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黃龍山:千年古柏說雲南

黃龍山千年連理枝

晉柏

古木參天

黃龍山古柏雄姿

黃龍山魁星閣

彩雲之南, 地處西南邊陲, 美在山河壯麗, 美在民族淳樸, 美在文化多元...

徐霞客游雲南時寫道, “桃花流水, 不出人間, 雲影苔痕, 自成歲月。 ”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 發源于長江、黃河流域。 西南邊疆雲南文明的搖籃, 發源于長江水系、珠江水系、元江(紅河)水系、瀾滄江(湄公河)水系、怒江(薩爾溫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流域六大水系。

雲南古老的歷史, 如同雲南縱橫的山水一樣, 神秘、特色、生態, 多元。 地處滇中東北部的嵩明, 具有雲南文化的普遍性,

也有其獨特的魅力。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做連理枝”。 在嵩明縣城的黃龍山頂, 有一對1800多年的連理枝, 相傳為晉、宋年間所植, 晉柏古木參天, 見證著嵩明千百年來的滄桑變幻, 鬥轉星移....

在雲南, 要找到像黃龍山古柏一樣的時光見證者, 並不多見。 走進黃龍山, 就走進了嵩明的悠久歷史。

嵩明的悠久歷史, 濃縮並代表了雲南古老的文明。 打開黃龍山古柏的記憶密碼, 就能說清楚、道明白雲南的文化脈絡。

然而, 現在的黃龍山古跡, 現存一對1800多年的連理枝古柏, 紅軍長征紀念塔, 學海之濱的魁星閣。

要理清嵩明文化的脈絡, 還得補充兩樣東西, 一個是1800多年的連理枝古柏旁邊的宗鏡寺。 一個是紅軍長征紀念塔舊址的嵩明文廟。

按照年代, 追根溯源, 嵩明文化的來龍去脈, 才能歷歷在目, 清清楚楚。

明代徐霞客遊嵩明, 在黃龍山頂, 看到了宗鏡寺, 只是當時宗鏡寺門口的那對古柏, 沒有引起游聖徐霞客的注意, 沒有出現在徐霞客筆下。

嵩明最早的根, 就宗鏡寺。 相傳是供奉當時嵩明彝族部落的首領夫婦靈位的地方, 以祖宗的德行為鏡, 因此命名宗鏡寺。 代表了嵩明最古老的宗教和以彝族為主流的少數民族文化, 是嵩明文化的鼻祖, 和雲南其他地方一樣。

黃龍山下的紅軍長征紀念塔, 是當代紅色政權的功德碑, 彪炳千秋, 浩氣長存。 徐霞客游嵩明時, 這裡是文廟, 嵩明當時的漢族文化已經在嵩明大地上落地生根, 嵩明讀書人的神聖殿堂, 就在黃龍山文廟。

可以這樣說,雲南文化的脈絡,以嵩明文化為代表,就是根植於濃郁民族土壤之上的漢文化,具有宗教的、民族的、儒家的、時代的、紅色的多樣性、多元性。

包括嵩明在內的雲南,最早的主流是少數民族文化,具有封閉性,原始宗教特色。

到了漢代,漢武帝遣吏瞭解到滇池一帶富饒,決心開發,遂派兵征服雲南,實行“移民實邊”政策。東漢延續,派遣大批漢族移民進入滇北和滇池一帶包括嵩明在內的地區。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南中,兵至嵩明,又有大批漢族移入。元代,先後從大都(北京)、江南各地抽調幾十萬大軍平定雲南,其中大部分為漢人,在雲南實行“上馬打仗,下馬屯田”的措施。

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付有德、藍玉、沐英率領30萬軍隊進討雲南。平定後,朱元璋命沐氏率十萬軍隊鎮守雲南。1389年,沐英到南京覲見,受命還鎮,攜江南、江西人民25萬入滇。

1390年,沐英又請移湖廣、江南民8萬實滇。1392-1398年沐英之子沐春鎮再移南京人30萬於滇,這批漢族移民中就有直接落戶楊林南部和邵甸等地屯田者。還有內地農民為逃避過重賦稅而遷徙來者,以及“商屯”,以少量投資招內地貧困戶到雲南開墾屯種。歷經數朝內地漢族往雲南的轉移遷徙,致使雲南漢族人口遠遠超過雲南少數民族的總和。

自漢至明萬曆王朝的屯戍措施,特別是大明初期朱元璋為了促進雲南邊地的開發、鞏固邊疆,採取 “改土設流”、大量軍戶到楊林屯田和從南京征招三批士兵家屬及工匠遷往雲南傳授技術、開墾荒田、興修水利的大規模遷徙。至今,在嵩明境內還保留近幾十以上以衛、營、所、哨、堡、鋪、屯等軍屯組織的名稱作為村名。

