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部地理】鎮原宋代瓷蒺藜火球:見證宋夏軍事黑科技的趣歷史

鎮原宋代瓷蒺藜火球:見證宋夏軍事黑科技的趣歷史

鎮原出土的北宋綠釉蒺藜火球

安徽壽春出土的南宋突火槍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北宋瓷制蒺藜火器是一款古代“手榴彈”, 它是中國最早火藥兵器的珍貴實物資料, 對研究火藥的運用和鎮原古塞邊防提供了實物見證。

1 改良“陶彈”的2.0升級版

11月24日上午, 記者實地考察北宋名將種世衡修築的藥葫蘆古城遺址, 出發前鎮原縣博物館王博文館長提及鎮原北宋時期禦夏的七個古城遺址,

他說從分佈圖上看, 你就能發現它們如同北斗七星一樣精心佈局, 城寨之間形成了堅固完整的作戰體系。 這些城寨, 進可相互策應、主動出擊西夏, 退可對敵方進行警戒監視, 己方也可補充休整, 在鞏固邊防、抵禦西夏進攻方面, 收效最為顯著。

在藥葫蘆古城遺址, 記者並沒有發現殘磚斷瓦、礌石箭鏃的絲毫痕跡, 浩蕩西風中只能憑空想像“白刃交兮寶刀折, 兩軍蹙兮生死決”的戰爭場景, 但次日, 在鎮原縣博物館見到的一件珍貴文物——宋代瓷蒺藜火球, 完全彌補了心中的遺憾。

這件器物保存完整, 器形為圓球狀, 通體施綠釉, 有逆刺142個, 給人的感覺就像一枚海膽,

這些逆刺長約2釐米, 瓷蒺藜直徑13釐米, 上部頂端有0.8釐米的小孔。 講解員說, 它的用途是裝置火藥及置導火線, 瓷蒺藜的中間為定心藥室, 內裝有小鐵塊, 整個器形胎質厚重, 重達0.78公斤。

這件蒺藜火球是1979年在鎮原縣孟壩鎮大寨村出土的, 它的原型應該來自於當時已普遍在戰場上使用的裝填火藥的陶罐。

這種“陶彈”被作為燃燒性火器使用時, 其器壁當然是越薄越好, 拋出後一著地面或落在建築物上即摔得粉碎, 有利於火種撒布與燃燒, 但又薄又碎的陶片很難重創敵方軍士, 工匠們絞盡腦汁, 便在陶罐表面加上蒺刺, 並且使其逐漸變大變粗, 這樣起爆後的“陶彈”就不再是一堆小碎片, 大大提高了“陶彈”的殺傷力。 瓷蒺藜火球便是這種改良“陶彈”的2.0升級版:它在圓球外表佈滿銳利尖刺,

用許多鐵刃碎片, 以火藥團之, 中貫麻繩一丈許, 外以紙並雜藥敷之, 又施瓷胎外殼, 均有逆刺, 用拋石機或人力拋出或埋藏放置在敵人陣地上, 引爆炸裂後, 鐵刃碎塊四射, 殺傷敵人。

想想冷兵器時代, 戰場上敵我雙方士兵正在用長槍穿刺、刀劍交擊, 忽然身邊一枚蒺藜火球爆炸那種摧肝裂膽的可怕感覺……

2 犯得著用炮轟嘛

如何能確定它是大宋工匠製作, 而非西夏人的作品呢?畢竟鎮原在宋夏時為邊境交兵地帶, 宋軍繳獲一兩枚完整的瓷蒺藜火器完全有可能。

這可牽涉到智慧財產權哦!眾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彈”——瓷蒺藜是西夏人發明的, 在古今中外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講解員的回答很堅決, 從瓷器殘片的胎釉結合、燒造工藝, 專家判定此器為宋瓷, 並且被認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不是原創, 可以山寨啊!宋神宗時期的名將王韶的軍隊普遍裝備了一種當時的新式武器——神臂弓, “核心科技”來自西夏。 被宋人譽為“最為利器”的神臂弓, 在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六《器用》中有記載, 大約是神宗熙寧年間傳入宋朝, 當時西夏羌族的一位酋長李定向官府進獻偏架弩, 像一般的弩弓而安裝了一種鐵鐙。 用腳踏鐵鐙抵於地面開弓, 箭射出三百步(一百八十丈)遠, 還能洞穿多層鎧甲, 這在當時算是最厲害的大殺器了。 李定自從投歸朝廷, 曆官至團練使、防禦使而去世, 他的幾個兒子都以驍勇善戰稱雄於西部邊陲。

