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拼實用?它完爆對手 測奧迪Q7 45TFSI七座

$$外觀、內飾、空間:BBA裡Q7空間最實用$$

第二代奧迪Q7於2015年上市, 定位於中大型SUV, 對手仍然是大家熟知的寶馬X5和賓士GLE。 但不同的是, 得益於大眾集團的MLB模組化平臺,

這一代奧迪Q7的空間表現, 幾乎與大型SUV賓士GLS不相上下, 所以論實用性, 奧迪Q7可以完爆寶馬X5和賓士GLE。

不過Q7的優勢只是短暫的, 模組化平臺生產的第三代寶馬X5和第二代賓士GLE在明年亮相, 預計2019年國內上市, 所有只有到那時, BBA間的比拼才算是旗鼓相當。

本次試駕的奧迪Q7配備了第三排座椅, 雖然對手寶馬X5也能選裝, 但緊促的空間讓第三排淪為裝飾, 而賓士GLE的乘坐空間比寶馬X5還小, 也就沒考慮第三排的事。 因此若有7人出行需求的, 奧迪Q7是BBA中唯一的選擇。

說到Q7的大空間, 就必須介紹下大眾的模組化平臺——MLB縱向引擎標準化平臺。

MLB是大眾模組化戰略的產物, 而MLB Evo是Q7的平臺, 可以理解為MLB的升級版, 因此MLB平臺有不同分支, 所以日後的大眾車, 源自MLB平臺的會很多, 比如保時捷卡宴、賓利添越、蘭博基尼Urus等等。

怎麼理解模組化平臺的優勢?其實就倆字, 多變。 因為模組化平臺, 不僅是底盤和引擎的共用, 而是已經延伸到技術和生產過程, 所以可變數增多, 軸距調節範圍大, 空間和佈局也就可以根據車型需求而定。

所以MLB平臺, 既可以生產A4, 也可以生產Q7、A8, 若果有需要, 生產全尺寸SUV也是可以實現的。

Q7第二排前後調節有10cm的範圍,

換算成後排乘客腿部空間則是1拳到2拳半, 當調節至1拳半的時候, 第三排乘坐空間就如上圖所示。 總體乘坐體驗可以接受, 市內短途應急完全OK, 但如果走個長途, 還是不如同級別對手富豪XC90來的舒服。

第三排乘客上下車演示GIF

即使是MPV,也會很難見到這麼齊全的ISOFIX介面,這對於二孩家庭來說是相當便利的。另外Q7的橫向空間很贊,第二排坐三個成年人也不覺得擁擠,這也是中大型SUV的優勢所在,所以即使第二排中間放兒童安全座椅,兩邊坐人也沒有問題。

Q7如果選裝了第三排座椅,就會配備電動放倒的功能,而且有兩處可以操作,一處是第二排座椅右側,另一處家就是後備廂,體驗後覺得超便利。另外在三排全立的情況下,Q7的後備廂容積比賓士GLS還要大不少,實用性值得肯定。

對於城市SUV,道路駕駛是重點,所以越靈活、緊湊的操控才是最重要的,而低重心恰好是提升駕控的關鍵。其實真沒想到Q7可以有這麼低的重心,畢竟上一代Q7給人一種巨無霸的印象,而且這不是表像,Q7的操控性已經超越了寶馬X5。

論內飾設計,屬賓士最騷,因為賓士用三款內飾區分開了C、E、S這三個級別,比如明年換代的GLE,很有可能與E級的內飾相似。而寶馬,說實話,通過內飾我是分不清楚哪款車,實在太接近了,審美疲勞。

至於奧迪,可能受不了賓士一家獨大,終於在內飾崛起了,雖然還沒有特別明顯的級別分化,可單就Q7就這帥氣的內飾,也得給奧迪個贊。

大屏小屏,全液晶半液晶,自動或不自動空調,這些是區分高低配的慣用手法,大煞內飾美感度但還好奧迪Q7沒這麼幹,而是用科技和舒適性配置來區分,所以高低配車款,內飾設計上沒差別。

