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動物頭顱的種種吃法

看頭吃頭難以下嘴

西部的夜市裡, 有專門的羊頭攤位, 非常完整、飽滿、真實, 幾乎是除了皮毛之外的真身存留。 細細吃起來, 有羊眼珠、羊腦、羊臉頰肉、羊上顎、羊舌頭, 還有羊齒, 一個完整的頭部解剖, 數十部位, 毫無缺漏。

買一個完整的頭細細啃來, 實在是讓人過於緊張的事情。 我只會享用別人遞給我的一個看不出是什麼的部位, 吃了半天, 原來是羊舌。

羊舌厚重。 一般中國人愛吃鴨舌牛舌, 覺得是美味, 到了羊舌這裡, 因陌生而生出距離感, 總覺得吃起來有愧似的。 可是那一絲絲舌頭實在華美—首先是豐腴, 華麗的口感, 洛可哥風格;其次是飽滿, 也許因為平時吃牛舌都是小片, 吃到那種揪扯下來的一縷縷羊舌肉, 真覺得飽足——是肌膚微豐的美人舌, 頓時覺得某種叫作“西施舌”的蚌類名不副實。

羊眼珠子也大, 不能看, 只能囫圇吞棗。

事實上, 動物的頭都有這個問題,

要是看著細吃, 總會一陣陣畏縮。 畢竟是存儲靈魂的部位, 哪怕芳魂散盡, 吃起來還是有點膽寒。

古老文明區域就不會這麼處理。 老北京愛吃椒鹽羊頭肉, 梁實秋寫過, 據說是沿街叫賣。 其實原理和蜀地的夫妻肺片一樣, 都是拿便宜的下腳料認真烹飪,

讓頭喪失了頭的形狀, 變成了一堆美味。 肺片最早大量使用牛頭皮, 外加牛舌;椒鹽羊頭則完全是乾淨的白頭肉, 片得非常薄, 撒上花椒鹽。 我覺得這屬於草原遊牧的傳統, 不過是京城用自己的方式將其改造成文雅的小吃。 現在還有很多清真老店保留此菜, 也是懂得吃。

北京的清真老店不僅有白水羊頭, 還有砂鍋羊頭, 是真正考手藝的菜, 要把羊頭拆成絲, 再用高湯燴制。 上海朋友專門來京看我, 他是穆斯林, 到了北京如入寶山, 專門挑這種刁鑽的菜吃, 不想吃了大上火, 回上海直接住院。

砂鍋羊頭

我覺得這種兇猛的菜肴, 還是北地專屬為佳, 因為周圍的蠻荒氣質可以為菜肴打底。 秋冬的晚間八九點吃完飯, 出得門來, 但見街道疏闊, 人煙稀少, 月亮冷冷掛在落滿樹葉的枝頭—不是宋人煙樹, 而是徽宗被擄到的北方, 自有北人情致。

忘不了的人與事。

頭不見頭才算高級

頭要不見頭, 才算高級。 這算是腐朽的統治者教給我們的。

烤牛舌是日料的常菜, 也是文明:切得非常薄, 烤得焦黃, 生菜葉襯托著, 外加黃色的嫩薑片。 端上來, 令人滿是好感的精緻, 吃起來也不會內疚。 也有索性蠻橫到底的。 牛街的鋪子裡, 有專門的醬牛肉鋪子, 推門進去, 迎上來就是大盤的羊眼珠子, 愣愣的灰白, 讓人望而生畏。 “烤肉宛”也有專門的名菜炒羊眼珠, 不知道知味者誰。

後來看書,說是西北有男人專用羊眼圈來做淫具。真是死得如此鞠躬盡瘁啊。我那時候小,不明所以,後來明白了,也不過如此。

電影《武俠》裡有用魚泡做避孕套的,同樣的道理,都屬於無中生有,廢物利用。貧苦荒原,除了吃和做之外,大約也無事可行。頗有些天地蒼莽的感覺。

也有故意上整個動物頭顱以示豪邁的。去蘇州被朋友帶著吃過一次,山塘街附近退伍兵開的會所,四川人,找了當地人為妻,留了下來。豪邁的牛頭宴,上來一個碩大的木頭盤子,其實也看不出原來的形狀,燉得稀爛,大塊,吃不出什麼味道,就是個稀奇。在文雅的蘇州,能端上這麼一盤菜,也是某種男性氣概的暗示吧。男主人禿頂,濃眉大眼,很有幾分凶勢。可是再一想,能有什麼呢?困在蘇州這等溫柔鄉里,怎樣的英雄氣概都做了土,也就剩下虛張聲勢的一個牛頭。

