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甲午戰敗後,一本日記揭秘大清甲午戰敗的真實原因

1894年, 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 這是我們都熟知的史實, 然而在戰爭準備階段, 以美國《紐約時報》為代表的西方媒體普遍都看好大清。 因為當時, 在國力、領土面積和人口占絕對優勢的大清朝面前, 日本不過只是蕞爾小國。 我們實在沒理由輸, 而日本也實在沒理由贏。

然而結果很意外,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最終全軍覆沒, 海軍提督丁汝昌拒絕了日本將軍伊東祐亨的勸降, 吞鴉片自盡以向國人謝罪, 還有另外兩位將領也選擇了自殺殉國。

有關甲午戰敗的原因, 其實有很多, 歸結起來, 不外乎是清政府的腐朽, 軍隊管理體制的落後, 朝廷官員的党爭, 以及日本明治維新後總體國力的大幅提高等。 然而有一個原因幾乎不曾被人提及, 當時許多人, 甚至包括那些眼看世界的治世能臣都未必想到, 事實上, 這個原因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

而這個被歷史埋沒的隱情, 直到近年來, 隨著一部珍貴史料的重見天日, 才得以揭開。

該史料名為《宗方小太郎日記》, 顧名思義, 是一位名叫宗方小太郎的日本作者在百年前撰寫的日記。 宗方小太郎何許人也?據寥寥可數的歷史資料顯示, 他是一名身穿中國長袍,

腦後留著長辮, 走在街上與普通中國人無異的男子, 可他卻如假包換是日本人, 還是一名受到過明治天皇親自接見並褒獎的日本人!其實, 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名“情報工作者”, 也就是我們祖先所說的“細作”。

1884年, 中法戰爭爆發, 日本加強了對華諜報工作。 宗方小太郎來到上海, 隨即進入上海東洋學館學習中文。 該學館專為日本人學習中文, “教育日本的青年子弟, 徹底查明支那的國情, 他日大陸經營之時肯定需要”(長崎福岡玄洋社平岡浩太郎評價)。 宗方小太郎通過三年的中文學習, 能說一口流利中國話的他完全具備了從事諜報工作的條件, 遂立刻展開活動。

1894年7月, 宗方孤身一人前往北洋水師駐地威海刺探情報。 從7月5日抵達煙臺至8月29日撤離, 近兩個月的時間內, 他喬裝成中國人, 多次打探, 獲取了北洋水師大量的絕密軍情, 其中包括北洋水師的戰艦數量、詳細番號, 以及執行護送任務、修理軍艦、港口駐紮等情況, 這些精確的情報使得日本海軍全面掌握了北洋水師的活動規律,

以至於1894年9月17日, 中日黃海海戰爆發的最初一刻, 黃海的制海權即被日軍掌握!

從1864年8月6日出生到1923年2月3日病逝於中國上海, 宗方小太郎短暫的59年人生竟有40年是在中國度過的!試想百年前, 中國尚未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中覺醒之時, 日本已然有了動用間諜獲取敵方情報這樣的現代戰爭意識,那甲午一戰,大清焉有不敗之理?

日本已然有了動用間諜獲取敵方情報這樣的現代戰爭意識,那甲午一戰,大清焉有不敗之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