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不知道怎麼應對時,試試用這樣的方式回答孩子問題

孩子有他們獨特的視線和獨特的思考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 孩子有一個時期會有一種把所有東西都視作有生命。 所以他們有時候會問一些不合理的問題, 對於這些問題, 家長怎樣回答孩子的問題最有愛?

幼兒期的孩子, 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 泛靈心理, 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 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有積極作用, 同時, 也是個巨大的挑戰。 父母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呢?

對策一:用擬人化的方法來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問題”

孩子是好奇的。 從3歲左右開始, 寶寶就會對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些問題的答案是這個時期的寶寶心理水準難以理解的, 但是對孩子的提問我們 又不能不回答, 否則寶寶提問的次數就會減少,

甚至會使他對事物失去應有的好奇心。 對於孩子的提問, 我們可以根據他的心理特點, 採用擬人化的方法間接地回 答。

問題1:“月亮為什麼跟著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歡你, 所以跟著你走。 ”這樣的回答, 總比你對孩子說“你還太小, 爸爸告訴你, 你也不懂”更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問題2:“魚為什麼會有魚鱗?”

“就像你在游泳時要穿游泳衣一樣, 魚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魚鱗就是魚的游泳衣。 ”

問題3:“太陽為什麼會落下去?”

對於這個問題, 如果你是從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上回答, 或者是用動力學原理來科學準確地回答孩子的上述問題, 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 但 是你可以這樣回答:“一到晚上, 動物們回家睡覺了, 太陽公公也到山的那邊去睡覺了。 ”這樣的回答同樣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應的心理滿足。

對策二:培養寶寶的愛心與同情心

比如, 父母可以將物“擬人化”以激發孩子的泛靈心理, 使之產生移情心理, 進而理解和形成相應的良好習慣。 例如, 在教育孩子不要把牆壁搞髒, 不要 把小凳子弄壞, 你可以說:“小凳子如果被摔了, 一定會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斷了, 走起路來多難受啊!”孩子聽了以後, 一定會非常注意, 還會擦擦凳子, 撣 撣牆壁上的灰塵。 這樣, 孩子愛護物品、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 就很容易形成。

再比如, 教育孩子愛護花草樹木, 愛護小動物, 愛護其他小朋友, 我們都可以利 用其泛靈心理, 使之對相應的人或物產生移情心理, 進而形成同情心, 使其愛護他人和物就像愛護自己一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