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的無量功德

父子合集經講記(三十九)

原文:爾時世尊。 告淨飯王言。 大王。 如上所說解脫法門。 當自系心正念觀察。 勇猛精進決定修作。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依此得證無上菩提。 能招世間一切富樂。 能消世間一切渴愛。 能伏世間一切我慢。 能破世間一切邪見。 能滅有情一切罪惡。 未登初地凡夫異生。 皆令證得平等法性。 如是法要。 非諸聲聞及辟支佛所行境界。 唯諸菩薩之所修作。

釋:佛對淨飯王說:如上所說的解脫法門, 你應當自己攝心用正念觀察, 並且要勇猛精進的決定修行。 過去未來以及現在的諸佛, 都是依此解脫門而得無上菩提。

依此解脫法門能獲得世間法中的大自在和一切富貴快樂的果報;能滅除世間的一切渴求和貪愛;能降伏世間的一切我慢;能破除世間的一切邪見;能滅除眾生的一切罪惡。 依此解脫法門修行, 能讓那些還沒有進入初地的凡夫異生, 全部都能證得平等法性。 像這樣的修行法門, 不是聲聞和辟支佛所修行的境界, 只有諸大菩薩們才能修行證得。

世尊勸導淨飯王要把心置於解脫法門上, 舍離萬法, 舍離五欲享樂, 舍離五陰十八界虛妄法, 勇猛精進, 用正念、正思惟來觀察思量萬法, 這一切法確實如夢如幻, 是虛妄的、無常的、苦的, 如實思惟觀察以後, 就會自發主動的勇猛精進, 決定修作, 內心真正認可後, 就能證得解脫了。

所以學佛是先聽聞正法, 再正思惟、如理思惟, 按照正理去勇猛精進的修行。 修行一定要勇猛精進才能成功, 因為我們學佛和燒水的道理是一樣的, 一鍋水我們要想燒開, 必須要一直加火, 讓火持續燃燒, 水才能燒開;如果我們燒了一半火熄滅了, 水就又涼了, 然後再燒又停火, 那麼這鍋水什麼時候能燒開?勇猛精進就是這個原理, 一鼓作氣很快就能把這鍋水燒開。 修行松鬆懈懈, 就會進進退退, 在這中間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勇猛精進決定修作, 決定屬於定力, 心決定在解脫法中, 不斷修解脫法, 結果必然得到解脫。

十方三世諸佛, 依何得無上正等正覺, 成就佛道?都是依靠諸法如夢觀, 證得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成就的。

先聽聞如夢觀正法, 然後正思惟, 依照著思惟的正理去修行, 經過聞、思、修、證四個步驟。 如果不聽經聞法, 就不會有正念來思惟, 不能如理思惟觀照諸法實相, 就不會有正精進的修行, 不能證得諸法實相, 不能證得如夢觀, 也不能入初地, 不能得後續的所有解脫。

如果要證得萬法虛妄性, 證得自性清靜心,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一定要先從聽經聞法開始, 聞法以後要攝心按真實義理來思惟。 要根據佛的聖言量, 通過身心的驗證獲得信心, 信根堅固, 知此法必然得到解脫成就佛道, 則決定會勇猛精進的修行, 永不退轉菩提大道, 因此一定證得菩提果。 首先證得小乘菩提果, 證得五陰十八界虛妄性, 無人我;然後明阿賴耶識心,

證得阿賴耶識不生不滅, 明瞭萬法皆由阿賴耶識所出生, 自我為虛妄, 諸法皆為虛妄, 全部是阿賴耶識性, 除此無他, 因此萬法皆空, 就能至初地果位;依次再證至得二地、三地、四地, 最後得證佛地果位, 入究竟圓滿的大涅槃, 修行就是這樣的次序。

如果不聽經聞法, 不深入經藏, 就不知道如何精進修行。 深入經藏, 用正念如理思惟, 不是只深入經藏就可以了, 用正念思惟很重要, 能使信根、精進根不斷增長, 佛說依此能得證無上菩提。 尤其是佛在此經中所講的諸法如夢如幻的法門, 定中深入觀行, 能證得如夢觀, 進而就能入初地。

得證無上菩提的果報非常殊勝, 首先世俗法上的果報能得一切富足安樂, 修學佛法證得道果的人,

不墮惡道;其次所生之處享受富貴榮華的果報。 過去的禪師們證得大乘果以後, 再次投生人間都可以做國王大臣, 證得的果位越高, 在天上、人間的地位越高, 這叫世俗法的富樂。

