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會出現“佛系青年”?

前幾天被佛系青年這個詞刷了屏, 雖然每次一出現熱點大家都會跟風使用這種熱點詞彙。

但佛系青年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呢?這個詞背後蘊含了怎樣的邏輯呢?

換句話說, 就是為什麼大家會進入這種“低欲望”的生活狀態呢?

這就要從辨證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 深刻剖析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歷, 以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還有宏觀經濟與功能-結構主義的影響, 以及比較政治中西方意識形態的差異, 最後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我們要對“佛系青年”下一個定義。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本來就沒有欲望,

那不叫"佛系", 那叫正常, 而"佛系"所強調的點是"不正常的低欲望", 但是什麼叫做正常的欲望呢?每個人的欲望都是不同的, 低於資本主義下消費主義的欲望就叫做不正常嗎?如果這叫"佛系", 那麼我早就"佛系"好幾年了。

所以"佛系青年"其實是一個褒義詞, 而不像人民日報所說的一樣是一個貶義詞。

也就是"佛系青年"這個詞代表了人回歸本質、認清馬克思所定義的“資本驚險一躍G-W-G`的那個G`的階段”, 選擇不替資本家加速資本積聚, 只滿足自我需求的生活模式。

(這個時候誰抵制佛系, 一清二楚了吧?)

那麼為什麼大家會這麼機智的選擇佛系生活呢?

我們會發現這一代人是原生人與人競爭的一代人。

(這一代人主要指的85-95,

當然可以包括之後, 但不包括之前)

我們知道78年之前連高考都是沒有的, 雖然當時工農兵大學生制度並不公平, 但由於"我家成分已經這樣了, 反正吃大鍋飯", 所以大家並沒有展開競爭。 而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市場很大, 所以仍舊沒有像今天一樣競爭如此激烈。

你明白吧, 就好像一個伺服器一共就幾十個人玩遊戲, 大家都是本服前一百。

而這一代人經歷了小升初, 中考, 高考, 所有人都意識到了競爭的實質。

我不需要跑過熊, 我只需要跑過你---------------馬克·吐溫

每個人都明白, 我的分數不是用來檢測我學的好不好, 而是檢測我比你學的好。

但是一旦這一代人的競爭結束, 人走上社會, 開始和整個社會競爭, 就發現…………

人太tm的多了,

真的競爭不過了……

你努力, 會有比你更努力的。

你優秀, 會有比你更優秀的。

你出身好, 會有比你出身更好的。

你成本低……會有比你成本更低的。

所以你競爭累了, 你發現年青人輕輕鬆松就把你超過了。

在這個全方位競爭的社會裡, 要想逃離異化, 只能認清楚這個社會的運作模式。

然後選擇脫離。

這和前些年的情商無用論以及人際關係減法很相像, 都是為了逃離這個社會結構對自己的約束, 主動脫離社會化。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

或許現在對於某些學術刷子來講, 這些知識只是用來獲得學歷/榮譽/金錢的一個間接手段。

但實際上我們只是為了搞明白, 社會到底是如何運轉的, 人類到底要怎樣活動?

而"佛系青年"這個詞恰恰反映了人類活動的規律性。

社科和自然科學是一樣的, 能夠尋找到規律, 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一樣“社科永遠分析過去, 無法指導未來。 ”

從經濟學生產關係的角度來講, 社會化大生產是一個必然規律, 而這個規律必然要求人類脫離本地宗族的小農經濟。

簡單來講, 就是過去大家都種地, 就算有人想出了一個新奇的玩意, 想想也就算了, 反正沒人幹, 而現在我們可以從天邊雇傭別人來給自己做, 但我們要知道這個被雇傭來的人, 他也是有家人的, 長期的兩地分居必然導致這個被雇來的人和家裡的親情變淡, 友情變淡, 為了賺你的錢, 他不得不放棄了一切舊的社會關係。

而生產力是必然發展的,

所以生產關係也是必然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而變化的, 這種生產關係的變化就必然導致舊的生產關係破碎, 即使我們先不對這種破碎下價值上的定義, (也就是說這種破碎對人類到底是好還是壞), 這種破碎也是必然的, 不可逆的。

那麼如此看來, 社會化大生產必然摧毀之前的社會關係, 於是“貓奴”、“佛系”就應運而出了。

但是, 這一切都有個前提。

就是人們對社會制度自覺或不自覺的認同。

自覺的認同可能是對社會制度的認可。

不自覺的認同可能是被文化的薰陶。

也就是我必須認同人類社會遊戲的“規則”。

就比如我們平時玩的電子遊戲, 是因為我們預設遵守規則, 不然你為什麼要認真玩?開掛把對面都弄死不就好了嗎?我們為什麼抵制開掛呢, 開掛難道不算技術嗎?