而瓷蒺藜火球這麼厲害,它的核心工藝很快就被大宋的工匠掌握了,這裡面說不定還有很精彩的諜戰故事呢!

按照《宋史·兵志十一》中的記載:“(咸平三年)八月,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

看來至少在宋真宗時期,瓷蒺藜火球已經不是西夏人掌握的獨有之秘,已經在宋乃至遼金的作戰部隊中被普遍運用了。它的出現意味著冷兵器時代即將結束,而伴隨著火光與硝煙的熱兵器時代已經來臨。

西夏人熱衷於攀升軍事的黑科技,西夏王朝能和宋朝、遼國鼎足而立190餘年,仰仗了不少像瓷蒺藜火球這樣的國之利器。

比如在武威的西夏博物館,陳列著一尊長100釐米、重108.5公斤的銅火炮,它可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管形火器,它由前膛、藥室和尾銎組成。前膛長17.5釐米,炮口內徑10釐米,外沿鑄固箍,藥室外突呈橢圓形,腹尾85釐米,上有小孔,可置導火線,尾銎中空,口大底小,如喇叭形,兩側各有1—1.5釐米的對稱方孔,用來安裝鐵栓,連接支架,並起耳軸的作用。整個銅炮造型簡單,製作粗糙,炮內還遺存著火藥和鐵彈丸。

估計在戰場上聽到它的嘯叫之後,對方的軍士一定手捂著耳朵,心裡犯迷糊:多大的事,犯得著用炮轟嘛!

既然宋夏雙方將士們都用上了“神臂弓”、“瓷蒺藜火球”等先進兵器,而以種家將為代表的“西軍”(西北禁軍)因戰力超強,自然成為西夏人的噩夢。

3 總算拿了一項世界第一

神宗年間,“西軍”終於扭轉了宋朝在宋夏戰爭裡的被動局面,在宋徽宗崇寧年間,“西軍”在童貫、種師道率領下連續打敗西夏,宣和元年更是攻克了橫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臨亡國之危,進可攻退可守的宋軍只需再加把勁,就可兵入西夏興慶府。

但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中斷了這一歷史進程,遺憾的是“西軍”的強大兵力卻並沒有讓北宋免於滅亡。

我們都知道,一共320年的兩宋時期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史書記載,汴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而宋人的衣著打扮“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更誇張的是,那時人們已經燒煤取暖了,人口過百萬的東京“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悲催的不論兩宋還是南宋,其邊境地區卻可謂動盪不安,戰火不斷。宋軍東擋西殺,勝少敗多,兵器升級的重要性便日漸顯現出來。光是仿造西夏人的“神臂弓”、“瓷蒺藜火球”讓宋軍的軍械師深感臉面無光,他們知恥而後勇,經過艱辛試驗,終於于南宋開慶元年(西元1259年),在壽春府(今安徽壽縣)造出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步槍”——“突火槍”,總算也拿到一項世界第一。

據《宋史·兵志》記載,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點火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突火槍已經從噴射火焰燒灼敵人的管形噴射火器,發展為發射彈丸(子窠)殺傷敵人的管形射擊火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其發射原理為步槍、火炮發射原理的先導。

但此時南宋早已和西夏不接壤了。西夏的瓷蒺藜則是狠狠地招呼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狂飆突進的蒙古鐵騎何曾見過這樣從天而降爆燃的火球?據說,成吉思汗帶領鐵騎最後一次進攻西夏時,西夏將士拋擲的瓷蒺藜在他的戰馬附近爆炸,成吉思汗被掀下馬,由此身罹重病,在撤軍途中於六盤山中病逝。臨終前,他恨意難消,下了三道詔令:滅絕西夏王、西夏族人、西夏文化。西元1227年,西夏終為蒙古所滅。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而是人”,信然!

