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讀課:教什麼與怎麼教

執教者:鄧曉剛

觀察者:鄧彤

課堂重播

《秋水(節選)》教學實錄

(教師要求學生在30分鐘內自讀課文三遍:第一遍,只看原文讀,瞭解大意,標出疑難;第二遍,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嘗試解決疑難;第三遍,總結自己在本次閱讀中最大的收益。 在此基礎上,師生進行了十餘分鐘的閱讀交流。 )

師:在許多中國文人心中,一直珍藏著一輪明月,它綻放著別樣的美麗,這明月,就是莊子---一位最富浪漫詩情的哲學家。 我們今天學習的《秋水(節選)》,就是莊子著作中的一個著名的片段。

學習古人的文章,句讀是第一關。 我想通過這種方法,看看同學們自讀的情況。

(教師投影影展示無標點的課文,學生朗讀。 )

師:從剛才的朗讀中, 感覺同學們都已經做了比較認真的預習。 下面,老師再提幾個問題,看看大家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請問:這則短文主要闡釋什麼道理?

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不能局限於個人有限的見聞而自我滿足,否則就如井底之蛙!

生:一個人應該不斷學習,不斷開闊視野。

師:很不錯啊!再來看幾個句子,請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投影顯示)

1.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順流而東行

3.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4.我之謂也

(師隨機指幾名學生回答,解釋均無誤。 )

師:看來,莊子也不過如此,這篇課文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嘛!同學們半個小時的預習就輕鬆解決,這堂課是不是可以結束了?

(學生笑)

師:但是,老師在讀課文時遇到一個問題,被一個字困擾了很久,即“河伯始旋其面目”中的“旋”字,同學們在閱讀文章時是怎樣理解這個字的呢?

生:旋轉。

師:不錯,課本上是這麼解釋的,那還原至句中說河伯“旋轉面目”合理嗎?

(學生似若有所悟,片刻,學生發言。 )

生:說河伯“旋轉面目”確實不合理。 因為北海在黃河前方,河伯如果要對海神說話只需向前直視,沒有理由轉過頭去。

生(反駁):也許是他不好意思面對海神才轉過頭去的呢!

生:那也不行。 面對聽眾說話是基本禮儀,凡人尚且知道,河神更不能如此不懂禮貌的!

(生笑,師亦笑。 )

師:兩位元同學根據生活常識來推斷詞義,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我們語文學習主要還應該從語言著手來理解內容。

《古漢語字典》中的“旋”有哪些義項呢?

生(學生快速翻查):有三個---轉、歸和隨即。

師:我們不妨將這三個義項套人句子驗證驗證--是河伯“隨即”了面目嗎?河伯“歸”了面目嗎?河伯“轉”了面目嗎?

生(笑):都不好。

師:那怎麼辦呢?

(生思考)

師:剛才那位同學把“旋轉面目”解釋為“轉過頭去”,大家注意到了嗎?我們是不是先把“面目”的意思弄清楚?

生(頓悟):“面目”應該指面貌神情,比如“面目可憎,面目全非”。 剛才同學說“轉過頭”是可以的,但“面目”不能解釋為“頭”。 而“旋其面目”要解釋為“轉過表情”就不合適……

師:你的意思是說,根據上下文搭配關係,“旋其面目”中的“旋”不適合作“旋轉”解,否則就會出現“轉過表情”這樣不通的說法,是嗎?

生:是的。

師:那麼,既然“面目”指“面貌表情”,那“旋”怎麼解釋才好呢?

生:“旋”翻譯成“改變”好!

生(多數同學贊同):是河伯改變了神情!

師:你們和一些專家學者所見略同啊!請看(投影顯示)---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河神才改變臉色”。

劉建國、顧寶田《莊子譯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將此句譯為“河神開始改變神態”。

師:河伯為什麼要改變神態呢?

生:神態改變是因為心態改變了。

師:改變神態前的河伯是什麼樣的心態呢?看看原文,有沒有體現他改變之前心態的句子。

生:“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師:喜洋洋嘛。

(生笑)

師:請同學們朗讀這一句。

(學生讀,師指導學生再三朗讀,要求讀出“得意洋洋”的語氣。 )

師:那麼,河伯是否有理由得意呢?

生(齊答):有!

師:用文中語句回答。

生(齊讀):“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渙浩崖之間,不辯牛馬"。

師:九曲黃河,雄渾跌宕,浩浩蕩蕩,他確實有資本洋洋自得。 不過,這種得意似乎沒有持續多久。 到底是什麼因素使他改變了自得之心呢?

生:見到北海之後河伯“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自慚形穢。

師:河伯是怎麼說的呢?

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師:如果河伯不去東海,他會怎樣?

