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這位鄉村教師如何“發家致富”

作為一個鄉村初中的普通教師, 要是奢談自己“發家致富”了, 當然會引來笑話。 就那點微薄工資, 也敢談“致富”?但我卻這樣談了出來, 肯定是另有寓意, 那就是積累自己精神上的財富。

我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出生的, 今年剛過不惑。 我18歲從教, 當時還在鎮裡最偏遠的一所初中工作, 之前一直在傳統的“備、講、批、輔、考”中轉圈圈。 直到而立之年, 我開始響應新課改號召, 每天寫一篇千字文。 我所在的學校儘管偏遠, 故事卻很多, 故事裡的感悟也很多, 我每天都覺得有寫不完的故事、記不完的感想。 一個小小的校園, 一間學生不多的教室, 就能讓我“筆尖蘸幹洞庭湖”一樣記錄不盡點滴的發現。 直到11年後的今天, 我依然保持了這樣的習慣。

堅持, 讓我的日記本上有了300多萬字的原始記錄, 又從原始記錄裡擇優整出了1600多篇成型文章, 發到了我的博客上。 而這1600多篇文章裡,

又有400多篇刊登在各級各類報刊上。 這些文字、文章, 就是我敢自稱為已經“發家致富”的資本。

其實, 說自己已經“發家致富”, 很大程度上帶著吹噓的意味。 如果這也算是精神財富的話, 我覺得自己擁有的這些“財富”算得上是一個剛剛能喂飽靈魂的“中農”。

對, 我能夠讓靈魂解決溫飽。 也就是說, 我現在不覺生活無聊、心靈空虛、精神寂寞。 也因為這樣, 我才能夠現身說法示範一個“記錄主義者”的收穫。 讀寫不分家, 我還能示範一個“閱讀主義者”的精彩。 所以, 我也成了“專家”, 也能夠應邀出外給同行們就“專業讀寫”的話題進行“講學”了。

這樣說來, 大家就能理解我自稱“發家致富”的得意之感了吧?而在這條“致富”路上, 《教育時報》對我的幫助尤為明顯。 上面我提到的已經發表的400多篇文章中, 就有三分之一多且大多數是教育感悟類文章發表在了《教育時報》上。 《教育時報》刊發了我那麼多教育感悟, 讓我的專業自信心常常爆棚。

此外, 《教育時報》還給了我很多平臺, 讓我遇上了人生多次盛大的慶典:33歲那年春天, 我被《教育時報》隆重推出, 專版報導;34歲那年夏天, 我獲得了教育時報主辦的第二屆河南最具成長力教師優秀獎;40歲那年元旦, 我被教育時報授予“2015河南年度教育新聞人物”的稱號。

正是由於《教育時報》的幫助, 我的讀寫思悟習慣也越來越好。 由教育到哲學, 由哲學到宗教, 由宗教到文化, 這幾年我讀的書越來越多, 精神視野也越來越廣闊。 視野打開之後, 精神宇宙的浩淼更讓人沉迷于教育更高境界和人生終極意義的探尋。 而在這個探尋過程中, 隨筆記錄下的一得一失, 又在不斷豐富著自己的精神寶庫。

所以,我說在時報幫助下,自己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是沒有錯的……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汪重陽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所以,我說在時報幫助下,自己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是沒有錯的……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汪重陽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