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梅景傳家:吳大澂與吳湖帆大咖祖孫收藏過哪些寶貝?

溫馨提示:你的聖誕禮物已在路上~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參與#拼手速 搶大禮#遊戲, 即有機會獲得雅昌君隨機抽出的100份聖誕暖心禮品

1895年三月初一的這一天, 吳大澂的心情想必是鬱悶的, 清軍對日寇作戰失敗, 而他作為高級將領之一, 收到了“革職留任”的快報, 朝廷叫他不必回京述職了, 直接回湖南繼續做他的巡撫。 五個月後, 朝廷又派來了新巡撫接任, 命吳大澂回歸故里。

《馬關條約》簽訂後, 面對兩億兩白銀的巨額勒索, 一腔報國熱血的吳大澂甚至想要以自己的收藏品抵現一部分, 幫助國家渡過難關, 但並沒有得到附議。 這位蘇州文人竟有這般毀家紓難的勇氣, 支撐他的是背後豐富的收藏, 囊括吉金、古玉、書畫、碑帖、古印、文房等。 可惜吳大澂晚年仕途失意, 老境頹唐, 收藏散失, 幸得嗣孫吳湖帆, 成為他的傳人, 將吳氏一門的收藏再次光大。

2017年12月,

繼過雲樓顧氏家族收藏展之後, 蘇州博物館推出“梅景傳家——清代蘇州的吳氏收藏”展。 從吳大澂的愙齋到吳湖帆的梅景書屋, 吳氏祖孫的遞藏, 歷經百餘年, 間或流散, 而今再次聚首蘇州, 讓我們得以一探又一個蘇州文人世家的收藏故事。 此次, 雅昌藝術網邀請到蘇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李軍博士對展品進行了講解。

展覽現場

愙齋:一代名臣吳大澂的金石品味

本次展覽分為愙齋、梅景書屋、四歐堂三個展廳, 別是以吳氏祖孫的書齋號命名。 我們首先在蘇州博物館負一層的“愙齋”部分看到的是以吳大澂為主的收藏。 展廳中的長卷《愙齋集古圖》以繪畫、墨拓的形式, 集中展現了吳大澂當時對於金石收藏、學術研究的熱忱, 繪有吳大澂所藏器物。

《愙齋集古圖》

吳大澂畫像

吳大澂于1835出生于蘇州, 同治六年進士, 授翰林院編修。 研究者認為, 吳大澂從1870年進入翰林院期間,

就開始關注收藏。 同治十二年, 吳大澂任職陝甘學政, 到西安主管教育, 因公務期間可以考察古跡、觀摩碑文, 所以有了更多的收藏機會。

吳大澂在陝西收藏金石的最大收穫是在離職回京前的一個月, 即光緒三年三月期間, 在西安以百金購得周代名器“愙鼎”, 從此他改號為愙齋, 足見青銅器在其收藏序列中的地位。

愙鼎

西周中期(約西元前1046—前771) 通高23.2cm 口徑19.9cm

南京博物院藏

此器一名師眉鼎,傳清同光間出土於陝西鳳翔。口折沿,立耳,鼓腹下垂,下置柱足。口沿下有分體長尾鳳紋一周,以扉界分成三段,每段內有長鳥兩雙,均以雲雷紋襯地。口內側鑄銘文五行二十八字,記載師眉薦于王,為周客,王賞賜貝五朋,師眉為此鑄造二鼎二簋。

愙鼎在吳大澂去世後,一度流散民間,為端方所得。直到1945年,吳湖帆以重金購歸,列入“梅景四寶”,後於1955年12月捐贈給了南京博物院。

季良父盉

西周晚期(約西元前1046—前771) 高15.2cm 寬29.2cm

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盉形壺失原蓋。折肩收腹,下立三乳形空心足。龍首環形把,龍雙耳中間有一獸頭形孔。壺流口部為獸首,脛周斜角雲紋。肩周飾六組單目龍形卷體紋。肩下一周變體獸形交連紋。壺把旁側從頸到肩折處留存一道明顯的外範線。沿口內下方一周鑄陰文,十八字。

這件盉形壺收錄在吳大澂著作的《愙齋集古圖》中,後來被布朗德奇收藏。1960年正式捐給了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芮公鬲

西周晚期(約西元前1046—前771) 高11cm 深2.4cm 口徑11.5cm 腹圍18.3cm

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這件鬲同樣收錄在《愙齋集古圖》中,後來由布朗德奇捐給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鬲寬平口沿,短直頸,深腹,四周均置三條月牙形扉棱,兩側各飾六條斜向平行陰線。三獸蹄形半實,外足內面略平,左右兩道範線與腹底范線相連。腹上部一周為變形獸體連紋。腹中部以每個棱脊作為中軸,兩側對稱飾有單目卷體夔龍。

趩觶

西周懿王(約西元前900—前892) 高11.2cm 口徑12.9cm 重1.06千克

上海博物館藏

此器形制較矮,頸部飾鳥紋一周。腹內底鑄銘文八行六十八個字。銘文大意是:在王二年三月乙卯日,井叔佑導趩進入王宮的大室,去接受王的任命。內史宣佈王的冊命,命趩繼任他祖父和父的官職,並賞賜趩絲織的禮服,有白麻色帶子的黑色蔽膝,插在車上顯示本人地位的旗。趩拜稽首,並表示世代子孫不敢廢墮職事。通過這篇銘文可知,西周時期王室貴族的官職多為世襲。

青銅器和高古玉器是吳大澂收藏最值得稱道的兩項。吳大澂收藏玉器的高峰期分為兩段,一是在西安任職陝甘學政期間,陝北延安和神木一代,出土了大量的史前文化玉刀、玉璋、玉璧、玉環等,吳大澂認為這是三代禮器,收藏並做了研究,後收錄在《古玉圖考》中。

1888年——1889年,吳大澂通過北京德寶齋古玩店大量收購玉器。另有少量通過和朋友交換、饋贈,這批藏玉促成了《古玉圖考》的完成。

光緒十五年,55歲的吳大澂任河東河道總督兼兵部尚書,他用兩個月時間完成初稿,對古法禮儀研究精通,基於古文獻和周禮的傳統,在當時書中對大多數玉器的玉質、顏色、形制和功能做了可借鑒的考證,為後來的古玉研究開創了新視角。《古玉圖考》奠定了吳大澂在學界的崇高地位。

愙齋所藏玉器

西方人類學家、菲爾德博物館研究員勞費爾評價說:“吳大澂並沒有束縛於歷史,也沒有被傳統金石學觀念影響。他以公平和開放的理念,對《周禮》、《古玉圖譜》和其他著作等注疏的錯誤做出了批判。他的一些認識引領他得出了前所未有的、嶄新的和非凡的結論。”