我們學佛的人, 也要多修福、修慧, 修福的福報也會讓我們得到世間法上的富貴。 佛是兩足尊, 是哪兩足?福德跟智慧兩足, 如果只有智慧, 沒有福德, 也不能成佛, 如果沒有福德也不能感召世間所有人的禮敬、恭敬和供養。 所以我們念誦經典的時候, 既是修福也是修慧, 打坐也是在修福, 禮拜佛也是在修福。 何況財佈施和法佈施, 利樂眾生, 更是在修福。 福慧兩足尊, 兩方面都要具足圓滿, 才是無上士。

精進修學佛法, 能得證無上的菩提, 能消除世間一切的渴愛。 渴愛就是饑渴、貪愛,就是對於三界世間法的極度渴望,渴望擁有而心生貪愛,貪戀不舍,就不能出三界,導致在三界中輪回受苦不斷。

此無上菩提能消除世間一切的我慢。凡夫眾生都有深重的我慢,何為我慢?首先眾生認為有一個我存在,認取五陰是我:色身是我,感受是我,見聞覺知是我,想陰是我,身口意行是我,六識的識別性和了別性是我。凡夫以此為我,然後嚴重執我,依我見、我執心故,生我慢心,認為自己的五陰十八界優越于其他眾生的五陰十八界,自己在世俗法的某些方面要殊勝於其他眾生,因此內心高舉自己,欺淩其他眾生。

慢分為七種: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和邪慢,都是因為所謂的我而有的慢,所以我慢是根本,以此而有其它的慢,那麼其它的慢通過修行先要斷除,我慢最後斷除,小乘在四果阿羅漢位斷除我慢,但是還有我慢的習氣;大乘在初地菩薩位斷除我慢,但是還有習氣,這個我慢習氣修到八地菩薩位才能斷盡,可見習氣的根深蒂固。

何為我慢習氣?比如樹上有一隻令人厭惡的蟲子掉到身體上,一般人都是下意識的馬上抖開,不用想,不用思考,下意識就能快速的作出反應,這是意根對自我的保護習慣,不假思索的規避危險和拒絕自己厭惡的東西,這就是我慢的習氣。為什麼眾生都有這種習氣呢?因為眾生的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執著五陰身為我,這種習氣根深蒂固,即使斷了我見,除去了我慢,意根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五陰我的概念和念頭,習慣性的還有個五陰的影子沒有清除掉,七、八地菩薩才能斷除這種我慢的習氣。阿羅漢能讓我慢不起現行,到初地以上的菩薩才開始一點點的斷我慢的習氣和貪嗔癡煩惱的習氣。阿羅漢斷煩惱也是斷煩惱的現行,所有的習氣都是到初地以上的菩薩才開始斷。

我們心中的煩惱非常深重,數量也極多,很難斷除。其實要說難也不難,只要我們勇猛精進的修行,煩惱也會如日出雪化般消融,所以難易全在乎自心。如悟道的人形容存在開悟的難易,龐蘊曰: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參禪開悟就像把十擔芝麻攤放在樹上一樣難)!然後龐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靈照: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倦來眠。三個人對開悟有三種感覺,三個看法。所以說一切法難易在人,在人的根基利鈍;難易是相對法,是假相,不是真有個難易存在。

無上菩提能夠破除世間的一切邪見,邪見從哪裡來?也是從我見中來。凡夫未證得果位前,都認為有一個我在,色身是我,五陰是我,凡是以我為基點出發的各種各樣的知見,都屬於邪見。而修證佛法能破除一切的邪見,能滅除有情眾生的一切罪惡。當證得了初果,就破除了關於我的邪見等三個結縛,無始劫以來所造的三惡道業就消除了,未來永不墮三惡道。剩餘的業報只是報在人中,在人中受苦;在人中受苦再甚,也比在三惡道快樂,比在三惡道受苦輕微。

未證入初地的人叫作凡夫異生,證得初地的為聖人,滅除了異生性,不再造作生死惡業。未斷生死染汙業種的眾生都屬於異生,這一段壽命結束後又會有下一段生命,不過是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地點出生,或者是天上,或者是人間,地獄,惡鬼,叫異時異地而生。初地菩薩和凡夫異生都有分段生死,比如人活一世百八十年,或者是千八百年,壽命結束後,就有下一世,生死是分段的,就叫分段生死。初地菩薩如果投生天界,壽命極長;如果投生人間,壽命和凡夫眾生一樣,也有分段生死;如果靠願力投生到畜生道,壽命也如同畜生般短促,也有分段生死。除分段生死外還有變易生死,所謂變易生死就是壽命極長,但是如來藏心中還有生死的染汙種子沒有都滅除,仍然能感得生死業,不能永遠滅除生死的假相,心中生滅種子未至佛地前都不能斷除,因此就有變易生死。