生:始終自以為是。

生:會成為井底之蛙,被大方之家恥笑。

生:如果不見識一番大海,河伯將會始終以為自己是“天字第一號”呢!

師:同學們,海神是大方之家嗎?

生(七嘴八舌):不是,還有比大海更大的,大洋,天空,宇宙……

師:讓我們看看海神若在昕了河伯感歎後的一番話吧(投影顯示):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間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早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學生齊讀,瞭解大意。)

生:海神的確不是最大的,但他所見更多,視野更寬,因此,能清醒地認識自己。這也是大方之家啊。

師:這段話除了能夠表明海神的“大方”,我們是否還能領悟到其他道理呢?

生:小與大其實是相對的。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但天地與比它更大的相比則是小的。

生:我覺得,大與小之所以存在,其實都是相比較而言的。沒有絕對的大。

生:小與大是相對的。同樣,所有的偉人、智者也都是相對的。我們只要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狂妄自大,而我們也會因此更加偉大。所以,我覺得莊子才是真正的大方之家!

師: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們會越來越發現莊子思想的深刻,他有著我們目前還不懂的地方,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有著我們還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許多人研究莊子,評價莊子,在眾多評論中,我最喜歡這句(技影顯示):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心理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視權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隱士,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渡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然而,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懷寧《忙裡偷閒讀莊子》)

莊子是一位傳奇大師,《秋水》只是我們呼吸到的莊子的一縷芬芳。想要沐浴其中,請同學們多閱讀莊子的相關作品,擁有自己的遠見卓識後,將會唇齒留香啊!

(浙江省寧波市卻州中學315101)

對話

鄧彤(以下簡稱“鄧”):這節課可概括為:一個詞----“旋“,一句話----“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這是一種比較巧妙的設計,我想,你在備課時一定費了些心思吧?

鄭曉剛(以下簡稱“鄭”):對於《秋水(節選)》的教學,我一直心懷忐忑。從本質意義上講,莊子的文章應該屬於哲學範疇。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哲學文章,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幾次《秋水》教下來,都感覺不夠理想,最大的困惑有兩點:一是針對這篇課文,該教給學生什麼;二是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切人點進行教學。

鄧:教什麼與如何教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兩大核心任務。這個問題太大了,一時難以說清楚。我們不如結合這節課的特點,把話題定位在“語文自讀課教學應該‘教什麼’與‘如何教’”上,如何?一堂成功的課最基本的一條是:這堂課你究竟想教給學生什麼?所以請你先說說是怎麼解決這節課“教什麼”的問題的。

鄭:一般來說,這篇文章學生大體上都能夠讀懂,讀完課文後學生基本上都能夠懂得“做人不要驕傲自滿,自以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道理。這樣的體悟,學生是很容易自行獲得的。如果這時教師的教學依然停留于學生認識水準上,教學定是索然無味的。

因此,我試圖再深入些,使節選的課文更加符合莊子的思想的本意。但是,莊子的《秋水》主要是宣揚相對主義的認識論,對此,學生又是很難理解到位的。而且,過分糾纏於這些內容,會不會把語文課上成莊子哲學思想研讀課呢?

幾經思考,立足課文內容並且結合學生的認識程度,我把教學內容落在了這個點上:河伯之所以能“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是因為他眼界太小了。圄於自身,便會目光短淺,缺少見識。只有在他見到大海後,才意識到自身的渺小,就是獲得了“具見”,因此,“有見方有識”是我對這篇文章主旨的定位。

鄧:對於語文課堂來說,所有的思想內涵都應該立足于“文本”---文中的詞語、句子與段落。從你的課堂上看出學生大體順利達到了這個層面的理解。我很欣賞你用一個“旋”字開啟瞭解讀《秋水(節選)》之窗。對於文章教學來說,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會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篇課文的教學,切入點可以有多種,你選擇的是人們通常容易忽略的一個字。說說你的思考吧。

鄭:文言文教學,最不可以忽視的就是宇詞句這些最基本的東西。自讀課也不例外。我想通過對“旋”字的研究,給學生做個示範,使他們體會到閱讀過程中“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趣味。這樣的內容是學生自讀過程中不易注意的,因此,需要教師特別點出。

對於文中“河伯始旋其面目”的“旋”字,學術上歷來頗有爭議。從上下文的聯繫上看,河伯的心態是發生了轉變的,按通常的邏輯,心態的轉變往往外現在表情上為此我傾向於“改變”的解釋。值得慶倖的是這種解釋竟然和我教學目標的定位不謀而合了。學生是需要知道河伯的改變的。有了這個“旋”字,前後兩個不同的河伯就很容易被學生發現。可以說一個“旋”字真的就打開了文章的人口。