蒼璧

良渚文化 直徑21cm 厚0.8cm 通高36cm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玉質呈不均勻黃褐色,不透明,局部有灰白色斑狀和條狀沁色。整體呈扁平圓形,兩面光素。正中有對鑽圓孔。木托兩面鐫刻文字,正面為“蒼璧,青玉無文,製作渾樸,亦三代禮天之器”及“愙齋題”。木托背面銘刻為“舊藏南潯顧子嘉處,徐翰卿以諸女方尊易得之,今歸愙齋”,以及“十圭山房”,簡述了該璧的由來,即徐熙用一件青銅尊從浙江湖州南潯顧子嘉處換得此玉璧,後歸吳大澂收藏。

玉琮

良渚文化 高26.7cm 上寬7.7cm 下寬7cm

上海博物館藏

琮為軟玉質,通體近黑色,局部可見斑駁的蒼青色。共九節,飾抽象的神人獸面紋。一面有吳大澂手書泥金字“組琮 黃鐘律琯尺十二寸”。《古玉圖考》中記載:“大澂得自都門,為三十二琮之冠。”可知其來自北京,被大澂認作所藏古玉琮之最。

吳大澂作為朝廷要員,于1880年前往吉林募民屯邊,創建軍工廠,督辦新軍。中法戰爭爆發後,吳大澂主動請纓,欲率領吉林所練新軍赴中越邊境參戰。朝廷命他帶兵駐守河北,防守京畿。1884年,吳大澂會辦北洋事務,又被派到平壤,處理朝鮮危機,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

1886年,吳大澂再次被派往吉林和俄國勘定邊界,他據理力爭,前期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親自查勘邊界,核對位置,經過它理力爭,使俄兵越界侵佔的琿春黑頂子等百余裡土地重新劃歸中國。吳大澂在長嶺子中俄交界立高約4米,寬約1米銅柱,親筆用大篆書寫銘文:“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表明中國領土不可侵犯。本次展覽上,蘇州博物館還在展廳中複製了一件銅柱。

展覽現場複製的銅柱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軍進犯遼東,清廷主戰派與主和派爭辯不休,吳大澂主動請纓,帶領湘軍前往遼東禦敵,不料清軍慘敗。花甲之年的吳大澂成了清廷的替罪羊之一,從湖南巡撫的高位上被革職回原籍,這也是吳大澂藏品失散的開始。

《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吳大澂自責不已,於是向上司亦是好友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去電,請他向李鴻章表達一個願望,想用畢生搜集的藏品折現,來充抵對日戰爭賠款的一部分,以共度國難。

這也許是吳大澂第一次清點家底,他按當時的古董市價,挑選了各類古物一共3200件,作價1000萬兩,足以抵付賠償款的二十分之一。但他的提議沒有得到張之洞的支援,被認為是無稽之談。電文也沒有轉到李鴻章手裡,後來吳大澂又再次發點文力爭此事,但最後不了了之。

此次展覽還展出了愙齋、梅景書屋中的文房日用陳設之物10 餘件:

哥窯盤(碗)

宋 高6.5cm 口徑24.9cm 底徑9.4cm

蘇州博物館藏

器身內外滿飾灰青釉,釉質肥厚,釉面佈滿細碎的開片紋,紋路繁密,深淺不一。碗底有吳大澂泥金題字:“宋哥窯第六。是盤與黃華塘錢局掘得之器,油色碎紋瓷質皆同,必系同時出土,愙齋所得宋瓷九十二。”由吳紀群、吳思歐夫婦捐贈。

丁敬銘二十八宿端硯

清 長 18.9 cm 寬 12.7 cm 高 2.6 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硯為圓角長方形,呈紫紅色,有蕉葉白、青花、冰紋、金線、火捺等石品。硯堂為圓形,硯堂四周圍以流雲紋,雲紋回轉、起伏,在硯面形成高低錯落的形態,其中一塊不規則的凹處妙化為墨池,硯背琢覆手,局部亦有流雲紋。硯的正背面有大小不等、色澤不一的二十八枚活眼,組成所謂二十八宿圖。此硯原為丁敬所有,清末又輾轉歸吳大澂 ,成為“愙齋所藏第五硯”。

東溪款扁鼓式壺

清光緒

南京博物院藏

國良款紫砂壺

清 光緒

故宮博物院藏

吳大澂本人酷愛紫砂壺,曾收藏明供春壺,此次蘇州博物館分別從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借得名手俞國良制、愙齋款紫砂壺各一件,與蘇州博物館藏吳氏制瑞芝堂款宣爐同陳,相互呼應。

蚰龍耳彝爐

清蘇州博物館藏

1895年之後,吳大澂再也無心繼續收藏,反而開始變賣古董,補貼家用。據記載,吳大澂的收藏只出不進。被朝廷革職貶回湖南之後的三個月,長沙遭到大旱,為拯救災民,吳大澂懷著對剛剛去世的陸夫人的悲痛心情,寫信回家給其兄長,讓他賣畫以補貼急用。1896年七月,張之洞六十大壽,吳大澂從藏品中挑選了鐘鼎、銅鏡、古印、字畫共計七十四件作為壽禮。

吳大澂有一子六女,獨子吳本孝九歲不幸夭折,因此,吳大澂將侄子吳本善的兒子吳湖帆過繼過來,成為嗣孫。吳大澂的玉器大多數直接留給了兩個女兒吳本嫻和吳本靜以及吳湖帆。

梅景書屋:吳湖帆、潘靜淑伉儷的情感見證

作為嗣孫,吳湖帆從小就被寄予厚望,成為吳大澂的繼承者。吳湖帆從小受到家學薰陶,酷愛繪畫,六歲時就被安排隨“愙齋”幕僚陸恢摹習臨摹花果,後又臨摹大家名跡,有堅實的繪畫基礎。

吳湖帆8歲那年,與二姐吳惠菁合照,他便於筒中拔筆書其背面:“二姐十歲我八歲。”那時的吳大澂已中風臥床,看到吳湖帆書而驚歎道:“此子他日當有所成。”於是就將其家藏財物分而為二,一份分給女兒,而將平生所藏字畫、青銅彝鼎盡歸吳湖帆,並於床前親授家藏文物之名目及來龍去脈。次年,即1902年,吳大澂去世。

吳湖帆早年與溥心畬合稱“南吳北溥”,後由於吳子深、吳待秋、馮超然在畫壇有“三吳一馮”之稱,是一位集繪畫、鑒賞、收藏於一身的大家。王季遷曾形容吳湖帆是“光風霽月”。

吳湖帆畫像

吳湖帆的收藏品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祖父吳大澂的遺留,第二是來自外祖父沈樹鏞的舊藏。沈樹鏞是咸豐年舉人,官至內閣中書,愛好收藏,以董其昌居多。沈樹鏞早逝,未曾見過這個外孫,但他所收藏的董其昌書畫後來都被吳湖帆所繼承。

