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我反抗:一部獨特的美國史》,光鮮亮麗的霸氣背後的淒慘故事!

《我反抗:一部獨特的美國史》,光鮮亮麗的霸氣背後的淒慘故事

什麼是歷史?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勳章;什麼是真相?那是存在於歷史之中, 不管人們知不知道都存在的事件。 自古成王敗寇, 最後留下的都是對統治者有益的事情, 而那些不益的、無關的就被他們隨意的丟棄, 然後給後人留下了種種充滿謎團的歷史。

在歷史學家霍華德·津恩眼裡, 美國沒有宣傳上的那麼光鮮亮麗, 也掩蓋不了當初的血腥殘暴, 他走入美國的歷史, 貼近了當年那些印第安人和黑奴, 記錄下來真正的歷史瞬間。

《我反抗:一部獨特的美國史》這本書橫空出世, 給讀者一種不可思議的震驚——這是一部揭露美國骯髒歷史的寫實著作。

身為猶太人的作者霍華德·津恩曾經參加過二戰, 這一經歷促成了他日後強烈的反戰觀點。 被好萊塢工廠頻繁塗脂抹粉的美國歷史, 在他眼裡卻是一團糟——民眾抗爭現象綿延不絕。

民眾抗爭的起點被霍華德前移至哥倫布踏上美洲大陸那一刻——面對手無寸鐵的印第安人, 哥倫布並未想到與他們和平共處, 而是用兵器揭開了美洲大陸種族滅絕的歷史序幕。 眾所周知, 美洲大陸本來就是印第安人的千年家園。 然而, 印第安人卻未能逃脫被驅趕殺戮的命運。 包括那些為美國國民尊崇的一些建國者, 對印第安人亦“同仇敵愾”, 欲除之而後快。 在向印第安人輸送病毒實施種族滅絕失敗後, 白人先後發動上千次針對印第安人的大小戰爭, 用現代化的兵器去屠殺印第安人。 他們逼迫印第安人離開自己的家園。 美國最新公佈的印第安人口為250萬, 而在美國建國初,

印第安人人口約8000萬。

黑人在美洲的初次出現, 身上帶著厚重的奴隸枷鎖。 總統林肯雖然最終廢除了奴隸制, 但他在一封信中卻這樣袒露心聲:“我在這場戰鬥中的重要目標是挽救聯邦, 而不是保留或消滅奴隸制度。 如果無須解放奴隸就能挽救聯邦,

我就會這樣做。 而如果需要通過解放全體奴隸才能挽救聯邦, 我也只好這樣。 ”不言而喻, 廢除奴隸制只是林肯作為挽救聯邦的一種政治手段, 並非出自於捍衛“人人生而平等”的《獨立宣言》需要。

除了印第安人、黑人, 該書還寫到了婦女爭奪社會權益的長期努力, 寫到了許多源自中下層社會的抗爭, 美國的抗爭歷史充分表明, 只有當人民的抗爭規模和數量累積到一定程度, 當局難堪重荷時, 他們才可能被迫作出讓步。

看到這兒, 筆者不由自主的想到, 本來世界上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是一部抗爭史, 哪怕過程有所曲折, 但發展總體趨向于文明。 各種抗爭的最終目的在於爭取權益, 在付出巨大抗爭代價的進程中, 美國的社會機制也在逐步微調,

最終放棄了許多流血、代價巨大的傳統抗爭模式, 改而致力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博弈機制, 這是文明進步的必然。

民眾的抗爭, 本就是推動歷史車輪不斷前進的動力。 表面看, 美國許多機制的調整並非是對抗爭的直接臣服。 但是, 印第安人、黑奴和婦女, 包括大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廣大工人, 他們如果不曾抗爭, 只是選擇溫順服從, 曾牢牢佔據社會資源配置主導地位的利益集團怎願捨棄唾手可得的肥碩利益?怎甘接受讓傳統被視為低等、劣等的群體與他們平起平坐的事實?

在作者有態度、有立場、有判斷的寫作中,我們捕捉到了一個人的歷史觀。“每個人歷史學家自己的看法和信仰都會融入他寫的歷史。”所以,“歷史不只是征服者或領袖們的歷史。”如詩人雪萊所言:“你們是多數,他們是少數!”

“治大國如烹小鮮”,可是無論烹製怎樣的食物,總要講究火候與口味。這些細節其實並不會掌握在“烹飪者”之手,畢竟位高權重,他們難免會昏了頭腦。但來自“食客”的回饋,或許是把握平衡的杠杆。

誰來當一個合格的食客呢?你,還是我?

在作者有態度、有立場、有判斷的寫作中,我們捕捉到了一個人的歷史觀。“每個人歷史學家自己的看法和信仰都會融入他寫的歷史。”所以,“歷史不只是征服者或領袖們的歷史。”如詩人雪萊所言:“你們是多數,他們是少數!”

“治大國如烹小鮮”,可是無論烹製怎樣的食物,總要講究火候與口味。這些細節其實並不會掌握在“烹飪者”之手,畢竟位高權重,他們難免會昏了頭腦。但來自“食客”的回饋,或許是把握平衡的杠杆。

誰來當一個合格的食客呢?你,還是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