鄧:人口已打開了,再通過一個關鍵句“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來探究思想內核,這也是很恰當的。

鄭:說來慚愧。其實對於這個關鍵句,以往教學只是停留在“主旨句”的層面上。學生理解到了,我就自欺欺人地認為完成了教學任務。事實上,這是遠遠不夠的。當引領學生進入文章後,如何再深人探究,如何讓學生把握河伯得到的“見識”,是非常具有挖掘價值的。什麼是大方之家?誰是大方之家?為什麼會被大方之家笑?怎樣才避免不被大方之家笑?這些問題,會漸進漸深地引發學生一連串的思考。學生的思路仿佛一下子被打開了,便有了追問究竟的欲望。在追問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從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鄧:你的教學中,並沒有滿足教材節選的部分,也進行了一定的拓展。但我注意到你選擇的是縱向補充式的拓展,而不是通常大家所作的橫向引用。你的用意是什麼?

鄭:當我把這篇課文教學的主體思路確定後,我想到的是如何豐滿課堂的血肉。

至於後面選用的海神的回答,目的是想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點一下關於“小大之辨”和“事物的無窮性”的哲學思想的。這些思想,僅僅是讓學生瞭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不求有多深的體會。另一個目的,是想讓學生明白,對於文本的閱讀,特別是對於像莊子這樣的大家,會隨著閱讀的深入而對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內涵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從課堂的反應看,學生對莊子表現出無比的欽佩。這些,應算是他們深入閱讀的收穫。

另外,莊子的文章,歷來是以具有非凡想像的寓言藝術形式加以表現的。莊子以來,用寓言闡發思想成為中國文學、哲學的一個重要的手法。莊子善於將深刻的哲理寄寓在鮮活的形象之中,這樣避免了說理的呆板、艱澀、枯燥、乏味,化抽象為具體。如果時間允許,教師也可以在這些方面略加介紹。一方面,學生可以把握中國文學發展史的一條脈絡;另一方面,對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準,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最後,還望鄧老師指一下這堂課的不足。

鄧:在指出不足之前,我想先和你討論一下你的教學語言。我覺得你這堂課的教學語言是有一定美感的。看來你是刻意下了一番工夫,能說說你的考慮嗎?

鄭:我覺得語文課要有別於其他課堂,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語文課要有語文味---文學的味道,文化的味道。優美的課堂語言,會讓學生得到一種享受。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在努力的。這篇課文,哲學味道大於文學味道。講課時,語言過於理性,課堂可能會很悶。所以要認真潤色課堂語言,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鄧:我以為這堂課的主要問題恰恰就在這一點。我不反對你美化課堂語言,也非常贊同語文課要有語文味。不過,語文味到底應該怎樣才能體現出來?顯然,你試圖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來體現。但是,教師的教學語言無論怎樣優美,畢竟

只是一種載體,我倒擔心過於注重教學語言的華美是否會喧賓奪主以致妨礙學生對原作的理解。如果我們伸出手來向學生指示月亮,本意是讓學生領略月亮之美,但由於我們的手指裝飾得過於“花哨”(請原諒我用了這個比較嚴厲的詞語),會不會使學生過於關注“手指”卻忘了月亮本身呢?

觀察者語

自讀課該教什麼?該怎麼教?

這不是一個新話題,卻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一直以來我們基本上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

君不見:對自讀課文,教師完全放任不聞不問者有之,當成測試材料者有之,上成精讀課者亦有之,作為教師表現自我見解、馳騁自己才華的舞臺者亦有之……

應該說,這些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各行其是的現象本身就表明我們對於自讀課教學尚缺乏足夠的研究,還沒有達成基本的共識。這時,對這些基本問題做若干思考便顯得十分必要了。

一、為什麼需要自讀課文

這首先是實現語文教學基本目的的要求。葉聖陶曾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做文章,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其中,“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其實就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目的之一。自讀課文便是基於這一目的而設。

自讀課文起到的作用大致有三:一是練兵,教師通過自讀課文使學生得以練習鞏固教讀課上習得的知識、能力;二是檢驗,教師通過學生閱讀自讀課文的結果檢測學生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三是實戰,學生作為一個成熟的讀者自主有效地閱讀自讀課文,從中汲取營養滿足自己的精神或實際需求。