李軍告訴雅昌藝術網,吳湖帆繼承了愙齋大部分遺物,卻並沒有走祖父的老路,而是轉向書畫的收藏。從書畫之鑒藏上說,無論數量還是品質,吳湖帆都超過祖父,集其大成。本次展覽展出吳大澂未改名前所經眼之宋魏了翁《文向帖》、元朱玉《揭缽圖》、清惲壽平等《楝亭圖詠》諸卷;吳大澂、吳湖帆祖孫遞傳之物,有明沈周《有竹鄰居圖》卷、唐寅《墨牡丹》扇頁、清王翬《關山秋霽圖》軸、王原祁《仿倪瓚山水圖》軸等。

倪瓚 行書跋水竹居卷

元 紙本 水墨 縱31.4cm 橫208.9cm

上海博物館藏

本書卷為吳湖帆收藏中十分重要的作品。其前半圖繪部分系張大千仿造,而題跋部分自盛麟以後八家,如曹詵、陸廣、倪瓚、陶宗文等,皆為元人所題真跡。

有趣的是,卷中八位元人題跋真跡,在乾隆八年(1743)之際,尚屬現藏蘇州博物館的過雲樓舊藏傑作——《元吳鎮與柯九思、趙天裕、趙原、顧安、張紳七君子圖》卷中之物,即該卷中喬崇修題跋指出的“右盛麟以下八人題詠”。這種真偽交集的手段,為古書畫鑒定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實例。吳湖帆是否僅僅出於對卷後八位元代文人墨寶的珍愛而不吝題跋,或出於別的原因,似乎很難下結論。

沈周 有竹鄰居圖卷

明 紙本 設色 縱867.5cm 橫28.6cm

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的筆墨清雅高潔,圖繪太湖之濱,樹影婆娑、蘆葦搖曳、野鳧高飛的自然之色。從圖中的鑒藏印看,此圖曾為顧文彬舊藏,後歸吳大澂所有。 鑒藏印包括:“愙齋鑒藏書畫”“吳大澂印”白文方印、“吳萬寶藏”朱文方印等。

吳鎮 多福圖軸

元 紙本 墨筆 縱96cm 橫28.5cm

天津博物館藏

這件吳鎮的墨筆繪樹石叢竹,佈局錯落有致,信筆揮灑,墨色淋漓,格調簡率遒勁。右裱邊吳湖帆題跋:“閒情無量福,醫俗多栽竹。讀書嚼梅花,快然應自足。丁亥大雪節,次仲圭原韻題此志感,吳湖帆。”

王鑒 關山秋霽圖軸

清康熙十四年(1675) 紙本 設色 縱125cm 橫54.5cm

上海博物館藏

《關山秋霽圖》為王鑒效仿北宋山水畫大家範寬之作。此畫系吳大澂、吳湖帆遞藏。吳大澂在裱邊題跋“湘碧老人早年多潑墨淋漓之筆,其精細之作皆在六七十歲……其用意之縝密雖極小處無一懈筆”。

在吳大澂收藏的近兩百件畫作中,“四王吳惲”的作品多達54件,多於吳門畫家的作品,在吳大澂的臨作中,臨習“四王吳惲”的作品也較多,而清代的“四僧”,吳大澂則一件沒有收藏,也不曾向他人借閱臨摹。白謙慎先生認為,這反映出吳大澂馴雅的審美趣味。

王原祁 仿倪瓚山水圖軸

紙本 水墨 縱112cm 橫47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作於康熙康熙五十一年,王原祁71歲,晚年取倪瓚筆意作圖,筆墨古拙樸厚,氣息簡遠清曠。圖中鈐有吳大澂“愙齋鑒藏”朱文藏印,吳湖帆于1931年中秋重裝題跋中稱:“先世舊藏,永充壓箱。”可知此圖為吳氏祖孫遞藏之傳家寶物。另有陸恢己醜秋題簽。

鑒藏印:“愙齋鑒藏”朱文方印、“吳萬寶藏”朱文方印、“吳湖帆潘靜淑珍藏印”朱文方印等。

魏了翁行書文向帖卷

宋寶慶元年(1225) 紙本 縱28.4cm 橫161.6cm

上海博物館藏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四川浦江人。慶元五年(1199)為進士,官至僉書樞密院事,卒諡文靖,有《鶴山集》。魏了翁篆、隸、行、草書俱佳。

內容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段敘述了南宋李全于山東擁兵自重,意圖謀反,朝廷平叛負擔沉重,廟堂之內群臣無對敵良策,反而相互傾軋、互為埋怨的一段史實。後段文字則流露出他光明磊落,不畏強權,淡泊名利的做人為官之道。宋理宗趙昀繼位後,權臣史彌遠逼死濟王趙竑,時鳴冤者甚眾,魏了翁亦在其列,不久便被貶靖州。

卷後有元代弁應龍、趙孟、龔璛、顧文琛、陳複、白珽、述律鐸爾直、陳潤祖、上官伯圭、劉岳申和晚清何紹基、許乃釗、吳雲跋。從弁應龍、龔璛、述律鐸爾直三家跋文可知,此帖于元代尚在了翁後人手中,之後遞藏不詳,晚清歸吳雲,顧文彬之子顧承又以漢銅官私印四十鈕易得。1861年,吳大澂在拜謁吳雲時,見到此作,發現上有外祖韓崇“履卿”“韓崇之章”兩枚鑒藏印記,知此卷于吳雲前應系韓崇舊藏。

吳湖帆與妻子潘靜淑

吳湖帆第三種藏品來源是夫人潘靜淑的陪嫁。吳湖帆與潘靜淑的姻緣,可謂“富”、“貴”的聯合,是兩個收藏世家藏品的結合。吳、潘兩家都是蘇州名門,潘靜淑的家庭更是望族,曾祖潘世恩為乾隆年間狀元,道光時官至宰相。伯父潘祖蔭是光緒朝軍機大臣。潘靜淑的父親潘祖年是刑部雲南司郎中,所以潘靜淑自由飽讀詩書,受到良好的教育,擅長詩詞丹青,是一位嫺靜文雅的名門閨秀。

潘家和吳家本來就相識,關係甚好,潘祖蔭和吳大澂又都好收藏,兩人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在吳湖帆和潘靜淑小時候就定下了娃娃親,1915年,潘靜淑嫁給了小她兩歲的吳湖帆為妻。婚後兩人感情深厚。

潘靜淑嫁入吳家時,帶上了豐厚的陪嫁,多數為收藏重器。其中最有名的宋拓本歐陽詢《化度寺塔銘》、《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這三件碑拓有吳氏家傳的歐陽詢碑刻拓本《虞恭公碑》合而為四,並題為《四歐寶笈》。吳湖帆不僅把書齋命名為“四歐堂”,甚至將四個子女的名字中都加了“歐”字。

