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地方高校產學研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 地方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社會服務品質, 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結合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價值取向, 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問題, 探析北京物資學院近年來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提出了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的對策。

關鍵字:地方高校;產學研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創業

地方高校社會服務型產學研合作的價值取向

地方高校重要的特點是“地方性”。 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互聯繫、共榮共生。

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的三個主體因素分別為高校、政府和企業。 協調好三大主體之間關係, 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實現高校自身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1.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建設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援

一是地方高校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持。 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競爭。 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 人才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內驅力。 馬克思說:“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 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 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 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 ”[1]教育和培訓是高校的基本職能,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

在供給側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時代背景下, 高校除了為地區發展輸送人力資源外, 加快科技成果轉換, 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成為一項重要社會職能。 企業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 人才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內驅力。

二是地方高校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科技創新動力。 地方高校以專業的科研團隊、高水準的科研能力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高校日益成為高新技術的“孵化器”、社會變革的“智囊團”, 直接推動著地方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20世紀60年代, 美國斯坦福大學與“矽谷”企業強強聯合成立斯坦福工業園, 發揮高校高新科技原創動力、高新科技成果轉化等社會服務職能, 極大促進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

直接催生了世界高新資訊科技時代到來。 1995年, 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國家發展戰略, 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新時代, 高校需積極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 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高水準社會服務。 [2]

2.地方經濟發展對地方高校發展的影響

一是地方經濟發展制約地方高校發展水準。 地方高校是指由省級或以下地方政府財政撥付經費, 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主的高校。 地方高校的發展需要地方經濟的支援, 地方經濟為地方高校提供物質基礎。 地方政府對於地方高校的政策支持、經濟投入以及重視程度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地方高校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二是地方經濟發展引導地方高校辦學指導思想。

由於受地區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 不同區域形成了不同特色產業結構和特色經濟。 根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地方高校應及時調整辦學指導思想, 合理規劃專業學科結構、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 依託優勢學科專業, 從事特色型、實用性科學研究, 將優勢特色專業作為品牌打造升級, 引領行業發展, 為地區經濟發展培養和輸送人才, 提供科技支援和社會服務, 為自身發展開拓更為廣闊的空間。

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的現狀和問題

1.辦學定位與社會發展脫節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 部分地方高校在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專業設置、服務面向等方面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契合性不足。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 部分院校在辦學思想上仍存在“象牙塔”的陳舊觀念, 堅守所謂的精英教育模式, 不肯或不敢走下“神壇”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建立廣泛合作, 社會服務意識淡薄、社會服務能力較差。 部分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不夠深入, 專業學科結構不合理, 盲目追求大而全、缺乏辦學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僵化、人才培養品質差強人意, 造成專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與地區經濟發展脫節, 沒能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社會服務水準有待提高。

2.人才培養目標針對性有待提高

部分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類型、需求專業、需求層次和需求水準不匹配。 由於部分高校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不清晰,導致學科專業設置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脫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缺乏現實性和針對性,不契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培養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實踐應用能力較弱、創新創業意識不足、社會服務水準有待提高。

3.配套機制體制改革有待加強

地方高校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相關的人事制度、科研體制等尚未建立健全。部分高校教師的科研方向與區域經濟發展脫節,理論性強而實用性差,科研成果僅限於發表論文、出書著作、評優報獎等,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社會服務能力較差。地方高校的人事制度、科研體制等對於產學研建設引導性不足,無法激發師生創新創業積極性。與政府和社會組織對外合作交流的專門機構尚未建立健全,僅依靠教師個人或其他機構兼管的情況無法維持長期穩定的發展。

地方高校產學研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

在區域經濟創新發展體系中, 政府、企業與大學是知識經濟社會內部創新制度環境的三大要素,它們根據市場要求而聯結起來[3],要處理好三者關係,促進三者共同發展。作為專業學科特色鮮明的一所地方財經類本科高校,北京物資學院積極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形成了“需求導向型”社會服務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為北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水準服務,[4]走高水準特色型發展之路。

1.明確辦學定位,突出辦學特色

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部署下,在電子商務興起的時代浪潮下,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流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北京物資學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為鮮明特色的普通高校,作為我國物流教育領域奠基者、開拓者和引領者,學校堅持以物流和流通為特色,以經濟學科為基礎、以管理學科為主幹、以培養高水準應用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堅持特色辦學,引領行業發展,為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的物流業提供高水準特色型社會服務,成為業界中國現代物流管理者的搖籃。學校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兩個,“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兩個,北京市高等學校校外人才培養基地5個,北京市高等學校示範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兩個。