我們可以這麼說:教讀課實際上只是閱讀教學的手段,自讀課才是閱讀教學的目的;教讀只是過程,自讀才是結果。

因此,閱讀教學無論手段如何翻新方法如何層出不窮,最後檢驗的途徑只有一條:看學生是否能夠脫離教師的幫助而自行讀書----讀懂、讀透、讀出味道。

二、自讀課教學基本原則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大致確定以下幾點基本原則。

1.學生自讀為主

自讀課如果沒有“自讀”就失去其存在前提。雖然有教師曾經將自讀課設計為講讀課進行教學,並且也上得酣暢淋漓有聲有色;但這並不代表自讀課就應該如此上。事實上,教師雖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將一篇課文作為自讀或講讀來教學,但一旦確定為“自讀”,就必須按照“自讀”的原則進行教學。

首先,自讀課是學生自主的。教師應該把“自讀權利”還給學生。在自讀課上,面對一篇自讀課文,讀什麼,怎麼讀,都應該由學生作出決斷,那種教師大包大攬、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確定重點、學生聽寫要點的方法是與自讀課教學格格不入的。學生面對自讀課文可以也必須充分發揮其個性特徵,教師應該充分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其次,自讀課上教師必須把“自讀時間”留給學生。我以為,教師至少應確保三分之二的時間供學生自己閱讀,否則,自讀課不免會有大危機。學生學習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時間,而語文教師對這一資源佔用得太多太濫,偏偏語文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供學生踐行歷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必將無法得到根本的提高。本實錄中鄭老師執教《秋水》,首先要求學生在30分鐘內自讀課文三遍,這便深合自讀課之道。語文教師“能說會道”的專長在自讀課上必須受到嚴格的限制。

第三,自讀課應該“以讀為主,兼顧別樣”。遺憾的是,目前自讀課已經被一些教師當做練習課、活動課、才藝展示課等五花八門的課型了。當然我們並不一概反對教師對自讀課文的靈活處理,但是如果處理得絲毫沒有“自讀”的痕跡,這可能不是編制“自讀課文”的初衷吧。因此,語文教師在自讀課上完全沒有必要做過多的導讀設計,讓學生直接與文本素面相對可能是自讀教學的本色做法。

2.教師點撥為輔

強調自讀課上的學生自主決不等於教師完全放任不管。

學生自讀固然重要,但學生畢竟由於年齡、知識、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在閱讀過程中或所見不廣不深,或有偏差遺漏,或有歧見錯解,這些都需要教師的點撥指導。

同時,由於強調以學生自讀為主,自讀課教學尤其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師就應該學會放棄。教師既要瞭解學生,也要相信學生。在母語學習背景下,對於一篇文章,有許多東西是學生自己可以理解的,當然一定還有些內容是學生暫時難以體會的。但是,語文教師常常犯著這樣的錯誤:學生已經掌握的,教師喋喋不休;學生感到困惑的,教師偏偏語焉不詳。這其實就是教師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於是,教師要麼是細大不捐,貪多求全,不願或不敢捨棄;要麼圄於一己之見,滔滔不絕,大談自己的心得體會而置學生的實際狀況於不顧。其結果必然欲速則不達,廣種而薄收。

我以為,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自讀一篇文章時,至少可以放棄一半以上的內容。教師所放棄的,是學生基本瞭解的或目前根本就無法瞭解的;教師所致力的,是學生最需要的、對目前學生發展能夠起到決定作用的內容。

《秋水》實錄中,鄭老師就抓住一個“旋”字、一句“見笑於大方之家”引導學生探幽訪勝,收穫良多,確是一次成功的自讀指導。

三、自讀課指導教學設計要求

如前所述,自讀課教學既涉及“教什麼”也涉及“怎麼教”的問題。自讀指導課的設計也應該致力於解決這兩大問題。

自讀課教什麼?這是由自讀課性質決定的。自讀課既然以培養歷練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的,那麼,教學設計時教師就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立足文本,著眼語言

朱自清先生在為《文心》一書所作的序中曾經說過,教師的閱讀教學存在這樣一個弊端:“讀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獲得而忽略語彙的擴展,字句的修飾,篇章的組織,聲調的變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彙、字句、篇章、聲調裡;中學生讀書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將書裡的話用他們自己原有的語彙等等重記下來,一定是相去很遠的變形。這種變形必失去原來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輪廓,沒有什麼用處。”因此,教師在自讀課上一項基本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進入到文本詞句的內在含義中去,吟味把玩文本詞句本身的韻味。可以說,這種享受是許多通過其他媒介(例如圖片、影像)瞭解意義的讀者所無法得到的。

研讀文本,如果能夠在平淡處質樸處發掘出學生未曾注意到的內在韻味,對學生的震撼就會特別巨大,教學效果也會相當不錯。

一個成熟的讀者總是善於找出散佈在作品中的關鍵字,並從中去探詢這些詞語在作者的語言體系中的特殊的含義。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對所讀文本精要處---一字一詞間內涵的幽微意蘊,一句一段中跳蕩的節奏張力,乃至語句中的微言大義言外之意---下一番字斟句酌的功夫,都能夠細細咀嚼,再三體味;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從自讀課上學到這樣的能力:能夠從語言最小的單元---詞,到語句,到段落,到作品的節奏,逐一加以推敲,最後,再把它們重新組合到一起,最後重新結構起一部作品。

如果語文自讀課上教師能夠培養起學生這樣的能力,那就是自讀教學的重大成就!