陪嫁中還有一件宋代湯叔雅《梅花雙雀圖》,是當年慈禧太后賞賜潘祖蔭的。在潘靜淑三十歲生日時,潘祖年又贈給女兒珍貴的宋刻《梅花喜神譜》作為生日禮物,所以吳湖帆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梅影書屋”,表達對夫人的感情。書齋名中的“影”又同“景”,故也稱作“梅景書屋”。

葛長庚 草書足軒銘卷

南宋 紙本 縱32.5cm 橫81.5cm

故宮博物院藏

葛長庚,福建人,善草書,兼善篆隸。本幅書《足軒銘》,筆勢清勁爽健,用意超凡脫俗,有晉人風度,為名家精品,世所罕見。尾紙有吳湖帆題跋:“辛未正月燈節日,靜淑四十生辰,外母祁太夫人以是卷賜之。十年前三十壽時,外父仲午公嘗賜宋本《梅花喜神譜》,二者皆潘氏所藏名跡也。吳湖帆記,潘靜淑同署。”這段題跋也提到了《梅花喜神譜》。

此卷曾經吳湖帆、潘靜淑鑒藏。本幅鈐項元汴、耿嘉祚、安岐、乾隆內府、永瑆、奕繪、吳湖帆等多人鑒藏印。卷後有元虞集,明項元汴,清永瑆、守虛子、綿億、崇恩,近代吳湖帆潘靜淑題跋。

米萬鐘 紅杏雙燕圖

1630年 緞本 設色 縱155.8cm 橫53.9cm

蘇州博物館藏

此軸作於崇禎三年春。畫中奇石旁見側出,古杏夭矯淩空,雙燕或翔或止,顧盼生姿。畫法勾皴綿密,賦色古豔。

吳湖帆在1933年所得時進行了題名,下裱邊又有1936年重題三則。 鑒藏印:“六寂堂長物”朱文印、“梅景書屋吳湖帆潘靜淑夫婦同珍之寶”朱文印、“銘心絕品”朱文印、“靜淑心賞”朱文印等。

吳湖帆一生用過的齋名由二十多個,都是用喜歡的藏品命名,梅景書屋是最喜歡最常用的。這不僅是因為梅景書屋中收藏了眾多名貴書畫和古物,成為吳湖帆和當時有名的鑒藏家交流往來的場所,同時在這裡他和潘靜淑吟詩作對,相互切磋書畫。潘靜淑的繪畫以工筆花鳥題材為主,偏愛摹古,畫風細膩優雅,其作品上常見吳湖帆的詩詞來應和或題跋讚賞。兩人合作時候,時而各畫一段,時而相互添筆,很多細節流露出夫妻間的情感交流。

1939年,48歲的潘靜淑突然因病去世,吳湖帆悲痛不已。吳湖帆還將夫人沒有畫完的畫繼續補完。在梅景書屋所收藏的許多書畫上能看到多枚吳湖帆和潘靜淑兩人共同的鑒藏印,常見的有“吳湖帆潘靜淑所藏書畫精品”、“湖帆靜淑金石圖書”、“吳湖帆夫婦珍藏”、“吳湖帆潘靜淑珍藏印”等,這些印鑒大都是吳湖帆專門請當時的篆刻名家陳巨來所刻,有些是潘靜淑過世後吳湖帆再加印上去,這些是他們愛情和生活的見證。

王榖祥 群英圖卷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紙本 設色 縱28.9cm 橫622.4cm

上海博物館藏

王榖祥(1501—1568),蘇州人嘉靖己醜進士,仕至吏部員外郎。後返鄉,從文徵明學畫,以擅長花卉著稱。圖中設色繪牡丹、玉蘭、荷、菊、水仙、梅等折枝花卉,婀娜多姿,生意盎然。引首明人文徵明隸書“群英”,署款“徵明”,鈐“徵仲”白文長方印。

民國年間,此卷為徐邦達收藏,吳湖帆為了讓夫人潘靜淑學習丹青進而收藏。所以內簽題“明王祿之吏部群英圖卷真跡,吳氏梅景書屋珍藏。己卯四月題”,鈐“吳湖帆”朱白文印、“吳潘靜淑”白文方印。潘靜淑病逝後,吳湖帆恐“見物傷懷”,便將其歸還給徐邦達,卷末題跋記此事。

吳湖帆、潘靜淑臨王榖祥群英圖卷

1939年 紙本 設色 縱30.4cm 橫641cm

蘇州博物館藏

此為1939年吳湖帆、潘靜淑夫婦合作花卉卷,潘靜淑臨摹了牡丹、蘭花、薔薇、梔子十餘種花卉,畫至荷花處忽然一病不起,溘然長逝。在悲痛之余,吳湖帆又補畫了桂花、芙蓉、蜀葵、秋菊、水仙、梅花。 卷前引首及卷尾款題,吳湖帆皆一一摹仿,並于荷花後、卷尾處分別題記,述及合作始末。

在展覽的“四歐堂”這一部分,展示的是吳家所收藏的碑帖,較之祖父吳大澂,吳湖帆儼然有後來居上之勢。

梁蕭敷敬妃墓誌銘冊上博

宋拓 縱21.9cm 橫13.2cm

上海博物館藏

本冊雙志拓本是比史學記錄更加詳細的蕭敷與敬太妃傳世墓誌的孤本,有徐松、何紹基、李佐賢、翁心存、吳大澂、王懿榮、張之洞、王同愈、褚德彝、羅振玉、葉恭綽、沈尹默等均有過目並賞鑒題識。為吳湖帆外祖的舊藏,所以吳湖帆竭力搜訪,得之於20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奉為重寶,曾題為“墨皇”。 其後幾十年間,吳湖帆時有單獨或與元配潘靜淑、繼配顧氏共賞。吳湖帆還曾特地繪製青綠設色碑圖,又作《齊天樂》詞一首,足見對於它的珍愛程度。

隋常醜奴墓誌銘 冊

明拓 縱16.7cm 橫10.4cm

上海博物館藏

《隋常醜奴墓誌》全稱《隋都督滎澤縣令故常府君墓誌》,系常氏與妻宗氏合葬志。無撰書人名,原存陝西興平縣崇寧寺壁間,後寺廢石佚,拓本遂被世人重視。

清康熙、雍正間已有學人題識;乾嘉時期,碑學興起,金石學人就此多有著錄、記述,奉該志書法為唐楷先聲。本冊拓本曾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舊藏,後由吳湖帆外祖沈樹鏞、祖父吳大澂遞藏,吳湖帆、潘靜淑夫婦視若傳家重寶,迭有考證題跋、鈐印以示珍貴。

黃易 嵩洛訪碑圖冊

清 紙本 墨筆 設色 每開縱17.5cm 橫50.8cm

故宮博物院藏

《嵩洛訪碑圖》冊是著名金石學家黃易繪製的記錄自己訪碑活動的系列作品之一。嘉慶元年九月,黃易歷時四十多天,在河南嵩洛一帶尋訪碑刻拓本,並于回到濟寧後,將當時的情景及所經之地繪製成冊。