2.建立專業機構,搭建社會服務平臺

建立專業機構是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的組織保證。學校于2012年成立現代物流產業研究院,以產業研究院為平臺,整合校內科研力量,形成對外合作和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平臺和視窗。產業研究院設立了中關村智慧物流產業技術研究院、中關村物流系統與技術開放實驗室兩個機構。2013年,學校成立了現代物流創新園,被認定為“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同年正式獲批“中關村智慧物流產業技術研究院”,躋身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單位。學校位於北京市的副中心—通州,處於京津冀的核心地理位置,2014年學校成立了“京津冀物流一體化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初步實現智慧物流科技成果轉化,物流產業聚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孵化,同時構建自身特點的“眾創空間”,通過科研專案投融資、企業孵化等方式,為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管理和服務。

3.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創新科研管理體制

人事制度和科研體制改革為產學研合作提供制度保障。2012年開始,學校人事制度規定45歲以下無企業掛職經歷的教師不得晉升專業技術職務,並將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納入到教師績效考評指標體系中。學校加大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鼓勵教師申報和地區經濟發展相關的專案,加大科研獎勵力度,激勵教師面向企業開展實用性應用型科學研究,為企業攻克技術難關,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科研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開展“一來二去”模式,探索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

學校積極探索實踐“一來二去”產學研合作模式:“一來”是指請校外的專家和業內知名的企業家到學校來作講座、做兼職導師,指導學生;“二去”是指學校讓教師去企業掛職,同時發揮橋樑作用,帶學生去一線實踐。近三年,學校邀請知名學者、企業家、行業專家來校交流,聘請優秀企業家擔任研究生導師,組織了100多名青年教師到政府機關、企業掛職鍛煉或兼職,使教師在崗位歷練中提高教學的針對性、科研的前瞻性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可行性,掛職鍛煉人數占學校年輕教師的近三分之一。派出一批學生走進中關村和公司企業,學做創新創業人,提高學生服務社會能力和創新創業綜合素質。[5]

5.進行專業課程綜合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針對地方、行業人才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做好頂層設計,保障專業教學計畫、課程建設、專業發展符合地區發展和行業要求,避免專業建設盲目性的同時促進學生就業。針對行業產業發展趨勢進行專業建設,設立了電子商務、物聯網等新專業方向;根據企業轉型升級需求,進行課程改革,增加和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的課程;在教學方法改革上,設立“課程綜合改革”專項,對全校幾百門課程進行“地毯式”綜合改革,專案實施三年來共有184個立項專案,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啟發式、自主式、討論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學校積極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校企聯動人才培養。2016年,學校與京東集團建京東電子商務學院,採用定制化、個性化培養方案,採取“專業教學+定制教學+企業實踐”的複合培養模式,為中國電商行業提供高素質的定制化人才。通過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出一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受到社會用人單位青睞和讚譽。

6.大力推進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學校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增設了創新與創業類課程模組,增加實踐課程的學時學分,設立實踐小學期,形成“大一專業認知+大二專業實驗實踐+大三跨專業綜合實踐+大四就業實踐”的校內實踐教學體系。大力推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內的物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被命名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與公司企業合作建立多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組織學生去實踐實習。

7.擴大國際交流合作,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

學校十分重視國際化人才培養,在廣泛對外合作中增長國際化視野,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為地區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學校已經與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42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在科研課題、合作辦學、互派留學生、教師互訪、師資培訓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合作,成立了國際班,讓學生開闊國際視野。加強國際交流促進了學校的學科建設以及教學和科研的發展,擴大了學校在國際上同行業的影響力。(作者:常靜 張旭鳳 孫傑,單位:北京物資學院)

參考文獻:

[1]董澤芳,張繼平. 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價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12-16.

[2]肖漢銀.淺析高校服務社會職能之歷史演進[J].理論月刊,2009(12):84-86.

[3]蔣立傑,李俊林. 對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思考[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45-46.

[4]王旭東.地方應用型高校要創新社會服務模式[N].中國教育報,2014-09-15(9).

[5]李藝英,卜珺,孫傑.以行業發展為使命 建高水準特色型大學—訪北京物資學院黨委書記李石柱[J].北京教育(高教),2015(2):26-28.

《北京教育》雜誌

由於部分高校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不清晰,導致學科專業設置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脫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缺乏現實性和針對性,不契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培養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實踐應用能力較弱、創新創業意識不足、社會服務水準有待提高。

3.配套機制體制改革有待加強

地方高校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相關的人事制度、科研體制等尚未建立健全。部分高校教師的科研方向與區域經濟發展脫節,理論性強而實用性差,科研成果僅限於發表論文、出書著作、評優報獎等,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社會服務能力較差。地方高校的人事制度、科研體制等對於產學研建設引導性不足,無法激發師生創新創業積極性。與政府和社會組織對外合作交流的專門機構尚未建立健全,僅依靠教師個人或其他機構兼管的情況無法維持長期穩定的發展。

地方高校產學研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

在區域經濟創新發展體系中, 政府、企業與大學是知識經濟社會內部創新制度環境的三大要素,它們根據市場要求而聯結起來[3],要處理好三者關係,促進三者共同發展。作為專業學科特色鮮明的一所地方財經類本科高校,北京物資學院積極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形成了“需求導向型”社會服務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為北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水準服務,[4]走高水準特色型發展之路。

