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滴滴困局之下,共用經濟的真假思考

共用經濟愈來愈火的當下, 以Airbnb為代表的共用企業出現爆發性的增長。 尤其在中國, 越來越多的企業搭上了共用經濟, 用共用的思路解決吃、穿、住、行等社會各方面的需求。

尤其是一直居於媒體頭條的滴滴, 一直以共用經濟自居, 那麼滴滴這樣的商業模式真的是共用經濟嗎?筆者對此有一些微議。

分享了就是共用經濟嗎?

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下, 只要能夠分享就是共用經濟!但其實共用經濟的內涵並沒有這麼簡單。

"共用經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 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

但共用經濟的現象自古就有, 1000年前, 一列車隊從長安至洛陽做商貿交易, 有一位元年輕人需要從長安至洛陽探訪親戚, 他在客棧裡打聽到有車隊要去洛陽, 於是找到這個順路車隊詢問是否可以一同出發, 車隊隊長同意。 之後作為回報, 這位年輕人請車隊人吃了頓肉喝了頓酒, 到達目的地後大家分開了。

而"共用經濟現象"卻是在最近幾年流行的, 這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 創造了一個由協力廠商的資訊技術的連接平臺, 實現了個體之間閒置資源的分享。 可以說, 互聯網平臺的出現和普及, 催生了共用經濟的發展,

但互聯網不是共用經濟的必備條件。

滿足供需雙方就是好的共用嗎?

出行領域中的共用經濟之所以能夠流行, 首先是因為消費者希望有更舒適的出行方式;其次道路資源的稀缺性與高峰期可使用車輛的稀缺性形成矛盾。 於是分享道路上既有車輛的空座成為發展趨勢。

另外, 共用經濟有一個顯著的特徵是節約資源, 減少浪費, 在分享閒置資源的同時, 不為社會增加額外的負擔。

反觀在國內, 被稱之為共用經濟的滴滴, 但分享的並不是閒置資源, 而是全職車主的工作時間。 另一方面, 因為過多的額外車輛的上路, 佔用了原本稀缺的道路資源, 造成了交通擁堵, 影響了其他人的出行效率。

什麼是真正的出行共用?

出行領域中真正的共用經濟是在不佔用額外的道路資源的情況下, 分享出自己的閒置座位, 車主和乘客共同受益的一種行為。 而且這種行為不會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 在出行領域中, 真正屬於共用經濟的不應是快車和專車、而應是拼車行為。

類似滴答拼車等拼車平臺符合出行共用經濟的三個原則:

第一:閒置性。 行駛在路上的空座具備閒置性, 是總體充裕的, 是可以用來分享的, 是對正在使用中的道路資源的一種共用。

第二:稀缺性。 大城市的道路資源十分有限, 拼車本身就是分享既有道路車輛上座位的行為, 而且這種分享會大幅減少交通擁堵, 利於整體車輛的通行, 還有著巨大的環保效應。

據國內共用互助出行平臺——滴答拼車的資料顯示,

自2014年9月1日上線截至2016年8月31日, 滴答拼車減排量高達130萬噸。 這個數量級別的碳排放, 大約需要3500公頃, 即接近19個奧體公園面積的森林耗費一年時間才能吸收完畢。

第三:多贏性。 正是因為這些真正的共用經濟的存在, 利用了在道路上行駛的空閒座位, 才能夠減少城市的碳排放, 釋放出更多的道路資源, 不僅讓分享者和使用者受益, 還可以實現社會多方面的共贏。

資本與補貼不能建立起合理的共用經濟模式, 它更多的涉及人與人的連接, 人與人的信任。 它並不是一個資訊連接平臺, 更不是將分享變為有利可圖的商業行為。 它並不代表能夠解決一切行業的問題, 但真正的共用經濟, 會因為互助平等,

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