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盤點:至此之後,再無閨秀,民國最精緻女子!

民國有著這麼幾位女子, 面子絕代風華, 裡子才情萬千。 潘妃:兼具才華性情, 內外精緻的美人

潘素是前清著名狀元宰相潘世恩的後人,

其母沈桂香出自名門, 請名師教授潘素音樂與繪畫, 故潘素既能彈得一手好琵琶, 也可作得一幅美畫。 而其父潘智合卻是個紈絝子弟, 敗光一切家產, 其生活就此陷入困頓。

潘素13歲時, 母親病逝, 繼母王氏將她賣到上海妓院, 獲“潘妃”之稱。

張伯駒在上海見到潘妃, 頓時覺得驚為天人, 一見頃心, 費盡心力追求, 於是, 其在二十芳齡之際便成了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先生的夫人。

青綠山水畫家

張伯駒自比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 自然要把潘素培養成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

張伯駒請了當時的各方名士教授潘素古文與山水畫。 加之潘素本身已有深厚的功底, 故而其造詣極高。

潘素自幼酷愛繪畫, 21歲時正式拜師學畫,

主攻花鳥;中年開始對山水滋生興趣, 潛心觀摩張府珍貴的書畫真跡, 至名山大川實地寫生;晚年時擅作金碧青綠山水與雪景山水。

四十年代的潘素已然在繪畫界嶄露頭角, 尤擅長工筆重彩山水畫, 承繼了細密嚴謹, 金碧緋映的一派, 成為我國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

張大千先生曾稱讚潘素的繪畫:“神韻高古, 直逼唐人, 謂為楊升可也, 非五代以後所能望其項背”。

一代美人, 精緻的五官隔著褪色的黑白照片仍美得驚為天人。

狷介之人

氣節上, 潘素跟張伯駒一般, 也是狷介之人。 1937年, 夫婦參加蔣緯國婚禮時, 蔣緯國知道潘素善彈琴, 邀其演奏, 潘素以琴不在側委婉拒絕, 蔣緯國多次再請, 潘不為所動。

唐瑛:舞低楊柳樓心月, 歌盡桃花扇底風

唐瑛是中國首批留洋學生唐乃安的女兒, 是上海教會貴族學校的高材生, 是宋子文癡戀一生而不得的愛人, 更是當年上海灘最為翹楚的一代名媛。

南唐北陸

唐瑛多才多藝, 嗓音甜美, 具有曼妙的舞姿與高雅的談吐, 是紅透整個上海灘的頭牌交際花,

曾與陸小曼齊名, 獲稱“南唐北陸”。

戲劇界的繆斯

風華絕代、儀態萬千的唐瑛並非僅是上海風月場所的交際名媛, 其精通英文, 善唱昆曲, 熱衷演戲。 既能一展曼妙舞姿, 又可彈得一手好琴, 案前潑墨, 山水畫立就。

1927年, 她演出昆曲《牡丹亭》, 成當年報紙的頭條。

1935年, 她在卡爾登大劇院用英語演出了整部《王寶釧》。 用英語演出京劇此乃第一遭, 加之其精湛的演技, 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在百樂門參演過話劇《少奶奶的扇子》

……

至此, 唐瑛被稱為“戲劇界的繆斯”。

這時的唐瑛正處於人生最顯赫的時期, 猶如一朵含苞的夜來香, 在上海灘搖曳生姿, 幽香宜人。

比我漂亮的人, 沒有我聰明;比我聰明的人, 又沒有我漂亮。

唐瑛穿著打扮考究且前衛,

一度成為舊上海的時尚潮流風向標。

選用CHANEL N°5香水、CHANEL香水袋、FERREGAMO皮鞋、CD口紅、CELINE衣服和LV手袋, 更有十口鑲金大衣箱以及昂貴的掛滿大櫥的裘皮大衣。

據其妹唐薇紅回憶, 姐姐極其注重修飾打扮, 就算待在家裡, 一天也要換三次衣服, 早上穿短袖的羊毛衫, 中午穿旗袍, 晚上家裡有客人造訪, 就著西式長裙。 那時候的旗袍滾很寬的邊, 滾邊上繡出各種花樣。

唐瑛最喜歡的一件旗袍滾邊上有一百多隻翩翩飛舞的蝴蝶, 用金絲銀線繡成, 紅寶石鈕扣熠熠生輝。

聰慧的她甚至能夠DIY自己的原創服飾, 別致、時髦而前衛, 一度在名媛圈中刮起了“唐瑛款”風。

1927年, 在上海靜安寺路一棟三層的小洋樓裡, 時尚的領軍人物——唐瑛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為女性開辦的服裝公司——“雲裳服裝公司”。