因此,閱讀課的教學設計,必須有一個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的重點環節,引導學生品味一個段落的語言組織、一句話的遣詞造句、某一詞語的微言大義……如此才能夠真正培養起學生良好的語言感覺和語文素養。沒有深入細緻的文本解讀作為基礎,所有的教學設計都將失去存在的依據,都將無所附麗!沒有對語言文字的揣摩把玩,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讀教學。

上述《秋水》實錄教師在研讀文本方面不乏亮點。但在與教者進行對話時,對執教者如下觀點我卻有不同看法:《秋水》一文“哲學味道大於文學味道”,因此教學時要“認真潤色課堂語言”。其實,莊子從來不為文采而文采,莊子行文從來就是為了載其“道”,因此,哲學味大於文學味不是莊子文章的不足而是其主要特點,此時語文教師要做的主要不是通過外加的“美化語言”而是依據原文本身來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意蘊。況且,《秋水》文章本身就富有“語文味”。例如,開篇大氣磅暗的場景,全文整體性的隱喻說理就是如此。雖然是自讀課文,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適當關注這些東西而不應該只去注意文章思想內容。畢竟,在語文課堂上教《秋水》與哲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是明顯不同的。換言之,我覺得使學生通過文本領會思想內容的成分還略嫌不足。

2.注重實效,形式多樣

自讀課一大特點是實用性較強。只有當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時,真正的閱讀才開始出現。因此,教師必須將自讀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學生才會樂於自讀,最終達到善於自讀。

教師應該使學生通過自讀學會寫作、學會思考、學會解決自身面臨的現實問題,能夠從自讀中得到成功的樂趣和精神的滋養。因此,自讀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技巧方法的學習而是內涵與實質的收益。因為,自讀課更多地類似於出於實際需要而進行的實際閱讀。

真正的自讀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活動,創新就應該不拘一格。自讀課的教學設計也應該根據實際採取多種方式方法:檢測式自讀,讀寫結合式閱讀,研究性閱讀,急用現學式閱讀,純粹賞析式閱讀……均無不可。但前提是:必須讓學生讀,而且是“自讀”----當然,這是在教師指導下“自讀”。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間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早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學生齊讀,瞭解大意。)

生:海神的確不是最大的,但他所見更多,視野更寬,因此,能清醒地認識自己。這也是大方之家啊。

師:這段話除了能夠表明海神的“大方”,我們是否還能領悟到其他道理呢?

生:小與大其實是相對的。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但天地與比它更大的相比則是小的。

生:我覺得,大與小之所以存在,其實都是相比較而言的。沒有絕對的大。

生:小與大是相對的。同樣,所有的偉人、智者也都是相對的。我們只要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狂妄自大,而我們也會因此更加偉大。所以,我覺得莊子才是真正的大方之家!

師: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們會越來越發現莊子思想的深刻,他有著我們目前還不懂的地方,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有著我們還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許多人研究莊子,評價莊子,在眾多評論中,我最喜歡這句(技影顯示):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心理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視權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隱士,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渡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然而,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懷寧《忙裡偷閒讀莊子》)

莊子是一位傳奇大師,《秋水》只是我們呼吸到的莊子的一縷芬芳。想要沐浴其中,請同學們多閱讀莊子的相關作品,擁有自己的遠見卓識後,將會唇齒留香啊!

(浙江省寧波市卻州中學315101)

對話

鄧彤(以下簡稱“鄧”):這節課可概括為:一個詞----“旋“,一句話----“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這是一種比較巧妙的設計,我想,你在備課時一定費了些心思吧?

鄭曉剛(以下簡稱“鄭”):對於《秋水(節選)》的教學,我一直心懷忐忑。從本質意義上講,莊子的文章應該屬於哲學範疇。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哲學文章,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幾次《秋水》教下來,都感覺不夠理想,最大的困惑有兩點:一是針對這篇課文,該教給學生什麼;二是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切人點進行教學。

鄧:教什麼與如何教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兩大核心任務。這個問題太大了,一時難以說清楚。我們不如結合這節課的特點,把話題定位在“語文自讀課教學應該‘教什麼’與‘如何教’”上,如何?一堂成功的課最基本的一條是:這堂課你究竟想教給學生什麼?所以請你先說說是怎麼解決這節課“教什麼”的問題的。

鄭:一般來說,這篇文章學生大體上都能夠讀懂,讀完課文後學生基本上都能夠懂得“做人不要驕傲自滿,自以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道理。這樣的體悟,學生是很容易自行獲得的。如果這時教師的教學依然停留于學生認識水準上,教學定是索然無味的。

因此,我試圖再深入些,使節選的課文更加符合莊子的思想的本意。但是,莊子的《秋水》主要是宣揚相對主義的認識論,對此,學生又是很難理解到位的。而且,過分糾纏於這些內容,會不會把語文課上成莊子哲學思想研讀課呢?

