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徽州紀|解讀徽州—古牌坊

被譽為“古建三絕”之一的徽州古牌坊

與徽州的古民居、古祠堂一起,

為徽州的歷史和地域文化

寫下了瑰麗多彩的樂章。

這些牌坊,

在中國古代是榮譽的象徵,

它記錄了歷史,

也記錄了中國。

古牌坊下故事多

▲ 龍興獨對坊

歙縣城西8公里處有一個槐塘村, 該村以一句徽州人家喻戶曉的俗語“槐塘賣朝笏——不知貴賤”而聞名。 唐、宋、明、清, 該村唐、程兩姓名宦輩出, 清朝之後才敗落。 時有走鄉小販來村中用幾塊梨膏糖,

換走了老媼拌豬食的一塊豬食板。 就在老婦為賺了大便宜而道謝不迭之際, 小販洗盡豬食板, 露出的是古代大臣入朝時手持的象牙笏板。 從此黃山南北傳開了這句譏誚該村人的俗語。

就是在這個村子裡, 有一座四柱三間五層樓的石牌坊, 名曰“龍興獨對坊”, 是明朝正德年間為紀念本村大儒唐仲實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話一事而建。 唐仲實是歙縣紫陽書院山長, 是這一帶著名的學者, 也是一個敢講實話的老實人。 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正在與陳友諒爭奪天下的朱元璋來到徽州, 那時候這位草莽英雄還是非常尊重讀書人的。 他親自召集了包括唐仲實在內的一批“老知識份子”開座談會,

徵詢治國之道, 號召他們“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

座談會上朱元璋就問大家:“鄧愈在徽州府修城牆, 老百姓有沒有意見啊?”原來, 前一年七月, 朱元璋身旁最受寵信的大將、被封為衛國公的鄧愈佔領了徽州府城後, 立即大興土木, 修繕塊興土木, 修繕城牆。 當時朱家勢頭正旺, 鄧愈也是行情看漲, 換了別人, 三呼萬歲、高喊“英明正確”還來不及哩。

偏偏這個唐老頭來它個“實話實說”。 他回答“老百姓意見很大啊!”朱元璋不解地問:“鄧愈築牆是為了保護老百姓, 你們怎麼還有意見呢?”唐仲實就告訴他, 鄧愈操之過急, 所以失掉民心。 狠狠地告了一通鄧大人的“刁狀”。

當朱元璋又問他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的道理時, 他竟毫不客氣地說:“他們一是不濫殺人,

二是愛惜老百姓的財物。 現在老百姓負擔太重了, 還沒有得到休養生息。 ”言下之意是你朱某人不及他們。 現在看來, 這真是滿嘴“右派言論”。 這時的朱元璋還是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 他不僅沒有勃然大怒, 喝令這個糟老頭子“閉上臭嘴, 不許放毒”, 相反卻虛心檢討說:“你說得很對, 我現在積少而費多, 實在是不得已的事。 不過, 所收來的錢都作軍需費用了, 我個人沒有佔用一分一毫。 ”

“大鳴大放”的結果, 唐仲實一干人不僅沒戴“右派”帽子, 還得了朱元璋賞賜的“布帛”, 高高興興地回到了槐塘。 過了150多年;明武宗朱厚照“恩榮”唐氏後人建坊紀念此事。 牌坊上除刻上“龍興獨對”四個大字外, “恩榮板”上還長篇累牘地刻有這次對話的全部內容,

長達300多字。 今天的遊客, 忙裡偷閒, 可以在坊下細細品讀玩味。

▲ 豸繡重光坊

歙縣城內的大北街朱家巷口上還有一座建於明末崇禎年間的“豸繡重光坊”。 形制簡陋, 為雙柱一間三樓, 比明朝盛世所造“龍興獨對坊”小了不少, 只是內容比它沉重了許多。它是為江應曉、江秉謙而建造。二江都是歙縣人,應曉曾在涪州擔任通判。秉謙是明代進士、監察禦史。明代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當道,國之將亡,民不潦生。江秉謙仗義執言,一再向朝廷上疏進言,反對魏忠賢的倒行逆施。

被魏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為了打擊他,魏忠賢借一位皇子誕生的機會,給所有的禦史賞賜了玉環,硬是沒有江秉謙的份。有人提意見為江秉謙鳴不平,朝廷就將上疏的人也降了級。江秉謙自知在劫難逃,憂國憤時,含恨而終。

崇禎上臺以後,誅殺了禍國殃民的魏忠賢,並在平反冤假錯案中為江秉謙恢復了名譽,在他的家鄉為他建了這座牌坊。牌坊額枋一面大書“豸繡重光”四字,一面高懸“龍章再錫”四字。豸繡是明朝禦史的補服,“再錫”就是“再賜”,意為“重放光彩,再次獲得信任”。

▲ 貞白裡坊

歙縣現存最早的牌坊就是貞白裡坊了。它屹立於歙縣城西5公里的鄭村巷口,初建於元代,旨在表彰元代鄭村人鄭千齡一家三代鄉賢。鄭千齡一生只在祁門、休甯、淳安等縣當過一些小官,“官不在大,有德即靈”,因他廉潔自律,深受各處百姓愛戴,家鄉人也都為他驕傲。死後大家尊稱他為“貞白先生”。“貞”即“忠貞”,“白”即“清白”。可見他人品之高尚。

為宣導鄉風,教育後人,村人在巷口建了這座牌坊。牌坊高約8米,從前裝有木柵門,後被拆除,坊下是進出村莊的必經之道。自元以來,凡鄭村鄉民操辦紅白喜事,都要坊下穿過,以示毋忘祖風。如今我們來到這裡,穿行坊下,仍有流譽澤被,淨化心靈之感。

