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川“國家寶藏”熠熠生輝

《國家寶藏》正在央視熱播, 9家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奪人眼球。 四川的“國家寶藏”也不遑多讓, 川內文物專家、博物館長帶你觸摸四川國寶之美, 走近文物背後的故事、歷史——

太陽神鳥金箔 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千錘百煉 太陽神鳥展翅高飛

文物檔案: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

推薦人: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朱章義

推薦理由:一展古蜀先民深邃的哲學宗教思想、豐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藝術創造力,

寓意之深、造型之美, 讓人歎為觀止, 被納入國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2001年2月25日, 金沙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在3米深的夯土中, 露出一個小金角, 在陽光照射下尤其耀眼。 考古人員小心翼翼拾起泥塊, 用竹片、油漆刷輕輕剝落下泥塊外層鬆土, 一個揉成一團的金塊露出來。

金箔經過藥水浸泡後漸漸露出真容。 這枚小小的金箔精美絕倫:它只有20克, 卻被製作成外徑12.5釐米、內徑5.29釐米的金箔, 厚度只有0.2毫米, 四隻展翅飛翔的神鳥圍繞著太陽生生不息、循環往復地飛翔。

朱章義說, “學術界普遍認為旋轉的火球象徵太陽, 圍繞它的4只鳥則是托負太陽在天上運行的神鳥。 太陽神鳥金箔, 是對‘金烏負日’古代傳說的最好印證。

它直觀表達了遠古先民對太陽孜孜不倦的追求, 對光明的嚮往。 ”2005年8月16日, 太陽神鳥金箔圖案, 從1600餘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 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3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 怎樣製造出如此極富想像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呢?

來自四川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金沙遺址出土的14件金器樣品成分, 發現金沙遺址的金器主要由金、銀、銅三種元素組成, 含金量從83.3%至94.2%不等。 其中太陽神鳥金箔含金量最高, 達到94.2%。 這些金器的原料來自哪裡?朱章義說, 研究人員在分析金器化學成分時, 發現金沙遺址的金器都由自然砂金加工而成。

根據金箔殘留的痕跡, 北京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復原出它的製作流程。 朱章義說,

“古蜀的手工匠人先把金子熱鍛成圓形, 再反復錘揲, 讓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 ”在著名考古學家王仁湘看來, 金子具有上佳的延展性, 這個步驟不難實現, “古代制箔之法, 是先將黃金提純後打成金葉, 再夾在用煤油熏煉成的烏金紙裡, 又反復錘打約一日, 金葉就變成了薄薄的金箔。 ”此後, 心靈手巧的匠人們用剪切的手法去掉外沿的參差不齊, 再畫出圖案並根據紋路反復刻劃切割形成鏤空。 由於手工操作並不能保證每次刻劃都與前一次的線條完全重合, 以致於在太陽的光芒、鳥的四周都留下了大量多次刻劃的痕跡。 甚至因為金器的延展性好, 器物表面還留下了不少製作時產生的細小褶皺。 經過多道工序而成的金箔,
太陽光芒的長短、大小其實略有出入, 四隻鳥的細部也有極小差異。 “不過也正因如此, 太陽神鳥金箔才更有動感和生命力。 ”

青銅神樹 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耗時3年 青銅神樹“立”起不凡氣度

文物檔案: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神樹

推薦人: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

推薦理由: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祭祀坑,高達3.96米,堪稱青銅鑄造的絕世神品,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話意識形象化的寫照。

朱亞蓉介紹,1986年,三星堆兩座商代祭祀坑出土時,青銅神樹就在其中。但“祭祀坑中的遺物,在掩埋前就被人為敲碎砸扁,再填入泥土。青銅神樹樹幹斷成三截,樹枝斷成十八截,其餘的鳥兒、果實碎片不計其數,破損十分嚴重,沒有人知道神樹曾經是哪般模樣。”

當年10月,殘破的青銅神樹被運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由文物修復專家楊曉鄔帶隊修復。

年過七旬的楊曉鄔,至今還能憶起當年修復的艱辛。他們先小心翼翼地給碎片“清創”:去除浮土使用軟毛刷,清洗採用蒸餾水,只為不再給神樹再添新傷。對楊曉鄔而言,“清創”事小,要把神樹拼接復位,就考技術了,“它畢竟體量巨大。修復後的神樹有300多斤,近4米高,不可能拿在手上觀察,一眼看出問題所在。”他決定先將神樹“立”起來。

然而,青銅神樹不僅折斷,很多地方還糟朽得十分嚴重,完全無法承受直接焊接。怎麼辦?楊曉鄔想到一個大膽的辦法,“我們把神樹空心主幹裡的範土掏出來,在裡面塞進銅管進行支撐,再在銅管和神樹中間灌注環氧樹脂和範土的混和物進行固定。”糟朽的骨頭“補了鈣”,楊曉鄔這才開始給神樹做“手術”。方法和現代醫學的骨科手術頗為相似:用鉚釘將斷裂的各部件拼接。這株青銅神樹,使用到的鉚釘,多達上百個。參與修復的楊曉鄔弟子郭漢中說,“當然遊客看不到鉚釘,我們邊修邊打磨,最後還上色做舊,基本只有內行才能看到修補處。”

