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萬山、十字門、虎門、磨刀門……這些地點,是明清廣州遠航的要衝

舊時的廣州江邊渡頭

停泊在黃埔港的美國商船

大洋網訊 廣州是中國古今海上對外交往的關鍵一點。 近年在海洋文化興起的大背景下, 對於如何認識廣州在中國對外交通網絡上的作用和地位、研究、探討也越來越多。 作為知名的“海交史”專家, 中山大學歷史系章文欽教授一直呼籲, 要客觀、審慎、科學地研究中國對外交通史, 研究廣州在其中的位置。 他的一篇《明清廣州對外交通的主要航道》的專文,

冷靜、嚴謹, 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的觀念和認識。

鄭和下西洋 廣州海域是要途

章文欽指出, 從學術的層面講, 歷史上的中國對外經濟文化聯繫有多種稱呼。 20世紀較為通行的稱呼是中西交通史, 包括海陸兩道。 陸路稱為西域道, 從長安西行, 經天山南北進入中亞, 直到東羅馬;海路稱為南海道, 即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 從廣州發舶, 經中國南海進人印度洋, 經印度東西海岸到達波斯灣, 再從陸路到巴格達, 或到東羅馬。 “我的老師蔡鴻生教授稱之為‘中國對外交通網絡’。 陸路沿途由若干商隊城市作為連接點, 海路沿途由若干港口城市作為連接點, 與不同的國家民族發生政治、經濟、文化聯繫。 人是其中活動的主體,

不能見物不見人, 更不能連歷史常識都不顧。 整個網路猶如一張現代的國際互聯網。 ”

章文欽說, 講到明清的廣州交通, 必須先瞭解鄭和下西洋與廣州海域的關係,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壯舉, 廣州是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中國對外交通貿易港口。 廣州海域為鄭和下西洋必經之路, 應該是一個不成為問題的問題”。 但近年對這方面的傳播應該說還不夠。

章文欽指出, 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載《鄭和航海圖》, 共收錄亞非兩洲地名500個, 其中廣東海域部分收地名41個, “東起南澳, 西到欽廉二州, 南到海南島和南海諸島。 屬廣州海域的有大星尖、蒲胎山、佛堂門、東姜山、翁鞋山、伶仃山、大奚山(即大嶼山)、小奚山、官富寨、東莞所、南停山、九星(即九洲山)、香山所、大金、小金、鹿頭高闡、北尖、上下川山、烏豬門、南海衛、廣海衛等21個,

占了廣東海域地名的一半以上”。 借助它們, 我們可以勾勒出鄭和途經廣州海域的航線:從大星尖即大鵬所到東薑山, 到南亭門, 再到烏豬山, 再到七洲山(即海南島文昌縣東約50公里的七洲洋)。

鄭和的航行還為閩粵海域留下了一位新的“海神”, 即其隨員“都公”, 他歸途卒于廣州海域的港口南亭門。 當地及不遠的烏豬山上不久都相繼建起了都公廟。

澳門南灣

老萬山與十字門 歷史與現實的對比

廣州海域航線另一對值得關注的地點是老萬山和十字門。 老萬應為明嘉靖年間盤踞在老萬山的海盜首領及其同夥, 老萬山因此而得名。 這裡是中外商船往來的要衝, 也是海防重地, 明清兩代各在其上修築了一座炮臺。

清乾隆年間, 老萬山成了“洋舶爭望之而趨, 至則相慶”。 章文欽指出, 這是因為“老萬山不但是中外商船停泊的海澳, 而且擁有為古代海舶指引航向的望山。 ”乾隆二十年(1755)兩廣總督楊應琚奏稱:“老萬山兀立大洋, 諸番羅列, 凡船隻自洋人口, 及出口放洋, 俱以此山為准。”光緒時的資料記載更詳:“珠江口外最高者為老萬山……老萬山西北面有圓峰,高一千四百六十五尺,寬約二裡,最易識別。相距二十七裡,立船面可見; 相距四十裡,登桅末可見。周圍各島雖有高者, 絕不同此形勢。” 擁有像圓峰這樣的特殊標誌,是老萬山作為古代海外交通主要航道的重要條件。

章文欽指出,澳門本名蠔鏡, 在葡人入據澳門以前,十字門與蠔鏡已經成為廣州沿海對外貿易的海澳,時屬香山縣。十字門水為東莞、香山等處珠江流域出海口門眾水所歸, 並為明清時代廣州通向外洋的重要航道。

