗盛行,其歷史積累的龐大的外匯也迅速耗盡;阿根廷國內的局勢也相當不穩定,各勢力之間紛爭不斷,權力更迭,暴動頻發,可謂是火上澆油。

直到1983年,軍人集團的權力才受到約束。1989年,庇隆黨人卡洛斯·梅內姆在競選中獲勝,實行新自由主義,固定匯率、放開商業管制、實行私有化,並拆除貿易壁壘,暫時重振了經濟。隨後,在新凱恩斯學派經濟政策的鼓勵下,阿根廷終於結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經濟危機。不過,此時的阿根廷已經從世界頂級強國淪為三流國家,這個過程只有短短的一個世紀。

可以說,當時的阿根廷就是世界的超級強國,阿根廷的強盛影響著歐洲大資本家對於南北美洲發展形勢的判斷。如果當時的阿根廷有個足夠遠見的領導者,憑藉其國家資本和世界影響力,阿根廷極有可能發展成為美國那樣的超級大國,至少也能成為影響舉足輕重的一極。然而,過度自由的經濟政策成就了阿根廷,也為其日後的衰落埋下伏筆。首先,大地主和經濟寡頭逐步壟斷了土地和自然資源,使得財富過於集中;其次,自然經濟的富足影響了阿根廷人的進取心,從而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另外,阿根廷當局有意避開戰爭,這使得這個曾經的強國國際地位不斷下降,影響力大不如前。

1930年,經濟蕭條的阿根廷發動軍事政變,進入了其歷史上著名的“惡名十年”。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阿根廷人過分依賴出口,更加忽視國家的現代化和工業化,導致國家經濟日漸萎靡。二戰結束後,阿根廷經濟持續下滑,腐敗盛行,其歷史積累的龐大的外匯也迅速耗盡;阿根廷國內的局勢也相當不穩定,各勢力之間紛爭不斷,權力更迭,暴動頻發,可謂是火上澆油。

直到1983年,軍人集團的權力才受到約束。1989年,庇隆黨人卡洛斯·梅內姆在競選中獲勝,實行新自由主義,固定匯率、放開商業管制、實行私有化,並拆除貿易壁壘,暫時重振了經濟。隨後,在新凱恩斯學派經濟政策的鼓勵下,阿根廷終於結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經濟危機。不過,此時的阿根廷已經從世界頂級強國淪為三流國家,這個過程只有短短的一個世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