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河曲縣冬至的習俗風情

河曲縣冬至的習俗風情

河曲視窗網特稿(柳海樹)2017年的冬雪姍姍來遲, 直到12月14日素雅聖潔的銀裝才悄無聲息地披掛在河曲大地。

山川、田野、房屋、樹木……到處呈現出粉妝玉砌的秀美姿容, 大人小孩都樂了, 長吸一口新鮮空氣, 舒展舒展腰肢, 在雪中漫步、拍景, 塑雪人、打雪仗, 好不愜意!可玩樂還沒有盡興, 雪兒就告別了人們, 將冬的威嚴展現在我們面前--冬至到了, 真正的冬降臨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從古至今, 民間均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 人們對冬至尤其重視, 把它看得和“歲首”一樣重要。 河曲人也不例外, 不但流傳下了吃麻花、喝粉湯的地方風俗, 也傳承了冬至日上墳祭祀祖先的習俗。 當然, 也不乏吃餃子、包餛鈍、回娘家送麻花等風土人情。

河曲人過冬這天, 早上都有吃麻花、喝粉湯的風俗習慣。 人們提前就買下了麻花, 十根或八根, 甚至更多,

遇到好吃的麻花, 有人整箱就搬回了家。 河曲麻花以巡鎮產的最為好吃和出名, 金黃的色澤、誘人的外形、噴香的味道、酥脆的口感, 可謂“色香味俱佳”。 巡鎮麻花已經成為一種知名的食品品牌, 享譽晉陝蒙, 香飄千萬家。 巡鎮做麻花生意的手藝人, 不下十幾家。 他們以麻花為產業, 養家糊口、發家致富, 有不少都是祖傳的麻花世家。 每到過冬時節, 巡鎮的麻花往往供不應求。 今年的冬至前兩天, 適逢巡鎮趕集, 集市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人們大包小包的採購貨物、食品, 大多手裡少不了一袋黃燦燦的麻花。 河曲大街上也提前幾天就聽到了“麻花--麻花, 巡鎮大麻花, 八毛一條……”的叫賣聲。 當然, 有的人家也不厭其煩自己做麻花, 想吃什麼口味的任由自己細緻加工。
到了冬至節日早上, 河曲每戶人家圍坐在熱炕頭或餐桌前, 有滋有味地咀嚼著酥脆的麻花, 再熱熱地喝一口調上老陳醋的豆腐粉湯, 嘴一吸溜, 吱吱作響, 然後就一口地方小菜, 那情景實在溢於言表, 過節的氛圍也像散發出的陣陣香味, 在空氣中氤氳, 整個家充滿了溫馨和安樂, 簡直就是“冬至大似年”的熱絡與祥和。

冬至這天, 敬守孝道、心懷感恩的河曲人, 不會忘記祖先的恩德和護佑, 都要準備上好吃好喝上墳祭祖。 有條件的不辭行程上百里路回村裡上墳, 實在不能回去的也要跑到十字路口祭奠一番。 孝子賢孫將事先精心準備好的美食一樣樣擺在面前, 當然少不了麻花, 還要供上新鮮的水果、醇香的美酒,

甚至香煙, 然後燒香、叩首、焚化紙錢, 酒撒四周, 燃放爆竹, 口裡念念有詞, 奉告先祖:遠在天國的祖宗仙人, 你們來吃來喝來拿錢吧!我們一切都好, 望你們放心!祝願你們幸福安康, 繼續保佑兒孫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有的難免淚灑衣襟、唏噓不已, 那叩拜的舉動、虔誠的態度、至真的孝心, 無不令人感傷和動容, 充分表現了冬至節日別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冬至中午, 有一些人家有吃餃子、包餛鈍的習慣, 圖的就是個團圓和熱乎。 因為冬至一過, 就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據說吃上熱氣騰騰的餃子和餛鈍, 就可以贏得寒冬的溫暖, 平安地度過嚴冬、迎來美好的春天。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由來已久, 傳說與東漢時的醫聖張仲景有關,

是他慈悲為懷, 以高明的醫術和熱氣騰騰的餃子挽救了不少窮苦百姓的生命, 才遺留下這一暖心的風俗習慣。

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給父母送禮, 也是冬至節的一個習俗。 河曲則自然是送麻花, 體現了後輩對老人的關心和孝順。 可見, 冬至節也是一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美好節日。 由此看來, 精心準備、悉心安排、用心過一個冬至節也是頗有意義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