3個月後,神樹終於立了起來。但是彼時,樹幹傷疤縱橫,樹丫上掛的神鳥、圓環等也不完整,看上去毫無生氣。他們嘗試著把單獨修復的一條近40公斤重的青銅龍往上接。奇跡出現了:神樹突然變得神秘而生動。楊曉鄔說,大家原以為青銅龍是單獨的一件器物,後來才發現它之前歪歪扭扭的造型,原本就是為配合神樹設計的。後來,楊曉鄔們又重新複製了神樹上的飛鳥、果實等配件,再進行砂磨、做舊,終於恢復了神樹的不凡氣度。

神樹獨特的造型,究竟包含怎樣的寓意?

朱亞蓉介紹,目前學術界認為,三星堆神樹反映的依然是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的崇拜。“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很多神樹,最具代表性的扶桑,其突出特徵就是樹枝上分居了十個太陽。在古代,很多民族都將鳥作為太陽的象徵,三星堆青銅神樹所鑄神鳥,應該就是金烏(即太陽)的寫照。上古時期,人們認為天人感應、人天合一。這株神樹,應該就是人神互通的神話意識形象化的寫照。”

復原的漢代織機,成都博物館供圖

織機模型 見證四川在絲路上的重要地位

文物檔案:成都老官山漢墓織機模型

推薦人: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

推薦理由:5年前在老官山漢墓出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惟一有出土單位、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填補了以往只有抽象圖像資料的考古空白,也見證了四川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2012年7月,成都地鐵3號線在天回鎮老官山施工時,意外發現一批漢墓。當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展開搶救性發掘時,在編號M2的墓室底箱內發現4部織機模型。王毅介紹,“4部織機中最大的高約50釐米、長約70釐米、寬約20釐米,另3部略小,大小相近。最讓人驚喜的是,織機周圍還出土15件彩繪木俑。這些木俑或立或坐,手臂姿勢也各不相同。從木俑的形態來看,仿佛再現了漢代文獻中蜀都百室離房、機杼相和的織錦盛況。”這是幾代考古人夢寐以求的重大考古發現。

織機的出土,迅速引起關注。王毅說,蜀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第一代蜀王蠶叢就是“養蠶能手”。蜀錦自秦漢三國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名冠全國,被譽為“天下母錦”。然而古老的蜀錦此前僅見於史料記載,在四川地區從未出土過宋以前的實物。這批織機,是迄今我國、也是世界上發現的惟一有出土單位、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填補了以往只有抽象圖像資料的考古空白。

而根據成都文物工作者提供的織機模型測繪圖,中國絲綢博物館在2015年成功復原了滑框式織機和連杆織機,並用消失了2000多年的織錦技術,織出色彩斑斕的經錦蜀錦。

“這批漢代織機模型的出土,印證了四川就是南北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匯點。”王毅說,秦滅巴蜀以後,中央政府在成都設“錦官城”管理織錦刺繡,漢代蜀錦織造舉世聞名,三國時已是全國最大的織錦中心。最近幾十年,新疆、寧夏等絲綢之路沿線,不斷出土絲綢遺物,其中不少就是蜀地產品。“此次織機的出土,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了古代四川通過南北絲綢之路,為世界源源不斷供給絲綢產品的歷史史實,感受到了古代四川人的智慧發明與創造。”今年4月,“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90餘位考古、歷史、藝術等領域的專家達成《成都共識》:四川是中華絲綢文明起源地之一,是絲綢之路的主線之一。正是岀土文物,揭開了那段塵封的歷史。

【文物多一點】

四川的“國家寶藏”,遠不止於上述3件。在去年結束的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四川可移動文物數量的數量達到108萬件/套,數量位居全國第7。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到3400餘件。僅僅國家文物局公佈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就包括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玉邊璋、青銅大立人、黃金手杖,以及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太陽神鳥金箔,綿陽市博物館的青銅搖錢樹。除此之外,四川擁有迄今國內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漢代銅馬,刻有“中華第一吻”圖案的漢代石棺浮雕,唐武后銅鐘等。眾多精美文物是四川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的見證。

推薦理由: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祭祀坑,高達3.96米,堪稱青銅鑄造的絕世神品,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話意識形象化的寫照。

朱亞蓉介紹,1986年,三星堆兩座商代祭祀坑出土時,青銅神樹就在其中。但“祭祀坑中的遺物,在掩埋前就被人為敲碎砸扁,再填入泥土。青銅神樹樹幹斷成三截,樹枝斷成十八截,其餘的鳥兒、果實碎片不計其數,破損十分嚴重,沒有人知道神樹曾經是哪般模樣。”

當年10月,殘破的青銅神樹被運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由文物修復專家楊曉鄔帶隊修復。

年過七旬的楊曉鄔,至今還能憶起當年修復的艱辛。他們先小心翼翼地給碎片“清創”:去除浮土使用軟毛刷,清洗採用蒸餾水,只為不再給神樹再添新傷。對楊曉鄔而言,“清創”事小,要把神樹拼接復位,就考技術了,“它畢竟體量巨大。修復後的神樹有300多斤,近4米高,不可能拿在手上觀察,一眼看出問題所在。”他決定先將神樹“立”起來。