1.明確辦學定位,突出辦學特色

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部署下,在電子商務興起的時代浪潮下,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流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北京物資學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為鮮明特色的普通高校,作為我國物流教育領域奠基者、開拓者和引領者,學校堅持以物流和流通為特色,以經濟學科為基礎、以管理學科為主幹、以培養高水準應用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堅持特色辦學,引領行業發展,為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的物流業提供高水準特色型社會服務,成為業界中國現代物流管理者的搖籃。學校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兩個,“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兩個,北京市高等學校校外人才培養基地5個,北京市高等學校示範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兩個。

2.建立專業機構,搭建社會服務平臺

建立專業機構是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的組織保證。學校于2012年成立現代物流產業研究院,以產業研究院為平臺,整合校內科研力量,形成對外合作和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平臺和視窗。產業研究院設立了中關村智慧物流產業技術研究院、中關村物流系統與技術開放實驗室兩個機構。2013年,學校成立了現代物流創新園,被認定為“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同年正式獲批“中關村智慧物流產業技術研究院”,躋身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單位。學校位於北京市的副中心—通州,處於京津冀的核心地理位置,2014年學校成立了“京津冀物流一體化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初步實現智慧物流科技成果轉化,物流產業聚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孵化,同時構建自身特點的“眾創空間”,通過科研專案投融資、企業孵化等方式,為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管理和服務。

3.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創新科研管理體制

人事制度和科研體制改革為產學研合作提供制度保障。2012年開始,學校人事制度規定45歲以下無企業掛職經歷的教師不得晉升專業技術職務,並將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納入到教師績效考評指標體系中。學校加大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鼓勵教師申報和地區經濟發展相關的專案,加大科研獎勵力度,激勵教師面向企業開展實用性應用型科學研究,為企業攻克技術難關,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科研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開展“一來二去”模式,探索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

學校積極探索實踐“一來二去”產學研合作模式:“一來”是指請校外的專家和業內知名的企業家到學校來作講座、做兼職導師,指導學生;“二去”是指學校讓教師去企業掛職,同時發揮橋樑作用,帶學生去一線實踐。近三年,學校邀請知名學者、企業家、行業專家來校交流,聘請優秀企業家擔任研究生導師,組織了100多名青年教師到政府機關、企業掛職鍛煉或兼職,使教師在崗位歷練中提高教學的針對性、科研的前瞻性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可行性,掛職鍛煉人數占學校年輕教師的近三分之一。派出一批學生走進中關村和公司企業,學做創新創業人,提高學生服務社會能力和創新創業綜合素質。[5]

5.進行專業課程綜合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針對地方、行業人才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做好頂層設計,保障專業教學計畫、課程建設、專業發展符合地區發展和行業要求,避免專業建設盲目性的同時促進學生就業。針對行業產業發展趨勢進行專業建設,設立了電子商務、物聯網等新專業方向;根據企業轉型升級需求,進行課程改革,增加和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的課程;在教學方法改革上,設立“課程綜合改革”專項,對全校幾百門課程進行“地毯式”綜合改革,專案實施三年來共有184個立項專案,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啟發式、自主式、討論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學校積極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校企聯動人才培養。2016年,學校與京東集團建京東電子商務學院,採用定制化、個性化培養方案,採取“專業教學+定制教學+企業實踐”的複合培養模式,為中國電商行業提供高素質的定制化人才。通過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出一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受到社會用人單位青睞和讚譽。

6.大力推進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學校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增設了創新與創業類課程模組,增加實踐課程的學時學分,設立實踐小學期,形成“大一專業認知+大二專業實驗實踐+大三跨專業綜合實踐+大四就業實踐”的校內實踐教學體系。大力推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內的物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被命名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與公司企業合作建立多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組織學生去實踐實習。

7.擴大國際交流合作,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

學校十分重視國際化人才培養,在廣泛對外合作中增長國際化視野,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為地區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學校已經與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42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在科研課題、合作辦學、互派留學生、教師互訪、師資培訓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合作,成立了國際班,讓學生開闊國際視野。加強國際交流促進了學校的學科建設以及教學和科研的發展,擴大了學校在國際上同行業的影響力。(作者:常靜 張旭鳳 孫傑,單位:北京物資學院)

參考文獻:

[1]董澤芳,張繼平. 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價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12-16.

[2]肖漢銀.淺析高校服務社會職能之歷史演進[J].理論月刊,2009(12):84-86.

[3]蔣立傑,李俊林. 對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思考[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45-46.

[4]王旭東.地方應用型高校要創新社會服務模式[N].中國教育報,2014-09-15(9).

[5]李藝英,卜珺,孫傑.以行業發展為使命 建高水準特色型大學—訪北京物資學院黨委書記李石柱[J].北京教育(高教),2015(2):26-28.

《北京教育》雜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