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六代讀書人,近代第一文化世家;十八字家訓,成就百年書香門第

在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城東郊, 有個叫周村的小村莊。

從這裡走出了一個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的家族, 它就是東至周氏家族。

周氏家族六代人, 在官、商、學各領域都有卓越表現, 是打破“富不過三代”這一千古“魔咒”的成功範例, 而它成功的原因不過是遵循了“讀書積德, 行善積福”的古訓。

忠厚傳家遠, 詩書繼代長。

從清末一直到現在, 一百多年來, 周氏家族從來是詩書傳家。

雖然歷史上周家一直富貴發達, 但是子弟都是以文化見長, 所以周家從來是學者輩出, 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影響很大。

有人說過, 周氏家族出來的人, 教授學者特別的多, 涉及學科也特別的廣, 辦一所大學也綽綽有餘, 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

六代讀書人, 近代第一文化世家

第一代:

周氏家族的奠基人是周馥。

周馥幼年勤于讀書, 青年時期正趕上太平軍的戰亂, 投筆從戎, 因為一筆好字被李鴻章留用, 又因為辦事幹練被李鴻章器重, 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達30多年, 成為洋務運動的重要一員;先後擔任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要職, 成為一代封疆大吏。

周馥五福俱全, 終年84歲, 有詩文集流傳, 家訓著作《負暄閑語》最有名。

第二代:

周馥有六子三女, 其中四子周學熙成就最大, 曾經創辦山東大學堂(山東大學的前身), 擔任第一任校長;又兩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 被當時日本人稱為“中華第一流理財家”。

周學熙後來創辦啟新洋灰公司和灤州煤礦, 奠定了華北近代工業的基礎, 他創辦和經營的企業佔據著當時民族工商業的半壁江山, 和狀元企業家張謇齊名, 有“南張北周”之稱。

周馥的長子周學海進士出身, 是晚清名醫;七子周學淵是個詩人, 也曾擔任過山東大學堂的校長。

第三代:

周叔弢是著名實業家, 古籍文物收藏家, 曾經官至天津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周達是數學家, 中國數學會創始人之一;周志輔是易學家、史學家, 著名京劇史專家;周叔迦是中國佛學研究三大家之一。

第四代:

週一良是世界知名史學家;周煒良是數學家, 20世紀世界代數幾何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數學名詞就多達7個;周以良是林學家, 在植物學界能發現1個新物種都是很大的成就, 而他發現了70多個;等等。

第五代:

周啟成是浙江大學的古典文學專家;周啟乾是天津社會科學院的日本史專家;周啟鳴是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周啟登是文學翻譯家, 烏爾都語專家;周啟昆是紐西蘭生物學家;周啟晉是澳門先達國際集團總裁;周琪華是盲人歌唱家, 《我愛你塞北的雪》的原唱者;等等。

第六代:

遍佈海內外大學、科研機構, 從事於各行各業, 多有佼佼者。 時有海外的周氏後裔來周村存根。

十八字家訓,成就百年書香門第

周氏家族由周馥開始,下沿五代,他們在時代發展的不同階段,將自己融入民族前進的潮流,人才薈萃,集於一門。

究其原因,家風家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周馥制定家訓6條18字:培心地、積陰功、祛隱惡、端家範、謹言語、慎舉動。

家訓的核心是“培心地”,後面幾條是這個核心的延伸。

周馥說:“人生求福,以培養心地為先。心地若壞,百事皆壞,無可指望矣。”

用句通俗的話說,意思就是“心中長存善念,到處都是福地”。

只有培養心中的善念,才能積陰功(做慈善)、祛隱惡(不算計別人)。

而“培心地”的具體做法就是端家范(做家人的模範)、謹言語(說話謹慎有禮)、慎舉動(舉止端正,行為正派)。

周學熙曾說,無論世界如何亂,人心風俗如何改變,“道德者千古不磨”,這是立人涉世之根本。

周馥1909年寫下的《負暄閑語》,是在他和孫子周叔弢之間的答問基礎上撰寫而成的。

由於是祖孫之間的親切對話,雖說是家訓,但並不是嚴肅刻板的,反而是親切好讀的。

書中講事說理,談天說地,信息量豐富,旁徵博引,解釋很詳細,並且多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明道理,確實可信。

同時由於周馥是做洋務的,接觸到許多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所以雖然以儒家思想為根基,又能不拘泥于中國傳統文化,視野開闊,立足於實際。

比如他強調讀書不能讀死書,資質不佳,寧願少讀,但求讀通,而不是逼著孩子花大量的時間去讀書,不僅浪費時間,同時也損害孩子的精氣神。

又比如他強調讀書人不能只是讀聖賢書,治生(即賺錢)也很重要,因為作為家庭的一員,你還要養妻活兒,不能只顧自己,等等。

十八字家訓,成就百年書香門第

周氏家族由周馥開始,下沿五代,他們在時代發展的不同階段,將自己融入民族前進的潮流,人才薈萃,集於一門。

究其原因,家風家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周馥制定家訓6條18字:培心地、積陰功、祛隱惡、端家範、謹言語、慎舉動。

家訓的核心是“培心地”,後面幾條是這個核心的延伸。

周馥說:“人生求福,以培養心地為先。心地若壞,百事皆壞,無可指望矣。”

用句通俗的話說,意思就是“心中長存善念,到處都是福地”。

只有培養心中的善念,才能積陰功(做慈善)、祛隱惡(不算計別人)。

而“培心地”的具體做法就是端家范(做家人的模範)、謹言語(說話謹慎有禮)、慎舉動(舉止端正,行為正派)。

周學熙曾說,無論世界如何亂,人心風俗如何改變,“道德者千古不磨”,這是立人涉世之根本。

周馥1909年寫下的《負暄閑語》,是在他和孫子周叔弢之間的答問基礎上撰寫而成的。

由於是祖孫之間的親切對話,雖說是家訓,但並不是嚴肅刻板的,反而是親切好讀的。

書中講事說理,談天說地,信息量豐富,旁徵博引,解釋很詳細,並且多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明道理,確實可信。

同時由於周馥是做洋務的,接觸到許多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所以雖然以儒家思想為根基,又能不拘泥于中國傳統文化,視野開闊,立足於實際。

比如他強調讀書不能讀死書,資質不佳,寧願少讀,但求讀通,而不是逼著孩子花大量的時間去讀書,不僅浪費時間,同時也損害孩子的精氣神。

又比如他強調讀書人不能只是讀聖賢書,治生(即賺錢)也很重要,因為作為家庭的一員,你還要養妻活兒,不能只顧自己,等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