全冊以淡墨幹筆突出景物,構圖簡淡蕭散,具有冷逸之致,疏淡之中又覺古意盎然。既保持著傳統文人山水的藝術特質,又承載了乾嘉金石學顯學的歷史內涵,尤為後人所推重。

引首為孫星衍篆書“嵩洛訪碑廿四圖”,又行書題詩一首。對開另有翁方綱題記,及王念孫、洪范、何琪、伊秉綬、董士錫等五家題記,後頁為梁同書、奚岡、宋葆淳、徐尚之、王秉韜、陳功、何紹基、祁巂藻等八家題記。本幅及後紙鈐李佐賢、龐萊巨鑒藏印。

結語:1966年,吳湖帆遭受動亂迫害,家藏文物被抄沒一空,身心崩潰。1968年7月7日,吳湖帆因患中風逝世于嵩山路88號家中,享年75歲,吳氏收藏終結於此。蘇州吳氏從愙齋到梅景書屋,收藏貫穿了吳大澂、吳湖帆祖孫兩代人,若將吳湖帆的父親吳本善、女兒吳思歐一起納入其中,吳氏收藏也經歷了四代,對於文物的保護、研究、遞藏,實屬不易

編輯:陶一博

愙鼎

西周中期(約西元前1046—前771) 通高23.2cm 口徑19.9cm

南京博物院藏

此器一名師眉鼎,傳清同光間出土於陝西鳳翔。口折沿,立耳,鼓腹下垂,下置柱足。口沿下有分體長尾鳳紋一周,以扉界分成三段,每段內有長鳥兩雙,均以雲雷紋襯地。口內側鑄銘文五行二十八字,記載師眉薦于王,為周客,王賞賜貝五朋,師眉為此鑄造二鼎二簋。

愙鼎在吳大澂去世後,一度流散民間,為端方所得。直到1945年,吳湖帆以重金購歸,列入“梅景四寶”,後於1955年12月捐贈給了南京博物院。

季良父盉

西周晚期(約西元前1046—前771) 高15.2cm 寬29.2cm

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盉形壺失原蓋。折肩收腹,下立三乳形空心足。龍首環形把,龍雙耳中間有一獸頭形孔。壺流口部為獸首,脛周斜角雲紋。肩周飾六組單目龍形卷體紋。肩下一周變體獸形交連紋。壺把旁側從頸到肩折處留存一道明顯的外範線。沿口內下方一周鑄陰文,十八字。

這件盉形壺收錄在吳大澂著作的《愙齋集古圖》中,後來被布朗德奇收藏。1960年正式捐給了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芮公鬲

西周晚期(約西元前1046—前771) 高11cm 深2.4cm 口徑11.5cm 腹圍18.3cm

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這件鬲同樣收錄在《愙齋集古圖》中,後來由布朗德奇捐給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鬲寬平口沿,短直頸,深腹,四周均置三條月牙形扉棱,兩側各飾六條斜向平行陰線。三獸蹄形半實,外足內面略平,左右兩道範線與腹底范線相連。腹上部一周為變形獸體連紋。腹中部以每個棱脊作為中軸,兩側對稱飾有單目卷體夔龍。

趩觶

西周懿王(約西元前900—前892) 高11.2cm 口徑12.9cm 重1.06千克

上海博物館藏

此器形制較矮,頸部飾鳥紋一周。腹內底鑄銘文八行六十八個字。銘文大意是:在王二年三月乙卯日,井叔佑導趩進入王宮的大室,去接受王的任命。內史宣佈王的冊命,命趩繼任他祖父和父的官職,並賞賜趩絲織的禮服,有白麻色帶子的黑色蔽膝,插在車上顯示本人地位的旗。趩拜稽首,並表示世代子孫不敢廢墮職事。通過這篇銘文可知,西周時期王室貴族的官職多為世襲。

青銅器和高古玉器是吳大澂收藏最值得稱道的兩項。吳大澂收藏玉器的高峰期分為兩段,一是在西安任職陝甘學政期間,陝北延安和神木一代,出土了大量的史前文化玉刀、玉璋、玉璧、玉環等,吳大澂認為這是三代禮器,收藏並做了研究,後收錄在《古玉圖考》中。

1888年——1889年,吳大澂通過北京德寶齋古玩店大量收購玉器。另有少量通過和朋友交換、饋贈,這批藏玉促成了《古玉圖考》的完成。

光緒十五年,55歲的吳大澂任河東河道總督兼兵部尚書,他用兩個月時間完成初稿,對古法禮儀研究精通,基於古文獻和周禮的傳統,在當時書中對大多數玉器的玉質、顏色、形制和功能做了可借鑒的考證,為後來的古玉研究開創了新視角。《古玉圖考》奠定了吳大澂在學界的崇高地位。

愙齋所藏玉器

西方人類學家、菲爾德博物館研究員勞費爾評價說:“吳大澂並沒有束縛於歷史,也沒有被傳統金石學觀念影響。他以公平和開放的理念,對《周禮》、《古玉圖譜》和其他著作等注疏的錯誤做出了批判。他的一些認識引領他得出了前所未有的、嶄新的和非凡的結論。”

蒼璧

良渚文化 直徑21cm 厚0.8cm 通高36cm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玉質呈不均勻黃褐色,不透明,局部有灰白色斑狀和條狀沁色。整體呈扁平圓形,兩面光素。正中有對鑽圓孔。木托兩面鐫刻文字,正面為“蒼璧,青玉無文,製作渾樸,亦三代禮天之器”及“愙齋題”。木托背面銘刻為“舊藏南潯顧子嘉處,徐翰卿以諸女方尊易得之,今歸愙齋”,以及“十圭山房”,簡述了該璧的由來,即徐熙用一件青銅尊從浙江湖州南潯顧子嘉處換得此玉璧,後歸吳大澂收藏。

玉琮

良渚文化 高26.7cm 上寬7.7cm 下寬7cm

上海博物館藏

琮為軟玉質,通體近黑色,局部可見斑駁的蒼青色。共九節,飾抽象的神人獸面紋。一面有吳大澂手書泥金字“組琮 黃鐘律琯尺十二寸”。《古玉圖考》中記載:“大澂得自都門,為三十二琮之冠。”可知其來自北京,被大澂認作所藏古玉琮之最。

吳大澂作為朝廷要員,于1880年前往吉林募民屯邊,創建軍工廠,督辦新軍。中法戰爭爆發後,吳大澂主動請纓,欲率領吉林所練新軍赴中越邊境參戰。朝廷命他帶兵駐守河北,防守京畿。1884年,吳大澂會辦北洋事務,又被派到平壤,處理朝鮮危機,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