無上菩提能讓凡夫和異生同樣像初地菩薩那樣證得平等法性。什麼叫平等法性,是你我他三個平等的意思嗎?非也。眾生在相上是不平等的,有男相女相、人相畜生相,有富貴貧窮相,有好人壞人相,但是有一樣是平等的,就是真如心體是平等的。心如何平等?比如阿賴耶識心體平等的和前七識妄心配合,平等的變現萬法,沒有一絲差別,體性是平等的。雖相上千差萬別,心的體性一定是平等的,具備同樣的功能,同樣的作用,同樣的含有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子,含有前七識心的種子。變現萬法的功能,眾生的阿賴耶識都是一樣的,這是眾生的平等性。

佛的第七識也具有平等性,觀待眾生一律平等,知道眾生雖然其相不同不平等,都是其性是平等的,都是如來藏性。佛觀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無差別的,佛不看外相。所以佛不分別好人惡人,只救度好人而不救度惡人,佛沒有這種不平等心,只要緣熟,佛一律平等救度。凡夫的心是不平等的,只能觀察到他人的外表,不能看到內在平等的佛性,無始劫以來習慣於執相,成為了自然,不知差別相處也有沒有差別性。而初地菩薩由於六七識已經初步轉識成智,第七識就轉變成了一分平等性智,在看待世俗一切法上,知其實質都是如來藏,因此其心也初具平等性。

我們懂得了真如佛性的道理後,也要向真如阿賴耶識學習,學習祂平等對待眾生的心行,不管眾生的第七識要做什麼,祂都配合,無私給予奉獻,要什麼奉獻什麼,要聲音變聲音,要色塵變色塵,不管其心是好是壞,隨眾生心佈施一切,平等的隨順眾生。不平等的心是虛妄心,平等的心是佛心。佛觀眾生都是佛,眾生觀佛就看佛的三十二相,如果佛不現三十二相,眾生就把佛當成凡夫對待。因為眾生沒有開眼,只能看到外相,看不到實質。我們應該要精進修行佛法,早日證得平等法性,證得真如佛性,早具平等性智。

這種大乘法不是聲聞和辟支佛的境界,而是大乘菩薩的法要,是菩薩修證的如來藏法。聲聞和辟支佛只能修學二乘法,證得世俗界的五陰十八界虛妄,證得人無我,斷除對五蘊十八界的貪執,得到解脫,不能證得阿賴耶識和佛性,不證平等法性,因此也不具備平等性智。

渴愛就是饑渴、貪愛,就是對於三界世間法的極度渴望,渴望擁有而心生貪愛,貪戀不舍,就不能出三界,導致在三界中輪回受苦不斷。

此無上菩提能消除世間一切的我慢。凡夫眾生都有深重的我慢,何為我慢?首先眾生認為有一個我存在,認取五陰是我:色身是我,感受是我,見聞覺知是我,想陰是我,身口意行是我,六識的識別性和了別性是我。凡夫以此為我,然後嚴重執我,依我見、我執心故,生我慢心,認為自己的五陰十八界優越于其他眾生的五陰十八界,自己在世俗法的某些方面要殊勝於其他眾生,因此內心高舉自己,欺淩其他眾生。

慢分為七種: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和邪慢,都是因為所謂的我而有的慢,所以我慢是根本,以此而有其它的慢,那麼其它的慢通過修行先要斷除,我慢最後斷除,小乘在四果阿羅漢位斷除我慢,但是還有我慢的習氣;大乘在初地菩薩位斷除我慢,但是還有習氣,這個我慢習氣修到八地菩薩位才能斷盡,可見習氣的根深蒂固。

何為我慢習氣?比如樹上有一隻令人厭惡的蟲子掉到身體上,一般人都是下意識的馬上抖開,不用想,不用思考,下意識就能快速的作出反應,這是意根對自我的保護習慣,不假思索的規避危險和拒絕自己厭惡的東西,這就是我慢的習氣。為什麼眾生都有這種習氣呢?因為眾生的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執著五陰身為我,這種習氣根深蒂固,即使斷了我見,除去了我慢,意根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五陰我的概念和念頭,習慣性的還有個五陰的影子沒有清除掉,七、八地菩薩才能斷除這種我慢的習氣。阿羅漢能讓我慢不起現行,到初地以上的菩薩才開始一點點的斷我慢的習氣和貪嗔癡煩惱的習氣。阿羅漢斷煩惱也是斷煩惱的現行,所有的習氣都是到初地以上的菩薩才開始斷。