很多地方是不吃禽類的頭的,無論雞鴨鵝。傳說什麼公雞頭劇毒,或者什麼鴨頭腥臊,只有美食聚集地,知道頭的好吃,全頭都是寶貝,才勇於拿頭下手。一次去西班牙北部山裡,被帶著去吃離開最近的城市還有兩小時車程的一家兩星米其林。兄妹二人所開,拿手菜就是雞冠配吞拿魚。公雞碩大的冠子墊底,上面有醃制的小小的吞拿魚肚子,兩者不同質地的配合恰如樂曲的變奏,高手所做的菜肴,才考慮得這麼周到。

南京的鴨頭也好。《紅樓夢》中不知道多大程度地保留了江南菜肴的傳統,但顯然史湘雲是慣常啃鴨頭的,大約動作不雅,始終沒有在正餐裡出現過。南京的鴨多是蘇北安徽河網地區而來,長年跋涉,肉香,腦子大概也聰明。要吃就吃那個脆弱骨頭中的軟軟一團,聽起來有點殘酷,可是,真好吃。近年鴨舌能賣錢,所以吃到的鴨頭統一都無舌,其實一盤子鴨舌倒未必好吃。也許因為多,就不夠珍惜;或是因為多為冷凍產品,味道打了折扣?

比起鴨舌,雞舌短小,就沒這麼受歡迎。小時候家裡殺雞,頭總被我霸佔。雞舌小而扁,後來看古書,裡面總提到雞舌香,才明白那點形狀的深入人心之處。

很多區域不吃雞鴨頭的原因不明。因為少見,所以敬畏?上海滿大街的白斬雞店,裡面最便宜的菜肴就是雞頭。拔毛不夠乾淨,可是便宜。那時候的上海還不似今日之乾淨和都市化,常有骯髒街道旁的白斬雞店,年紀不夠老的落寞爺叔,叫一盤雞頭,蘸醬油,幾瓶“特加飯”都能就此下腹,所謂灌黃湯是也。

我同學來看我,是個拘謹的姑娘。我也效仿周邊的上海爺叔點雞頭,她被嚇住,遲疑地問,這個能吃嗎?我被她說得也愣住,再看上面,毛滲滲的,不肯吃了。

那麼美味的肥豬頭,那麼詭異的蝦頭湯

宴席上的菜肴看出了形狀,便是低等的。所以揚州有拆燴魚頭和豬頭這樣的鹽商菜肴,貴氣十足。可是這種拆燴的做法,不是一般廚師能掌握的,並不常見。

馮夢龍的《笑史》搜羅了古今笑話,其中一則:宋朝,有個此前一直在太師府邸任職的廚娘,從京師汴梁流落到了民間,被重金禮聘至一家新貴家族。這家主人迫不及待想試試廚娘的手藝,讓她做一道入門菜肴蔥爆羊肉。

蔥爆羊肉

廚娘從頭天夜間就開始盡心準備。第二天午宴上菜,菜極其美味,蔥黃伴著嫩香的羊肉,入口連渣都無。但主人一查帳,蔥就買了五十多斤,大部分都作為廢品扔掉了,只留下少許嫩黃蔥心,要求是入口化為虛無。盤點廚房後的主人知道美味的不易得,也知道自己小門戶,養不起這麼高貴的廚娘,儘早恭請離開了。

清末鹽商聚集的揚州發明吃紅燒豬頭和拆燴鰱魚頭,基本是要燒得稀爛——據說法海寺的和尚燒豬頭最好,我一直疑心是有人詆毀佛門,後來去到揚州,才知道是真。揚州屬於凋敝的老城市,繁華過,所以現在更是冷淒淒。我是什麼頭也沒吃到,因為稍大些的餐館基本都拒絕給散客做這幾道菜,小飯館又實在做不了,索性去了澡堂子,把自己當豬泡。

