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根本不像,為何還是能抓到罪犯?竅門無非3個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虎嘯龍吟》當中, 魏明帝曹睿因為思念生母甄宓, 就讓宮廷畫師根據描述畫出母親容貌, 結果連殺十幾名畫師依然沒人能畫的靠譜。 其實這些畫師死的很冤, 因為僅僅根據口頭描述來畫出接近真人的畫像幾乎是不可能的。

宮廷畫師尚且如此, 那些州府縣衙的畫師們就更沒這個水準了。 可是畫像有時候還不得不畫, 比如在通緝要犯的時候。 我國現存最早的通緝令發佈于漢宣帝甘露二年, 通緝的是一名叫“外人”的婦女, 罪名是幫助廣陵王劉胥搞“巫詛”, 意圖詛咒漢宣帝。

海捕文書上除了姓名、性別外, 最主要的就是描繪容貌, 以便於各州縣根據特徵捕盜。 後來到了唐朝的時候, 海捕文書上又加上了罪犯的畫像, 名曰“畫影圖形”, 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示通緝犯的體貌特徵。

不過這個畫影圖形存在很大的漏洞, 首先畫師不可能正好見過罪犯,

只能根據描述來畫, 比如大鬍鬚、臉上有痣等等, 但這些很容易掩蓋。 像《三國演義》中割須棄袍這一橋段, 曹操割掉鬍鬚扔掉長袍後就成功騙過了追殺他的馬超。

第二個缺陷就是識別度, 如果罪犯純粹就是一張大眾臉, 畫出來的畫像恐怕沒人能識別出,

比如宋高宗時, 一個叫吳皋的劫匪被畫影通緝後, 居然跑回城裡找到畫工趙四說:你畫的我根本就不像, 給老子重畫。 另外還存在撞臉的問題。 南宋末年時, 蒙古大軍就曾根據畫影圖形來抓文天祥, 結果誤抓了一個叫林附祖的人。

畫像畢竟不是照片, 遇到特徵不明顯, 又刻意調整髮型改變服飾的人, 基本就失效了。 既然畫像這麼不靠譜, 那為什麼古代還是能很快抓到罪犯呢?其實竅門並不在畫影圖形上, 而在下面這3點當中:

1、身份證

早在戰國時期, 商鞅就在秦國發明了“照身貼”, 後來又出現了僧侶游方時用的度牒, 商賈、學子外出用的路引等, 這些都是是古代的身份證明, 沒有這玩意, 住店都住不了, 在講究宵禁(宋朝除外)的古代社會, 大晚上就你一個人在外頭溜達, 不抓你抓誰?

所以, 海捕文書上的畫像是其次的, 最主要的就是讓各地捕快知道要抓的人叫什麼、男的女的、哪裡人, 這樣盤查時就能查到。 那有沒有可能造假呢?難!古代又沒那麼多辦假證的,

僅憑個人技術, 很難造從材質、字體等方面造出一個以假亂真的身份。

2、保甲

“保甲”同樣是商鞅的首創, 並且被歷朝歷代一直沿用, 也就是以保為單位實行連坐, 一保裡出了罪犯那必須及時舉報, 否則全保連坐。 遇到有陌生人?不好意思, 馬上會有朝陽群眾圍上來問:“老鄉, 聽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呀?”古代人口流動非常有限,一個地方很長時間都不見得會出現陌生面孔,如果一保內有外來的行蹤不明的人,必須察覺並送交官府盤問,否則會遭懲處。

3、懸賞

設定了不告奸的懲處,自然也要有告奸的獎勵。春秋時,楚平王拘捕伍子胥就曾懸賞五萬石糧食,宋朝也曾明確規定:“詔天下有能告殺人者,賞錢五萬”,明朝的規定更絕:抓到重犯直接授官,而且罪犯的全部財產獎勵給舉報人。

正因為有了這3種方式,所以古代的海捕文書很多時候是不用配圖的。

聽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呀?”古代人口流動非常有限,一個地方很長時間都不見得會出現陌生面孔,如果一保內有外來的行蹤不明的人,必須察覺並送交官府盤問,否則會遭懲處。

3、懸賞

設定了不告奸的懲處,自然也要有告奸的獎勵。春秋時,楚平王拘捕伍子胥就曾懸賞五萬石糧食,宋朝也曾明確規定:“詔天下有能告殺人者,賞錢五萬”,明朝的規定更絕:抓到重犯直接授官,而且罪犯的全部財產獎勵給舉報人。

正因為有了這3種方式,所以古代的海捕文書很多時候是不用配圖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