雖然開車不能看手機,但擁堵的城市路口多,等紅綠燈又容易煩躁,看看手機能緩解不少。但是越豪華的車,反倒連個取放手機的儲物槽都沒有,不是放在杯架,就是放在門板槽裡,拿放手機都巨尷尬。而這點上,Q7最方便,GLE也不差,只有X5最蛋疼。

$$性能測試:3.0T猛 但2.0T和Q7更搭$$

Q7 45TFSI的3.0T機械增壓發動機之前也曾被卡宴使用,可靠性和動力表現都有目共睹,是大眾最成功的發動機之一。而40TFSI的2.0T單渦輪增壓發動機,雖然算是新軍,可實力強勁,足以使兩噸重的Q7跑出7秒的成績(0-100km/h加速時間),僅與3.0T相差一秒。

ZF采埃孚和愛信是市面上主流的AT變速箱供應商,縱置發動機佈局的多用ZF采埃孚,而橫置發動機佈局的多為愛信。之所以這兩家變速箱能如此有名,就是因為無論是換擋速度、平順性、可靠度方面都是頂級的,所以Q7的變速箱真沒什麼好介紹的,唯一可說的就是,ZF 8AT真的比DSG更出色。

得益於新平臺,第二代Q7汽油版減重100多公斤,雖然看似減的不多,但更多的鋁合金底盤件著實對操控性提升有很大幫助。在行進過程中,底盤件越輕,慣性就越小,所以回應速度比鑄鐵更快,因此應付顛簸路面時,輪胎能更多的接觸地面。

油耗是2.0T和3.0T的差別所在,雖然3.0T的測試成績在12L/100km,但這是ECO模式下的成績,如果稍微激進的駕駛,油耗就會飆升到14L/100km左右。但2.0T就較低,普遍在12L/100km,且平均車速越低,2.0T和3.0T的差別越大。

$$駕駛感受:3.0T=動力線性+輸出漸進$$

初次接觸,Q7開起來很輕快

相比上一代Q7,第二代Q7剛上手時,最直觀的感受是輕快,這並不是因為減重所帶來的效果,而是轉向助力變為電動所致。其次是動力回應,因為ZF變速箱對於降檔的反應速度很快,深油門擋位選擇適當,且3.0T機械增壓中段轉速爆發力強,所以第一次接觸時,感覺Q7是很樂於奔跑的。

空氣懸掛和可變阻尼避震是亮點

懸掛是這代Q7的亮點,選配空氣懸掛後,Q7可以自由的選擇車身高度,比如在動態模式下,車身可降至最低;在自動模式下,則處於中間高度;若處於Off Road模式,則Q7此時擁有最高的離地間隙。但通過體驗發現,動態是最適合在城市駕駛,而自動模式用來高速巡航最恰當。

懸掛動態模式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高速路段,城市內走走停停更為頻繁,而SUV懸掛行程長,較重的刹車或偏急的加速都會導致車身的前後晃動。而處於動態模式下,空氣彈簧的行程會縮短,另外避震也會處於最硬狀態,壓縮和回彈的阻尼增強,所以能夠抑制車身多餘的晃動,讓Q7開起來更整、更緊湊。

最佳的駕駛模式選擇

像Q7這級別的SUV,多會提供多種駕駛模式,其中比較突出的是自訂模式,可以設定轉向力度、動力回應速度、懸掛高低和軟硬的設定,所以設定是否恰當,會直接影響Q7的駕駛感受。經過試駕,我最喜歡的模式是動態轉向、自動動力回應、以及動態懸掛。

轉向輕不要緊 好用就行

Q7轉向偏輕,即使切換到動態模式,阻力也只增加15%左右,如果開慣了液壓助力,則很難有所察覺,甚至會覺得還是很輕。其實我跟奧迪挺有緣,TTRS和R8都有接觸,它們的轉向也是比同級別運動或超跑車款要輕的多,但實際上並不會影響操控性,只是一種屬於奧迪獨特的轉向設定,適應了就會覺得還蠻好用。

動力回應:自動模式慵懶 動態模式又過於激進

和寶馬X5以及賓士GLE這樣的對手相比,Q7在日常駕駛中似乎缺少了點細膩的感覺。在自動模式下,Q7的油門初段其實是比較慵懶的,在起步階段你並不會意識到這是一台動力儲備如此強大的車,而隨著節氣門開度的增加,動力的釋放過程稍稍欠缺了一點線性,尤其在用到油門的中後段時,動力會來得比較猛。

相比一直比較沉穩和一直偏活躍的賓士和寶馬,Q7的油門會給人一種分裂的感覺,當然這是相對而言,是比較細微的感受。

2.0T與3.0T 我選2.0T

綜上所述,3.0T的動力響應設定比較尷尬,但其實不難理解,因為3.0T需要考慮油耗,如果淺油門就輸出過多的動力,會導致油耗增多。所以自動模式下會克制動力的輸出,只有到了動態模式,才給你線性釋放的機會。