揚州現在只剩空架子。一些老牌名店雖然號稱還會做拆燴魚頭、紅燒豬頭,可基本都說要做幾個小時,穿著酒店門童制服般的粗糙呢大衣的女服務員根本不建議你等。那年是冬天,幾個朋友一起,在破敗的四處都是不銹鋼扶手的老店裡縮手縮腳地等待,只看見木桌上白膩的豬油—揚州實在是個豬的世界。沒有多大耐心等下去,加上女服務員頭也油膩膩的,就頗有幾分掃興,於是狼狽逃竄。最近看遊客寫吃的文章,據說現在還是這樣。所以,也真沒吃過美味的紅燒豬頭。

我母親實在是勤勞的北方人,不僅排隊採購,買回家還要用鑷子一點點拔毛。這是一種最需要功夫的細緻菜肴,會隆重地吃很多頓:第一頓,最富足華美,像是鋪陳開來的《東京夢華錄》的平民版,有白色的豬腦,似乎是蒸出來的,盛在青花玲瓏瓷小碗裡,由我父親享用;豬舌和豬耳是珍稀物品,每次都不能全上,只用小碟盛出。那時候還不懂肥肉的好,只知道豬舌頭脆骨的誘惑力,也愛吃帶有幾分腥味兒的豬舌頭。這些小眾食物,像是野地裡費力摘到的果實,口感又像果園裡樹上的果實一樣滑,是天然的可遇不可求的美物,完全不需要勸說,就大口吞吃。只有肥豬臉,怎麼勸也不吃,最後全部被大人承包。

臘豬頭是不嫌其肥的。附近的土特產店,平時空空蕩蕩,某年冬天突然進了一批臘豬頭,名字甚為美好:蝶形豬頭。完全不明白蝴蝶和豬頭怎麼就聯繫在了一起。就是將曬乾的豬頭整張攤開,後來在蜀地倒是常見,包括粵地做臘貨也是如此。死後的動物一張張恐怖的笑臉,有點擬人化,不過也許倒真是人間才有的景象。人吃動物,吃得喜氣,彰顯遠古部落的遺跡。

蝶式臘豬頭

當時哪裡有這種見識,只覺得饞,想吃。

磨蹭到母親終於買了。那臉頰的肉,脆生生的,爽朗俐落,又有點糯香。從此以後再沒有吃過那麼美好的豬頭。

說到不見頭的菜肴,突然想到蘇州的三蝦面,以及名目美妙的“清風炒三蝦”,用某種方法把蝦頭裡的蝦黃剝離出來,和蝦仁、蝦籽同炒,成就一道繁雜的美味。還看過某揚州人的記錄,說他父親是廚師,被老闆壓迫得緊,只能把客人吃剩的蝦頭帶回家,然後用擀麵杖砸爛,煮湯食用,撒胡椒,放雞蛋和黃瓜片,名之為“蝦膏湯”。聽起來很北方,確實應該是蘇北地區的產物無疑,湯色黃澄澄,一道極其詭異的美食。一想到是從別人飯桌上下來的,就不想吃,現實中如果得見,應該會勉力為之。