1886年,吳大澂再次被派往吉林和俄國勘定邊界,他據理力爭,前期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親自查勘邊界,核對位置,經過它理力爭,使俄兵越界侵佔的琿春黑頂子等百余裡土地重新劃歸中國。吳大澂在長嶺子中俄交界立高約4米,寬約1米銅柱,親筆用大篆書寫銘文:“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表明中國領土不可侵犯。本次展覽上,蘇州博物館還在展廳中複製了一件銅柱。

展覽現場複製的銅柱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軍進犯遼東,清廷主戰派與主和派爭辯不休,吳大澂主動請纓,帶領湘軍前往遼東禦敵,不料清軍慘敗。花甲之年的吳大澂成了清廷的替罪羊之一,從湖南巡撫的高位上被革職回原籍,這也是吳大澂藏品失散的開始。

《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吳大澂自責不已,於是向上司亦是好友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去電,請他向李鴻章表達一個願望,想用畢生搜集的藏品折現,來充抵對日戰爭賠款的一部分,以共度國難。

這也許是吳大澂第一次清點家底,他按當時的古董市價,挑選了各類古物一共3200件,作價1000萬兩,足以抵付賠償款的二十分之一。但他的提議沒有得到張之洞的支援,被認為是無稽之談。電文也沒有轉到李鴻章手裡,後來吳大澂又再次發點文力爭此事,但最後不了了之。

此次展覽還展出了愙齋、梅景書屋中的文房日用陳設之物10 餘件:

哥窯盤(碗)

宋 高6.5cm 口徑24.9cm 底徑9.4cm

蘇州博物館藏

器身內外滿飾灰青釉,釉質肥厚,釉面佈滿細碎的開片紋,紋路繁密,深淺不一。碗底有吳大澂泥金題字:“宋哥窯第六。是盤與黃華塘錢局掘得之器,油色碎紋瓷質皆同,必系同時出土,愙齋所得宋瓷九十二。”由吳紀群、吳思歐夫婦捐贈。

丁敬銘二十八宿端硯

清 長 18.9 cm 寬 12.7 cm 高 2.6 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硯為圓角長方形,呈紫紅色,有蕉葉白、青花、冰紋、金線、火捺等石品。硯堂為圓形,硯堂四周圍以流雲紋,雲紋回轉、起伏,在硯面形成高低錯落的形態,其中一塊不規則的凹處妙化為墨池,硯背琢覆手,局部亦有流雲紋。硯的正背面有大小不等、色澤不一的二十八枚活眼,組成所謂二十八宿圖。此硯原為丁敬所有,清末又輾轉歸吳大澂 ,成為“愙齋所藏第五硯”。

東溪款扁鼓式壺

清光緒

南京博物院藏

國良款紫砂壺

清 光緒

故宮博物院藏

吳大澂本人酷愛紫砂壺,曾收藏明供春壺,此次蘇州博物館分別從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借得名手俞國良制、愙齋款紫砂壺各一件,與蘇州博物館藏吳氏制瑞芝堂款宣爐同陳,相互呼應。

蚰龍耳彝爐

清蘇州博物館藏

1895年之後,吳大澂再也無心繼續收藏,反而開始變賣古董,補貼家用。據記載,吳大澂的收藏只出不進。被朝廷革職貶回湖南之後的三個月,長沙遭到大旱,為拯救災民,吳大澂懷著對剛剛去世的陸夫人的悲痛心情,寫信回家給其兄長,讓他賣畫以補貼急用。1896年七月,張之洞六十大壽,吳大澂從藏品中挑選了鐘鼎、銅鏡、古印、字畫共計七十四件作為壽禮。

吳大澂有一子六女,獨子吳本孝九歲不幸夭折,因此,吳大澂將侄子吳本善的兒子吳湖帆過繼過來,成為嗣孫。吳大澂的玉器大多數直接留給了兩個女兒吳本嫻和吳本靜以及吳湖帆。

梅景書屋:吳湖帆、潘靜淑伉儷的情感見證

作為嗣孫,吳湖帆從小就被寄予厚望,成為吳大澂的繼承者。吳湖帆從小受到家學薰陶,酷愛繪畫,六歲時就被安排隨“愙齋”幕僚陸恢摹習臨摹花果,後又臨摹大家名跡,有堅實的繪畫基礎。

吳湖帆8歲那年,與二姐吳惠菁合照,他便於筒中拔筆書其背面:“二姐十歲我八歲。”那時的吳大澂已中風臥床,看到吳湖帆書而驚歎道:“此子他日當有所成。”於是就將其家藏財物分而為二,一份分給女兒,而將平生所藏字畫、青銅彝鼎盡歸吳湖帆,並於床前親授家藏文物之名目及來龍去脈。次年,即1902年,吳大澂去世。

吳湖帆早年與溥心畬合稱“南吳北溥”,後由於吳子深、吳待秋、馮超然在畫壇有“三吳一馮”之稱,是一位集繪畫、鑒賞、收藏於一身的大家。王季遷曾形容吳湖帆是“光風霽月”。

吳湖帆畫像

吳湖帆的收藏品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祖父吳大澂的遺留,第二是來自外祖父沈樹鏞的舊藏。沈樹鏞是咸豐年舉人,官至內閣中書,愛好收藏,以董其昌居多。沈樹鏞早逝,未曾見過這個外孫,但他所收藏的董其昌書畫後來都被吳湖帆所繼承。

李軍告訴雅昌藝術網,吳湖帆繼承了愙齋大部分遺物,卻並沒有走祖父的老路,而是轉向書畫的收藏。從書畫之鑒藏上說,無論數量還是品質,吳湖帆都超過祖父,集其大成。本次展覽展出吳大澂未改名前所經眼之宋魏了翁《文向帖》、元朱玉《揭缽圖》、清惲壽平等《楝亭圖詠》諸卷;吳大澂、吳湖帆祖孫遞傳之物,有明沈周《有竹鄰居圖》卷、唐寅《墨牡丹》扇頁、清王翬《關山秋霽圖》軸、王原祁《仿倪瓚山水圖》軸等。

倪瓚 行書跋水竹居卷

元 紙本 水墨 縱31.4cm 橫208.9cm

上海博物館藏

本書卷為吳湖帆收藏中十分重要的作品。其前半圖繪部分系張大千仿造,而題跋部分自盛麟以後八家,如曹詵、陸廣、倪瓚、陶宗文等,皆為元人所題真跡。

有趣的是,卷中八位元人題跋真跡,在乾隆八年(1743)之際,尚屬現藏蘇州博物館的過雲樓舊藏傑作——《元吳鎮與柯九思、趙天裕、趙原、顧安、張紳七君子圖》卷中之物,即該卷中喬崇修題跋指出的“右盛麟以下八人題詠”。這種真偽交集的手段,為古書畫鑒定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實例。吳湖帆是否僅僅出於對卷後八位元代文人墨寶的珍愛而不吝題跋,或出於別的原因,似乎很難下結論。