可如果克制動力,那為何還要買3.0T,何不如選擇2.0T。雖然2.0T的動力儲備不如3.0T,但自動模式下的動力輸出很積極,不光Q7是這樣,寶馬X5 28i(2.0T)也是如此,而目的很簡單,就是讓駕駛者感受到,即使是四缸機,也足以為Q7和X5提供充足的動力。

$$配置對比:BBA中選奧迪Q7 沒毛病$$

我個人推薦買奧迪Q7,還是選擇2.0T車款。

原因有幾點:①性價比。奧迪Q7售價寬泛,如果對百萬級SUV有需求,不如保時捷卡宴,所以Q7的真實定位是在70-80萬元。

②駕駛感受。由於2.0T和3.0T我都體驗過,個人感覺2.0T的動力回應更積極,比3.0T更活分,至於什麼動力儲備,2.0T足夠了。

③油耗。油耗測試是有統一標準的,與日常駕駛還是有區別,所以2.0T與3.0T的真實油耗差至少有3L/100km。

④靜音和振動。有人會拿6缸和4缸的振動說事,但車只要到Q7這級別,振動和噪音都被抑制的很好,在車內感受差別很小很小。

如果真是對6缸癡迷,那3款車裡推薦頂配。雖然Q7有很多選配項,但根據4S店銷售模式來看,只有現車優惠力度才打,選配屬於定制,優惠少,等車週期長,不太合適。所以索性買頂配,起碼和卡宴比,還能占個配置多。

可以看出,2.0T與3.0T車款相差近7萬元,但配置幾乎相同。只是有點需要大家理解,這7萬元並不是廠家的利潤,而是進口排量稅的差額,也就是稅錢,交給國家的。所以在國內,進口車來說,有小排量的,最好買小排量,不然大排量的稅錢,足夠買更高級別的車型了。

其實這三款車裡,只有Q7是比較新鮮的,2015年上市,其它兩款都可以算是老將了。值得注意的是賓士GLE,雖然推出沒多久,但本質和ML差別不大,和寶馬X5屬於同代產品,都滯後於Q7。

總結:奧迪Q7還能再獨領兩年風騷

最後還是以賓士GLE、寶馬X5、奧迪Q7三車對比點評作為收尾,畢竟該級別,這仨是首選。

首先是賓士GLE,GLE的底盤是三車中最有質感的,有高級車的感覺,處理顛簸迅速且穩定,即使不開只坐,GLE也能讓乘坐者很容易感知到這輛車的含金量。

其次是寶馬X5,論動力總成成熟度,也就是發動機+變速箱的匹配度,X5是三車中最給力的。具體表現是動力回應快,且油門與出力比例協調,油門給多少,動力就有多少,開起來順暢且不失力度。

最後是奧迪Q7,我覺得Q7主要贏在內飾和空間。寶馬X5和賓士GLE的內飾年頭長了,而且缺乏質感,畢竟大家是豪華SUV,GLE和X5在這方面實在差點意思。另外一點就是空間,GLE和X5的空間,與自家低一級的GLC和X3幾乎沒差,很尷尬,Q7則更大,對得起中大型SUV這級別。

$$更多圖片$$

即使是MPV,也會很難見到這麼齊全的ISOFIX介面,這對於二孩家庭來說是相當便利的。另外Q7的橫向空間很贊,第二排坐三個成年人也不覺得擁擠,這也是中大型SUV的優勢所在,所以即使第二排中間放兒童安全座椅,兩邊坐人也沒有問題。

Q7如果選裝了第三排座椅,就會配備電動放倒的功能,而且有兩處可以操作,一處是第二排座椅右側,另一處家就是後備廂,體驗後覺得超便利。另外在三排全立的情況下,Q7的後備廂容積比賓士GLS還要大不少,實用性值得肯定。

對於城市SUV,道路駕駛是重點,所以越靈活、緊湊的操控才是最重要的,而低重心恰好是提升駕控的關鍵。其實真沒想到Q7可以有這麼低的重心,畢竟上一代Q7給人一種巨無霸的印象,而且這不是表像,Q7的操控性已經超越了寶馬X5。

