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土文畫」中國傳統村落巴總堯村

楊生茂

攝影采風記行

中國傳統村落巴總堯村

巴總堯村位於棗溝公路北側、 九管會通往固陽縣公路沿線, 距九管會所在地北約 10 公里, 屬革命老區, 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司令部坐落於此, 全村常住人口共有 18 戶、 31 人。 全村總耕地面積 418 畝。 村落整體風貌為典型的山西村落風格,建築分散,多處房屋破損,主要傳統建築魏家大院為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坐北朝南,分正房.廂房,凸顯出高端大氣,符合中國北方傳統民居的建築

早在清朝嘉慶年間, 有一蒙古族遊牧老人叫巴特爾, 來到此地, 掘窯洞而居, 以牧羊為主, 逐步發展壯大, 巴特爾老人也成為當時周圍牧民的總主管, 按時主持聚會和商議重大事項等, 故此而得名。

後在西口年間, 由忻州的張姓、 五寨的李姓、 神木的高姓和府谷的魏姓一大批人口遷移巴總堯村定居, 形成了蒙漢並居, 以牧養農、 農牧並舉的自然新村。

1938 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 由於連年的戰爭給當地老百姓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的災難, 大批的蒙古族牧民向北遷定。

直到 1949 年秋, 內蒙古和平解放巴總堯村, 居住人口還不到 200 人, 而且全部是漢族居民。 1958 年後成立公山灣人民公社, 轄 30 個自然村, 3 個生產大隊, 人口只有 2300多人, 700 多戶。 巴總堯為其所轄自然村之一。

1992 年規劃行政建制, 撤社建鄉, 自然過渡為公山灣鄉, 轄 21 個自然村, 6 個村民委員會, 1100 多戶, 3300 人口, 耕地面積只有 3800 多畝, 其中, 水澆地 2100多畝, 人均不到 1 畝。 巴總堯村仍屬公山灣鄉管轄。

2001 年 4 月 17 日由公山灣鄉、 耳沁堯鄉和九峰林場合併成立九峰山生態管理委員會, 該機構按政府派出機構設置, 實際行使鄉鎮職能。 巴總堯一併劃入九峰山管委會管轄。

清朝嘉慶年間, 村莊得名“巴總堯” 。西口年間, 形成自然村落。

1958 年成立公山灣人民公社, 下轄巴總堯村。

1992 年規劃行政建制, 撤社建鄉,自然過渡為公山灣鄉, 仍轄巴總堯村。2001 年由公山灣鄉、 耳沁堯鄉和九峰林場合併成立九峰山生態管理委員會, 巴總堯一併劃入其管轄範圍。

情灑巴總堯

巴總堯村位於大青山深處, 彼崇山峻嶺環繞地形十分險要, 道路四通八達。

這裡進可攻,退可守, 是開展遊擊戰爭的絕好地帶,抗戰勝利後, 八路軍西進甘陝, 李井泉司令員、 姚喆司令員及多名領導致信慰問老山區人民。

人民公社成立後, 當時任八路軍通訊員的市領導劉啟煥、 楊文江等領導同志多次重返故地, 對老區人民看望慰問。 並為機關幹部和中小學生講述了鼓舞人心、 激勵後人的抗日戰爭事蹟, 激發了青少年愛祖國、 愛人民、 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豪情。

1992 年規劃行政建制, 撤社建鄉, 自然過渡為公山灣鄉, 轄 21 個自然村, 6 個村民委員會, 1100 多戶, 3300 人口, 耕地面積只有 3800 多畝, 其中, 水澆地 2100多畝, 人均不到 1 畝。 巴總堯村仍屬公山灣鄉管轄。

2001 年 4 月 17 日由公山灣鄉、 耳沁堯鄉和九峰林場合併成立九峰山生態管理委員會, 該機構按政府派出機構設置, 實際行使鄉鎮職能。 巴總堯一併劃入九峰山管委會管轄。

清朝嘉慶年間, 村莊得名“巴總堯” 。西口年間, 形成自然村落。

1958 年成立公山灣人民公社, 下轄巴總堯村。

1992 年規劃行政建制, 撤社建鄉,自然過渡為公山灣鄉, 仍轄巴總堯村。2001 年由公山灣鄉、 耳沁堯鄉和九峰林場合併成立九峰山生態管理委員會, 巴總堯一併劃入其管轄範圍。

情灑巴總堯

巴總堯村位於大青山深處, 彼崇山峻嶺環繞地形十分險要, 道路四通八達。

這裡進可攻,退可守, 是開展遊擊戰爭的絕好地帶,抗戰勝利後, 八路軍西進甘陝, 李井泉司令員、 姚喆司令員及多名領導致信慰問老山區人民。

人民公社成立後, 當時任八路軍通訊員的市領導劉啟煥、 楊文江等領導同志多次重返故地, 對老區人民看望慰問。 並為機關幹部和中小學生講述了鼓舞人心、 激勵後人的抗日戰爭事蹟, 激發了青少年愛祖國、 愛人民、 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豪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