沈周 有竹鄰居圖卷

明 紙本 設色 縱867.5cm 橫28.6cm

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的筆墨清雅高潔,圖繪太湖之濱,樹影婆娑、蘆葦搖曳、野鳧高飛的自然之色。從圖中的鑒藏印看,此圖曾為顧文彬舊藏,後歸吳大澂所有。 鑒藏印包括:“愙齋鑒藏書畫”“吳大澂印”白文方印、“吳萬寶藏”朱文方印等。

吳鎮 多福圖軸

元 紙本 墨筆 縱96cm 橫28.5cm

天津博物館藏

這件吳鎮的墨筆繪樹石叢竹,佈局錯落有致,信筆揮灑,墨色淋漓,格調簡率遒勁。右裱邊吳湖帆題跋:“閒情無量福,醫俗多栽竹。讀書嚼梅花,快然應自足。丁亥大雪節,次仲圭原韻題此志感,吳湖帆。”

王鑒 關山秋霽圖軸

清康熙十四年(1675) 紙本 設色 縱125cm 橫54.5cm

上海博物館藏

《關山秋霽圖》為王鑒效仿北宋山水畫大家範寬之作。此畫系吳大澂、吳湖帆遞藏。吳大澂在裱邊題跋“湘碧老人早年多潑墨淋漓之筆,其精細之作皆在六七十歲……其用意之縝密雖極小處無一懈筆”。

在吳大澂收藏的近兩百件畫作中,“四王吳惲”的作品多達54件,多於吳門畫家的作品,在吳大澂的臨作中,臨習“四王吳惲”的作品也較多,而清代的“四僧”,吳大澂則一件沒有收藏,也不曾向他人借閱臨摹。白謙慎先生認為,這反映出吳大澂馴雅的審美趣味。

王原祁 仿倪瓚山水圖軸

紙本 水墨 縱112cm 橫47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作於康熙康熙五十一年,王原祁71歲,晚年取倪瓚筆意作圖,筆墨古拙樸厚,氣息簡遠清曠。圖中鈐有吳大澂“愙齋鑒藏”朱文藏印,吳湖帆于1931年中秋重裝題跋中稱:“先世舊藏,永充壓箱。”可知此圖為吳氏祖孫遞藏之傳家寶物。另有陸恢己醜秋題簽。

鑒藏印:“愙齋鑒藏”朱文方印、“吳萬寶藏”朱文方印、“吳湖帆潘靜淑珍藏印”朱文方印等。

魏了翁行書文向帖卷

宋寶慶元年(1225) 紙本 縱28.4cm 橫161.6cm

上海博物館藏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四川浦江人。慶元五年(1199)為進士,官至僉書樞密院事,卒諡文靖,有《鶴山集》。魏了翁篆、隸、行、草書俱佳。

內容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段敘述了南宋李全于山東擁兵自重,意圖謀反,朝廷平叛負擔沉重,廟堂之內群臣無對敵良策,反而相互傾軋、互為埋怨的一段史實。後段文字則流露出他光明磊落,不畏強權,淡泊名利的做人為官之道。宋理宗趙昀繼位後,權臣史彌遠逼死濟王趙竑,時鳴冤者甚眾,魏了翁亦在其列,不久便被貶靖州。

卷後有元代弁應龍、趙孟、龔璛、顧文琛、陳複、白珽、述律鐸爾直、陳潤祖、上官伯圭、劉岳申和晚清何紹基、許乃釗、吳雲跋。從弁應龍、龔璛、述律鐸爾直三家跋文可知,此帖于元代尚在了翁後人手中,之後遞藏不詳,晚清歸吳雲,顧文彬之子顧承又以漢銅官私印四十鈕易得。1861年,吳大澂在拜謁吳雲時,見到此作,發現上有外祖韓崇“履卿”“韓崇之章”兩枚鑒藏印記,知此卷于吳雲前應系韓崇舊藏。

吳湖帆與妻子潘靜淑

吳湖帆第三種藏品來源是夫人潘靜淑的陪嫁。吳湖帆與潘靜淑的姻緣,可謂“富”、“貴”的聯合,是兩個收藏世家藏品的結合。吳、潘兩家都是蘇州名門,潘靜淑的家庭更是望族,曾祖潘世恩為乾隆年間狀元,道光時官至宰相。伯父潘祖蔭是光緒朝軍機大臣。潘靜淑的父親潘祖年是刑部雲南司郎中,所以潘靜淑自由飽讀詩書,受到良好的教育,擅長詩詞丹青,是一位嫺靜文雅的名門閨秀。

潘家和吳家本來就相識,關係甚好,潘祖蔭和吳大澂又都好收藏,兩人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在吳湖帆和潘靜淑小時候就定下了娃娃親,1915年,潘靜淑嫁給了小她兩歲的吳湖帆為妻。婚後兩人感情深厚。

潘靜淑嫁入吳家時,帶上了豐厚的陪嫁,多數為收藏重器。其中最有名的宋拓本歐陽詢《化度寺塔銘》、《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這三件碑拓有吳氏家傳的歐陽詢碑刻拓本《虞恭公碑》合而為四,並題為《四歐寶笈》。吳湖帆不僅把書齋命名為“四歐堂”,甚至將四個子女的名字中都加了“歐”字。

陪嫁中還有一件宋代湯叔雅《梅花雙雀圖》,是當年慈禧太后賞賜潘祖蔭的。在潘靜淑三十歲生日時,潘祖年又贈給女兒珍貴的宋刻《梅花喜神譜》作為生日禮物,所以吳湖帆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梅影書屋”,表達對夫人的感情。書齋名中的“影”又同“景”,故也稱作“梅景書屋”。

葛長庚 草書足軒銘卷

南宋 紙本 縱32.5cm 橫81.5cm

故宮博物院藏

葛長庚,福建人,善草書,兼善篆隸。本幅書《足軒銘》,筆勢清勁爽健,用意超凡脫俗,有晉人風度,為名家精品,世所罕見。尾紙有吳湖帆題跋:“辛未正月燈節日,靜淑四十生辰,外母祁太夫人以是卷賜之。十年前三十壽時,外父仲午公嘗賜宋本《梅花喜神譜》,二者皆潘氏所藏名跡也。吳湖帆記,潘靜淑同署。”這段題跋也提到了《梅花喜神譜》。

此卷曾經吳湖帆、潘靜淑鑒藏。本幅鈐項元汴、耿嘉祚、安岐、乾隆內府、永瑆、奕繪、吳湖帆等多人鑒藏印。卷後有元虞集,明項元汴,清永瑆、守虛子、綿億、崇恩,近代吳湖帆潘靜淑題跋。