論內飾設計,屬賓士最騷,因為賓士用三款內飾區分開了C、E、S這三個級別,比如明年換代的GLE,很有可能與E級的內飾相似。而寶馬,說實話,通過內飾我是分不清楚哪款車,實在太接近了,審美疲勞。

至於奧迪,可能受不了賓士一家獨大,終於在內飾崛起了,雖然還沒有特別明顯的級別分化,可單就Q7就這帥氣的內飾,也得給奧迪個贊。

大屏小屏,全液晶半液晶,自動或不自動空調,這些是區分高低配的慣用手法,大煞內飾美感度但還好奧迪Q7沒這麼幹,而是用科技和舒適性配置來區分,所以高低配車款,內飾設計上沒差別。

雖然開車不能看手機,但擁堵的城市路口多,等紅綠燈又容易煩躁,看看手機能緩解不少。但是越豪華的車,反倒連個取放手機的儲物槽都沒有,不是放在杯架,就是放在門板槽裡,拿放手機都巨尷尬。而這點上,Q7最方便,GLE也不差,只有X5最蛋疼。

$$性能測試:3.0T猛 但2.0T和Q7更搭$$

Q7 45TFSI的3.0T機械增壓發動機之前也曾被卡宴使用,可靠性和動力表現都有目共睹,是大眾最成功的發動機之一。而40TFSI的2.0T單渦輪增壓發動機,雖然算是新軍,可實力強勁,足以使兩噸重的Q7跑出7秒的成績(0-100km/h加速時間),僅與3.0T相差一秒。

ZF采埃孚和愛信是市面上主流的AT變速箱供應商,縱置發動機佈局的多用ZF采埃孚,而橫置發動機佈局的多為愛信。之所以這兩家變速箱能如此有名,就是因為無論是換擋速度、平順性、可靠度方面都是頂級的,所以Q7的變速箱真沒什麼好介紹的,唯一可說的就是,ZF 8AT真的比DSG更出色。

得益於新平臺,第二代Q7汽油版減重100多公斤,雖然看似減的不多,但更多的鋁合金底盤件著實對操控性提升有很大幫助。在行進過程中,底盤件越輕,慣性就越小,所以回應速度比鑄鐵更快,因此應付顛簸路面時,輪胎能更多的接觸地面。

油耗是2.0T和3.0T的差別所在,雖然3.0T的測試成績在12L/100km,但這是ECO模式下的成績,如果稍微激進的駕駛,油耗就會飆升到14L/100km左右。但2.0T就較低,普遍在12L/100km,且平均車速越低,2.0T和3.0T的差別越大。

$$駕駛感受:3.0T=動力線性+輸出漸進$$

初次接觸,Q7開起來很輕快

相比上一代Q7,第二代Q7剛上手時,最直觀的感受是輕快,這並不是因為減重所帶來的效果,而是轉向助力變為電動所致。其次是動力回應,因為ZF變速箱對於降檔的反應速度很快,深油門擋位選擇適當,且3.0T機械增壓中段轉速爆發力強,所以第一次接觸時,感覺Q7是很樂於奔跑的。

空氣懸掛和可變阻尼避震是亮點

懸掛是這代Q7的亮點,選配空氣懸掛後,Q7可以自由的選擇車身高度,比如在動態模式下,車身可降至最低;在自動模式下,則處於中間高度;若處於Off Road模式,則Q7此時擁有最高的離地間隙。但通過體驗發現,動態是最適合在城市駕駛,而自動模式用來高速巡航最恰當。

懸掛動態模式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高速路段,城市內走走停停更為頻繁,而SUV懸掛行程長,較重的刹車或偏急的加速都會導致車身的前後晃動。而處於動態模式下,空氣彈簧的行程會縮短,另外避震也會處於最硬狀態,壓縮和回彈的阻尼增強,所以能夠抑制車身多餘的晃動,讓Q7開起來更整、更緊湊。

最佳的駕駛模式選擇

像Q7這級別的SUV,多會提供多種駕駛模式,其中比較突出的是自訂模式,可以設定轉向力度、動力回應速度、懸掛高低和軟硬的設定,所以設定是否恰當,會直接影響Q7的駕駛感受。經過試駕,我最喜歡的模式是動態轉向、自動動力回應、以及動態懸掛。

