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九龍營養課堂:潮汕工夫茶的泡法功效?潮汕工夫茶8個沖茶步驟?

聲明:圖片來源網路, 如有侵權, 敬請告知

潮汕工夫茶的泡法

茶具。 潮汕工夫茶最講究是茶具。 潮汕工夫茶有別於其它喝茶方法也在於茶具上,

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 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

 水。 是潮汕工夫茶重要的一個元素。 茶水, 99.9%是水, 所以水的品質直接影響到茶口感。 一般認識, 山泉水最佳, 溪水, 雪水次之, 自來水最後。 當然, 隨人環境污染的加重, 在選擇天然水的時候, 要考慮到水資源附近的環境污染情情況。

水溫。 不是所以有茶都用100度的水進行沖泡。 一般來說, 烏龍茶、普洱茶和花茶需要100度的開水。 各種芽葉細嫩的綠茶, 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 一般以80℃左右為宜。 茶葉越嫩、越綠, 水溫就要低。

茶葉。 潮汕地區工夫茶的茶葉以烏龍茶為主, 有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叢(樅)等。 大紅袍:主產于福建武夷岩, 烏龍茶類, 此外還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並稱“四大名樅”;鐵觀音:主產于福建安溪縣,

烏龍茶類, 半發酵;鳳凰單叢:主產於廣東潮州市鳳凰山, 烏龍茶類, 為潮汕本地產名茶。

茶藝。 潮州工夫茶一般只放三個杯子, 潮汕有“茶三酒四”的說法, 體現潮汕人禮讓精神。 斟茶時, 三個茶杯並圍成“品”字, 凸顯潮汕人重品德。 茶杯七分滿, 茶太滿了欺客。 最後, 主人雙手依長幼次策奉上, 先敬首席, 然後左右佳賓, 自己最末。

品茶。 品茶的“品”字是由三個“口”組成的, 喝茶時要分成三口, 一口啜, 二口品, 三口回味。 相關精彩閱讀:相關精彩閱讀:視頻:功夫茶的泡法

潮汕工夫茶的功效

1.清利頭目。 因其氣味輕薄, 易於上達頭目, 消散蒙上之熱, 故可用于頭目昏花之症。

2.利尿。 因其味苦,

其氣可下行膀胱, 以助氣化行水, 故能利尿。

3.消暑。 因其氣輕浮發散, 可發洩暑熱之邪, 又能下瀉膀胱之水, 以除暑濕, 故可解暑。

4.清熱。 因其性涼, 涼則可瀉其熱, 故可用於發熱、煩躁等熱性疾病。

5.明目。 因其氣輕盈, 能循肝經達目, 揚其障目之邪熱, 故能療目疾。

潮汕工夫茶的簡介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 亦稱“潮州功夫茶”, 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 據考, 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 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 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 清心身”的意境。

工夫茶在潮汕地區代代相傳, 盛行不衰,

但並非所有人都懂得潮汕工夫茶的沖茶方法。 茶葉、茶具、水、火備齊之後, 就差沖茶所費的“工夫”。 如果烹茶沒有“工夫”, 那便不能叫做“工夫茶”, 所以潮汕工夫茶之收功全在沖茶之法。

下面是潮汕工夫茶的8個沖茶步驟:

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

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 是一個預備階段。 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 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工夫。 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鐘, 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 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 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 應立即將砂銚提起, 淋罐淋杯, 再將砂銚置爐上。 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二、納茶

打開茶葉, 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 分別粗細, 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 再將細末放在中層, 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 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 之所以要這樣做, 因為細末是最濃的, 多了茶味容易發苦, 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 分別粗細放好, 就可以使出茶均勻, 茶味逐漸發揮。

納茶, 每一泡茶, 大約以茶壺為准, 放有七成茶葉在裡面就很夠了。 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

納茶是沖工夫茶的第一道工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樣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四、洗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洗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只沖一角,然後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由於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沖,目的在於使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猛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後蓋定。

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幹,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七、燙杯

潮汕話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工夫茶中的工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工夫茶後說,工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沖茶、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可謂得其三味矣。

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工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讚歎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工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裡去,這時,茶壺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于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八、灑茶

幾經數度工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

“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

“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稱“關公巡城”。不可灑了一杯才灑另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很重要的。

“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一點一滴必灑盡,稱“韓信點兵”。第一沖還可以留一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要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茶墊上,使壺裡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灑茶既畢,趁熱而飲,杯緣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味杯底。據說是“味雲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淩霄漢,思想馳古今。”神明變幻,潮汕工夫茶之三味於此盡得矣。

工夫茶近幾年來,在不少關於茶的文章中“工夫茶”與“功夫茶”的說法不盡一致:說“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飲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沖泡技巧等等。《辭海》縮印本中“工”與“功”條目雖雲兩字相通,但又說:工夫:指所費精力和時間;功夫:指技巧。工夫茶與功夫茶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葉,在清代時是指紅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釋超全,布衣。明亡後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為僧,與武夷茶結緣。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蘭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說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細”制出來的。這裡的“工夫”顯而易見是力氣、時間之意後來逐漸引申為花費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劉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縣為令三年,他在《片刻餘閒集》中寫到:“武夷茶高下共分兩種:……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次則花香……”說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稱,且為較珍貴之茶。