黃金蝦膏豆腐煲

有點像《鏡花緣》裡的“穿腸國”食物,人世間的不平等,其實處處可見。

但是“清風炒三蝦”,應該是好的吧?這麼安慰著自己,又開始想念“新聚豐”那盤撒滿黑色蝦子伴著蝦膏和純白蝦肉的三蝦了。

好 書 推 薦

《浪食記》

王愷 著

- 版權資訊 -

編輯:何以車為

本文觀點資料來自

《浪食記》

圖片來自網路

不知道知味者誰。

後來看書,說是西北有男人專用羊眼圈來做淫具。真是死得如此鞠躬盡瘁啊。我那時候小,不明所以,後來明白了,也不過如此。

電影《武俠》裡有用魚泡做避孕套的,同樣的道理,都屬於無中生有,廢物利用。貧苦荒原,除了吃和做之外,大約也無事可行。頗有些天地蒼莽的感覺。

也有故意上整個動物頭顱以示豪邁的。去蘇州被朋友帶著吃過一次,山塘街附近退伍兵開的會所,四川人,找了當地人為妻,留了下來。豪邁的牛頭宴,上來一個碩大的木頭盤子,其實也看不出原來的形狀,燉得稀爛,大塊,吃不出什麼味道,就是個稀奇。在文雅的蘇州,能端上這麼一盤菜,也是某種男性氣概的暗示吧。男主人禿頂,濃眉大眼,很有幾分凶勢。可是再一想,能有什麼呢?困在蘇州這等溫柔鄉里,怎樣的英雄氣概都做了土,也就剩下虛張聲勢的一個牛頭。

很多地方是不吃禽類的頭的,無論雞鴨鵝。傳說什麼公雞頭劇毒,或者什麼鴨頭腥臊,只有美食聚集地,知道頭的好吃,全頭都是寶貝,才勇於拿頭下手。一次去西班牙北部山裡,被帶著去吃離開最近的城市還有兩小時車程的一家兩星米其林。兄妹二人所開,拿手菜就是雞冠配吞拿魚。公雞碩大的冠子墊底,上面有醃制的小小的吞拿魚肚子,兩者不同質地的配合恰如樂曲的變奏,高手所做的菜肴,才考慮得這麼周到。

南京的鴨頭也好。《紅樓夢》中不知道多大程度地保留了江南菜肴的傳統,但顯然史湘雲是慣常啃鴨頭的,大約動作不雅,始終沒有在正餐裡出現過。南京的鴨多是蘇北安徽河網地區而來,長年跋涉,肉香,腦子大概也聰明。要吃就吃那個脆弱骨頭中的軟軟一團,聽起來有點殘酷,可是,真好吃。近年鴨舌能賣錢,所以吃到的鴨頭統一都無舌,其實一盤子鴨舌倒未必好吃。也許因為多,就不夠珍惜;或是因為多為冷凍產品,味道打了折扣?

比起鴨舌,雞舌短小,就沒這麼受歡迎。小時候家裡殺雞,頭總被我霸佔。雞舌小而扁,後來看古書,裡面總提到雞舌香,才明白那點形狀的深入人心之處。

很多區域不吃雞鴨頭的原因不明。因為少見,所以敬畏?上海滿大街的白斬雞店,裡面最便宜的菜肴就是雞頭。拔毛不夠乾淨,可是便宜。那時候的上海還不似今日之乾淨和都市化,常有骯髒街道旁的白斬雞店,年紀不夠老的落寞爺叔,叫一盤雞頭,蘸醬油,幾瓶“特加飯”都能就此下腹,所謂灌黃湯是也。

我同學來看我,是個拘謹的姑娘。我也效仿周邊的上海爺叔點雞頭,她被嚇住,遲疑地問,這個能吃嗎?我被她說得也愣住,再看上面,毛滲滲的,不肯吃了。

那麼美味的肥豬頭,那麼詭異的蝦頭湯

宴席上的菜肴看出了形狀,便是低等的。所以揚州有拆燴魚頭和豬頭這樣的鹽商菜肴,貴氣十足。可是這種拆燴的做法,不是一般廚師能掌握的,並不常見。

馮夢龍的《笑史》搜羅了古今笑話,其中一則:宋朝,有個此前一直在太師府邸任職的廚娘,從京師汴梁流落到了民間,被重金禮聘至一家新貴家族。這家主人迫不及待想試試廚娘的手藝,讓她做一道入門菜肴蔥爆羊肉。

蔥爆羊肉

廚娘從頭天夜間就開始盡心準備。第二天午宴上菜,菜極其美味,蔥黃伴著嫩香的羊肉,入口連渣都無。但主人一查帳,蔥就買了五十多斤,大部分都作為廢品扔掉了,只留下少許嫩黃蔥心,要求是入口化為虛無。盤點廚房後的主人知道美味的不易得,也知道自己小門戶,養不起這麼高貴的廚娘,儘早恭請離開了。