幾經思考,立足課文內容並且結合學生的認識程度,我把教學內容落在了這個點上:河伯之所以能“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是因為他眼界太小了。圄於自身,便會目光短淺,缺少見識。只有在他見到大海後,才意識到自身的渺小,就是獲得了“具見”,因此,“有見方有識”是我對這篇文章主旨的定位。

鄧:對於語文課堂來說,所有的思想內涵都應該立足于“文本”---文中的詞語、句子與段落。從你的課堂上看出學生大體順利達到了這個層面的理解。我很欣賞你用一個“旋”字開啟瞭解讀《秋水(節選)》之窗。對於文章教學來說,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會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篇課文的教學,切入點可以有多種,你選擇的是人們通常容易忽略的一個字。說說你的思考吧。

鄭:文言文教學,最不可以忽視的就是宇詞句這些最基本的東西。自讀課也不例外。我想通過對“旋”字的研究,給學生做個示範,使他們體會到閱讀過程中“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趣味。這樣的內容是學生自讀過程中不易注意的,因此,需要教師特別點出。

對於文中“河伯始旋其面目”的“旋”字,學術上歷來頗有爭議。從上下文的聯繫上看,河伯的心態是發生了轉變的,按通常的邏輯,心態的轉變往往外現在表情上為此我傾向於“改變”的解釋。值得慶倖的是這種解釋竟然和我教學目標的定位不謀而合了。學生是需要知道河伯的改變的。有了這個“旋”字,前後兩個不同的河伯就很容易被學生發現。可以說一個“旋”字真的就打開了文章的人口。

鄧:人口已打開了,再通過一個關鍵句“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來探究思想內核,這也是很恰當的。

鄭:說來慚愧。其實對於這個關鍵句,以往教學只是停留在“主旨句”的層面上。學生理解到了,我就自欺欺人地認為完成了教學任務。事實上,這是遠遠不夠的。當引領學生進入文章後,如何再深人探究,如何讓學生把握河伯得到的“見識”,是非常具有挖掘價值的。什麼是大方之家?誰是大方之家?為什麼會被大方之家笑?怎樣才避免不被大方之家笑?這些問題,會漸進漸深地引發學生一連串的思考。學生的思路仿佛一下子被打開了,便有了追問究竟的欲望。在追問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從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鄧:你的教學中,並沒有滿足教材節選的部分,也進行了一定的拓展。但我注意到你選擇的是縱向補充式的拓展,而不是通常大家所作的橫向引用。你的用意是什麼?

鄭:當我把這篇課文教學的主體思路確定後,我想到的是如何豐滿課堂的血肉。

至於後面選用的海神的回答,目的是想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點一下關於“小大之辨”和“事物的無窮性”的哲學思想的。這些思想,僅僅是讓學生瞭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不求有多深的體會。另一個目的,是想讓學生明白,對於文本的閱讀,特別是對於像莊子這樣的大家,會隨著閱讀的深入而對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內涵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從課堂的反應看,學生對莊子表現出無比的欽佩。這些,應算是他們深入閱讀的收穫。

另外,莊子的文章,歷來是以具有非凡想像的寓言藝術形式加以表現的。莊子以來,用寓言闡發思想成為中國文學、哲學的一個重要的手法。莊子善於將深刻的哲理寄寓在鮮活的形象之中,這樣避免了說理的呆板、艱澀、枯燥、乏味,化抽象為具體。如果時間允許,教師也可以在這些方面略加介紹。一方面,學生可以把握中國文學發展史的一條脈絡;另一方面,對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準,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最後,還望鄧老師指一下這堂課的不足。

鄧:在指出不足之前,我想先和你討論一下你的教學語言。我覺得你這堂課的教學語言是有一定美感的。看來你是刻意下了一番工夫,能說說你的考慮嗎?

