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一雙“紅軍鞋”,蹚出致富路

宕昌縣哈達鋪鎮, 作為紅軍長征途中名副其實的“加油站”而備受外界關注。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每年吸引著數十萬人前來重溫紅色故事, 感受紅色文化。

圍繞哈達鋪紅色文化做文章, 紅色文化產業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隨著一批又一批尋找紅色文化的遊客到來, 也帶“火”了位於哈達鋪鎮的紅軍鞋廠。

1998年, 高月菊、徐文林夫婦在自己家辦起手工作坊, 開始製作手工布鞋, 經過多年探索, 當初的手工作坊, 已發展成為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年生產量近2萬雙、年利潤達70多萬元的專業“紅軍鞋”生產企業。

位於紅軍鞋廠門口一側的展廳內, 雪白的牆面和頂部懸掛的大紅燈籠相互映襯, 四周的展架上展出了包括圓口鞋、草鞋、麻鞋、鬆緊布鞋、方口鞋、棉鞋、拖鞋、虎頭鞋、老年工藝品鞋等不同系列的數十款產品, 尤其是平常難得一見的草鞋, 一下子拉近了紅色歷史與現代生活的距離。

徐文林拿起一雙草鞋介紹道:“這就是按照當年紅軍穿過的草鞋樣式製作的……”一雙普通的草鞋, 就這樣承載著對那段紅色歷史的緬懷, 鮮活地展現在了記者眼前。

徐文林說, 一雙“紅軍鞋”的製作工藝, 包括撐麻、搓繩、納鞋底、做鞋面、裹底子等二十多道流程。

一雙全手工納制的鞋, 光納千層底, 一般都要耗費兩天時間。

高月菊、徐文林還是哈達鋪有名的創業扶貧帶頭人。 紅軍鞋廠在不斷發展的同時, 也有效帶動了當地貧困婦女和殘疾人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 目前, 紅軍鞋廠總共招工42人, 其中有24人是在家靈活就業, 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員工的生活;同時鞋廠也為17名附近村裡的殘疾人提供了就業便利, 使他們也通過鞋廠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徐文林說:“雖然他們身體殘疾不能外出打工、幹重活, 但做起‘紅軍鞋’來, 個個都是一把好手。 ”

鞋廠員工劉金娥是鞋廠的直接受益者之一。 她說, 自己身體不好, 所以沒有出去打工, 丈夫為了照顧家裡也只能打短工, 收入很不穩定。 幾年前劉金娥經別人介紹來到紅軍鞋廠打工, 一個月下來至少能掙2000多元。

2015年, 紅軍鞋廠被確立為隴南市“隴南巧手”省級示範基地, 2016年註冊了“紅色巧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 結合紅色旅遊地的特點, 公司加大了旅遊產品開發,

走上了“公司+合作社+電商+貧困戶”發展模式, 開啟了新的發展階段。

徐文林說, “紅軍鞋”傳承的是紅色文化, 提升了遊客的紅色旅遊體驗感, 是宕昌縣重點推介的旅遊產品。 遊客來哈達鋪旅遊, 都願意帶一雙“紅軍鞋”回去, 在旅遊高峰期, 甚至會供不應求。 不僅如此, “紅軍鞋”的銷路遍佈甘肅、新疆、陝西、上海、北京等地。

從新聞裡看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管道”後,徐文林更加堅定了將“紅軍鞋”品牌發展壯大的信心。他告訴記者,目前紅軍鞋廠的發展才剛剛起步,未來他還準備繼續做好“紅軍鞋”的大文章,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拓寬市場管道,吸收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帶領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過上有奔頭的好日子。

從新聞裡看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管道”後,徐文林更加堅定了將“紅軍鞋”品牌發展壯大的信心。他告訴記者,目前紅軍鞋廠的發展才剛剛起步,未來他還準備繼續做好“紅軍鞋”的大文章,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拓寬市場管道,吸收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帶領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過上有奔頭的好日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