米萬鐘 紅杏雙燕圖

1630年 緞本 設色 縱155.8cm 橫53.9cm

蘇州博物館藏

此軸作於崇禎三年春。畫中奇石旁見側出,古杏夭矯淩空,雙燕或翔或止,顧盼生姿。畫法勾皴綿密,賦色古豔。

吳湖帆在1933年所得時進行了題名,下裱邊又有1936年重題三則。 鑒藏印:“六寂堂長物”朱文印、“梅景書屋吳湖帆潘靜淑夫婦同珍之寶”朱文印、“銘心絕品”朱文印、“靜淑心賞”朱文印等。

吳湖帆一生用過的齋名由二十多個,都是用喜歡的藏品命名,梅景書屋是最喜歡最常用的。這不僅是因為梅景書屋中收藏了眾多名貴書畫和古物,成為吳湖帆和當時有名的鑒藏家交流往來的場所,同時在這裡他和潘靜淑吟詩作對,相互切磋書畫。潘靜淑的繪畫以工筆花鳥題材為主,偏愛摹古,畫風細膩優雅,其作品上常見吳湖帆的詩詞來應和或題跋讚賞。兩人合作時候,時而各畫一段,時而相互添筆,很多細節流露出夫妻間的情感交流。

1939年,48歲的潘靜淑突然因病去世,吳湖帆悲痛不已。吳湖帆還將夫人沒有畫完的畫繼續補完。在梅景書屋所收藏的許多書畫上能看到多枚吳湖帆和潘靜淑兩人共同的鑒藏印,常見的有“吳湖帆潘靜淑所藏書畫精品”、“湖帆靜淑金石圖書”、“吳湖帆夫婦珍藏”、“吳湖帆潘靜淑珍藏印”等,這些印鑒大都是吳湖帆專門請當時的篆刻名家陳巨來所刻,有些是潘靜淑過世後吳湖帆再加印上去,這些是他們愛情和生活的見證。

王榖祥 群英圖卷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紙本 設色 縱28.9cm 橫622.4cm

上海博物館藏

王榖祥(1501—1568),蘇州人嘉靖己醜進士,仕至吏部員外郎。後返鄉,從文徵明學畫,以擅長花卉著稱。圖中設色繪牡丹、玉蘭、荷、菊、水仙、梅等折枝花卉,婀娜多姿,生意盎然。引首明人文徵明隸書“群英”,署款“徵明”,鈐“徵仲”白文長方印。

民國年間,此卷為徐邦達收藏,吳湖帆為了讓夫人潘靜淑學習丹青進而收藏。所以內簽題“明王祿之吏部群英圖卷真跡,吳氏梅景書屋珍藏。己卯四月題”,鈐“吳湖帆”朱白文印、“吳潘靜淑”白文方印。潘靜淑病逝後,吳湖帆恐“見物傷懷”,便將其歸還給徐邦達,卷末題跋記此事。

吳湖帆、潘靜淑臨王榖祥群英圖卷

1939年 紙本 設色 縱30.4cm 橫641cm

蘇州博物館藏

此為1939年吳湖帆、潘靜淑夫婦合作花卉卷,潘靜淑臨摹了牡丹、蘭花、薔薇、梔子十餘種花卉,畫至荷花處忽然一病不起,溘然長逝。在悲痛之余,吳湖帆又補畫了桂花、芙蓉、蜀葵、秋菊、水仙、梅花。 卷前引首及卷尾款題,吳湖帆皆一一摹仿,並于荷花後、卷尾處分別題記,述及合作始末。

在展覽的“四歐堂”這一部分,展示的是吳家所收藏的碑帖,較之祖父吳大澂,吳湖帆儼然有後來居上之勢。

梁蕭敷敬妃墓誌銘冊上博

宋拓 縱21.9cm 橫13.2cm

上海博物館藏

本冊雙志拓本是比史學記錄更加詳細的蕭敷與敬太妃傳世墓誌的孤本,有徐松、何紹基、李佐賢、翁心存、吳大澂、王懿榮、張之洞、王同愈、褚德彝、羅振玉、葉恭綽、沈尹默等均有過目並賞鑒題識。為吳湖帆外祖的舊藏,所以吳湖帆竭力搜訪,得之於20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奉為重寶,曾題為“墨皇”。 其後幾十年間,吳湖帆時有單獨或與元配潘靜淑、繼配顧氏共賞。吳湖帆還曾特地繪製青綠設色碑圖,又作《齊天樂》詞一首,足見對於它的珍愛程度。

隋常醜奴墓誌銘 冊

明拓 縱16.7cm 橫10.4cm

上海博物館藏

《隋常醜奴墓誌》全稱《隋都督滎澤縣令故常府君墓誌》,系常氏與妻宗氏合葬志。無撰書人名,原存陝西興平縣崇寧寺壁間,後寺廢石佚,拓本遂被世人重視。

清康熙、雍正間已有學人題識;乾嘉時期,碑學興起,金石學人就此多有著錄、記述,奉該志書法為唐楷先聲。本冊拓本曾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舊藏,後由吳湖帆外祖沈樹鏞、祖父吳大澂遞藏,吳湖帆、潘靜淑夫婦視若傳家重寶,迭有考證題跋、鈐印以示珍貴。

黃易 嵩洛訪碑圖冊

清 紙本 墨筆 設色 每開縱17.5cm 橫50.8cm

故宮博物院藏

《嵩洛訪碑圖》冊是著名金石學家黃易繪製的記錄自己訪碑活動的系列作品之一。嘉慶元年九月,黃易歷時四十多天,在河南嵩洛一帶尋訪碑刻拓本,並于回到濟寧後,將當時的情景及所經之地繪製成冊。

全冊以淡墨幹筆突出景物,構圖簡淡蕭散,具有冷逸之致,疏淡之中又覺古意盎然。既保持著傳統文人山水的藝術特質,又承載了乾嘉金石學顯學的歷史內涵,尤為後人所推重。

引首為孫星衍篆書“嵩洛訪碑廿四圖”,又行書題詩一首。對開另有翁方綱題記,及王念孫、洪范、何琪、伊秉綬、董士錫等五家題記,後頁為梁同書、奚岡、宋葆淳、徐尚之、王秉韜、陳功、何紹基、祁巂藻等八家題記。本幅及後紙鈐李佐賢、龐萊巨鑒藏印。

結語:1966年,吳湖帆遭受動亂迫害,家藏文物被抄沒一空,身心崩潰。1968年7月7日,吳湖帆因患中風逝世于嵩山路88號家中,享年75歲,吳氏收藏終結於此。蘇州吳氏從愙齋到梅景書屋,收藏貫穿了吳大澂、吳湖帆祖孫兩代人,若將吳湖帆的父親吳本善、女兒吳思歐一起納入其中,吳氏收藏也經歷了四代,對於文物的保護、研究、遞藏,實屬不易

編輯:陶一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