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四歲孩子咬傷爸爸,只因不讓她看電視?背後真正的原因才值得深思

今天一個寶媽給我發過來一張圖片, 我看了一下就愣住了, 是一個小小的傷口, 依稀可以看見幾顆牙印, 邊緣已經泛紅破皮, 這位寶媽跟我說, 這是她的女兒咬的, 胳膊的主人是她的老公, 就因為沒有讓孩子看電視, 孩子發瘋一樣地咬了爸爸, 才四歲的孩子, 就表現出這樣的性格, 以後可得怎麼管呢?

事情是這樣的, 這位寶媽上班中午不回家, 孩子最近生病也沒有去幼稚園, 一直由爺爺奶奶照顧, 老公回家吃午飯, 孩子不好好吃, 就想看電視, 老公覺得孩子吃飯看電視是一個壞習慣, 於是就給她關了, 孩子就開始哭鬧, 往常這個時候, 爺爺奶奶肯定有個人會給她打開電視機, 可是今天中午爸爸就鐵了心不給她開, 於是孩子就開始打爸爸, 爸爸熊了她幾句, 她就趴下咬了爸爸, 爸爸不忍心打她, 就躲一邊去, 孩子追著爸爸的胳膊狠命地咬了一口,

疼的爸爸倒吸一口氣, 掀開衣服一看, 就是兩排牙印, 當時就紅腫起皮了。

爸爸就想把孩子抱到臥室去罰站, 可是爺爺卻一把把孩子抱在懷裡, “孩子還小, 不要這樣對他”, 爸爸徹底急了, “你們就寵吧, 寵得以後都敢拿刀對著我了, 我不管了, 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爸爸摔門出去了, 在上班的路上就開始給老婆打電話, “孩子教成這樣你滿意了?”

對於孩子這種行為, 我也感到非常不解, 詳細詢問了這位寶媽, 才知道女兒一直跟爸爸不親, 原因就是孩子爸爸太忙了, 根本沒有時間陪孩子, 導致現在想跟孩子親近一下, 孩子就本能地對他排斥, 再加上平時爺爺奶奶和媽媽都對她比較寵愛, 她就更加無法無天, 對爸爸的態度也一直不太好。

原因真的是這樣嗎?就算孩子跟爸爸沒有那麼好的親子關係, 可是咬人的行為又是跟誰學來的呢?還隨手打爸爸, 原因肯定沒有那麼簡單, 最後這位寶媽才若有所思地說, “老公說她是跟我學的, 我倆打架的時候, 我氣不過會隨手打她爸爸兩下,

難道是孩子學會了?”

這就對了, 爸爸工作忙跟孩子不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夫妻之間的一些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比如說媽媽對爸爸說話的語氣, 媽媽對爸爸的態度將直接決定孩子對爸爸採取什麼態度, 因為媽媽是她的第一模仿物件, 她對老公做不到尊重和友好, 說話語氣裡帶著情緒, 就會讓孩子也養成不尊重爸爸的習慣, 再加上爺爺奶奶的寵愛, 讓孩子變得比較任性, 如果觸犯到她, 就會直接歇斯底里, 孩子這種行為, 是跟媽媽的行為分不開的, 比如夫妻當著孩子的面拌嘴或者打架, 可能是一些打情罵俏, 在大人看來沒什麼, 可是在孩子看來, 就是爸爸惹了媽媽, 媽媽在用這種方式報復爸爸, 所以她也有樣學樣,

並不是孩子心地有多壞, 只是她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 她表達憤怒的方式就自然學習了家中某個大人了。

在家庭教育中, 孩子不可能對每個大人都是一樣的感情, 這源于家長對她的陪伴和疼愛, 她的感情傾向於對她好的、寵愛她的家長,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爺爺奶奶對孩子百依百順。不是他們不會教孩子,而是如果也像媽媽一樣對孩子做各種各樣的要求,孩子就會本能地排斥他們,不愛找他們,所以很多孩子的教育問題都落在了媽媽的身上,這就更說明媽媽的重要性,同時,爸爸長期缺席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就會讓孩子對爸爸的教育方式產生本能地排斥,“你憑什麼說我?只有媽媽才能說我呢”,這個問題也該讓爸爸進行反思,孩子這樣對待他,是不是也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次次地缺席就導致了一次次的排斥,我想孩子這一口,也咬出了爸爸的一些感悟吧。

教育孩子從來都是整個家庭的責任,並不是某個人就能扭轉的事情,孩子還這麼小,價值觀人生觀還沒有形成,甚至基本的是非觀也還在建立,咬人的行為也實在不能跟“熊孩子”、“不孝順”等字眼掛鉤,可是背後的教育問題卻是實實在在地提醒著爸爸媽媽,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孩子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所以,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讓她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正是我們應該努力的,不是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爺爺奶奶對孩子百依百順。不是他們不會教孩子,而是如果也像媽媽一樣對孩子做各種各樣的要求,孩子就會本能地排斥他們,不愛找他們,所以很多孩子的教育問題都落在了媽媽的身上,這就更說明媽媽的重要性,同時,爸爸長期缺席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就會讓孩子對爸爸的教育方式產生本能地排斥,“你憑什麼說我?只有媽媽才能說我呢”,這個問題也該讓爸爸進行反思,孩子這樣對待他,是不是也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次次地缺席就導致了一次次的排斥,我想孩子這一口,也咬出了爸爸的一些感悟吧。

教育孩子從來都是整個家庭的責任,並不是某個人就能扭轉的事情,孩子還這麼小,價值觀人生觀還沒有形成,甚至基本的是非觀也還在建立,咬人的行為也實在不能跟“熊孩子”、“不孝順”等字眼掛鉤,可是背後的教育問題卻是實實在在地提醒著爸爸媽媽,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孩子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所以,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讓她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正是我們應該努力的,不是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