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洋政府的“赴歐參戰計畫”胎死腹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北洋政府內部圍繞參戰問題, 曾引起過極大的爭議。 主戰派有梁啟超、段祺瑞。 反戰派也大有人在, 如總統黎元洪、副總統馮國璋、很多省的實際支配者、一部分中央文官, 以及各省商民團體, 還有康有為等, 但這些眾多的反對者在北洋政府中並無實力。 “赴歐參戰計畫”胎死腹中究竟有哪些深層原因呢?

1917年8月14日, 被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正式對德國、奧匈、土耳其等同盟諸國宣戰。 但從此時到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 中國並未派軍隊到歐洲戰場參加“一戰”。 為此, 段祺瑞被稱為對外“宣而不戰”。 在國際上, 協約國方面也有人嘲諷中國“參戰不力”, 或指為“理論參戰者”。 日本代表更是在巴黎和會上振振有詞, 指責中國“未出兵, 宣而不戰, 應不下請帖, 不為設座”。 段祺瑞等人求榮得侮, 這實在是他們不曾預料得到的。 那麼, 段祺瑞為何未能派兵參加“一戰”呢?究其原因,

應該歸結于段祺瑞政權對於列強的畏懼。

其次, 是對日本的畏懼。 日本鼓勵中國參戰, 既可以用“共同反德”為幌子掩蓋侵華之面目, 還可以消除美國在華的影響。 日本暗示段祺瑞, 中國參戰, 不需要直接出兵歐洲, 只需要派遣華工到歐洲即可。

同時願意派遣教官訓練中國軍隊, 拿出軍火裝備中國軍隊, 向中國提供貸款。

再次, 是對美國的畏懼。 “一戰”期間, 美國食言未給予段祺瑞以財政支持。 從1917年4月起, 段祺瑞就一再通報美國大使芮恩施, 中國願意提供協約國所需要的一切人力資源, 並且打算運送80個團約12萬軍隊赴歐參戰, 希望美國給予兩億銀元的借款。 美國政府剛開始“深表同情與理解”, 並一度考慮給予5000萬銀元的借款。 為敦促中國參戰, 芮恩施與國務卿藍辛均曾對中國暗示, 將提供財政援助。 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也曾經向段祺瑞報告, 美國將借給中國兩億銀元。 法國駐中國武官對此建議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 法國駐美大使茹色蘭也敦促美國借款給段祺瑞,

並許諾等法國向日本訂購的四艘船建造完畢後, 可用來運送中國軍隊赴歐參戰。 但後來, 美國基於種種考慮, 尤其擔心日本借此在華問題上取得主動權, 使自己同日本在華爭霸中陷於被動地位, 而未實施援助。

另外, 對於歐洲同盟國列強反對中國出兵的聲音, 段祺瑞也不能置之不理。 英國軍政界一直反對中國派兵參戰, 英國海軍部警告外交部說, 由於船隻匱乏, 這個計畫不應受到鼓勵。 英國外務大臣巴爾富甚至認為此計畫是愚蠢而瘋狂的, 但當美國政府徵詢英國外交部意見時, 巴爾富出於外交禮儀, 僅以船隻嚴重匱乏為藉口而婉言拒絕了。 英國政府基本上主張應該把全部噸位優先用來運送美國軍隊到歐洲參戰,

因此, 英國明確反對此時分出部分運量來運輸中國軍隊赴歐參戰。

此外, 當時協約國內一些種族主義者的謬論, 對中國出兵參戰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他們認為:“向黃種人求助是一種恥辱”。 結果, 段祺瑞“運送12萬軍隊赴歐參戰計畫”, 至1918年4月胎死腹中了, 最後只提供了一些物資援助並派遣了20萬勞工赴歐以挖戰壕等方式助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