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她們是最風華絕代的女人,但皆命運多舛,最小的只活了二十六歲

前言:眾所周知, 民國時期湧現出眾多才華橫溢的優秀女性, 其中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呂碧稱(1883年——1943年), 出生於安徽省。 呂碧城生在書香門第之家。 在12歲時, 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並且都有很高的造詣。 連當時有才子之稱的大詩人樊增祥對她, 也是讚不絕口。

而且1904年至1908年期間, 呂碧城發表了眾多關於尊重女權, 宣導婦女解放的詩詞歌賦, 舉起高唱男女平等的大旗。 她曾經周遊世界兩次。 在國外的所見所聞, 激起才女的思緒, 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傳誦一時的具有異國風采的詩詞。

呂碧城被稱“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其主要作品收入到《呂碧城集》等。

蕭紅(1911年——1942年), 原名張乃瑩, 黑龍江省人。 蕭紅中學讀書時代, 各種思潮湧進中國, 她接觸了新思想和外國文學, 尤其受到魯迅、矛盾作品的影響。

1930年剛踏上寫作之路的蕭紅結識了蕭軍,

兩人合作完全耳熟能詳的小說《跋涉》, 1934年蕭紅完成了小說《生死場》, 從此奠定了她在文壇的重要地位。

由於出生農村, 蕭紅的作品多取材於家鄉, 以其善於觀察的文學特質, 加上樸實細膩的文筆, 寫出了當時東北特有的一種美, 塑造的人物鮮活可愛,

風格淒涼。 憂鬱與感傷的氣息貫穿于整個文學作品, 為詩話小說的精品, 代表有《蕭紅散文》、《呼蘭河傳》。

石評梅(1902年——1928年), 原名石汝碧, 筆名評梅女士, 山西省平定縣人。

她天生聰慧, 8歲就能詞賦, 被譽為神童, 文思敏捷, 在北京讀書期間醉心于文學創作。 1923年石評梅出版長篇遊記《模糊的餘影》, 1924年與好友陸晶清一起合作著述《京報婦女週刊》, 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 《世界日報》。

石評梅

綜其一生, 創作了詩歌、散文, 遊記等多種文學題材, 被譽為“北京著名女詩人”。 她的作品大多數是關於愛情, 平等、自由為其主題。 小說著作以《紅棕馬》《匹馬斯風錄》為其成名作。

張愛玲(1920年——1995), 原名張瑛, 生於上海。 張愛玲出生官僚世家, 爺爺是張佩綸, 清末朝廷重臣, 祖母立李菊藕是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長女。

1942年, 張愛玲踏上文學之路, 最讓人稱讚的是連續用英文 在《泰晤士報》《二十世紀》發表多篇美文。 1943年憑藉一部文學著作《紫羅蘭》在文學界一炮而紅, 暫露頭角。

張愛玲的文學題材主要取自於社會上層, 社會內容包羅萬象,

開創了現代文學題材新天地。

張愛玲

這些作品, 既有中國傳統的古典美, 又有西方現代派的心理刻畫技巧, 二者融於一體, 開創了自己一家之言。 張愛玲一生著作很多, 內型豐富多樣, 但是以小說見長, 成就最大, 主要作品收入《傳奇》《張看》等文集之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