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對張良廟陳文黻題聯的粗淺認識

對張良廟陳文黻題聯的粗淺認識

據史料記載, 陳文黻是清代湖南長沙人, 清光緒七年(1881)年任留壩廳同知。 他的題聯現懸掛於留壩縣張良廟博物館的張良殿中門柱上, 內容為“壯士奮揮棰, 報韓已落秦皇膽;大王煩借箸, 策漢終函項羽頭”, 由“題款:光緒乙酉(1885年)仲春月”, 可知這幅對聯是他到留壩廳任職的第四年所寫, 此聯為木質陰刻楷書, 雖然只有短短的24個字, 卻包容了2個歷史典故, 囊括了張良一生的軍事策略和政治主見。

上聯“壯士奮揮棰, 報韓已落秦皇膽”, 指的是張良的博浪沙椎秦壯舉。 張良, 本姓姬,

字子房, 戰國七雄時韓國城父人(今河南禹縣), 五世相韓家庭的貴族公子。 西元前230年秦始皇滅掉韓國, 一夜之間姬公子國破家亡, 其弟也在戰亂中被殺害, 為報國破家亡之仇, 其遣散家僮奴僕三百多人, 以隨身攜帶的財寶聘請勇士滄海君伺機刺殺秦始皇。 秦二十九年(西元前218年)也是韓被滅的第十三年, 姬公子和勇士滄海君在河南省原陽縣的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事敗後, 姬公子為逃避始皇帝的緝拿更名改姓為張良, 藏匿於江蘇下邳。

雖然博浪沙刺秦以失敗告終, 但這一椎就是對秦始皇暴政的有力回擊, 點燃了諸侯各國復仇的火焰, 也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唐人胡曾的“山東不是無公子, 為何張良獨報仇?”就是對他這種不畏強暴、勇於鬥爭的精神給予的高度讚譽!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革命烽火燃遍中華大地時賦詩“極目青郊外,

煙霾布正濃。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蹤”抒發革命志向。 就連晚清譴責小說《鏡花緣》中也寫到“張良于韓國已亡之後, 猶且丹心耿耿, 志在報仇。 一片不忘君恩之心, 也是奮不顧身”稱讚他和屈原一樣都是忠良之士!

下聯“大王煩借箸, 策漢終函項羽頭”指的是借箸安劉這一歷史典故也叫借箸駁酈生。 在楚漢相爭階段的漢二年(西元前205年), 關中谷麥欠收大鬧饑荒, 漢軍在關中籌集糧草十分困難, 為了解決糧草供給, 漢三年(西元前204年), 漢軍兵至滎陽(今鄭州市古滎鎮), 山上有秦軍的糧倉—敖倉, 漢軍就靠這些糧食供將士之用,

恰好這時秦將黥布和魏王豹又歸附了漢王, 項羽知道後, 怒髮衝冠, 決心踏破滎陽。 範增獻計道:“漢軍固守滎陽, 無非是依靠敖倉運糧, 只要我們截斷敖倉, 滎陽自破。 ”項羽就採納了範增的建議, 率軍萬人襲擊敖倉糧道, 漢軍被困於城內一個多月, 形勢非常的危急。 為緩解危機, 劉邦請來了謀士酈食其共商破危之計, 酈食其對劉邦講道“從前商湯滅夏桀, 周武王伐殷紂後都給他們的後人給了封地, 現在秦國失德棄義, 滅了六國, 使六國的後代沒有立足之地, 如果陛下您此時能再立六國後代為王, 並給予封地, 他們一定會對您感恩戴德, 而且楚王也會恭恭敬敬的來朝拜您”, 劉邦聽了連聲稱讚, 即刻命人刻制印璽, 準備分封六國之後,
張良知道後, 立即找到劉邦, 當時劉邦正在吃飯, 就拿著劉邦的筷子(古時稱箸)比劃了他分封六國之“八不可”, 當劉邦聽完張良給他分析的八個不可以之後, 氣的把含在嘴裡的飯一口吐出並罵道“臭儒生, 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

在這個軍事策略中, 張良以他淵博的知識和對當時形勢的正確分析, 否定了酈食其的辦法, 避免了國家統一後, 存在分裂的隱患, 為漢室江山的四百年基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劉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