3、被稱為當代茶聖的吳覺農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誌茶葉資料選輯》載:武夷岩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民國之後,岩茶就沒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則全指紅茶。如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紅茶篇》中,將紅茶分為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紅碎茶三大類,且按地域分為: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4、民國肖一山主編《清代通史》卷中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年),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始由荷蘭轉至英國。這裡工夫茶就是紅茶的一種,也說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則是指泡茶之法1、清人俞蛟所編著的《潮嘉風月記》開篇寫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寫的主要是飲茶時的爐、壺、杯等後半篇則是泡法技巧。這說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葉。是後人誤將“功”寫為“工”,還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將潮州語音“功”、“工”混為一談?不得而知。

2、“功”、“工”在廣東潮汕、福建閩南的方言中音與義是有區別的。茶聖吳覺農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剛”,“功”音“攻”。我們閩南話中的“工”、“功”的音與潮州相同。義也不一樣:“工”即力氣、時間,“功”為武功、本領、火功。這就說明在茶葉範疇“工夫”與“功夫”是兩個含義。如今盛行的閩式、粵式、臺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沖泡技法。只要到閩、粵訪談,並用閩南話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與“功夫”,不但能明瞭其區別,且能搞清其由來,因為歷史上此地區均系“功夫茶”品飲法的時興地。

在潮汕喝茶儼然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 這是潮汕在明清以後,繼唐宋茶俗而新興起的茶道。在全國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是茶文化的高峰。正規品嘗潮汕工夫茶,講究要有好環境、好茶葉、好泉水,有一套精緻雅潔的茶具(12種)、考究細緻的沖沏技藝。比如沖沏時,要高沖低篩,淋罐利沫,燒盅熱罐,燙罐洗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等。

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

納茶是沖工夫茶的第一道工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樣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四、洗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洗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只沖一角,然後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由於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沖,目的在於使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猛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後蓋定。

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幹,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七、燙杯

潮汕話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工夫茶中的工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工夫茶後說,工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沖茶、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可謂得其三味矣。

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工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讚歎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工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裡去,這時,茶壺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于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八、灑茶

幾經數度工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

“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

“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稱“關公巡城”。不可灑了一杯才灑另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很重要的。

“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一點一滴必灑盡,稱“韓信點兵”。第一沖還可以留一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要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茶墊上,使壺裡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灑茶既畢,趁熱而飲,杯緣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味杯底。據說是“味雲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淩霄漢,思想馳古今。”神明變幻,潮汕工夫茶之三味於此盡得矣。

工夫茶近幾年來,在不少關於茶的文章中“工夫茶”與“功夫茶”的說法不盡一致:說“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飲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沖泡技巧等等。《辭海》縮印本中“工”與“功”條目雖雲兩字相通,但又說:工夫:指所費精力和時間;功夫:指技巧。工夫茶與功夫茶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葉,在清代時是指紅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釋超全,布衣。明亡後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為僧,與武夷茶結緣。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蘭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說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細”制出來的。這裡的“工夫”顯而易見是力氣、時間之意後來逐漸引申為花費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劉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縣為令三年,他在《片刻餘閒集》中寫到:“武夷茶高下共分兩種:……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次則花香……”說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稱,且為較珍貴之茶。

3、被稱為當代茶聖的吳覺農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誌茶葉資料選輯》載:武夷岩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民國之後,岩茶就沒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則全指紅茶。如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紅茶篇》中,將紅茶分為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紅碎茶三大類,且按地域分為: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4、民國肖一山主編《清代通史》卷中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年),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始由荷蘭轉至英國。這裡工夫茶就是紅茶的一種,也說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則是指泡茶之法1、清人俞蛟所編著的《潮嘉風月記》開篇寫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寫的主要是飲茶時的爐、壺、杯等後半篇則是泡法技巧。這說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葉。是後人誤將“功”寫為“工”,還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將潮州語音“功”、“工”混為一談?不得而知。

2、“功”、“工”在廣東潮汕、福建閩南的方言中音與義是有區別的。茶聖吳覺農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剛”,“功”音“攻”。我們閩南話中的“工”、“功”的音與潮州相同。義也不一樣:“工”即力氣、時間,“功”為武功、本領、火功。這就說明在茶葉範疇“工夫”與“功夫”是兩個含義。如今盛行的閩式、粵式、臺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沖泡技法。只要到閩、粵訪談,並用閩南話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與“功夫”,不但能明瞭其區別,且能搞清其由來,因為歷史上此地區均系“功夫茶”品飲法的時興地。

在潮汕喝茶儼然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 這是潮汕在明清以後,繼唐宋茶俗而新興起的茶道。在全國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是茶文化的高峰。正規品嘗潮汕工夫茶,講究要有好環境、好茶葉、好泉水,有一套精緻雅潔的茶具(12種)、考究細緻的沖沏技藝。比如沖沏時,要高沖低篩,淋罐利沫,燒盅熱罐,燙罐洗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