清末鹽商聚集的揚州發明吃紅燒豬頭和拆燴鰱魚頭,基本是要燒得稀爛——據說法海寺的和尚燒豬頭最好,我一直疑心是有人詆毀佛門,後來去到揚州,才知道是真。揚州屬於凋敝的老城市,繁華過,所以現在更是冷淒淒。我是什麼頭也沒吃到,因為稍大些的餐館基本都拒絕給散客做這幾道菜,小飯館又實在做不了,索性去了澡堂子,把自己當豬泡。

揚州現在只剩空架子。一些老牌名店雖然號稱還會做拆燴魚頭、紅燒豬頭,可基本都說要做幾個小時,穿著酒店門童制服般的粗糙呢大衣的女服務員根本不建議你等。那年是冬天,幾個朋友一起,在破敗的四處都是不銹鋼扶手的老店裡縮手縮腳地等待,只看見木桌上白膩的豬油—揚州實在是個豬的世界。沒有多大耐心等下去,加上女服務員頭也油膩膩的,就頗有幾分掃興,於是狼狽逃竄。最近看遊客寫吃的文章,據說現在還是這樣。所以,也真沒吃過美味的紅燒豬頭。

我母親實在是勤勞的北方人,不僅排隊採購,買回家還要用鑷子一點點拔毛。這是一種最需要功夫的細緻菜肴,會隆重地吃很多頓:第一頓,最富足華美,像是鋪陳開來的《東京夢華錄》的平民版,有白色的豬腦,似乎是蒸出來的,盛在青花玲瓏瓷小碗裡,由我父親享用;豬舌和豬耳是珍稀物品,每次都不能全上,只用小碟盛出。那時候還不懂肥肉的好,只知道豬舌頭脆骨的誘惑力,也愛吃帶有幾分腥味兒的豬舌頭。這些小眾食物,像是野地裡費力摘到的果實,口感又像果園裡樹上的果實一樣滑,是天然的可遇不可求的美物,完全不需要勸說,就大口吞吃。只有肥豬臉,怎麼勸也不吃,最後全部被大人承包。

臘豬頭是不嫌其肥的。附近的土特產店,平時空空蕩蕩,某年冬天突然進了一批臘豬頭,名字甚為美好:蝶形豬頭。完全不明白蝴蝶和豬頭怎麼就聯繫在了一起。就是將曬乾的豬頭整張攤開,後來在蜀地倒是常見,包括粵地做臘貨也是如此。死後的動物一張張恐怖的笑臉,有點擬人化,不過也許倒真是人間才有的景象。人吃動物,吃得喜氣,彰顯遠古部落的遺跡。

蝶式臘豬頭

當時哪裡有這種見識,只覺得饞,想吃。

磨蹭到母親終於買了。那臉頰的肉,脆生生的,爽朗俐落,又有點糯香。從此以後再沒有吃過那麼美好的豬頭。

說到不見頭的菜肴,突然想到蘇州的三蝦面,以及名目美妙的“清風炒三蝦”,用某種方法把蝦頭裡的蝦黃剝離出來,和蝦仁、蝦籽同炒,成就一道繁雜的美味。還看過某揚州人的記錄,說他父親是廚師,被老闆壓迫得緊,只能把客人吃剩的蝦頭帶回家,然後用擀麵杖砸爛,煮湯食用,撒胡椒,放雞蛋和黃瓜片,名之為“蝦膏湯”。聽起來很北方,確實應該是蘇北地區的產物無疑,湯色黃澄澄,一道極其詭異的美食。一想到是從別人飯桌上下來的,就不想吃,現實中如果得見,應該會勉力為之。

黃金蝦膏豆腐煲

有點像《鏡花緣》裡的“穿腸國”食物,人世間的不平等,其實處處可見。

但是“清風炒三蝦”,應該是好的吧?這麼安慰著自己,又開始想念“新聚豐”那盤撒滿黑色蝦子伴著蝦膏和純白蝦肉的三蝦了。

好 書 推 薦

《浪食記》

王愷 著

- 版權資訊 -

編輯:何以車為

本文觀點資料來自

《浪食記》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