鄭:我覺得語文課要有別於其他課堂,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語文課要有語文味---文學的味道,文化的味道。優美的課堂語言,會讓學生得到一種享受。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在努力的。這篇課文,哲學味道大於文學味道。講課時,語言過於理性,課堂可能會很悶。所以要認真潤色課堂語言,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鄧:我以為這堂課的主要問題恰恰就在這一點。我不反對你美化課堂語言,也非常贊同語文課要有語文味。不過,語文味到底應該怎樣才能體現出來?顯然,你試圖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來體現。但是,教師的教學語言無論怎樣優美,畢竟

只是一種載體,我倒擔心過於注重教學語言的華美是否會喧賓奪主以致妨礙學生對原作的理解。如果我們伸出手來向學生指示月亮,本意是讓學生領略月亮之美,但由於我們的手指裝飾得過於“花哨”(請原諒我用了這個比較嚴厲的詞語),會不會使學生過於關注“手指”卻忘了月亮本身呢?

觀察者語

自讀課該教什麼?該怎麼教?

這不是一個新話題,卻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一直以來我們基本上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

君不見:對自讀課文,教師完全放任不聞不問者有之,當成測試材料者有之,上成精讀課者亦有之,作為教師表現自我見解、馳騁自己才華的舞臺者亦有之……

應該說,這些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各行其是的現象本身就表明我們對於自讀課教學尚缺乏足夠的研究,還沒有達成基本的共識。這時,對這些基本問題做若干思考便顯得十分必要了。

一、為什麼需要自讀課文

這首先是實現語文教學基本目的的要求。葉聖陶曾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做文章,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其中,“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其實就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目的之一。自讀課文便是基於這一目的而設。

自讀課文起到的作用大致有三:一是練兵,教師通過自讀課文使學生得以練習鞏固教讀課上習得的知識、能力;二是檢驗,教師通過學生閱讀自讀課文的結果檢測學生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三是實戰,學生作為一個成熟的讀者自主有效地閱讀自讀課文,從中汲取營養滿足自己的精神或實際需求。

我們可以這麼說:教讀課實際上只是閱讀教學的手段,自讀課才是閱讀教學的目的;教讀只是過程,自讀才是結果。

因此,閱讀教學無論手段如何翻新方法如何層出不窮,最後檢驗的途徑只有一條:看學生是否能夠脫離教師的幫助而自行讀書----讀懂、讀透、讀出味道。

二、自讀課教學基本原則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大致確定以下幾點基本原則。

1.學生自讀為主

自讀課如果沒有“自讀”就失去其存在前提。雖然有教師曾經將自讀課設計為講讀課進行教學,並且也上得酣暢淋漓有聲有色;但這並不代表自讀課就應該如此上。事實上,教師雖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將一篇課文作為自讀或講讀來教學,但一旦確定為“自讀”,就必須按照“自讀”的原則進行教學。

首先,自讀課是學生自主的。教師應該把“自讀權利”還給學生。在自讀課上,面對一篇自讀課文,讀什麼,怎麼讀,都應該由學生作出決斷,那種教師大包大攬、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確定重點、學生聽寫要點的方法是與自讀課教學格格不入的。學生面對自讀課文可以也必須充分發揮其個性特徵,教師應該充分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其次,自讀課上教師必須把“自讀時間”留給學生。我以為,教師至少應確保三分之二的時間供學生自己閱讀,否則,自讀課不免會有大危機。學生學習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時間,而語文教師對這一資源佔用得太多太濫,偏偏語文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供學生踐行歷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必將無法得到根本的提高。本實錄中鄭老師執教《秋水》,首先要求學生在30分鐘內自讀課文三遍,這便深合自讀課之道。語文教師“能說會道”的專長在自讀課上必須受到嚴格的限制。

第三,自讀課應該“以讀為主,兼顧別樣”。遺憾的是,目前自讀課已經被一些教師當做練習課、活動課、才藝展示課等五花八門的課型了。當然我們並不一概反對教師對自讀課文的靈活處理,但是如果處理得絲毫沒有“自讀”的痕跡,這可能不是編制“自讀課文”的初衷吧。因此,語文教師在自讀課上完全沒有必要做過多的導讀設計,讓學生直接與文本素面相對可能是自讀教學的本色做法。

2.教師點撥為輔

強調自讀課上的學生自主決不等於教師完全放任不管。

學生自讀固然重要,但學生畢竟由於年齡、知識、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在閱讀過程中或所見不廣不深,或有偏差遺漏,或有歧見錯解,這些都需要教師的點撥指導。

同時,由於強調以學生自讀為主,自讀課教學尤其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師就應該學會放棄。教師既要瞭解學生,也要相信學生。在母語學習背景下,對於一篇文章,有許多東西是學生自己可以理解的,當然一定還有些內容是學生暫時難以體會的。但是,語文教師常常犯著這樣的錯誤:學生已經掌握的,教師喋喋不休;學生感到困惑的,教師偏偏語焉不詳。這其實就是教師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於是,教師要麼是細大不捐,貪多求全,不願或不敢捨棄;要麼圄於一己之見,滔滔不絕,大談自己的心得體會而置學生的實際狀況於不顧。其結果必然欲速則不達,廣種而薄收。

