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當年修建舉國關注的“紅星渠”的3000多軍墾戰士,如今只剩20多人

1949年9月, 黃秀卿所在的第一野戰軍一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八團從甘肅酒泉徒步進疆, 他們穿越了600多公里的茫茫戈壁。 同年10月17日, 四十八團先遣連隊率先駐守哈密飛機場。 1950年1月, 全團全部進駐哈密。

軍墾老戰士黃秀卿

1950年1月21日, 新疆軍區頒佈大生產命令:“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 即使因機關業務關係不能全部參加勞動生產, 亦得自己動手參加本單位種菜, 不得有任何軍人站在勞動生產建設戰線之外。 ”

地處新疆東大門的哈密, 到處是沙漠戈壁, 雨水稀少, 水分蒸發量大, 農作物完全依靠人工灌溉, 當地群眾只能依靠古老的坎兒井和天然渠溝引來一點雪水維持生存。

當年修建紅星渠場景

十六師(今天的兵團第十三師)開始在哈密找水, 戰士們翻山越嶺反復勘探, 發現在天山腳下有一個叫“石城子”的地方, 山上融化的雪水匯流于此, 水流量很大, 每年至少能解決8萬畝農田的灌溉。 十六師黨委決定開鑿一條橫穿戈壁沙石全防滲的水渠, 把這股水引到30公里外的二道湖, 並將這個渠命名為“紅星渠”。

1951年2月, 十六師抽調3000多名指戰員開始修建。 黃秀卿所在的四十八團有1400多人參戰。 一切都是白手起家,

黃秀卿他們在一個叫“二道湖”的戈壁上搭建帳篷和修建地窩子住下。

十三師紅星二場地窩子舊址

那時, 不但條件艱苦, 每天的勞動強度也很大。 各種材料運輸主要靠人拉肩扛, 戰士們頂著嚴寒酷暑炸山開石、伐木材、燒石灰、打磚坯、碾磚粉、挖沙石、鋪管道。

沒有水泥, 戰士們就發明了“代水泥”:用一袋石灰和兩袋陶粉按一定比例配製, 用來代替水泥為石渠勾縫。 戰士們先是建起磚窯和石灰窯, 把燒出紅磚雜碎, 然後用碾子碾壓, 最後再篩成像白麵一樣細的陶粉。

黃秀卿一組5個人, 他們一組每天要碾出40袋陶粉。

按照分工, 三人在外砸磚, 他和另一位戰士在十幾平米的地窩子裡, 用篩子篩。 屋裡粉塵彌漫, 即使帶著三個口罩, 嘴裡都是粉塵。

拉碾子的騾子身體健壯, 進疆時拉過大炮。 但是, 黃秀卿他們組的那頭騾子拉了8個月的碾子就死了。 把騾子肚子剖開後, 騾子的肺裡全是陶粉。 修完渠後半個月, 黃秀卿咳出來的東西還是紅的。

有時勞累了一天后剛想睡覺。 突然, 連隊吹緊急集合哨。 連長說:“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兄弟連隊要展開勞動競賽, 夜裡要鋪水渠, 我們也不休息, 他們用多少陶粉, 我們就滿足供應!”戰士們接著又幹了一個通宵。

紅星二渠五道溝渠首

1952年8月1日,32公里長的紅星一渠正式通水,維、哈、回、漢族老鄉趕著大車,騎著毛驢來參加萬人開閘放水大會,八一電影製片廠專程前來拍攝影片。新華社把興建紅星渠的英雄壯舉用電稿傳播到全國,修建紅星渠成為舉國關注的一大壯舉。

黃秀卿和老伴

隨後,黃秀卿又參加了紅星二渠的建設。37公里長的紅星二渠的建造任務更為艱巨,要從人跡罕至的幾十公里外運材料。現在,這倆個水渠仍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紅星一場的“母親渠”。

1964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屆黨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的王恩茂在做總結發言時,被兵團紅星二場軍墾戰士艱苦奮鬥、征服鹽鹼、奪取高產的事蹟所感動,振臂高呼:“紅星二場萬歲!”

如今的紅星二場

1986年,黃秀卿從紅星一場文工隊副隊長的位置上離休。1999年,黃秀卿回到了河南老家,父母的墳上已長出半人高的萋萋荒草。在老家,他僅剩老妹子一個親人。已進入耄耋之年的他,不知什麼時間還能再回故鄉。

進疆時,黃秀卿老人所在的四十八團有3000多人,現在僅剩下20多人。有人形容他們這代軍墾人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紅星二渠五道溝渠首

1952年8月1日,32公里長的紅星一渠正式通水,維、哈、回、漢族老鄉趕著大車,騎著毛驢來參加萬人開閘放水大會,八一電影製片廠專程前來拍攝影片。新華社把興建紅星渠的英雄壯舉用電稿傳播到全國,修建紅星渠成為舉國關注的一大壯舉。

黃秀卿和老伴

隨後,黃秀卿又參加了紅星二渠的建設。37公里長的紅星二渠的建造任務更為艱巨,要從人跡罕至的幾十公里外運材料。現在,這倆個水渠仍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紅星一場的“母親渠”。

1964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屆黨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的王恩茂在做總結發言時,被兵團紅星二場軍墾戰士艱苦奮鬥、征服鹽鹼、奪取高產的事蹟所感動,振臂高呼:“紅星二場萬歲!”

如今的紅星二場

1986年,黃秀卿從紅星一場文工隊副隊長的位置上離休。1999年,黃秀卿回到了河南老家,父母的墳上已長出半人高的萋萋荒草。在老家,他僅剩老妹子一個親人。已進入耄耋之年的他,不知什麼時間還能再回故鄉。

進疆時,黃秀卿老人所在的四十八團有3000多人,現在僅剩下20多人。有人形容他們這代軍墾人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