在當年的上海灘,雲裳服裝成為了時髦女子的一大追求。

唐瑛對於食物亦非常講究:每一頓都會按照合理的營養要求進行搭配,甚至於每一餐都嚴格遵循精確的時間表進行。

此外,她極其重視餐桌禮儀,吃飯時絕不能擺弄碗筷餐具,不能邊吃邊說話;湯再燙,也不能用嘴去吹等等。

家裡更備有四位廚師:兩位負責中式點心,一位負責西式點心,另一位則專門負責做大菜。

七十年代時,年過六旬的唐瑛身著一襲藍綠色旗袍回上海探親,那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透露出的精雅韻致,恍惚地讓人以為,美人遲暮的哀愁似乎總是與她無關。

曾有人稱唐瑛如一株絢爛的鬱金香,縱然光彩照人,卻無刺無害,從不爭搶別人的光華。她沒有那麼多華麗的煩惱和奢侈的憂傷,這樣恰到好處的感性和理性,對於女人,是難能可貴的兩全。而唐瑛則自信地認為:“比我漂亮的人,沒有我聰明;比我聰明的人,又沒有我漂亮。”

夏夢: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

在老上海濃重的藝術氛圍以及雙雙都是票友的父母的影響下,夏夢愛上了戲劇表演。尤其喜愛莎士比亞的作品,甚至於,原名為楊濛的她從莎翁的《仲夏夜之夢》中為自己取了“夏夢”的藝名。

夏夢是五十年代香港的著名演員與製片人,能演會唱,不論時裝、古裝、戲曲電影皆能勝任,堪稱國語片罕見的全能演員。

2015年6月21日,已然82歲的夏夢榮獲第18屆上海電影節金爵獎-終身成就獎。

金庸的夢中情人

被譽為是“上帝傑作”的夏夢豔而不媚,貞靜平和,嫻雅大方,身材高挑,是香港公認的西施。

其更是一代武俠小說家金庸的夢中情人。武俠大師為夢中情人委身長城影業甘當個小編劇的軼事,成了當時文化圈中的一番美談。奈何大俠一番苦戀,換得美人一句:“今生今世難償此願,也許來生來世還有機會……”只得將對其的癡戀化作筆下的清麗女子,以解相思之苦。

聰明過人的黃蓉、不染風塵的小龍女和純淨如初的王語嫣的原型便是夏夢。

金庸說:“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

李翰祥說:“夏夢是中國電影有史以來最漂亮的女演員,氣質不凡,令人沉醉。”

影視評論家石川說:“夏夢是傳統士大夫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又是承載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民國文人家國夢想的夢中情人。”

長城三公主

夏夢因偶然被大導演相中從而得以投身影視圈,與電影結緣17年,拍攝了近40部影片。絕代美貌與精湛演技以及低調從時的藝德令之著稱影界。

銀幕上斯人如天仙下凡,嫋嫋婷婷。其凝煉且樸實自然的表演風格,令其飾演大家閨秀亦或風塵女子、賢妻良母或青春少女,皆能熠熠生輝。且與當時的石慧、陳思思並稱為“長城三公主”。

作為長城電影公司的當家花旦——夏夢稱得上是“正大仙容”,無論是扮演董小宛亦或是陳白露,其身上總能夠自帶一番凜然的正氣。

而在銀幕外,長城公司與夏夢之間更是仗義互助的關係。公司沒錢開拍的時候,夏夢去外面賺了錢養公司,而頗具大家庭氛圍的公司也保障公主們只參加最健康的社交。

在老一輩影迷們的心中,夏夢是香港唯一一位可與奧黛麗.赫本相媲美的女明星。

長城鳳凰導演李萍倩說:“夏夢鏡頭前適應能力強,能夠準確展現人物內心世界,是一位天才的演員。

丁柳元折服于老藝術家們的美好品質與藝術修養,用“聆聽歲月、感懷今朝、溫潤我心、不忘初心”向夏夢致敬。

孟小冬:地獄天堂都一夢,煙霞窟裡送芳年

梨園冬皇

孟小冬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其祖父擅演文武老生,父親、叔伯唱京劇,故而聰慧秀麗的她自小便耳濡目染學唱鬚生。