我以為,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自讀一篇文章時,至少可以放棄一半以上的內容。教師所放棄的,是學生基本瞭解的或目前根本就無法瞭解的;教師所致力的,是學生最需要的、對目前學生發展能夠起到決定作用的內容。

《秋水》實錄中,鄭老師就抓住一個“旋”字、一句“見笑於大方之家”引導學生探幽訪勝,收穫良多,確是一次成功的自讀指導。

三、自讀課指導教學設計要求

如前所述,自讀課教學既涉及“教什麼”也涉及“怎麼教”的問題。自讀指導課的設計也應該致力於解決這兩大問題。

自讀課教什麼?這是由自讀課性質決定的。自讀課既然以培養歷練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的,那麼,教學設計時教師就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立足文本,著眼語言

朱自清先生在為《文心》一書所作的序中曾經說過,教師的閱讀教學存在這樣一個弊端:“讀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獲得而忽略語彙的擴展,字句的修飾,篇章的組織,聲調的變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彙、字句、篇章、聲調裡;中學生讀書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將書裡的話用他們自己原有的語彙等等重記下來,一定是相去很遠的變形。這種變形必失去原來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輪廓,沒有什麼用處。”因此,教師在自讀課上一項基本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進入到文本詞句的內在含義中去,吟味把玩文本詞句本身的韻味。可以說,這種享受是許多通過其他媒介(例如圖片、影像)瞭解意義的讀者所無法得到的。

研讀文本,如果能夠在平淡處質樸處發掘出學生未曾注意到的內在韻味,對學生的震撼就會特別巨大,教學效果也會相當不錯。

一個成熟的讀者總是善於找出散佈在作品中的關鍵字,並從中去探詢這些詞語在作者的語言體系中的特殊的含義。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對所讀文本精要處---一字一詞間內涵的幽微意蘊,一句一段中跳蕩的節奏張力,乃至語句中的微言大義言外之意---下一番字斟句酌的功夫,都能夠細細咀嚼,再三體味;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從自讀課上學到這樣的能力:能夠從語言最小的單元---詞,到語句,到段落,到作品的節奏,逐一加以推敲,最後,再把它們重新組合到一起,最後重新結構起一部作品。

如果語文自讀課上教師能夠培養起學生這樣的能力,那就是自讀教學的重大成就!

因此,閱讀課的教學設計,必須有一個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的重點環節,引導學生品味一個段落的語言組織、一句話的遣詞造句、某一詞語的微言大義……如此才能夠真正培養起學生良好的語言感覺和語文素養。沒有深入細緻的文本解讀作為基礎,所有的教學設計都將失去存在的依據,都將無所附麗!沒有對語言文字的揣摩把玩,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讀教學。

上述《秋水》實錄教師在研讀文本方面不乏亮點。但在與教者進行對話時,對執教者如下觀點我卻有不同看法:《秋水》一文“哲學味道大於文學味道”,因此教學時要“認真潤色課堂語言”。其實,莊子從來不為文采而文采,莊子行文從來就是為了載其“道”,因此,哲學味大於文學味不是莊子文章的不足而是其主要特點,此時語文教師要做的主要不是通過外加的“美化語言”而是依據原文本身來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意蘊。況且,《秋水》文章本身就富有“語文味”。例如,開篇大氣磅暗的場景,全文整體性的隱喻說理就是如此。雖然是自讀課文,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適當關注這些東西而不應該只去注意文章思想內容。畢竟,在語文課堂上教《秋水》與哲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是明顯不同的。換言之,我覺得使學生通過文本領會思想內容的成分還略嫌不足。

2.注重實效,形式多樣

自讀課一大特點是實用性較強。只有當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時,真正的閱讀才開始出現。因此,教師必須將自讀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學生才會樂於自讀,最終達到善於自讀。

教師應該使學生通過自讀學會寫作、學會思考、學會解決自身面臨的現實問題,能夠從自讀中得到成功的樂趣和精神的滋養。因此,自讀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技巧方法的學習而是內涵與實質的收益。因為,自讀課更多地類似於出於實際需要而進行的實際閱讀。

真正的自讀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活動,創新就應該不拘一格。自讀課的教學設計也應該根據實際採取多種方式方法:檢測式自讀,讀寫結合式閱讀,研究性閱讀,急用現學式閱讀,純粹賞析式閱讀……均無不可。但前提是:必須讓學生讀,而且是“自讀”----當然,這是在教師指導下“自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