然而,青銅神樹不僅折斷,很多地方還糟朽得十分嚴重,完全無法承受直接焊接。怎麼辦?楊曉鄔想到一個大膽的辦法,“我們把神樹空心主幹裡的範土掏出來,在裡面塞進銅管進行支撐,再在銅管和神樹中間灌注環氧樹脂和範土的混和物進行固定。”糟朽的骨頭“補了鈣”,楊曉鄔這才開始給神樹做“手術”。方法和現代醫學的骨科手術頗為相似:用鉚釘將斷裂的各部件拼接。這株青銅神樹,使用到的鉚釘,多達上百個。參與修復的楊曉鄔弟子郭漢中說,“當然遊客看不到鉚釘,我們邊修邊打磨,最後還上色做舊,基本只有內行才能看到修補處。”

3個月後,神樹終於立了起來。但是彼時,樹幹傷疤縱橫,樹丫上掛的神鳥、圓環等也不完整,看上去毫無生氣。他們嘗試著把單獨修復的一條近40公斤重的青銅龍往上接。奇跡出現了:神樹突然變得神秘而生動。楊曉鄔說,大家原以為青銅龍是單獨的一件器物,後來才發現它之前歪歪扭扭的造型,原本就是為配合神樹設計的。後來,楊曉鄔們又重新複製了神樹上的飛鳥、果實等配件,再進行砂磨、做舊,終於恢復了神樹的不凡氣度。

神樹獨特的造型,究竟包含怎樣的寓意?

朱亞蓉介紹,目前學術界認為,三星堆神樹反映的依然是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的崇拜。“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很多神樹,最具代表性的扶桑,其突出特徵就是樹枝上分居了十個太陽。在古代,很多民族都將鳥作為太陽的象徵,三星堆青銅神樹所鑄神鳥,應該就是金烏(即太陽)的寫照。上古時期,人們認為天人感應、人天合一。這株神樹,應該就是人神互通的神話意識形象化的寫照。”

復原的漢代織機,成都博物館供圖

織機模型 見證四川在絲路上的重要地位

文物檔案:成都老官山漢墓織機模型

推薦人: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

推薦理由:5年前在老官山漢墓出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惟一有出土單位、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填補了以往只有抽象圖像資料的考古空白,也見證了四川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2012年7月,成都地鐵3號線在天回鎮老官山施工時,意外發現一批漢墓。當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展開搶救性發掘時,在編號M2的墓室底箱內發現4部織機模型。王毅介紹,“4部織機中最大的高約50釐米、長約70釐米、寬約20釐米,另3部略小,大小相近。最讓人驚喜的是,織機周圍還出土15件彩繪木俑。這些木俑或立或坐,手臂姿勢也各不相同。從木俑的形態來看,仿佛再現了漢代文獻中蜀都百室離房、機杼相和的織錦盛況。”這是幾代考古人夢寐以求的重大考古發現。

織機的出土,迅速引起關注。王毅說,蜀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第一代蜀王蠶叢就是“養蠶能手”。蜀錦自秦漢三國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名冠全國,被譽為“天下母錦”。然而古老的蜀錦此前僅見於史料記載,在四川地區從未出土過宋以前的實物。這批織機,是迄今我國、也是世界上發現的惟一有出土單位、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填補了以往只有抽象圖像資料的考古空白。

而根據成都文物工作者提供的織機模型測繪圖,中國絲綢博物館在2015年成功復原了滑框式織機和連杆織機,並用消失了2000多年的織錦技術,織出色彩斑斕的經錦蜀錦。

“這批漢代織機模型的出土,印證了四川就是南北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匯點。”王毅說,秦滅巴蜀以後,中央政府在成都設“錦官城”管理織錦刺繡,漢代蜀錦織造舉世聞名,三國時已是全國最大的織錦中心。最近幾十年,新疆、寧夏等絲綢之路沿線,不斷出土絲綢遺物,其中不少就是蜀地產品。“此次織機的出土,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了古代四川通過南北絲綢之路,為世界源源不斷供給絲綢產品的歷史史實,感受到了古代四川人的智慧發明與創造。”今年4月,“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90餘位考古、歷史、藝術等領域的專家達成《成都共識》:四川是中華絲綢文明起源地之一,是絲綢之路的主線之一。正是岀土文物,揭開了那段塵封的歷史。

【文物多一點】

四川的“國家寶藏”,遠不止於上述3件。在去年結束的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四川可移動文物數量的數量達到108萬件/套,數量位居全國第7。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到3400餘件。僅僅國家文物局公佈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就包括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玉邊璋、青銅大立人、黃金手杖,以及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太陽神鳥金箔,綿陽市博物館的青銅搖錢樹。除此之外,四川擁有迄今國內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漢代銅馬,刻有“中華第一吻”圖案的漢代石棺浮雕,唐武后銅鐘等。眾多精美文物是四川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的見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