6歲時,孟小冬便跟著父親練習身段,每天聽著父親吊嗓,久而久之竟然喜歡上了老生的唱段。

8歲時,正式學習孫菊仙派老生。12歲時,首次在無錫掛牌公演。14歲時,在上海與眾大家同台演出,頗具大家風範。

18歲時,技藝精湛的孟小冬在京登臺,一炮而紅,獲得了“冬皇”的美號。

芳齡十八的孟小冬初到北國,便活躍於京、津兩地,頻繁參加崇雅社等坤班的演出。

正值豆蔻年華、明慧照人的孟小冬,其颱風演技竟能與當時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頡頏,一時成為風靡九城的紅角。加之其舉止優雅、氣質高貴、楚楚動人,引得當時的北平人皆以之為心目中的偶像。

31歲時,其藝術才華獲得“新譚派”余叔岩青睞,成為其唯一的關門女弟子。

在京城聲名鵲起她,以後的營業戲賣座幾乎與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相持平。

40歲時,其在中國大戲院連演兩場《搜孤救孤》,在上海灘唱得萬人空巷,吸引了川陝平津台等地的戲迷不惜重金坐飛機買黃牛票來聽戲。演罷後從此退出舞臺,不再登場。

只有具有天賦、意志堅強又迷戀藝術的人才能有資格做冬皇的學生。而她在教授弟子時,更是嚴厲認真。且嚴格規定,未經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隨意吊嗓,更不准在外面唱尚未純熟的戲。其對藝術的態度如此可見一般。

當年的燕京散人曾評孟腔:“孟小冬生得一副好嗓子,最難得的是沒有雌音,這在千千萬萬人裡是難得一見的,在女鬚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錯愛的絕世情緣

18歲的孟小冬遇上了時年31歲的伶界大亨梅蘭芳,二人合演了《四郎探母》,大獲成功,至此二人互生情意。後經友人撮合,終成眷屬。

當年的《北洋畫報》登載了一篇署名為“傲翁”的文章:“小冬聽從記者意見,決定嫁,新郎不是闊佬,也不是督軍省長之類,而是梅蘭芳。”

然而,梅蘭芳的原配福芝芳對梅孟的結合並不滿意,而梅蘭芳又因種種原因無法給予孟小冬與正妻平起平坐的地位,加之王惟琛在梅府前製造的流血事件,最終導致昔日的戀人勞燕分飛。

二人的婚姻僅維繫短暫的四年。

演老生的孟小冬如爺們般說到:“請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錢。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絕不會比你差!”

確然,30歲的孟小冬遇上了當年的“上海灘皇帝”杜月笙。杜月笙懂孟小冬,他重視她的藝術成就;且給予她名分,讓晚輩對之行跪拜禮。因此,至杜月笙逝世後,孟小冬終生不再唱戲。

再回首往昔的各番恩怨,她說“一切都過去了罷!”

張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張充和非傾國傾城貌,初初一瞥,無法給人“一眼驚豔”之感,但喜著一襲暗色旗袍的她,“素雅玲瓏,並無半點濃妝,說笑自如”,清淡之中,自有一種高雅的氣質,頗具民國女子的風韻,令人不禁為之動容。

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充和自小天資過人,加之家裡特意請了先生授課,至此得以閉門苦讀《史記》《漢書》《左傳》《詩經》等典籍。

十年的國學底蘊濡養了她的氣質,潤色了其出彩的文筆。甚至於一代名士章士釗也譽充和為“才女蔡文姬”;戲劇家焦菊隱稱她為“當代李清照”。

她的代表詩詞有中英文詩集《桃花魚》,該詩營造出的意境堪比李清照的《如夢令》。

《桃花魚》

記取武陵溪畔路,

春風何限根芽。

人間裝點自由他,

願為波底蝶,

隨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無著處,

最憐泡影身家。

試講飛蓋約殘花,

輕綃都是淚,

和霧落平沙。

除了寫詩之外,張充和也通昆劇,唱、念、做、打,揮灑自如。

在各種出版的昆曲圖錄裡,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飛、梅蘭芳這些一代大師的名字連在一起的。1943年在重慶粉墨登臺的一曲昆曲《遊園驚夢》,曾轟動大後方的杏壇文苑,章士釗、沈尹默等人紛紛賦詩唱和,成為抗戰年間一件文化盛事。