我們心中的煩惱非常深重,數量也極多,很難斷除。其實要說難也不難,只要我們勇猛精進的修行,煩惱也會如日出雪化般消融,所以難易全在乎自心。如悟道的人形容存在開悟的難易,龐蘊曰: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參禪開悟就像把十擔芝麻攤放在樹上一樣難)!然後龐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靈照: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倦來眠。三個人對開悟有三種感覺,三個看法。所以說一切法難易在人,在人的根基利鈍;難易是相對法,是假相,不是真有個難易存在。

無上菩提能夠破除世間的一切邪見,邪見從哪裡來?也是從我見中來。凡夫未證得果位前,都認為有一個我在,色身是我,五陰是我,凡是以我為基點出發的各種各樣的知見,都屬於邪見。而修證佛法能破除一切的邪見,能滅除有情眾生的一切罪惡。當證得了初果,就破除了關於我的邪見等三個結縛,無始劫以來所造的三惡道業就消除了,未來永不墮三惡道。剩餘的業報只是報在人中,在人中受苦;在人中受苦再甚,也比在三惡道快樂,比在三惡道受苦輕微。

未證入初地的人叫作凡夫異生,證得初地的為聖人,滅除了異生性,不再造作生死惡業。未斷生死染汙業種的眾生都屬於異生,這一段壽命結束後又會有下一段生命,不過是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地點出生,或者是天上,或者是人間,地獄,惡鬼,叫異時異地而生。初地菩薩和凡夫異生都有分段生死,比如人活一世百八十年,或者是千八百年,壽命結束後,就有下一世,生死是分段的,就叫分段生死。初地菩薩如果投生天界,壽命極長;如果投生人間,壽命和凡夫眾生一樣,也有分段生死;如果靠願力投生到畜生道,壽命也如同畜生般短促,也有分段生死。除分段生死外還有變易生死,所謂變易生死就是壽命極長,但是如來藏心中還有生死的染汙種子沒有都滅除,仍然能感得生死業,不能永遠滅除生死的假相,心中生滅種子未至佛地前都不能斷除,因此就有變易生死。

無上菩提能讓凡夫和異生同樣像初地菩薩那樣證得平等法性。什麼叫平等法性,是你我他三個平等的意思嗎?非也。眾生在相上是不平等的,有男相女相、人相畜生相,有富貴貧窮相,有好人壞人相,但是有一樣是平等的,就是真如心體是平等的。心如何平等?比如阿賴耶識心體平等的和前七識妄心配合,平等的變現萬法,沒有一絲差別,體性是平等的。雖相上千差萬別,心的體性一定是平等的,具備同樣的功能,同樣的作用,同樣的含有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子,含有前七識心的種子。變現萬法的功能,眾生的阿賴耶識都是一樣的,這是眾生的平等性。

佛的第七識也具有平等性,觀待眾生一律平等,知道眾生雖然其相不同不平等,都是其性是平等的,都是如來藏性。佛觀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無差別的,佛不看外相。所以佛不分別好人惡人,只救度好人而不救度惡人,佛沒有這種不平等心,只要緣熟,佛一律平等救度。凡夫的心是不平等的,只能觀察到他人的外表,不能看到內在平等的佛性,無始劫以來習慣於執相,成為了自然,不知差別相處也有沒有差別性。而初地菩薩由於六七識已經初步轉識成智,第七識就轉變成了一分平等性智,在看待世俗一切法上,知其實質都是如來藏,因此其心也初具平等性。

我們懂得了真如佛性的道理後,也要向真如阿賴耶識學習,學習祂平等對待眾生的心行,不管眾生的第七識要做什麼,祂都配合,無私給予奉獻,要什麼奉獻什麼,要聲音變聲音,要色塵變色塵,不管其心是好是壞,隨眾生心佈施一切,平等的隨順眾生。不平等的心是虛妄心,平等的心是佛心。佛觀眾生都是佛,眾生觀佛就看佛的三十二相,如果佛不現三十二相,眾生就把佛當成凡夫對待。因為眾生沒有開眼,只能看到外相,看不到實質。我們應該要精進修行佛法,早日證得平等法性,證得真如佛性,早具平等性智。

這種大乘法不是聲聞和辟支佛的境界,而是大乘菩薩的法要,是菩薩修證的如來藏法。聲聞和辟支佛只能修學二乘法,證得世俗界的五陰十八界虛妄,證得人無我,斷除對五蘊十八界的貪執,得到解脫,不能證得阿賴耶識和佛性,不證平等法性,因此也不具備平等性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