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屈原貢獻三天端午節假期,此人貢獻三天清明節假期

老麥侃歷史, 平民角度講述歷史,

咱們打工仔, 一年到底七個假期, 元旦、春節、清明、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日。 大家都知道屈原給咱貢獻了一個端午節, 話說, 西元前278年, 秦軍攻破楚國都城, 屈原肝腸寸斷, 於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 寫下《懷沙》, 之後, 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傳來, 汨羅江畔的居民無不為之失聲痛哭。 他們在第一時間駕著各自的小船趕到江裡, 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遺體。 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水中的魚蛟吞食, 他們想到了補救方案——往江中大量投放食物,

以求吃飽了的魚蛟等江中動物放過屈原的遺體。 從此, 端午節成為重要節日。 所以今天, 當端午節, 你在家裡吃著粽子, 樂呵呵的享受休班的時候, 感謝咱們的屈原老英雄。

屈原

下面咱主要聊聊另外一個節日, 清明節, (這個一般也是三天)為什麼叫清明,

其原意為天清地明之意。 時值陽春三月, 春光明媚, 桃紅柳綠, 草木萌芽, 生機勃勃, 呈現出一片清明景象, 所以人們就把這個節氣叫做清明節。 清明節有兩層節慶意思, 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 而節日則包含著風俗和紀念的意義。

每年“清明節”, 這一天中國人民都以各種形式憑弔、祭掃故人, 抒發思念之情。 舊時有一個古老的風俗, 為紀念介子推, 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因此,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那麼問題來了, 這介子推是誰?

西元前636年春秋時期, 晉獻公聽了自己妃子的話, 打算立小兒子為太子, 就想殺了自己其他兒子重耳等, (這哥們也夠狠的)重耳就帶著自己的臣子介子推等開始逃離晉國的大逃亡。 有一天逃到衛國深山裡,

重耳餓的不行了, 介子推就跑到一邊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 給重耳熬“肉湯”, 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 流著淚說:“永遠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 並許諾將來繼位之後, 定不忘情。

重耳

後來重耳在秦國幫助下回到晉國當了國君, 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這時候介子推悄悄的隱退起來。 晉文公分封功臣的時候把介子推給忘掉了, 經人提醒, 然後開始叫手下的小弟去尋找, 但是介子推不願再當官, 帶著老媽跑到一個山洞裡, 過著隱居的生活。 這事讓文公知道後, 立馬過來尋找, 要親自受封, 到了地方又找不到山洞, 這時候一個倒楣孩子出了個餿主意——放火燒山, (三面燒山, 留著一面讓介子推出來)這樣的話介子推就能出來了。 結果大火燒了多日, 還不見介子推的蹤跡。 晉文公又率人進山尋找, 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在山洞裡發現一個席子, 晉文公接過席子細看, 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 但願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照複清明”。 看後, 晉文公感到很內疚, 悲痛萬分, 追悔莫及。 晉文公放火燒山那天, 正值“清明節”。 晉文公十分感傷, 令全國上下不得舉火炊煙, 並把清明節這天也稱為“寒食節”。 後人為懷念敬仰介子推, 每逢“清明”都不舉火, 冷食一月, 以後逐漸減至三日。 “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

介子推

到了第二年清明節,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並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麵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每年清明節不僅在房屋(村後)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並要頭戴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現在說起清明節,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寒食與踏青。清明節寒食的習俗已不為人所推崇,倒是清明時節上山踏青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清明”節除稱寒食節外,還有踏青節之稱。所以,清明的時候,當你領著孩子老婆踏青的時候,千萬別忘了給孩子講講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今天看來漏洞百出,重耳吃了人家的肉都能分封的時候忘掉人家,難道這重耳天天吃人肉嗎?大火都燒過來了,介子推為什麼不逃跑了?不為自己,那時候孝道這麼厲害,也該為了自己老娘?三面燒山,那時候能有這麼先進的技術?如何控制火勢。那會也沒錄影機,所以介子推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是虛構,只是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極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質,得到歷朝歷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讚譽。

各位看官,您覺的介子推的真實性有多少,歡迎留言參與。

介子推

到了第二年清明節,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並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麵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每年清明節不僅在房屋(村後)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並要頭戴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現在說起清明節,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寒食與踏青。清明節寒食的習俗已不為人所推崇,倒是清明時節上山踏青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清明”節除稱寒食節外,還有踏青節之稱。所以,清明的時候,當你領著孩子老婆踏青的時候,千萬別忘了給孩子講講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今天看來漏洞百出,重耳吃了人家的肉都能分封的時候忘掉人家,難道這重耳天天吃人肉嗎?大火都燒過來了,介子推為什麼不逃跑了?不為自己,那時候孝道這麼厲害,也該為了自己老娘?三面燒山,那時候能有這麼先進的技術?如何控制火勢。那會也沒錄影機,所以介子推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是虛構,只是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極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質,得到歷朝歷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讚譽。

各位看官,您覺的介子推的真實性有多少,歡迎留言參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