▲ 龍興獨對坊

徽州府府堂的右方矗立著一座譙樓,叫陽和門,紅石城牆,古樸典雅.走過陽和門,矗立在面前的便是氣勢磅礴的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內陽和門東側,跨街而立。它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全國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會為旌表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許國是徽州人,是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曾為兩朝皇帝講授學文。關於這座牌坊的建造,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當年,許國在平息雲南邊亂中立下大功,皇帝特賜許國四個月的假期回鄉造牌坊光宗耀祖。據說當時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腳牌坊,否則就是犯上。許國是徽州的驕傲,如果只造一座四腳牌坊,怎們能體現他的功德威望呢?但要建造一座八腳牌坊又恐犯欺君之罪。許國靈機一動,來了個“先斬後奏”。在建成這座八腳牌坊後,他故意拖延了幾個月,才回朝覆命。由於超假,許國上朝時跪在大殿上久默不語。皇上疑惑,責問:“閣老,朕給你四個月的假期回鄉造牌坊,為何延期至今?依朕看,不要說是四腳,就是八腳牌坊也要造好了。”許國聽了,頓時高呼萬歲,奏道:“謝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腳牌坊。”皇帝金口玉言,不得反悔。就這樣,許國所建的八腳牌坊也就“合法化”了。

▲ 雙壽承恩坊

雙壽承恩坊建造于明隆慶年間,徽商許世積夫婦和睦恩愛,熱心公益,樂善好施。又其時年101歲,夫人103歲,朝廷因之旌表,勅封“征仕郎晉贈奉直大夫” ,賜建“雙壽承恩坊”。據說,大學士許國少時亦曾得到過他倆的資助。所以,許國後來積極運作為其賜建牌坊,乃至在其身後親撰“行狀”。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明季許村許仕繼和夫人宋氏壽過百歲,朝廷乃立坊以紀之。這種為兩位百年老人而立的牌坊,在全國極為罕見。

只是內容比它沉重了許多。它是為江應曉、江秉謙而建造。二江都是歙縣人,應曉曾在涪州擔任通判。秉謙是明代進士、監察禦史。明代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當道,國之將亡,民不潦生。江秉謙仗義執言,一再向朝廷上疏進言,反對魏忠賢的倒行逆施。

被魏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為了打擊他,魏忠賢借一位皇子誕生的機會,給所有的禦史賞賜了玉環,硬是沒有江秉謙的份。有人提意見為江秉謙鳴不平,朝廷就將上疏的人也降了級。江秉謙自知在劫難逃,憂國憤時,含恨而終。

崇禎上臺以後,誅殺了禍國殃民的魏忠賢,並在平反冤假錯案中為江秉謙恢復了名譽,在他的家鄉為他建了這座牌坊。牌坊額枋一面大書“豸繡重光”四字,一面高懸“龍章再錫”四字。豸繡是明朝禦史的補服,“再錫”就是“再賜”,意為“重放光彩,再次獲得信任”。

▲ 貞白裡坊

歙縣現存最早的牌坊就是貞白裡坊了。它屹立於歙縣城西5公里的鄭村巷口,初建於元代,旨在表彰元代鄭村人鄭千齡一家三代鄉賢。鄭千齡一生只在祁門、休甯、淳安等縣當過一些小官,“官不在大,有德即靈”,因他廉潔自律,深受各處百姓愛戴,家鄉人也都為他驕傲。死後大家尊稱他為“貞白先生”。“貞”即“忠貞”,“白”即“清白”。可見他人品之高尚。

為宣導鄉風,教育後人,村人在巷口建了這座牌坊。牌坊高約8米,從前裝有木柵門,後被拆除,坊下是進出村莊的必經之道。自元以來,凡鄭村鄉民操辦紅白喜事,都要坊下穿過,以示毋忘祖風。如今我們來到這裡,穿行坊下,仍有流譽澤被,淨化心靈之感。

▲ 龍興獨對坊

徽州府府堂的右方矗立著一座譙樓,叫陽和門,紅石城牆,古樸典雅.走過陽和門,矗立在面前的便是氣勢磅礴的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內陽和門東側,跨街而立。它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全國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會為旌表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許國是徽州人,是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曾為兩朝皇帝講授學文。關於這座牌坊的建造,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當年,許國在平息雲南邊亂中立下大功,皇帝特賜許國四個月的假期回鄉造牌坊光宗耀祖。據說當時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腳牌坊,否則就是犯上。許國是徽州的驕傲,如果只造一座四腳牌坊,怎們能體現他的功德威望呢?但要建造一座八腳牌坊又恐犯欺君之罪。許國靈機一動,來了個“先斬後奏”。在建成這座八腳牌坊後,他故意拖延了幾個月,才回朝覆命。由於超假,許國上朝時跪在大殿上久默不語。皇上疑惑,責問:“閣老,朕給你四個月的假期回鄉造牌坊,為何延期至今?依朕看,不要說是四腳,就是八腳牌坊也要造好了。”許國聽了,頓時高呼萬歲,奏道:“謝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腳牌坊。”皇帝金口玉言,不得反悔。就這樣,許國所建的八腳牌坊也就“合法化”了。

▲ 雙壽承恩坊

雙壽承恩坊建造于明隆慶年間,徽商許世積夫婦和睦恩愛,熱心公益,樂善好施。又其時年101歲,夫人103歲,朝廷因之旌表,勅封“征仕郎晉贈奉直大夫” ,賜建“雙壽承恩坊”。據說,大學士許國少時亦曾得到過他倆的資助。所以,許國後來積極運作為其賜建牌坊,乃至在其身後親撰“行狀”。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明季許村許仕繼和夫人宋氏壽過百歲,朝廷乃立坊以紀之。這種為兩位百年老人而立的牌坊,在全國極為罕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