徐霞客滇遊記記載:嵩明州原叫嵩盟。州署南面有盟蠻台舊址,是從前漢人和烏蠻、白蠻會盟的地方,後改稱嵩明。嵩明州署後山黃龍山,如錐子峙立嵩明縣城;登上黃龍山,嵩明壩子一覽無餘,嘉麗澤之水奔來眼底。

黃龍山,自明代徐霞客記載至今,自古都是嵩明政府部門州府的後山,是嵩明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曾經很長時期,黃龍山是原嵩明第一中學的所在地,嵩明的無數莘莘學子求學之地。山頂原宗鏡寺門口的千年連理枝(黃龍山晉柏)傲插蒼穹,見證了嵩明千年的滄海桑田變化。

歷代名人雅士遊覽黃龍山,尤其仰視黃龍山晉柏之後,往往詩興大發詠物作詩,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句或名篇。

在嵩明人的心目中,黃龍山是嵩明的文脈之山,傳承了嵩明大地上無數莘莘學子濡學沐風、孜孜不倦、尊師重教的歷史。

曾經的朗朗書聲,似乎聽到的是嵩明悠久的文化之聲;黃龍山頂古木參天的晉代漢柏,嵩明人敬畏它如同神明一般,似乎訴說著嵩明文脈乃至雲南的歷史源遠、流長久遠。

可以這樣說,雲南文化的脈絡,以嵩明文化為代表,就是根植於濃郁民族土壤之上的漢文化,具有宗教的、民族的、儒家的、時代的、紅色的多樣性、多元性。

包括嵩明在內的雲南,最早的主流是少數民族文化,具有封閉性,原始宗教特色。

到了漢代,漢武帝遣吏瞭解到滇池一帶富饒,決心開發,遂派兵征服雲南,實行“移民實邊”政策。東漢延續,派遣大批漢族移民進入滇北和滇池一帶包括嵩明在內的地區。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南中,兵至嵩明,又有大批漢族移入。元代,先後從大都(北京)、江南各地抽調幾十萬大軍平定雲南,其中大部分為漢人,在雲南實行“上馬打仗,下馬屯田”的措施。

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付有德、藍玉、沐英率領30萬軍隊進討雲南。平定後,朱元璋命沐氏率十萬軍隊鎮守雲南。1389年,沐英到南京覲見,受命還鎮,攜江南、江西人民25萬入滇。

1390年,沐英又請移湖廣、江南民8萬實滇。1392-1398年沐英之子沐春鎮再移南京人30萬於滇,這批漢族移民中就有直接落戶楊林南部和邵甸等地屯田者。還有內地農民為逃避過重賦稅而遷徙來者,以及“商屯”,以少量投資招內地貧困戶到雲南開墾屯種。歷經數朝內地漢族往雲南的轉移遷徙,致使雲南漢族人口遠遠超過雲南少數民族的總和。

自漢至明萬曆王朝的屯戍措施,特別是大明初期朱元璋為了促進雲南邊地的開發、鞏固邊疆,採取 “改土設流”、大量軍戶到楊林屯田和從南京征招三批士兵家屬及工匠遷往雲南傳授技術、開墾荒田、興修水利的大規模遷徙。至今,在嵩明境內還保留近幾十以上以衛、營、所、哨、堡、鋪、屯等軍屯組織的名稱作為村名。

徐霞客滇遊記記載:嵩明州原叫嵩盟。州署南面有盟蠻台舊址,是從前漢人和烏蠻、白蠻會盟的地方,後改稱嵩明。嵩明州署後山黃龍山,如錐子峙立嵩明縣城;登上黃龍山,嵩明壩子一覽無餘,嘉麗澤之水奔來眼底。

黃龍山,自明代徐霞客記載至今,自古都是嵩明政府部門州府的後山,是嵩明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曾經很長時期,黃龍山是原嵩明第一中學的所在地,嵩明的無數莘莘學子求學之地。山頂原宗鏡寺門口的千年連理枝(黃龍山晉柏)傲插蒼穹,見證了嵩明千年的滄海桑田變化。

歷代名人雅士遊覽黃龍山,尤其仰視黃龍山晉柏之後,往往詩興大發詠物作詩,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句或名篇。

在嵩明人的心目中,黃龍山是嵩明的文脈之山,傳承了嵩明大地上無數莘莘學子濡學沐風、孜孜不倦、尊師重教的歷史。

曾經的朗朗書聲,似乎聽到的是嵩明悠久的文化之聲;黃龍山頂古木參天的晉代漢柏,嵩明人敬畏它如同神明一般,似乎訴說著嵩明文脈乃至雲南的歷史源遠、流長久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