轉向輕不要緊 好用就行

Q7轉向偏輕,即使切換到動態模式,阻力也只增加15%左右,如果開慣了液壓助力,則很難有所察覺,甚至會覺得還是很輕。其實我跟奧迪挺有緣,TTRS和R8都有接觸,它們的轉向也是比同級別運動或超跑車款要輕的多,但實際上並不會影響操控性,只是一種屬於奧迪獨特的轉向設定,適應了就會覺得還蠻好用。

動力回應:自動模式慵懶 動態模式又過於激進

和寶馬X5以及賓士GLE這樣的對手相比,Q7在日常駕駛中似乎缺少了點細膩的感覺。在自動模式下,Q7的油門初段其實是比較慵懶的,在起步階段你並不會意識到這是一台動力儲備如此強大的車,而隨著節氣門開度的增加,動力的釋放過程稍稍欠缺了一點線性,尤其在用到油門的中後段時,動力會來得比較猛。

相比一直比較沉穩和一直偏活躍的賓士和寶馬,Q7的油門會給人一種分裂的感覺,當然這是相對而言,是比較細微的感受。

2.0T與3.0T 我選2.0T

綜上所述,3.0T的動力響應設定比較尷尬,但其實不難理解,因為3.0T需要考慮油耗,如果淺油門就輸出過多的動力,會導致油耗增多。所以自動模式下會克制動力的輸出,只有到了動態模式,才給你線性釋放的機會。

可如果克制動力,那為何還要買3.0T,何不如選擇2.0T。雖然2.0T的動力儲備不如3.0T,但自動模式下的動力輸出很積極,不光Q7是這樣,寶馬X5 28i(2.0T)也是如此,而目的很簡單,就是讓駕駛者感受到,即使是四缸機,也足以為Q7和X5提供充足的動力。

$$配置對比:BBA中選奧迪Q7 沒毛病$$

我個人推薦買奧迪Q7,還是選擇2.0T車款。

原因有幾點:①性價比。奧迪Q7售價寬泛,如果對百萬級SUV有需求,不如保時捷卡宴,所以Q7的真實定位是在70-80萬元。

②駕駛感受。由於2.0T和3.0T我都體驗過,個人感覺2.0T的動力回應更積極,比3.0T更活分,至於什麼動力儲備,2.0T足夠了。

③油耗。油耗測試是有統一標準的,與日常駕駛還是有區別,所以2.0T與3.0T的真實油耗差至少有3L/100km。

④靜音和振動。有人會拿6缸和4缸的振動說事,但車只要到Q7這級別,振動和噪音都被抑制的很好,在車內感受差別很小很小。

如果真是對6缸癡迷,那3款車裡推薦頂配。雖然Q7有很多選配項,但根據4S店銷售模式來看,只有現車優惠力度才打,選配屬於定制,優惠少,等車週期長,不太合適。所以索性買頂配,起碼和卡宴比,還能占個配置多。

可以看出,2.0T與3.0T車款相差近7萬元,但配置幾乎相同。只是有點需要大家理解,這7萬元並不是廠家的利潤,而是進口排量稅的差額,也就是稅錢,交給國家的。所以在國內,進口車來說,有小排量的,最好買小排量,不然大排量的稅錢,足夠買更高級別的車型了。

其實這三款車裡,只有Q7是比較新鮮的,2015年上市,其它兩款都可以算是老將了。值得注意的是賓士GLE,雖然推出沒多久,但本質和ML差別不大,和寶馬X5屬於同代產品,都滯後於Q7。

總結:奧迪Q7還能再獨領兩年風騷

最後還是以賓士GLE、寶馬X5、奧迪Q7三車對比點評作為收尾,畢竟該級別,這仨是首選。

首先是賓士GLE,GLE的底盤是三車中最有質感的,有高級車的感覺,處理顛簸迅速且穩定,即使不開只坐,GLE也能讓乘坐者很容易感知到這輛車的含金量。

其次是寶馬X5,論動力總成成熟度,也就是發動機+變速箱的匹配度,X5是三車中最給力的。具體表現是動力回應快,且油門與出力比例協調,油門給多少,動力就有多少,開起來順暢且不失力度。

最後是奧迪Q7,我覺得Q7主要贏在內飾和空間。寶馬X5和賓士GLE的內飾年頭長了,而且缺乏質感,畢竟大家是豪華SUV,GLE和X5在這方面實在差點意思。另外一點就是空間,GLE和X5的空間,與自家低一級的GLC和X3幾乎沒差,很尷尬,Q7則更大,對得起中大型SUV這級別。

$$更多圖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