文/圖蘭州晨報記者劉小雷

他的幾個兒子都以驍勇善戰稱雄於西部邊陲。

而瓷蒺藜火球這麼厲害,它的核心工藝很快就被大宋的工匠掌握了,這裡面說不定還有很精彩的諜戰故事呢!

按照《宋史·兵志十一》中的記載:“(咸平三年)八月,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

看來至少在宋真宗時期,瓷蒺藜火球已經不是西夏人掌握的獨有之秘,已經在宋乃至遼金的作戰部隊中被普遍運用了。它的出現意味著冷兵器時代即將結束,而伴隨著火光與硝煙的熱兵器時代已經來臨。

西夏人熱衷於攀升軍事的黑科技,西夏王朝能和宋朝、遼國鼎足而立190餘年,仰仗了不少像瓷蒺藜火球這樣的國之利器。

比如在武威的西夏博物館,陳列著一尊長100釐米、重108.5公斤的銅火炮,它可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管形火器,它由前膛、藥室和尾銎組成。前膛長17.5釐米,炮口內徑10釐米,外沿鑄固箍,藥室外突呈橢圓形,腹尾85釐米,上有小孔,可置導火線,尾銎中空,口大底小,如喇叭形,兩側各有1—1.5釐米的對稱方孔,用來安裝鐵栓,連接支架,並起耳軸的作用。整個銅炮造型簡單,製作粗糙,炮內還遺存著火藥和鐵彈丸。

估計在戰場上聽到它的嘯叫之後,對方的軍士一定手捂著耳朵,心裡犯迷糊:多大的事,犯得著用炮轟嘛!

既然宋夏雙方將士們都用上了“神臂弓”、“瓷蒺藜火球”等先進兵器,而以種家將為代表的“西軍”(西北禁軍)因戰力超強,自然成為西夏人的噩夢。

3 總算拿了一項世界第一

神宗年間,“西軍”終於扭轉了宋朝在宋夏戰爭裡的被動局面,在宋徽宗崇寧年間,“西軍”在童貫、種師道率領下連續打敗西夏,宣和元年更是攻克了橫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臨亡國之危,進可攻退可守的宋軍只需再加把勁,就可兵入西夏興慶府。

但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中斷了這一歷史進程,遺憾的是“西軍”的強大兵力卻並沒有讓北宋免於滅亡。

我們都知道,一共320年的兩宋時期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史書記載,汴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而宋人的衣著打扮“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更誇張的是,那時人們已經燒煤取暖了,人口過百萬的東京“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悲催的不論兩宋還是南宋,其邊境地區卻可謂動盪不安,戰火不斷。宋軍東擋西殺,勝少敗多,兵器升級的重要性便日漸顯現出來。光是仿造西夏人的“神臂弓”、“瓷蒺藜火球”讓宋軍的軍械師深感臉面無光,他們知恥而後勇,經過艱辛試驗,終於于南宋開慶元年(西元1259年),在壽春府(今安徽壽縣)造出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步槍”——“突火槍”,總算也拿到一項世界第一。

據《宋史·兵志》記載,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點火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突火槍已經從噴射火焰燒灼敵人的管形噴射火器,發展為發射彈丸(子窠)殺傷敵人的管形射擊火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其發射原理為步槍、火炮發射原理的先導。

但此時南宋早已和西夏不接壤了。西夏的瓷蒺藜則是狠狠地招呼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狂飆突進的蒙古鐵騎何曾見過這樣從天而降爆燃的火球?據說,成吉思汗帶領鐵騎最後一次進攻西夏時,西夏將士拋擲的瓷蒺藜在他的戰馬附近爆炸,成吉思汗被掀下馬,由此身罹重病,在撤軍途中於六盤山中病逝。臨終前,他恨意難消,下了三道詔令:滅絕西夏王、西夏族人、西夏文化。西元1227年,西夏終為蒙古所滅。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而是人”,信然!

文/圖蘭州晨報記者劉小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