當代小楷第一人

充和的書法各體皆備,一筆娟秀端凝的小楷,結體沉熟,骨力深蘊,尤為世人所重,被譽為“當代小楷第一人”。

白謙慎:我們當她是個活寶

而如今,能像張充和當年那樣,既有江南小家碧玉的容姿又有大家閨秀的風範者實在不多;更何況她工詩詞、善書法、會丹青、通音律、尤長昆曲,且為人低調淡泊。

即使年老,她仍面容清秀,儀態萬方,被稱之為“最後的大家閨秀”。

在當年的上海灘,雲裳服裝成為了時髦女子的一大追求。

唐瑛對於食物亦非常講究:每一頓都會按照合理的營養要求進行搭配,甚至於每一餐都嚴格遵循精確的時間表進行。

此外,她極其重視餐桌禮儀,吃飯時絕不能擺弄碗筷餐具,不能邊吃邊說話;湯再燙,也不能用嘴去吹等等。

家裡更備有四位廚師:兩位負責中式點心,一位負責西式點心,另一位則專門負責做大菜。

七十年代時,年過六旬的唐瑛身著一襲藍綠色旗袍回上海探親,那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透露出的精雅韻致,恍惚地讓人以為,美人遲暮的哀愁似乎總是與她無關。

曾有人稱唐瑛如一株絢爛的鬱金香,縱然光彩照人,卻無刺無害,從不爭搶別人的光華。她沒有那麼多華麗的煩惱和奢侈的憂傷,這樣恰到好處的感性和理性,對於女人,是難能可貴的兩全。而唐瑛則自信地認為:“比我漂亮的人,沒有我聰明;比我聰明的人,又沒有我漂亮。”

夏夢: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

在老上海濃重的藝術氛圍以及雙雙都是票友的父母的影響下,夏夢愛上了戲劇表演。尤其喜愛莎士比亞的作品,甚至於,原名為楊濛的她從莎翁的《仲夏夜之夢》中為自己取了“夏夢”的藝名。

夏夢是五十年代香港的著名演員與製片人,能演會唱,不論時裝、古裝、戲曲電影皆能勝任,堪稱國語片罕見的全能演員。

2015年6月21日,已然82歲的夏夢榮獲第18屆上海電影節金爵獎-終身成就獎。

金庸的夢中情人

被譽為是“上帝傑作”的夏夢豔而不媚,貞靜平和,嫻雅大方,身材高挑,是香港公認的西施。

其更是一代武俠小說家金庸的夢中情人。武俠大師為夢中情人委身長城影業甘當個小編劇的軼事,成了當時文化圈中的一番美談。奈何大俠一番苦戀,換得美人一句:“今生今世難償此願,也許來生來世還有機會……”只得將對其的癡戀化作筆下的清麗女子,以解相思之苦。

聰明過人的黃蓉、不染風塵的小龍女和純淨如初的王語嫣的原型便是夏夢。

金庸說:“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

李翰祥說:“夏夢是中國電影有史以來最漂亮的女演員,氣質不凡,令人沉醉。”

影視評論家石川說:“夏夢是傳統士大夫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又是承載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民國文人家國夢想的夢中情人。”

長城三公主

夏夢因偶然被大導演相中從而得以投身影視圈,與電影結緣17年,拍攝了近40部影片。絕代美貌與精湛演技以及低調從時的藝德令之著稱影界。

銀幕上斯人如天仙下凡,嫋嫋婷婷。其凝煉且樸實自然的表演風格,令其飾演大家閨秀亦或風塵女子、賢妻良母或青春少女,皆能熠熠生輝。且與當時的石慧、陳思思並稱為“長城三公主”。

作為長城電影公司的當家花旦——夏夢稱得上是“正大仙容”,無論是扮演董小宛亦或是陳白露,其身上總能夠自帶一番凜然的正氣。

而在銀幕外,長城公司與夏夢之間更是仗義互助的關係。公司沒錢開拍的時候,夏夢去外面賺了錢養公司,而頗具大家庭氛圍的公司也保障公主們只參加最健康的社交。

在老一輩影迷們的心中,夏夢是香港唯一一位可與奧黛麗.赫本相媲美的女明星。

長城鳳凰導演李萍倩說:“夏夢鏡頭前適應能力強,能夠準確展現人物內心世界,是一位天才的演員。

丁柳元折服于老藝術家們的美好品質與藝術修養,用“聆聽歲月、感懷今朝、溫潤我心、不忘初心”向夏夢致敬。

孟小冬:地獄天堂都一夢,煙霞窟裡送芳年

梨園冬皇

孟小冬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其祖父擅演文武老生,父親、叔伯唱京劇,故而聰慧秀麗的她自小便耳濡目染學唱鬚生。