其實這就是對規則的認同。

如果你跳出這個規則,那麼遵守規則的人就會抵制你。

人類社會也是一樣。

無論你是主動選擇被異化,還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意識到異化這個概念,對人類社會完全是隨波浮沉,你都是選擇了遵守人類社會的遊戲規則。

所以你才需要發展生產力,作為一枚人類齒輪,你需要遵守生產關係對你人身的束縛,你不得不上小學,因為你需要上中學,你不得不參加中考,因為如果你不參加中考就沒資格上高中,同時就沒資格高考,那樣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意味著你參加工作時就處於劣勢。

但如果你跳出這個規則可以連小學都不學,語言你也可以不用學,你根本不需要和他人交流,你只需要滿足吃喝拉撒睡性就可以了。

問題又來了,如果你不參與進這個社會體系,你能否滿足這些需求呢?

如果你現在選擇去種地自給自足,那麼自來水怎麼辦?電呢?即使不需要手機,你需要冰箱儲存食物吧?如果說不儲存食物,旁邊並沒有超市給你買東西,馬桶怎麼辦?如果像農村一樣,那麼疾病是不可避免的了,生病之後有人送你去醫院嗎?沒有錢你去醫院誰給你治病呢?貨幣不是簡單的一般等價物,而是分配資源的代表券。

你會發現當社會體系已經形成之後,你再想脫離這個社會體系而生存,已經做不到了。

這也是我在《和大家看看書------西方政治史》系列中提到的研究政治的最終問題之一,許多學者都對此有過論述,我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你想脫離這個黑暗森林社達體系,但是你確確實實又無法逃離。

資本家需要勞動力才能榨取剩餘價值,勞動力需要生產體系才能把剩餘價值自我變現。

為了活著,你不得不主動獻上你的剩餘價值去給他人剝削。

所以人類社會總是以革命的方式重構生產關係以解決這種'逃離"矛盾,而並不是以放棄全部生產關係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開掛難道不算技術嗎?

其實這就是對規則的認同。

如果你跳出這個規則,那麼遵守規則的人就會抵制你。

人類社會也是一樣。

無論你是主動選擇被異化,還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意識到異化這個概念,對人類社會完全是隨波浮沉,你都是選擇了遵守人類社會的遊戲規則。

所以你才需要發展生產力,作為一枚人類齒輪,你需要遵守生產關係對你人身的束縛,你不得不上小學,因為你需要上中學,你不得不參加中考,因為如果你不參加中考就沒資格上高中,同時就沒資格高考,那樣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意味著你參加工作時就處於劣勢。

但如果你跳出這個規則可以連小學都不學,語言你也可以不用學,你根本不需要和他人交流,你只需要滿足吃喝拉撒睡性就可以了。

問題又來了,如果你不參與進這個社會體系,你能否滿足這些需求呢?

如果你現在選擇去種地自給自足,那麼自來水怎麼辦?電呢?即使不需要手機,你需要冰箱儲存食物吧?如果說不儲存食物,旁邊並沒有超市給你買東西,馬桶怎麼辦?如果像農村一樣,那麼疾病是不可避免的了,生病之後有人送你去醫院嗎?沒有錢你去醫院誰給你治病呢?貨幣不是簡單的一般等價物,而是分配資源的代表券。

你會發現當社會體系已經形成之後,你再想脫離這個社會體系而生存,已經做不到了。

這也是我在《和大家看看書------西方政治史》系列中提到的研究政治的最終問題之一,許多學者都對此有過論述,我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你想脫離這個黑暗森林社達體系,但是你確確實實又無法逃離。

資本家需要勞動力才能榨取剩餘價值,勞動力需要生產體系才能把剩餘價值自我變現。

為了活著,你不得不主動獻上你的剩餘價值去給他人剝削。

所以人類社會總是以革命的方式重構生產關係以解決這種'逃離"矛盾,而並不是以放棄全部生產關係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