清初嶺南著名詩人、學者, 番禺屈大均有《廣州竹枝詞》七首, 第四首詠十字門與十三行:“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在葡人入據澳門之前, 從十字門到磨刀門一帶的珠江口西側, 中外貿易曾盛行一時。但是,十字門只屬於木帆船時代,“隨著珠江口及西江上游泥沙的不斷淤積和蒸汽輪船時代的開始,最終逃脫不了因淤淺而被廢棄的命運”。光緒年間, 十字門與澳門港口已經淤淺嚴重。

海港城市的發展與有無深水港密切相關。章文欽充滿感情地寫道:“時至今日,曾經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的十字門,只剩下豎劃的一條小河,橫劃的一邊成為澳門的威尼斯人博彩娛樂場,一邊成為珠海的橫琴開發區。徜徉其間,令人有不勝滄桑之感。只有老萬山,至今仍為廣州海域一條重要的國際航道。”

虎門海港與中外商船

虎門和磨刀門 珠江最重要的兩個出海口

章文欽說,珠江一共有八個出海口門,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粵咽喉,嶺南鎖鑰”的虎門,其次是磨刀門。就明清廣州對外交通而言,虎門與磨刀門都是外洋航道與內河航道的連接處。按照現代珠江航道的劃分,從伶仃洋上桂山島(今屬珠海市) 經虎門至黃埔新港的航道, 稱黃埔航道。黃埔以西至白鵝潭, 連接虎門的北水道稱珠江前航道, 連接磨刀門的南水道稱珠江後航道。

屈大均曾言:“廣州山有三路, 分三門, 而以大庾為大門。海亦有三路,分三門, 而以虎頭為大門。虎頭者,天地之陽氣所從入……潮汐之所出人,東西二洋之所往來, 以此為咽喉焉。出虎頭咫尺, 則萬里天險,與諸番共之,諸番非表而吾非裡也。大唐之地止乎此, 然止而不止;天下山川之氣亦止乎此, 然止而不止。”

章文欽指出,在珠江八個出海口門中, 只有虎門至黃埔的內河航道為深水航道, 可以通行體積較大的遠洋船隻,故歷代直至明清為中外海舶出入廣州的必經航道。自明代嘉靖年間起,廣東海防分為三路, 居於中路的虎門成為全省海防最重要之地。明代在虎門設置水寨,明末開始建有炮臺, 派官兵防守。1757年,乾隆帝複據其所奏降諭,將海路的中西貿易限制在廣州一口,“乾隆帝諭旨的著眼點在江浙海防,更深一層的考慮應在於江南為清朝財賦之區和漕運重地,絕不容許在這裡出現第二個澳門。而廣州有虎門天險,在海防方面較江浙更有把握”。

章文欽指出,作為珠江主幹流西江的主要出海口,磨刀門雖然吃水深度遠不及虎門,但在珠江出海口門中排水量最大,與虎門各有其重要性,“自明嘉靖年間葡人入據澳門以後,從澳門內港北灣的水路出發,經澳門西北的小島青洲,到前山寨(今屬珠海市),西行一段水路便到磨刀門。從磨刀門入口, 沿著西江可到明中葉至清乾隆年間為兩廣總督衙門所在地的肇慶;也可沿著石岐水道到達香山縣城, 或再沿著陳村水道和珠江後航道到達廣州”。

研究、普及海洋和海外交通史的知識非常重要。章文欽教授提醒:“歷史需要實證的研究, 而不同于文學創作的形象思維; 需要在充分佔有文獻資料的前提下, 進行適當的實地調查;歷史知識需要向大眾普及,普及的應是令人敬畏的真實的歷史,而不是推銷束書不觀,遊淡無根的水貨。”這句話,對於每一個有志于為廣州海洋文化增光添彩的人來說,是值得深思的。

(文據章文欽《明清廣州對外交通的主要航道》)

文、圖/廣報全媒圖體記者 卜松竹

”乾隆二十年(1755)兩廣總督楊應琚奏稱:“老萬山兀立大洋, 諸番羅列, 凡船隻自洋人口, 及出口放洋, 俱以此山為准。”光緒時的資料記載更詳:“珠江口外最高者為老萬山……老萬山西北面有圓峰,高一千四百六十五尺,寬約二裡,最易識別。相距二十七裡,立船面可見; 相距四十裡,登桅末可見。周圍各島雖有高者, 絕不同此形勢。” 擁有像圓峰這樣的特殊標誌,是老萬山作為古代海外交通主要航道的重要條件。