6歲時,孟小冬便跟著父親練習身段,每天聽著父親吊嗓,久而久之竟然喜歡上了老生的唱段。

8歲時,正式學習孫菊仙派老生。12歲時,首次在無錫掛牌公演。14歲時,在上海與眾大家同台演出,頗具大家風範。

18歲時,技藝精湛的孟小冬在京登臺,一炮而紅,獲得了“冬皇”的美號。

芳齡十八的孟小冬初到北國,便活躍於京、津兩地,頻繁參加崇雅社等坤班的演出。

正值豆蔻年華、明慧照人的孟小冬,其颱風演技竟能與當時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頡頏,一時成為風靡九城的紅角。加之其舉止優雅、氣質高貴、楚楚動人,引得當時的北平人皆以之為心目中的偶像。

31歲時,其藝術才華獲得“新譚派”余叔岩青睞,成為其唯一的關門女弟子。

在京城聲名鵲起她,以後的營業戲賣座幾乎與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相持平。

40歲時,其在中國大戲院連演兩場《搜孤救孤》,在上海灘唱得萬人空巷,吸引了川陝平津台等地的戲迷不惜重金坐飛機買黃牛票來聽戲。演罷後從此退出舞臺,不再登場。

只有具有天賦、意志堅強又迷戀藝術的人才能有資格做冬皇的學生。而她在教授弟子時,更是嚴厲認真。且嚴格規定,未經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隨意吊嗓,更不准在外面唱尚未純熟的戲。其對藝術的態度如此可見一般。

當年的燕京散人曾評孟腔:“孟小冬生得一副好嗓子,最難得的是沒有雌音,這在千千萬萬人裡是難得一見的,在女鬚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錯愛的絕世情緣

18歲的孟小冬遇上了時年31歲的伶界大亨梅蘭芳,二人合演了《四郎探母》,大獲成功,至此二人互生情意。後經友人撮合,終成眷屬。

當年的《北洋畫報》登載了一篇署名為“傲翁”的文章:“小冬聽從記者意見,決定嫁,新郎不是闊佬,也不是督軍省長之類,而是梅蘭芳。”

然而,梅蘭芳的原配福芝芳對梅孟的結合並不滿意,而梅蘭芳又因種種原因無法給予孟小冬與正妻平起平坐的地位,加之王惟琛在梅府前製造的流血事件,最終導致昔日的戀人勞燕分飛。

二人的婚姻僅維繫短暫的四年。

演老生的孟小冬如爺們般說到:“請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錢。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絕不會比你差!”

確然,30歲的孟小冬遇上了當年的“上海灘皇帝”杜月笙。杜月笙懂孟小冬,他重視她的藝術成就;且給予她名分,讓晚輩對之行跪拜禮。因此,至杜月笙逝世後,孟小冬終生不再唱戲。

再回首往昔的各番恩怨,她說“一切都過去了罷!”

張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張充和非傾國傾城貌,初初一瞥,無法給人“一眼驚豔”之感,但喜著一襲暗色旗袍的她,“素雅玲瓏,並無半點濃妝,說笑自如”,清淡之中,自有一種高雅的氣質,頗具民國女子的風韻,令人不禁為之動容。

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充和自小天資過人,加之家裡特意請了先生授課,至此得以閉門苦讀《史記》《漢書》《左傳》《詩經》等典籍。

十年的國學底蘊濡養了她的氣質,潤色了其出彩的文筆。甚至於一代名士章士釗也譽充和為“才女蔡文姬”;戲劇家焦菊隱稱她為“當代李清照”。

她的代表詩詞有中英文詩集《桃花魚》,該詩營造出的意境堪比李清照的《如夢令》。

《桃花魚》

記取武陵溪畔路,

春風何限根芽。

人間裝點自由他,

願為波底蝶,

隨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無著處,

最憐泡影身家。

試講飛蓋約殘花,

輕綃都是淚,

和霧落平沙。

除了寫詩之外,張充和也通昆劇,唱、念、做、打,揮灑自如。

在各種出版的昆曲圖錄裡,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飛、梅蘭芳這些一代大師的名字連在一起的。1943年在重慶粉墨登臺的一曲昆曲《遊園驚夢》,曾轟動大後方的杏壇文苑,章士釗、沈尹默等人紛紛賦詩唱和,成為抗戰年間一件文化盛事。

當代小楷第一人

充和的書法各體皆備,一筆娟秀端凝的小楷,結體沉熟,骨力深蘊,尤為世人所重,被譽為“當代小楷第一人”。

白謙慎:我們當她是個活寶

而如今,能像張充和當年那樣,既有江南小家碧玉的容姿又有大家閨秀的風範者實在不多;更何況她工詩詞、善書法、會丹青、通音律、尤長昆曲,且為人低調淡泊。

即使年老,她仍面容清秀,儀態萬方,被稱之為“最後的大家閨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