章文欽指出,澳門本名蠔鏡, 在葡人入據澳門以前,十字門與蠔鏡已經成為廣州沿海對外貿易的海澳,時屬香山縣。十字門水為東莞、香山等處珠江流域出海口門眾水所歸, 並為明清時代廣州通向外洋的重要航道。

清初嶺南著名詩人、學者, 番禺屈大均有《廣州竹枝詞》七首, 第四首詠十字門與十三行:“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在葡人入據澳門之前, 從十字門到磨刀門一帶的珠江口西側, 中外貿易曾盛行一時。但是,十字門只屬於木帆船時代,“隨著珠江口及西江上游泥沙的不斷淤積和蒸汽輪船時代的開始,最終逃脫不了因淤淺而被廢棄的命運”。光緒年間, 十字門與澳門港口已經淤淺嚴重。

海港城市的發展與有無深水港密切相關。章文欽充滿感情地寫道:“時至今日,曾經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的十字門,只剩下豎劃的一條小河,橫劃的一邊成為澳門的威尼斯人博彩娛樂場,一邊成為珠海的橫琴開發區。徜徉其間,令人有不勝滄桑之感。只有老萬山,至今仍為廣州海域一條重要的國際航道。”

虎門海港與中外商船

虎門和磨刀門 珠江最重要的兩個出海口

章文欽說,珠江一共有八個出海口門,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粵咽喉,嶺南鎖鑰”的虎門,其次是磨刀門。就明清廣州對外交通而言,虎門與磨刀門都是外洋航道與內河航道的連接處。按照現代珠江航道的劃分,從伶仃洋上桂山島(今屬珠海市) 經虎門至黃埔新港的航道, 稱黃埔航道。黃埔以西至白鵝潭, 連接虎門的北水道稱珠江前航道, 連接磨刀門的南水道稱珠江後航道。

屈大均曾言:“廣州山有三路, 分三門, 而以大庾為大門。海亦有三路,分三門, 而以虎頭為大門。虎頭者,天地之陽氣所從入……潮汐之所出人,東西二洋之所往來, 以此為咽喉焉。出虎頭咫尺, 則萬里天險,與諸番共之,諸番非表而吾非裡也。大唐之地止乎此, 然止而不止;天下山川之氣亦止乎此, 然止而不止。”

章文欽指出,在珠江八個出海口門中, 只有虎門至黃埔的內河航道為深水航道, 可以通行體積較大的遠洋船隻,故歷代直至明清為中外海舶出入廣州的必經航道。自明代嘉靖年間起,廣東海防分為三路, 居於中路的虎門成為全省海防最重要之地。明代在虎門設置水寨,明末開始建有炮臺, 派官兵防守。1757年,乾隆帝複據其所奏降諭,將海路的中西貿易限制在廣州一口,“乾隆帝諭旨的著眼點在江浙海防,更深一層的考慮應在於江南為清朝財賦之區和漕運重地,絕不容許在這裡出現第二個澳門。而廣州有虎門天險,在海防方面較江浙更有把握”。

章文欽指出,作為珠江主幹流西江的主要出海口,磨刀門雖然吃水深度遠不及虎門,但在珠江出海口門中排水量最大,與虎門各有其重要性,“自明嘉靖年間葡人入據澳門以後,從澳門內港北灣的水路出發,經澳門西北的小島青洲,到前山寨(今屬珠海市),西行一段水路便到磨刀門。從磨刀門入口, 沿著西江可到明中葉至清乾隆年間為兩廣總督衙門所在地的肇慶;也可沿著石岐水道到達香山縣城, 或再沿著陳村水道和珠江後航道到達廣州”。

研究、普及海洋和海外交通史的知識非常重要。章文欽教授提醒:“歷史需要實證的研究, 而不同于文學創作的形象思維; 需要在充分佔有文獻資料的前提下, 進行適當的實地調查;歷史知識需要向大眾普及,普及的應是令人敬畏的真實的歷史,而不是推銷束書不觀,遊淡無根的水貨。”這句話,對於每一個有志于為廣州海洋文化增光添彩的人來說,是值得深思的。

(文據章文欽《明清廣州對外交通的主要航道》)

文、圖/廣報全媒圖體記者 卜松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